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太阳纸文化博览馆

科普小知识2021-09-19 04:52:14
...

太阳纸文化博览馆是国内第一家由企业自主建设的以传承中国传统造纸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文化博览馆。整个博览馆分为造纸历史文化展区、低碳经济循环产业、科技兴企等十三个展区,跨越两千年,从蔡伦传统造纸到现代工艺造纸,从1982年太阳纸业建立发展到今天,通过图片、文字、影像资料穿越造纸时空隧道,步入纸的未来联想空间,在领悟太阳纸业宏图大略的同时,也会让您尽情欣赏到各种形态纸制艺术品的无穷魅力,漫游充满遐想的未来纸张应用的神奇境界。该馆位于集团南厂区内,占地3000余平方,2010年5月开工建设,2011年6月竣工落成。

1、简介

济宁市兖州区太阳纸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太阳纸业工业园区内,是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弘扬中华造纸文化、展示华夏造纸文明、传播现代造纸高新技术而投资建设的,展馆占地总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额5000余万元,建馆经费、运营经费等均由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展馆于2010年5月份开工建设,2011年6月份开馆启用,自开馆至今,共接待参观游客逾30余万人次。2014年初经山东省文物局批准更名为“济宁市兖州区太阳纸文化博物馆”,是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点、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兖州区*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

整个展馆构思以纸的历史演变、造纸的工艺流程、现代造纸行业发展为主导,采用LED电子屏和电子触摸屏进行展示,犹如身临其境,感受造纸工艺的演变。

展馆分为造纸历史文化、低碳经济循环产业、科技兴企等十二个展区,跨越两千年,从蔡伦传统造纸到现代工艺造纸,从1982年太阳纸业建立发展到今天,通过图片、文字、影像资料穿越造纸时空隧道,步入纸的未来联想空间,在领悟太阳纸业宏图大略的同时,也能让您尽情欣赏到各种形态纸制艺术品的无穷魅力,漫游充满遐想的未来纸张应用的神奇境界。

2、造纸术时代

一千九百多年前,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形象地再现了两汉时期的造纸术,将麻头、破布等原料经水浸、切碎、洗涤、蒸煮、漂洗、舂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燥后即成为纸张。

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造纸术和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一样,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是古代中国对世界具有巨大影响的伟大发明。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从此,人类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3、人类功臣

蔡伦(公元62—公元121),东汉宦官。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耒阳)人。永平末年(公元75年)开始入内宫任太监,建初时期,担任小黄门。至汉和帝即位(公元89年),升任为中常侍,参与政事。蔡伦有才能学问,尽心尽力,诚实谨慎多次触犯皇帝陈述得失的道理。每到休沐的时,闭门谢客,或去田野中劳作。后升任尚方令。永元九年(公元97年),监督制作秘剑(皇宫专用的剑器)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成为后代制作器械的方法。

自古以来,书籍大多都由竹简写字编成,或者用丝帛写字。但因丝帛太贵而竹简太重,使用很不方便。于是,蔡伦经过调查研究后,运用宫廷的财力和人力,采用树皮、麻头及破布、鱼网造纸成功。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上奏皇帝(汉和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大家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便有天下咸称“蔡侯纸”之说。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汉安帝即位。邓太后因为蔡伦宫内工作时间很长,忠心耿耿,成绩显著,并赐他为龙亭侯,封地300户。其后,又担任长乐太仆。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皇帝因为经史传记等文字大多都没有核实确定,于是选拔有名的读书人谒者刘珍以及博士良史聚集在“东观”,校正各种典籍,派蔡伦监督这件事情。蔡伦早年曾卷入“宫内斗争”,按照窦皇后的旨意,诬陷汉安帝的祖母宋贵人。等到窦太后驾崩,汉安帝开始亲自处理各种政事,就下令让蔡伦自己到廷尉那里坦白交待。蔡伦耻于受辱,于是沐浴后穿戴整齐衣服和帽子,喝毒药而死,享年59岁。他的封地随即被废除。

作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蔡伦对造纸的贡献在于,他较早地注意到书写材料的重要性,组织力量推进造纸技术,向朝庭报告这一种文化产品,并扩大宣传向全国推广。蔡伦对我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并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

因此,蔡伦之名,理应名垂千古!

