江西宜春经济开发区
江西宜春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于2001年7月在城南动工建设(时名宜春市科技工业园),2003年4月转移到城北建设,同年9月动工,2006年5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并将袁州医药工业园划归开发区统一管理。
1、园区介绍
江西宜春经济开发区规划开发面积25平方公里,现已开发近15平方公里。几年来,按照“新型产业园,新型效益园,新型景观园,城市新亮点”的要求,着力打造宜春新的经济增长极。
至2005年10月份,已签约入园企业177家,其中1亿元以上的项目14个;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投股企业6个,国家火炬计划企业12个。经过2年的发展,开发区目前已形成6个特色园:一是汽摩配件园。从开发区设立之初,就把汽摩配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目前已成功引进了汽摩配企业33家,其中不乏国内汽摩配行业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企业。二是新型材料园。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投资规模大、产品的市场空间大、科技含量高。其中盛富莱生产的玻璃微珠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三是机械电子园。先后引进机械电子企业40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家。四是医药园。依托省级医药工业园着力做大做强医药产业,目前开发区内的医药企业已达15家,医药板块的发展,必将成为开发区的一个重要支撑。五是*科技软件园。占地1200多亩,目前已有3家入园企业,均为外资项目。六是科技孵化园。先后成功孵化4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将为开发区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重要平台。
江西宜春经济开发区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没做好什么也不要说,做了什么也不用说”;自我要求是――奉献敬业为先,艰苦创业为本,铸就事业为重。
2007年2月,市委、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宜春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决定》,将开发区的规划范围调整为150平方公里,管辖面积调整为84平方千米,详细规划面积61平方千米,其中已开发面积17平方千米,下辖金园街道办事处和石岭布、蕉溪、一寺、店前、马王塘、厚村、江丰、枫林居委会及石家屯林场,总人口约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万多人),并建立一级财税*。2008年,为加快袁州医药工业园的发展,将石岭布、蕉溪、一寺、店前4个居委会和石家屯林场划归原乡镇管辖。
2008年,在市委、市*的正确领导和市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宜春经济开发区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决战开发区,主攻大项目,三年翻两番,五年创一流”的奋斗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全力开拓创新。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6亿元(不含袁州医药工业园,下同)、主营业务收入26.9亿元、财政总收入1.2亿元(比上年的7602万元增加439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2.7%、140.9%、58.9%,其中工业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4家,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8家,纳税150万元以上的企业10家。2008年新增入园企业38家(其中投资亿元或1000万美元以上重大项目12家),签约合同资金23.3亿元;新增动工企业24家,新增投产企业20家;外资实际进资1200万美元,内资实际进资6.07亿元;工程建设投入资金1.7亿多元,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能力逐步完善。截至2008年底,共有入园企业159家,其中投产企业83家,在建企业40家。园区已形成中医药和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和一个省级机电产业基地。
2、园区规划
加强工程管理,确保了建设有力推进。
一是树立科学理念。树立“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理念,积极筹措资金,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平台”建设。2008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达2亿多元,实际投入资金1.7亿多元,使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并在及时应对油价上涨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管理,确保平均每天出动各类工程机械设备500多台(套),日均施工17.5万立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东扩326公顷土地基本平整到位,景观大道和东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5%以上,职工倒班房已在建设中,拆迁户安置地基础设施建设正有序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也已完成土方平整,即将启动施工;园区污水管网专项规划和园区排水渠规划设计已完成;电镀集控区已完成环评和审批。开发区东扩工程的大框架已基本建成,为项目入园准备了良好条件,园区形象也大为改观。
