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
福州大学(FuzhouUniversity,FZU),简称“福大”,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国61所试点高校之一,国家“2011计划”参与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入选高校,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全国14个化学“理科基地”之一,福建省重点建设三所高水平大学之一,也是国家教育部与福建省人民*重点共建高校。福州大学办学始于1958年,主校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东南沿海重点城市、福建省省会——福州市。在福建省厦门市和泉州市亦设有校区(厦门校区以美术学科为主,泉州校区以石油化工学科为主),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中文名:福州大学
英文名:FuzhouUniversity
简称:福大
创办时间:1958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属性:211工程、省部共建高校
所属地区:中国·福建·福州
主管部门:福建省人民*
主要院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化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石油化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
硕士点:168(一级35个)个
博士点:54(一级9个)个
专职院士:4人
现任校长:付贤智
校训:明德至诚·博学远志
学校地址:福州市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学园路2号福州大学旗山校区
1、学校简介
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人民*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
学校拥有旗山、怡山、铜盘、厦门工艺美院等多个校区,占地5200余亩。学校办学主体位于福州地区大学新区旗山校区,现有公共用房总面积110余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4余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19亿余元。图书馆藏书近249万册,数字资源量75000(GB),电子图书13500(GB)。学校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福州主节点。
学校设有19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主的学院以及至诚学院、阳光学院等2个独立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7个、省级优势学科创新平台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26个。已有博士后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4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含22个工程领域)。
学校现有教职工3108人,专任教师1876人。其中院士6人(含双聘院士4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各类“千人计划”人选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1人,入选海西产业人才高地领军人才2名,入选福建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15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8人,讲座教授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55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6人,福建省优秀人才2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10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2人,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入选29人,享受*特殊津贴专家114人,博士生导师224人,2个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支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2个团队入选“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学校为国家教育部批准可招收外国和港、澳、台地区本科生、研究生的高校,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和各类研究生53000余人。其中普通本一批学生24000余人,各类研究生近9300人(其中博士生570余人);至诚学院本科生11900余人,阳光学院本科生8000余人。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20余万人。学校拥有2个*人才培养基地、5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门国家精品课、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7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教学团队,6个与企业合作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9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10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及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十一五”以来,学校获*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本科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83项国际奖,1127次*奖。2010年学校成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并成功跻身全国50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高校。
学校现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5个,即:1个省部共建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设计)中心、工程实验室及开发研究基地。“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各类科技项目6405余项,科研资助经费12.87亿余元。自然科学类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03项,其中国家科技三大奖4项;国家专利授权总量840件;科技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6073篇。科技服务事业快速发展,校地企合作遍地开花。对外签订技术合同1943余项,实际到校经费3.94亿余元;我校成为全省高校中第一个获批科技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高校,多次获得“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及“项目成果转化优秀奖”;集科学研究、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培养、闽台合作交流和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正全面展开,“产学研用”合作科学发展。
学校大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已与国内许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校际、校所协作关系;不断加强校地、校企、校军合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日益彰显;积极承办国际或全国性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增强社会学术影响力;积极开展对台、港、澳地区的科教文化交流,与20多所台、港、澳地区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积极开展中西文化交流,建有国内首个西方文献典籍中心---“西观藏书楼”,成立了国际汉学研究院;先后与美、英、德、法、意、日、韩等国家2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学校已成为福建省与国际及台、港、澳地区科教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学校确立了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之路的办学理念,正朝着建设具有较强学科相对优势,体现教学研究型办学特色和开放式办学格局的我国东南强校的奋斗目标大步迈进,努力为国家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2、学科实力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物理化学)、*重点(培育)学科1个(结构工程)、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7个、省级优势学科创新平台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26个。已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含自主设置的2个交叉学科),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211工程”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化学基础研究及应用,土木工程新技术与防震减灾,清洁化工新技术,离散数学及其应用,装备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先进材料,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信息光电与信息服务支撑技术
省级重点学科
化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数学、地理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法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设计学
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
土木工程、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福建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环境光催化创新平台、节能环保工业催化创新平台、信息显示与信息处理创新平台、可持续工程结构与防震减灾创新平台
专业学位授权点
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和工程硕士(含水利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电气工程、控制工程、化学工程、制药工程、材料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工业工程、项目管理、机械工程、工业设计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物流工程、测绘工程、车辆工程等22个工程领域)、金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社会工作、艺术、翻译、会计、工程管理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电气工程、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
化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点
应用经济学、数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生物学、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力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公共管理、建筑学、矿业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美术学、设计学等
3、科研实力
科研机构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5个,即1个省部共建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设计)中心、工程实验室及开发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2006年至2014年3月,学校获各类科技项目6405余项,科研资助经费12.87亿余元。自然科学类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03项,其中国家科技三大奖4项;国家专利授权总量840件;科技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6073篇。科技服务事业快速发展,对外签订技术合同1943余项,实际到校经费3.94亿余元。
学校成为福建省高校中第一个获批科技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高校,多次获得“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及“项目成果转化优秀奖”;集科学研究、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培养、闽台合作交流和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正全面展开,“产学研用”合作科学发展。
4、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3月,学校共有教职工3108人,专任教师1876人。其中院士6人(含双聘院士4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各类“千人计划”人选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1人,入选海西产业人才高地领军人才2名,入选福建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15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8人,讲座教授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55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6人,福建省优秀人才2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10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2人,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入选29人,享受*特殊津贴专家114人,博士生导师224人,2个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支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2个团队入选“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5、现任领导
校长:付贤智
党委书记:陈永正
党委副书记:陈尚义、陈少平
副校长:范更华、王耀华、王健
6、院系设置
截至2014年3月,学校设有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福州大学建筑学院、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州大学法学院、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福州大学软件学院、福州大学应用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福州大学海洋学院(筹)、福州大学体育教学部、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独立学院)、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独立学院)等21个二级学院以及2个独立学院。
7、文化传统
校徽
校徽中“福”字吉庆祥和,学位帽为高等教育之象征,二者结合构思巧妙。以“福”字为主体的校标图案突破传统篆字设计模式,阴阳和谐,疏密得宜,端庄典雅,醒目大方,宛如一位温文尔雅的饱学之士。校徽采用单色——红色,吉祥、热情、醒目。
校训
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至诚: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中庸》)
博学远(笃)志: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