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由原黑龙江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哈尔滨市朝鲜族师范学校、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经黑龙江省*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国家公办的黑龙江省唯一的一所全日制的少数民族学院。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以就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形成以民族师范教育为主,结合民族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及民族预科教育的多学科型民族高职专科学校。
学校类型:民族
主管部门:黑龙江省教育厅
办学类型:高职高专所在地黑龙江
性质类别:民族类
通讯地址:哈尔滨市哈平路184号
邮政编码:150040
联系电话:(0451)866641988662704486
电子邮箱:hljmz@mvcolle.com
学校网址:http://www.mvcollege.com
1、学院简介
兴安苍苍,松花茫茫;三校合脉,屹立龙江。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由原黑龙江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哈尔滨朝鲜族师范学校、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经黑龙江省*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国家公办的黑龙江省唯一的一所全日制的少数民族学院。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以就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形成以民族师范教育为主,结合民族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及民族预科教育的多学科型民族高职专科学校。占地面积十六万平方米,校园内风景幽雅,环境宜人,空气清新,建筑别致。
坐落在北国冰城哈尔滨的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一所国家公办的全日制省属高校。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创办的东北蒙旗私立师范学校。学院自创建以来,始终秉承培育高技能人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艺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民族团结经验的办学宗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民族团结的种子,为科教兴国、兴边富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推动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院凭借着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高度重视民族教育的强劲东风,扬帆起航,破冰前行,走出了一条扩容与提质并重的快速发展之路。学院坚持高位发展,突显品牌效应,着力发展人无我有的民族师范、民族艺术、民族体育等特色专业,使学院成为培养民族人才、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基地;学院改革办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着力发展人有我优的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经济管理等实用专业,使学院成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的各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同时,学院作为黑龙江省高教强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之一,跻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紧缺人才的高校行列,步入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行列。
发展定位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学院坚持以民族特色为根本,以特色求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注重历史传承,把凝练办学精神、明确发展定位作为学院崛起的首要文化内涵储备。学院提出了“打民族旗,走特色路”的系统办学理念,即以“发展民族教育、振兴民族经济、传承民族文化”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创校使命;以“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遵循民族教育特殊规律、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办学准则;形成了以民族教育为立校之本,以高职教育为强校之路,以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为办学特色,以创造民族团结经验为特殊使命,以服务少数民族、服务民族地区、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的具有我国北方鲜明民族特色的应用型、多科性、开放式的民族高校的办学定位。此外,学院在几十年来艰苦奋斗的历程中,孕育出了“兼爱并育,行健自强”的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精神;确立了“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育人理念;“动脑动手,尽力尽心”的学生成长理念;“当好公仆,做好公民”的做人理念和“造峰填谷,守正出新”的阶段性发展理念。这些精神理念与边疆各民族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和开拓精神一脉相承,是光荣办学传统与现代大学理念的完美融合。
地理位置优越,办学实力雄厚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学院是入驻哈南新城职教园区的首家高校,毗邻全国特大型国有军工企业哈飞集团、东安集团、哈轻集团等,正在建设的*云计算数据基地和国家云计算产业示范基地——哈尔滨国际数据城与学院仅咫尺相隔。学院占地面积30.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学院建有各类实验室38个,计算机室12个,语音室5个,多媒体教室27个,拥有全国高校中最大的食品实训中心、诊疗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的宠物医疗教学实训基地、省内最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馆、省内最大的少数民族图书馆和哈南地区最大的体育场。*研究机构——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学院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黑龙江省民族中小学校双语培训中心、黑龙江省宠物职业技能考评中心、黑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落户学院。此外,黑龙江省民族宗教公务员培训基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创新基地和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基地即将落户学院。