4、工艺介绍

手工造纸又叫“土法”造纸,是指由发明造纸术经历代流传的,不用机械或仅用非常简单机械的手工造纸方法。

手工造纸的主要原料是麻类、树皮、竹子和稻单。麻类有大麻、苎麻、亚麻、青麻、黄麻等。树皮有青檀、桑皮、构皮等。竹子的种类较多,用得最多的是毛竹和慈竹。

我国传统手工纸的制法,有一整套生产工序,不论采用何种原料,抄造何种纸张,基本都是大同小异的步骤。这些主要的生产工序有:泡料、煮料、洗料、晒白、打料、捞纸、榨干、焙纸。

泡料 又称浸料,是把不同原料按等级分开,扎成小捆,泡在水塘里。浸泡的时间随原料品种不同而异,毛竹砍下后要在水里浸泡半个月左右,稻草扎捆在河水里一般泡7~10天,树枝、麻杆浸泡的时间则在10天左右。浸泡的目的,是把原料中的可溶性杂质溶(除)去,为制造良好的纸浆打下基础。

煮料 是用碱或石灰的水溶液在高温下处理原料,将粘连在纤维之间的果胶、木素等除掉,使纤维分散开来而成为纸浆。煮料过程也随原料不同而有很大差别:煮桑皮先用石灰水泡10分钟,再放进煌锅里与石灰水处理5天,取出后还堆置发酵。稻草只需要少许石灰稍微蒸煮或堆放发酵,即可成为纸浆。

洗料 是把蒸煮后的浆料放入布袋内,经过水的冲洗和来回摆动,把纸浆中夹杂的石灰渣及煮料溶解物等洗净。

晒白 就是把本色纸浆(灰白、浅黄到棕色不等)变为白色纸浆。传统的晒白法是把洗净的浆料放在向阳出,直接利用日光照射约达2~3个月的时间,直到纸浆颜色变白为止。现在一些手工纸的产生时也有利用漂白粉进行漂白的,只不过漂白粉用量较少,漂白的时间也还较长。

打料 是用人力、水碓、石碾等把浆料捣打成泥膏状,使浆料中的纤维分丝和帚化,能够交织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纸页,打料是人工造纸操作中最繁重的一道工序。

捞纸 又叫入帘或抄纸。捞纸是先把纸浆和水放日抄纸槽内,使纸浆纤维游离地悬浮在水中,然后把竹帘投日抄纸槽中抬起,让纤维均匀地平摊在竹帘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湿纸页,最后把抄成的湿纸移置在抄纸槽旁的湿纸堆上。

榨干 是把湿纸页内多余的水分挤压出去,使湿纸具有一定的强度,以利于刷纸干燥。当抄造的湿纸页累积到数千张时,利用压榨设施施加适当的压力,使纸内的水缓慢地流出。压榨时不可加压过猛,否则会影响湿纸页的质量;压榨后湿纸所含水分也不宜过多后过少,以防分纸时揭破或焙纸时发生脱落。

焙纸 也称烘纸或晒纸,就是把湿纸页变成可以使用的干产品。焙纸的方法是把经过榨干的湿纸一张一张地分开,再将其刷贴在烘壁外面,利用壁内烧火的热量,传递到外壁蒸发纸内的水分,使纸页变干。焙纸时烘壁表面温度不可过高,不然纸页易起皱和发脆。

5、发展概况

我国在发明造纸以后,起先是把纸本书携往国外,然后造纸术也逐渐外传。造纸术到公元7世纪初期(隋末唐初)开始东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西传入撒马尔罕,就是后来的阿拉伯,接着又传入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革、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术传播的重要基地,从那里再传到德国、英国;16世纪传入俄国、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