二是突出“严”、“优”、“快”、“实”,强化规范管理。建立严格的工程管理制度,规范工程合同,落实项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严格减少工程签证(确属必要的签证一定要履行好相关手续),建立工程台账,建立健全工程验收与核算制度,规范工程档案管理。通过加强管理,有效地应对了雨天和油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使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开发区总体路网、框架基本形成,为项目入园准备了良好条件,园区形象也大为改观。
三是土地工作进展成效显著。其一,做到了按需征收土地。2008年已征地188.6公顷,为景观大道、污水处理厂、中小企业园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准备了前提条件。与此同时,做好了土地报批工作,2008年,共申报用地面积99.9公顷。其二,加强了土地管理。建立了工业用地台账,对工业项目用地的各项指标实行动态管理,督促和推动企业加快实现达产达标。其三,加大了土地清理。按照“以用为先”的原则,强力推进了闲置土地清理工作,对圈而不建、圈大建小、建而不投(产)的企业,采取限期整改、“腾笼换鸟”、协议收回、强制收回等措施进行“清理”。2008年限期整改闲置土地2宗共3.33公顷,“腾笼换鸟”置换闲置土地1宗2.99公顷,协议收回闲置土地8宗共120.3公顷,依法强制收回闲置土地1宗2.244公顷。
3、招商引资
2008年,宜春经济开发区加强招商引资,确保了项目顺利引进。
一是分派招商任务,高位推进。年初,对每位班子成员按食品加工、医药和医疗器械、新型材料、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等几大主导产业分派了招商引资工作任务,且按北京、上海、深圳、厦门等重点区域,采取定点分片的招商方式,落实好招商责任领导与责任部门,将招商任务落实到每位班子成员和招商局的每位成员,做到任务落实、责任到人,积极主动“出击”,全方位开展招商。颜市长经常亲自带领开发区领导及招商人员外出招商洽谈,促成了一大批大项目落户我们开发区。同时,积极筹备、参加各种大型招商推介会以及恳谈会,如厦门“98贸洽会”、赣台经贸会、全国汽配博览会、月亮文化节招商推介会等一系列招商活动。
二是强化产业招商,重点突破。瞄准当今国内外前沿产业,特别是世界领先的光伏、新型能源、节能灯具等产业,紧盯香港迅辉、加拿大博能能源、中福特科技等一批高科技、高税收产业项目,加大招商力度,并专门拟定了对台招商工作方案。突出主导产业,选好招商驻点。年初,在深圳、东莞聘请专职招商人员,针对当地的电子企业进一步加大产业招商;7月,开始在温州设立招商联络处,专门成立了招商小分队,重点开展对温州当地汽摩配、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类产业的招商工作。
一年来,开发区新增入园企业38家(其中投资亿元或1000万美元以上重大项目12家),签约合同资金23.3亿元。
4、安商服务
加强企业帮扶,创新了安商服务理念、方式,分“三类”(签约未动工、动工未投产、投产未达标)优化“挂点帮扶”,强化跟踪服务,推进签约项目尽早动工、在建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投产项目尽早达产达标,确保企业运转顺畅。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了重点项目挂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重点项目挂点帮扶工作的领导;成立了重点项目“党小组”,每个重点项目都明确了一名班子成员带一个部门负责人和一个党员*组成的“党员帮扶”小组进行跟踪服务,充分发挥党员在帮扶企业中的先进模范作用。挂点领导作为挂点服务的第一责任人,要经常过问挂点服务情况,研究帮扶措施,至少每半月到企业调研一次,帮助企业分析、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挂点*则要与企业保持热线联系,经常深入企业了解掌握情况,即时发现并帮助企业解决一切困难和问题,做到有求必应,有应必解。
二是制定目标,抓好落实。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要求,各挂点领导及*对照企业签订的入园合同,商各企业制订项目建设进度表,排出流程网络进度图,倒排工期,明确项目责任人。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项目建设进度表进行调度督查,考评考核,督促客商严格按照进度表如期开工建设、如期建成投产、尽早达产达标。做到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达标一批,使开发区不断发展壮大。
三是强化调度,确保进度。分两个层次强化对挂点帮扶工作的调度督查,第一层次是每半个月召开一次挂点工作调度会,各挂点领导在会议上亲自汇报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第二层次是每周由各挂点*按时报送项目进展情况书面材料,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就各项目进展情况、帮扶工作所采取的实质性帮扶措施、向企业所提出的合理性建议及采纳情况、帮助企业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等进行征询,各挂点*负责答复。每周编发一期《工作督查》,通报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2008年,开发区部署挂点帮扶重点企业40余家,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进度,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提升了入园企业的效益。一批已投产企业如盛富莱、六和电子、创维物流、信友化工、实锋科技、信仁医药和苏强格等十几家企业迅速成长,纳税额均成倍增长,为园区稳定较快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四是完善服务,创优政策。进一步推进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的独立运行,基本实现了“零距离服务、一站式办理、封闭式运行”;实现了劳动力供求全市联网,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交流和订单式员工培训,园区招工和员工培训方式更加多样、有效;针对下半年以来尤其是10月份之后国际金融危机对园区企业的影响,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制定并落实了“为企业减负”的举措——对企业需缴纳的各项费用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能缓则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