学科门类齐全,就业前景广阔
学院现设置9个教学系部,拥有食品加工、生物科技、经济管理、教育与民族语言、民族文化艺术体育、汽车加工和民族预科教育等7大学科专业群,开设有35个高职专业(专业方向),其中,*重点专业3个(乳品工艺、生物制药技术和艺术设计),省级重点专业6个(乳品工艺、生物制药技术、食品分析与检验、药物制剂技术、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会计)。学院开设的乳品工艺、食品机械与管理、食品分析与检验三个专业是与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面向全国乳品生产企业实施“订单”式“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伊利、蒙牛等省内外50余家知名乳品企业工作。酿酒技术专业与茅台、五粮液等名企签订了人才培养订单。会计类专业与会计中介合作,面向省内外企业实施“订单”式“校介企”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各个企事业财会部门工作。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与光明网合作,面向传媒企业、数字媒体等企业实施“订单”式“校媒企”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各个传媒企业担任咨询监控、策划、采访等工作。物流管理专业与省物流商会及大型物流企业合作,建立“订单”式“校商企”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物流管理和营销人才。学院所有“订单”式培养专业的学生入学前,就与合作企业签约,学成毕业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就业率达95%以上,且都作为高技能人才实现高薪就业。学院还开设有学前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和蒙古语言文学教育等师范专业,其中,蒙古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是黑龙江省唯一的能培养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师资的专业,师范类专业学生报考“专升本”,通过率达50%以上。应用韩语专业与韩国新罗大学校、大真大学校合作,学生学成毕业后能直接进入韩国大学读本科,不收取留学中介费。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动物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专业入选“黑龙江省农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电子商务专业入选“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获得了省长资金专项支持。
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优良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24人,专任教师262人,其中,正高职16人,副高职教师79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46人,其中,获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学科带头人1人、省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享受黑龙江省*特殊津贴1人。2010年,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754人,生源遍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内蒙古、*等十多个省区,建校以来已为黑龙江和国家培养了5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反响强烈,倍受关怀重视
学院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省属民族高校,一直得到了党和*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办好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充分发挥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作用。”2012年1月9日,在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黑龙江省委书记、时任省长王宪魁代表省*作*工作报告中指出:“省民族职业学院新址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民族职业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在2012年2月7日致信全院师生,再一次赞扬了学院的精神和发展建设成绩,并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学院发展建设的支持。2013年1月26日,在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黑龙江省委书记、时任省长王宪魁代表省*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办好民族职业学院。”学院的办学治校成绩和教学改革成果也得到了*统战部、国家民委、教育部、文化部的瞩目,受到了*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国家民委已经同意与黑龙江省*合作共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国家民委将依托学院建立全国民族高等职业教育学术协作组织,在学院建立全国民族技艺产教结合示范基地。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初步同意与学院合作共建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科研基地。
文化魅力独特,办学成就斐然