据史书记载,造纸术西传后,所用的原料及工艺仍与蔡伦造纸的方法相同,即初期以麻和破布为主,到19世纪末,在欧洲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纸才迅速发展,虽然西方现代的造纸工业已经很发达,但其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仍跟蔡伦造纸的方法相同。

造纸的发明与传播,使文字的载体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识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实现,从而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

奥地利椎型磨技术、瑞士最新真空泵技术、芬兰温德造纸湿部化学品公司化学品无水添加技术。

芬兰是世界第二大纸张纸板出口国,占世界出口量的25%,是世界第四大纸浆出口国。同时,这也是一个风清水净的国度,素有“千湖之国”的美誉。造纸需要耗费大量的森林资源,然而一百多年以来,芬兰的森林覆盖率不降反升,令人惊叹。

在芬兰,“以草为主”的造纸工艺早已被淘汰。目前,芬兰的造纸厂基本都是使用木浆,污染要轻得多。在其逾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小造纸厂已经全部消失,现在全国只剩下四家“巨无霸”级造纸企业。

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是芬兰能够在全球环境可持续指数(ESI)排名中名列第一的主要原因。芬兰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环保法的国家。与法规相辅相成的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从1992年9月起,芬兰*实行环保许可证制度。芬兰环保部门还可随时获得工厂企业废水或废气排放的有关资料,从而实现对企业是否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进行监管。这项制度效果明显,目前占芬兰全国工业污水总排放量90%的造纸工业污水已基本得到净化。

芬兰有一套完善的森林管理制度,所有林地都有明晰的产权,林地主人在卖掉一定数量的林木后,必须在原地重新种植树苗,以保证森林使用的课持续性。

芬兰企业对木材的利用率高得惊人,达到了100%。树木采伐后,较粗的部分生产锯木材或胶合板;较细的部分和树梢、枝桠等运往造纸厂制浆造纸。制浆后的废料如树皮、浆渣可燃烧,用于造纸能源;木材加工及胶合板生产的废料木屑则可以作为浆厂的原料。这种最大限度地利用木材是保护森林资源的有效措施。

6、发展简史

纸的发明、发展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元105年发明造纸术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牍的有力的竞争者。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从敦煌石室和*沙碛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来看,纸质纤维交结匀细,外观洁白,表面平滑,可谓“妍妙辉光”。公元六世纪的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专门有两篇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同时,造纸术传到我国近邻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公元六到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而在唐宋之际有比较大的发展。欧洲要到十八世纪才有竹纸。

这一时期的产纸地区遍及南北各地。由于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兴起了印书业,这就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质量都有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中。名贵的纸中有唐代的“硬黄”、五代的“澄心堂纸”等,还有水纹纸和各种艺术加工纸。唐代的绘画艺术作品已经有不少纸本的,正反映出造纸技术的提高。

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纪的宋元和明清时期,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特别盛行,消耗量也特别大。造纸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这就要求纸的打浆度必须相当高,而造出的纸也必然很细密匀称。先前唐代用淀粉糊剂做施胶剂,兼有填料和降低纤维下沉槽底的作用。到宋代以后多用植物粘液做“纸药”,使纸浆均匀,常用的“纸药”是杨桃藤、黄蜀葵等浸出液。这种技术早在唐代已经采用,但是宋代以后就盛行起来,以致不再采用淀粉糊剂了。

这时候的各种加工纸品种繁多,纸的用途日广,除书画、印刷和日用外,我国还最先在世界上发行纸币。这种纸币在宋代称作“交子”,元明后继续发行,后来世界各国也相继跟着发行了纸币。明清时期用于室内装饰用的壁纸、纸花、剪纸等,也很美观,并且行销于国内外。各种彩色的蜡笺、冷金、泥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花纸等,多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享用,造价很高,质量也在一般用纸之上。