学院自成立以来,先后多次荣获黑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黑龙江省省直机关“先进党组织”、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民族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民族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哈尔滨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特殊贡献单位”、黑龙江省第八届传统体育运动会“优秀组织奖”等20余项荣誉奖项。学院的民族歌舞团也频繁在哈尔滨之夏·国际啤酒节、中国·哈尔滨松花江湿地旅游文化节、五大连池·中国火山圣水节进行精彩演出,受到了中外来宾的广泛赞誉。民族歌舞团代表学院参加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演出、省直机关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汇演和全省高校校歌大赛,获得优异成绩;民族歌舞团选送的节目,在黑龙江卫视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电视台2014年中老年春节联欢晚会和2014年中俄大学生音乐文化交流夏令营活动中登台表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学院民族歌舞团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展演,获得铜奖。民族歌舞团参加2013年9月举行的黑龙江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举囊括13项大奖;参加2014年9月举行的东北三省第二届舞蹈大赛,荣获民族艺术传承特别贡献金奖;向社会各界和海内外电视观众展示了黑龙江10个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超凡魅力。由于学院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突出作用,被黑龙江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列为高雅艺术进校园的艺术团体行列。2013年12月,学院成功承办了全国民族技艺传承创新与职业教育产业对话会,共有包括全国民贸民品企业30余家和开设相关专业的中高等职业院校近40所的与会代表160余人参加,签署校企合作协议59项,在行业、企业和院校之间搭建起交流平台,得到了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与会领导的高度评价,极大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学院建立付清泉大师工作室,积极推动满族剪纸艺术和赫哲族鱼皮艺术产品的制作与创作,艺术设计专业“三趋动、三产出”发展模式已初露端倪。学院还设有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学院体育健儿在全国第9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第15届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上等大型体育赛事上连创佳绩。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一所百舸争流中勇争潮头的高校;是一所以培养高素质、个性化人才为己任的学校;是一所文化魅力独特的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公民的摇篮;是所有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人的精神家园。
2、历史沿革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由原黑龙江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黑龙江省民族*学院)、哈尔滨朝鲜族师范学校(黑龙江省朝鲜族教师进修学院)、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组建而成,于2001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批准筹建,于2005年3月23日批准建立,于2005年7月8日挂牌成立,是一所经黑龙江省人民*批准,教育部备案,国家公办的全日制省属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学院及其前身的办学母体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一、黑龙江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黑龙江省民族*学院)历史变迁
1982年,经黑龙江省*批准,成立黑龙江省民族*学院,隶属于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校址位于哈尔滨市南郊哈平路五公里处。
1992年,在黑龙江省*的关怀下,在黑龙江省民族*学院的基础上,创办黑龙江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院校合署办学。
2005年7月8日,黑龙江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黑龙江省民族*学院)并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二、哈尔滨朝鲜族师范学校(黑龙江省朝鲜族教师进修学院)历史变迁
(一)1948年—1954年尚志办学
1948年,经原松江省*批准,在尚志县(现黑龙江省尚志市)成立松江省立第一朝鲜中学师范部;1953年,松江省立第一朝鲜中学师范部升格为松江省立朝鲜族师范学校;
(二)1954年—1978年牡丹江办学
1954年国务院行政区域调整,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松江省立朝鲜族师范学校更名为黑龙江省立牡丹江朝鲜师范学校,校址迁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56年黑龙江省立牡丹江朝鲜师范学校更名牡丹江朝鲜学校,1962年牡丹江朝鲜学校并入牡丹江市朝鲜族中学,1964年牡丹江市朝鲜族中学(师范班)撤销,1972年牡丹江市朝鲜族中学(师范班)复校,1975年牡丹江市朝鲜族中学(师范班)升格牡丹江朝鲜族师范学校;
(三)1978年—2002年五常办学
1978年牡丹江朝鲜族师范学校更名五常朝鲜族师范学校,校址迁往哈尔滨五常县(现五常市),1982年五常朝鲜族教师进修学院挂牌成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作模式。
(四)2002年—2005年哈尔滨办学
2002年,五常朝鲜族师范学校迁往哈尔滨市,更名为哈尔滨朝鲜族师范学校。五常朝鲜族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黑龙江省朝鲜族教师进修学院。
2005年7月8日,哈尔滨朝鲜族师范学校(黑龙江省朝鲜族教师进修学院)并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三、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历史变迁
(一)东北蒙旗师范学校
1928年冬,东北当局在沈阳艾家胡同创建东北蒙旗师范学校,*任该校董事长,*的秘书郭道甫(墨尔色)任校长。东北蒙旗师范学校后更名为兴安中学。
(二)黑龙江省私立蒙旗师范学校(齐齐哈尔私立蒙旗师范学校)
1928年11月,黑龙江当局创建黑龙江省私立蒙旗师范学校,因其校址在齐齐哈尔滨,故俗称齐齐哈尔私立蒙旗师范学校。扎赉特旗协理图们满都胡任校长。
1931年“9.18事变”后,学校*停学,学生回家,校长图们满都胡与部分老师坚持看护校园,因此战乱中未受损失。
1932年4月,恢复开学,但没有招收新生。哈斯巴特尔任校长。
1936年春,取消小学部。同年夏天,兴安中学(前身是沈阳东北蒙旗师范学校)合并到该校,其五六十名学生插班到黑龙江省蒙旗私立师范学校,学校改称兴安师范学校。
(三)兴安师范学校
1936年,更名为兴安师范学校后,由日籍教师来校负责教学和管理。
(四)扎兰屯师道学校
1938年,因学校从兴安省招生,而校址在龙江省境内,经费及管理上都不方便,于是学校迁到兴安东分省所在地扎兰屯。而学校迁到扎兰屯后更名为扎兰屯师道学校,一直到1945年光复。
(五)嫩江省立蒙古师范学校
1946年8月16日,嫩江省人民*在齐齐哈尔滨重建蒙古师范学校,任命沃文德为第一任校长。建校初,校址在齐齐哈尔滨二马路;1946年冬,迁到藏书楼;1947年4月,迁到联合中学;1947年暑期,迁到十三中旧校址,即北大街西北角岗上;1950年初,迁到朝鲜中学校址;1952年8月,迁到现在的齐齐哈尔民族中学校址。
(六)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
1953年12月,学校更名为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
(七)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校
1956年下半年,学校更名为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校。
(八)齐齐哈尔第二十六中学校
1969年12月,受“*”影响,停办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学校改名为齐齐哈尔市第二十六中学校,全部招收市内汉族学生。
(九)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校(恢复)
1979年7月7日,粉碎“*”后,正式恢复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校校名。
(十)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齐齐哈尔民族中学校)
1984年5月,经省*批准,把民族中学附设的师范班对外称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与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校合署办公,两个学校一套班子。
2005年7月8日,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撤销,合并到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中学部分留在齐齐哈尔市,学校名称仍称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校。
3、校园环境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坐落在冰城哈尔滨市内。占地面积30.38万平方米,校园内风景幽雅,环境宜人,空气清新,建筑别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不仅拥有优美的学习环境,更拥有能够满足教学、生活所必需的各种教学基础设施。学院建有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综合食堂(并设有回民食堂)等。学院配备了微机网络系统以及多媒体网络教室;建有高级语音室;拥有室内外体育场地,设备齐全;图书馆内藏书丰富,宽敞明亮的阅览室,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拥有先进的微机房与电教室,安装并使用了卫星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建有校园网、宽带网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有各类模拟实验室和牧医、理化等基础实验室;有摄影暗室、艺术摄影室、琴房、宽敞的舞蹈练功房和文艺演出场地,还拥有一个兽医院及校内外实习基地22处等等。除了现有的基础设施,学院还计划建设新的教学楼、宿舍楼等,充实教学及生活设施,完善现有的条件。在优厚的民族政策下,学院必将拥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和更加美好的前景。
4、教师队伍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还拥有一批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在专任教师中,既有造诣弥深的专家教授,也有学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更有一批富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教师担当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其中省级带头人2人,硕士研究生2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22%。有20名教师在国家、省部级学术团体任秘书长、副会长、副理事或者理事。近年来共有300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家、省部级刊物上,有47本著作公开出版,*课题3项,哈尔滨市课题3项。此外,还有一支专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教学管理队伍,行政后勤管理工作队伍,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
目前,学院院已培养出各级各类学员1万余人,在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和民族自治县、区及72个民族乡(镇)的领导班子中都有我院的毕业生,他们在回到家乡或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各显身手,大展宏图,成为民族地区和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我们省各民族的共同进步、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5、打招品牌
理念是办教育的“大法”,教育离不开理念的支撑。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把确立办学理念作为学院迅速崛起的首要文化准备,对内以思想凝聚人心,对外以特色和品牌展示形象。
打民族旗,走特色路。学院作为我省唯一一所民族高校,肩负着发展民族教育、振兴民族经济、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为此,学院在办学定位中明确提出“三个遵循”和“三个服务”,将“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遵循民族教育特殊规律、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作为办好学院的前提和基础,以“服务少数民族、服务民族地区、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确立了“以高等师范教育为立校之本,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强校之路,以农科和食品学科为优势,以民族师范教育和民族预科教育为特色,在东北亚地区有一定影响、国内知名,具有鲜明北方民族特色的多科性、服务型和开放式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