这一时期里,有关造纸的著作也不断出现。如宋代苏易简的《纸谱》、元代费著的《纸笺谱》、明代王宗沐的《楮书》,尤其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都有不少记载。而《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关于竹纸和皮纸的记载,可以说是具有总结性的叙述。书中还附有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载。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南北朝时的造纸业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5世纪)纸的品种、产量、质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纸原料来源更广。人们已经用藤和竹做造纸的原料了。史书上曾论及到这时期一些与原料有关的纸种名称,如写经用的白麻纸和黄麻纸,枸皮做的皮纸,藤类纤维做的剡藤纸,桑皮做的桑根纸,稻草做的草纸等。由此看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麻、枸皮、桑皮、藤纤维、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纸原料。西晋的文学家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剡溪(现在的浙江嵊县地带)出产古藤,可以造纸,所以就把纸称为剡藤。

在南北朝时代,北方人还用椿树皮造纸。农业科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讲到北方农民种植槠树的时候说:他们煮剥树皮,虽然很辛苦,但是获利很大;如果自己能造纸,得利就更大了。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北方农民种植槠树的目的,就是为了造纸;而且煮剥树皮是造纸的一道重要工序。

竹子作为造纸原料始于晋还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南北朝书法家萧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说“张茂作箔纸……取其流利,便于行书”,据考据,所渭箔纸即嫩竹纸,张茂是东晋人,看来用竹子造纸可能是初始于晋。但用量很少。

隋唐时期的造纸业

隋朝的虞世南写了一部《北堂书钞》,书里引用东晋人范宁的一句话说,土纸不可作文书,文书都是藤角纸。有人认为这种“上纸”,就是麦秆、稻杆等粗纤维造的草纸。

我国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造纸业也进入一个昌盛时期,纸的品种不断增加,生产出许多名纸及大量艺术珍品。造纸原料以树皮使用最广。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栈香树皮的记载。藤纤维也广为使用,但到晚唐时期,由于野藤大量被砍伐,有无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应求,藤纸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

纸张多了,抄写书籍的风气就流行起来。便又出现了一种保护书卷纸张的新方法:人们在制造的时候,再加进一种味道非常苦涩的叫做黄孽的草药。这样的纸可以避免虫咬,长期保存,称为“入湟”,流行于唐代。

隋唐时,我国造纸业更加发达,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分不开。自东晋以来,原来经济落后的江南地区,经过劳动人民的长期努力,经济也已经上升到黄河流域的水平。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局面。到了唐朝时候,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封建经济繁荣起来。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这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局面,必然要求发展造纸业,造出更多更好的纸张。

唐代造纸业发达的地区是相当广泛的,出现了不少大规模的造纸作坊。唐代皇甫枚的《三水小牍》里,写了这样一件事:巨鹿郡南和县于北,有个造纸作坊,墙壁上常常贴满了纸,让太阳把它晒干。一天,突然之间刮来一阵旋风,把墙壁上的纸几乎都卷了下来,这些雪白的纸漫天飞午,远远看去,简直象雪花一样。可见,这个纸坊的规模相当大。

唐代的纸张品种很多,所用的原料主要是麻、藤、槠三种。当时的益州(现在的四川)和扬州等地,都是麻纸的著名产地。藤纸的生产,也从原来的产地剡溪逐渐推广到浙江、江西两省许多产藤的州县。

用槠树皮造的槠纸,在唐代更加流行。唐朝文学家韩愈曾把纸称为“槠先生”,就是指槠树皮造的纸。此外,唐朝又开始用海草、檀树皮等造纸。

我国的宣纸是很有名的,讲究写字绘画的人,都喜欢使用宣纸。这种纸直到现在还是手工纸里的精品。宣纸用檀树皮和稻草造成。它洁白细密均匀柔软,质地坚韧,经久不变色,还有吸水力强的特点。早在唐朝时候,宣纸就已经是宣州的著名产品了。