造峰填谷,守正出奇。这是学院审视自身办学基础和综合实力确立的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后来居上的阶段性发展理念。学院明确提出,“造峰”就是坚持高位发展,突出品牌效应,把朝鲜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蒙古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宠物医疗专业、食品类专业办成高水平特色专业;“填谷”就是改革图强,补上制约学院发展的各种“短板”,使学院整体发展,渐成高等教育领域的高原;“守正”就是传承学院多年来积淀的优良办学传统和办学经验,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奇”就是以前瞻性思维,采取超常规手段,开拓创新,出奇制胜,实现后来居上。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应试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学自己最不感兴趣的科目,通过考试后便再也不愿多看一眼,而没有时间深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这是我国多年来难以产生大师和卓越创新人才的重要原因。学院上下在深入研究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在“再优秀的学生身上也有缺点,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优点;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是由其特长决定的”等方面形成了共识。确立了针对性教育、个性化培养等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确立了长善救失,以长善为主的人才培养方略,实施了分层次教学、淡化综合素质评价、大量设立单项奖励、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等一系列具体做法,并在学生中大力提倡“动脑动手,尽力尽心”的成长理念。
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学院形成了“兼爱并育、行健自强”的民族学院精神和意志,凝聚成了追求特色与品质至为统一的发展力量。
6、教学模式
办好教育的前提是守正,守正的核心是遵循教育规律。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使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必由之路。学院经常用郑板桥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来形象描述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对改革创新的钟爱,并把“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衡量是否遵循教育规律和改革创新是否有效的最主要标准。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在教学改革中,学院为克服传统教学中“理论多实践少、先理论后实验”,“早晨做饭,晚上请客,要想吃好必须再热一遍”的弊端,大胆推行了“专业课前置、工学交替,三支导师育人”的改革思路。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把人才培养目标概括为培养“三学”、“三度”素质的“三用型”人才。“三学”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三度”即培养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思考问题的角度、把握人际关系的尺度;“三用”即知识够用、技能管用、人才实用。
在与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内15家乳品龙头企业合作创建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学生第一年就进入实训基地和企业,边学专业理论,边进行生产实践。当学生第一周就做出酸奶和干酪,并把自己的产品送回学院让老师们品尝时,他们的脸上充满了阳光,眼中充满了自信,表现出了极大的成就感。学生们讲:“上午学习理论知识时,没太听懂,下午到实习车间一做,不但理解了理论,而且觉得理论并不难。”在这一年中,还有部分学生做了教师科学研究的助手,有的学生的论文可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一位学生家长激动地说;“通过这种教育,孩子懂事了,知道节俭了,知道研究和讨论问题了,知道要求进步了……这一切变化,都归功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们把学习和实践的收获和感悟编辑成《二月花》一书印刷出版,受到了各界的好评。在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上,看到学生们的汇报,完达山乳业人力资源部王鹏说:“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大学生特别符合企业的需要,我们特别期待能与这些学生签约。”万家宝乳业品质管理部负责人朱雅玲说:“当这些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在企业研发队伍中,我们会看到他们的身影,在这种模式培养的背后,企业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模式于2009年10月份被省教育厅列入全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省44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只有6所获此殊荣,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藉此跻身黑龙江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紧缺人才培养高校行列。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三个前身有两所是师范学校,因此学院现有7个师范类专业承担着培养小学教师的任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专业课前置、边学边习、三支导师育人”大思路的引领下,学院进行了师范专业综合配套改革。一名中学校长曾经说过:“基础教育新课改搞得轰轰烈烈,但不少师范院校却无声无息。”这种现象的背后,隐含着高等师范教育与市场脱节的问题。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师范教育改革直接指向“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两大问题,建立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手段。通过学生第一学期到哈尔滨师范附小、复华小学、王兆新村小学、福顺小学、朝鲜族小学和杜蒙民族中学做“助课教员”,以改变学生身份的方式改变学生态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尽管还没有系统掌握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但面对孩子,他们一夜之间长大了,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心理转变,在他们的实践感悟集《初恋杏坛》中,篇篇流淌着对专业、教师岗位和学生的热爱,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学习的目标明确,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学院的教学计划中,还加入了音、体、美模块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培养多才多艺、小学生喜爱的全科教师。
针对我省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师严重匮乏的实际,学院与韩国新罗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学生三年的学分,得到韩国新罗大学的承认,通过在全院开设韩国语选修课,使语言过关的同学毕业后可直接进入新罗大学相关专业本科三年级读书,两年后通过考核获得新罗大学的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以期回国后充实到民族中学教师队伍之中。
7、突出特色
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诸多使命。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往往把更多精力倾注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对其他使命往往难以企及。
黑龙江省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人。历史上,黑龙江的少数民族尤其是10个世居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形成、祖国版图的形成以及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长期发展中,各民族都创造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文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些少数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逝。民族文化建设是我省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满怀着历史和社会责任感,发挥自身优势,克服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障碍,肩负起了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艺术的使命,使学院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学院在艺术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等专业的改革和建设上,将传承民族音乐、民族歌舞、民俗风情、民族绘画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基本教学模块纳入实践教学,教师们在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们有针对性地进行采风、收集、整理和开发工作,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成了学术研究和开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艺术得到整理和开发。
学院拥有省内最大规模的百人马头琴乐队和百人朝鲜长鼓舞蹈队,有计划地传承蒙古族和朝鲜族的民间歌舞曲目,并进行创作。朝鲜长鼓舞蹈队在今年哈尔滨国际啤酒节上进行了两场演出,受到了中外宾客的欢迎和喜爱。受即将召开的全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委会的特别邀请,这两只队伍将前去佳木斯市进行演出。
在朝鲜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和蒙古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改革和建设上,学院师生正在有计划地进行我省世居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音像教材的开发,这一系列音像教材将对传承民族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2010年,学院针对一些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落后的状况,决定发展民族教育从娃娃抓起,通过省教育厅的支持,跻身高教强省“村村大学生”人才培养培训计划,面向全省民族村定向培养“民族幼儿教师”,为民族地区培养学前教育的师资,将民族地区的学前儿童从祖辈手中转移到幼儿园中,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以从根本上推动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之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后继人才。
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公益性质和社会责任,虽然会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但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人却乐此不疲,因为这是高校对社会的感恩和回报,是一种幸福,更是高校存在价值的体现。
8、建设发展
教育家刘达曾经说过:“办大学三件事,教授、房子和设备。”表明办学条件与师资队伍一样,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事业的发展,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现有校园已不适应办学的要求,2010年初,学院抓住哈尔滨市城市“南拓”的时机,在哈南工业新城购置了36万平方米土地,开始新校园的规划建设,计划2011年9月投入使用。
从学院了解到,哈南工业新城是以原平房区为主体城区,以原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经济集中区。其中主体城区生态环境在东北处于领先地位,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9%,城区内建有4公里长的绿色生态廊道和25万平方米的大型开放式景观公园;其中经济集中区是全国49个*开发区之一,区域内环境优良,绿化覆盖率达到35%。作为哈尔滨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承担着疏解中心城区人口的功能、聚集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重任。
学院新校区位于哈南工业新城东南部教育功能区的核心地区,与哈工大应用技术学院、哈尔滨金融学院、东方学院等10余所高校毗邻。
学院新校区要建设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文化氛围的规划科学化、功能现代化、设施人文化、环境生态化的新校园,要建设成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高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和东北亚地区民族教育交流的重要基地。新校园将是一座富有鲜明民族元素和现代化气息的园林型、生态式和富有人文理念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校园。为进一步突出民族特色,学院在校园功能分区中辟出了以民族博物馆、图书馆、民族艺术馆和民族风情园“三馆一园”为内容的民族文化功能区,有计划地对社会开放,打造哈尔滨市民族旅游的新景点。新校园建设是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快速崛起的重要标志。
唐代诗人李峤有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一切工作围绕学生的成长,处处可沐改革之风、创新之风,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学院把握高等教育规律的能力和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感受到的是先进教育理念带来的全院统一意志,感受到的是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谐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我们衷心祝福这朵民族教育的奇葩绽放得更加艳丽,祝福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明天会更好!