宋元时期的造纸业

宋代竹纸发展很快,市场上十之七八是竹纸。就产区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当推浙江、四川。在工艺上宋代竹纸大多无漂白工序,纸为原料本色,除色黄之外,竹纸也有性脆的缺点。

元明时期竹纸的兴盛创造了历史新篇章,尤以福建发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产及天然漂白,使竹纸产量大有改进。

明清时期的造纸业

明朝时候有个科学家叫宋应星,他写了一部《天工开物》,里面就讲到造竹纸的方法:先把竹子截断,剖成竹片,拌了石灰浸在水塘里,再取出来煮烂,制成纸浆,然后用绷在木架上的竹帘子从纸浆面上荡过去。这样,竹帘上就留下一层纤维,把这层纤维揭下来烘干,纸就制成了。当时用石灰等蒸煮纸浆,实际上就是化学处理法。这以经是一套相当完整的造纸方法了。

清代由于造纸业的大发展,麻及树皮等传统造纸原料已不能满足需要,竹纸在清代占了主导地位,其他草浆也有发展,河南、山东、山西等地有人用麦草、蒲草。陕西、甘肃、宁夏有人用马莲草,西北用芨芨草,东北用乌拉草。造些野生草类植物,在清代末期当地居民已用以制造粗草纸。我国用蔗渣造纸始于清末,张东铭在徐家坡设一造纸厂以蔗渣为原料,对此《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八四有记载。清代草浆生产技木有了很大进步,用仿竹浆、皮浆的精制方法制取漂白草浆。著名的泾县宣纸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制稻草浆和檀皮浆抄制而成,其生产工序一直延续至今。芦苇在清末也有使用。据光绪三十二年《东方杂志》三卷3期载:“陈兴泰在汉口桥口地方,设一造纸厂,先后以芦浆(芦苇)、蔗渣、稻草杆等物,试造日用纸张,有成效”。

造纸术西传后所用的原料及工艺仍习我国之故,以麻和破布为主,不过欧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纤维,成品纸不如中国产品柔顺薄韧,而且破布日感供不应求。到19世纪末,在欧洲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纸迅速发展,并普遍认为木材是一种较好的造纸原料。我国在满清末年和民国初年也逐渐出现了机械化的造纸厂,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造纸原料范围的扩大,对于造纸业的发展和进步有重要意义,各地就可以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来造纸了。由于原料范围的扩大,纸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纸的质量也越来越好,生产的数量也大大增加。

近代中国造纸业

近代以来,中国的造纸业,由于种种因素,各地发展状况不尽相同,但大体情形如下:既没有成功完成向机器造纸工业的转型,也没有渐行渐远、趋于消亡,而是处于两者之间,依偎传统轨道,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顽强地运行着。在早期工业化的进程中,中国的造纸业处于二元分解的状态——有稀疏的机器造纸工业问世,但更多的是承袭原有的手工造纸业。与中国的其他传统产业一样,它已成为一种跨机器造纸和手工造纸的“两栖性”产业。在广大农村,家庭手工造纸仍然占绝对主体地位,在生产能力和经营*的演进路径上,呈现出大量传统因素与少量现代因素交织并存的复杂态势。中国西部的夹江造纸业,就是这样的典型。本文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近代夹江县造纸业的产生缘由、变迁进程、经济意义、经营特征及其转型困境进行了一一探讨,从中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造纸业在近代夹江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种经久不息、享有盛誉的重要产业,是由其良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丰富的资源、推陈出新的技术及双重需求的拉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近代夹江纸业经历了清朝前期的相对繁荣、晚清时期的缓慢发展、抗战前的奄奄一息、抗战中的短暂辉煌及抗战后的急剧衰落。在这样的发展轨迹中,近代夹江纸业并不单一地表现为没落和破产,而是兴衰互见,变化多端,极不稳定,同时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第三,近代夹江纸业对当地及其辐射地的物质生活、风俗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均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当地经济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