9、办学理念
学院自成立以来,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不断解放思想,注重历史传承、改革与创新,在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把凝练办学理念、明确发展定位作为学院崛起的首要文化准备,形成了“打民族旗,走特色路”的独具特色的系统办学理念。
(一)创校使命:为黑龙江省“发展民族教育、振兴民族经济、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办学准则: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遵循民族教育特殊规律、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三)办学宗旨:服务少数民族、服务民族地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办学定位:以高等师范教育为立校之本,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强校之路,以农科和食品学科为优势,以民族师范教育和民族预科教育为特色,将学院建设成为在东北亚地区有一定影响、国内知名,具有鲜明北方民族特色的多科性、服务型和开放式高等职业院校。
(五)发展理念:造峰填谷,守正出奇。造峰填谷:坚持高位发展,突显品牌效应,着力发展人无我有的民族师范、民族艺术、民族体育特色专业和人有我优的乳品类等优势专业,使学院因之成为特色学院。同时,加大新校区建设力度,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和弱势专业改革,补上制约学院发展的“短板”,实现学院整体发展。守正出奇:守正的核心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最重要衡量标准是教育行为乐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出奇的本质是出新,出新是在守正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推陈出新。出新是使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必由之路。没有“出新”的“守正”,教育将落后于时代,对经济社会发展无所作为;没有“守正”的“出新”,教育将畸形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10、育人理念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长善救失:基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人对社会的贡献价值取决于其长处,而不是短处。”适度淡化学生综合评价,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制定大量单项激励政策,允许特殊人才免修个别毫无兴趣的必修课程,为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提供肥沃土壤。“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使学生在“长善”过程中自觉克服自身的不足。
动脑动手,尽力尽心。动脑动手:有人根据陶行知的《手脑相长歌》改编了一首童谣:“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动脑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动手是让学生学会实践,这对培养大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实践,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尽力尽心:《说文》讲:“‘尽’乃‘器中空’”。尽力是职业要求。尽力者做事有时会带有被动性、功利性特征,缺乏长远目标和对终极使命的追求,但它是做事的基本要求。尽心是事业要求。尽其心,杨伯峻《孟子译注》解为“充分扩张善良的本心。”尽心具有自觉性、非功利性。对事业尽心者能够承受各种艰难困苦,安贫乐道,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能够创造精神财富。尽心是高于尽力的一种做事态度,体现人的内心修养和思想境界。心手相连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道路。
11、基本情况
学院设置9系、2部、1个中心、17个专业(含方向)。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26人,专任教师127人,其中副高职以上教师37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3人;教职员工中少数民族共计101人。在校学生1831人,其中,高职学生1448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383人,少数民族学生567人,占学生比例的31%。
学院自成立以来,先后荣获黑龙江省省直机关“进党组织”、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先进班集体”、黑龙江省民族工作“先进集体”、民族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哈尔滨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特殊贡献单位”、黑龙江省第八届传统体育运动会“优秀组织奖”等20余项荣誉奖项。
12、专业设置
食品与制药工程系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制药工程类专业(五个专业及两个专业方向)1.生物制药技术专业2.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药机设备自动化与工艺)3.药物分析技术专业4.药物制剂技术专业5.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药品顾问式经营与店长)6.中药制药技术专业7.化学制药技术专业
食品工程类专业(四个专业及四个专业方向)1.乳品工艺专业2.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3.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4.食品加工技术专业5.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监督与管理)6.食品加工技术(酒类工程专业方向)7.食品加工技术(酒类贸易专业方向)8.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白酒评鉴与检验)
生命科学系
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宠物医疗方向)、动物医学(执业兽医师方向)、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宠物美容方向)、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畜牧企业经理班)
少数民族语言系
应用韩语专业、蒙古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经济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现代物流管理与营销方向)、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营销方向)、会计与审计专业(招三校生)、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会计专业(税务会计方向)
中文系
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新媒体与公关实务方向)、语文教育专业、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
艺术系
体育部、体育教育(武术套路方向)专业、体育教育(安保管理方向)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基础部(预科部)
13、教学宗旨及课程设置
思想政治科研部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简称思政教研部),成立于2012年6月,是直属学院党委领导的独立系级建制机构。思政教研部的主要职责是全面组织、协调、实施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其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其掌握中国特色*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思政教研部是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思政教研部认真贯彻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坚持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针对民族院校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本着把学生培养成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践行者,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建设者”的目的。在教学中,加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育,并在其它公共理论课教学中渗透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思想内容,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教育相结合,突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特点,使学生不只在思想修养和理论素养上有所提高,更要在行为上坚定地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立志为各民族和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