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前后的巴勒斯坦地区。公元一O五四年,基督教东、西部教会发生分裂,形成西部的天主教(罗马天主教)、东部的正教(东正教)。
中文名:基督教
别名:耶教
宗教领袖:耶稣
宗教体系:唯心主义
创始地:耶路撒冷
创始年代:西元一世纪(夏历2746年)
1、背景
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迅即在整个德国形成燎原之势,在瑞士,茨温利和加尔文等的改
基督教
2、发展简史
宗教起源
公元1世纪上半叶,出生在拿撒勒的耶稣开始在亚洲中东地区的会堂教诲世人知识、传播天国的福音、救治百姓各种病
基督教
当时耶路撒冷教会在伯多禄的领导下,过着禁欲主义和共同财产的修道生活,同时展开传教活动,并伺机到远离耶路撒冷的地方活动。另一方面以圣保禄(保罗)为首,因遭到犹太教会的主流教派迫害而分散到各地的犹太裔希腊人(Hellenist),已将精力投入到传道上;犹太人和外邦人纷纷皈依,并成立了安提阿教会。而耶路撒冷教会则在伯多禄和众门徒被逮捕后,由耶稣的弟弟和最有资历的长老雅各伯代行领导,担任耶路撒冷教会首任大主教。公元48年与49年左右,安提阿教会因重视外邦人和采取适应外*化的策略,所以与严格遵守律法的耶路撒冷教会发生教义冲突,雅各伯对此进行了仲裁,定下外邦人“不可用不洁之物祭拜偶像、不可品行不端、不可绞杀动物,避免沾血”四条规定,而诸如割礼等犹太人遵守的律法、习俗一并免除的妥协方案。此后,各地也相继以独立性和自治性为基准成立教会。
自耶稣死去后,基督徒在犹太教的律法基础上,结合耶稣和后来使徒们的言行,确立了基督教的教义,并将最主要的基础理论记在《保禄书信(保罗书信)》和《若望福音(约翰福音)》两部文献。公元四世纪,西方教会(天主教)以《保禄书信》和《若望福音》为基础,确立了27卷《新约圣经》的框架结构,并和犹太教《希伯来圣经》为主体的46卷《旧约圣经》合为一书;东方教会(东正教)则将部分较长的旧约篇目拆分,形成50卷旧约的77卷本圣经。而基督教也以新、旧《圣经》,脱离《希伯来圣经》所产生的犹太教各派,正式进入基督教时期。十六世纪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剔除了希伯来圣经没有的旧约篇目,包括多俾亚传、友弟德传、玛加伯传、智慧篇、德训篇、巴路克书;确立其后的更正教会(新教)的39卷旧约与27卷新约的66卷本《圣经》。
普世教会
公元1世纪60年代,耶路撒冷主教圣雅各伯、安提阿主教圣保禄,以及罗马主教兼名誉领袖圣伯多禄三位早期基督教重
基督教
公元3世纪中叶,因耶稣的神性问题,基督教分成主张耶稣非神同体的阿里乌斯派和主张耶稣神人同体的亚大纳修派(希腊语:όμοούσιος)。是为基督教第一次分裂。公元325年,君士坦丁一世召开第一次大公会议的第一次尼西亚会议,确立了基本教义的三位一体理论,大公教会成立,同时阿里乌斯派定性为异端。君士坦丁一世死去,尤利安政变上位后,恢复多神教和施行迫害基督教政策,并让基督教在内部各派以及与犹太教的争斗过程中留下第二段屈辱历史,直到约维安上位后取消反基督教政策。公元392年,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施行反对一切异教和公教会以外基督教派的政策。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在狄奥多西一世去世后,演变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
公元5世纪,在成为罗马国教之后,帝国仍存在信奉古典宗教的上流社会人士。公元415年,基督徒在主教的发动和带领下,以清除异教名义在亚历山大港对古希腊文明的缪斯神庙进行了掠夺和破坏,并残杀了新柏拉图学派领袖希帕提娅。是为基督教犯下的第一次暴行,而基督教也自此从遭受迫害,转向了对外的异教和对内的异端施加迫害的道路。公元431年,以弗所公会议召开,确定了玛利亚为圣母的基本教义,并强调耶稣的神人两性一位。而缺席会议,主张耶稣神人二性二位,并借此反对圣母说的聂斯脱利派被定性为异端,处以绝罚。是为基督教第二次分裂。此后,东方亚述教会在聂斯脱利学派基础上成立,并传播到波斯成为与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并列的宗教、又传播到唐朝,成为当时基督教信徒覆盖最广的一派,直到*兴起后式微。
公元451年,迦克墩公会议召开,确定了耶稣同时拥有神性、人性的双性论,将阿拉伯、叙利亚地区持有单性论学说,但并未将单性论定为教义的教派定性为异端。是为第三次分裂。
东、西大分裂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大公教会在西罗马范围的罗马教廷与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堡教区(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基督教
公元1054年,大公教会的罗马主教良九世(利奥九世)与君士坦丁堡教区大主教米恰尔互相施以绝罚,断绝关系,基督教正式分成罗马大公教会(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会(东正教)两派。是为基督教第四次分裂和第一次大分裂,即东、西教会的决裂。但在罗马新主教继任后,罗马和君士坦丁堡即恢复了一般交流,并商议如何解决两教会分裂的问题,以便找到最后统一的办法。而历代东罗马皇帝也因**攻入叙利亚、安纳托利亚造成的烦恼,更倾向于通过承认罗马主教的大公教会首座权来获得西欧各国的国力支援。但是因为教义的差异,导致的文化、组织、政治环境日益加剧。
公元1096年至1291年,罗马教廷为夺回被*占领的基督教圣城耶路撒冷,展开了8次基督徒与*之间的宗教战争,即十字军东征。1204年,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时,十字军对东罗马帝国的平民进行了虐杀、掠夺、奸淫妇女的罪行,并设置新的君士坦丁堡教区大主教,破坏和篡夺了东方教会的教区制度,东、西教会自此正式决裂。于此同时,罗马教廷在历次十字军东征过程中,还设立了无视耶路撒冷牧首的新耶路撒冷宗主教座,并在地中海东部的正教会牧区范围设立了以东方仪礼形式的大公教区。
13世纪后半叶至15世纪前半叶,巴列奥略王朝的东罗马皇帝和此前的皇帝同样,倾向寄望于调和罗马当局以便寻求西欧援军,但遭到民众、贵族、修道士、教会举国上下压倒性的反对,所以皇帝的意图没有实现过。东罗马大臣兼军事统帅卢卡斯·诺塔拉斯(ΛουκᾶςΝοταρᾶς)就曾针对罗马教会发出:“宁见苏丹人的头巾,不见罗马的三重冕”的世界名言。
15世纪的佛罗伦萨大公会议召开,东罗马帝国在受迫于奥斯曼帝国领土扩大导致的政治危机背景下,授意正教会对和子说进行妥协,同意圣灵同时出自圣父与圣子的理论以便安稳局势,但当时正教会有一名出席代表对这项决议持有异议而拒绝签署和议书,最终东、西教会和议失败。而得不到西欧大规模援军的东罗马帝国也自此灭亡。
宗教改革
自西罗马帝国遭日耳曼民族的东哥特人灭国之后,在称作黑暗的中世纪的中世纪,大公教会开始包办一个人从出生的洗礼、结婚的婚礼到死去的葬礼,并成为特殊环境下约束人们律己生活、维持社会秩序的组织。而修道会的成立,也使得基督教成为西欧的学术权威。此后,主教陆续组织起教徒收复被荒废的无主之地。公元6世纪,意大利在教宗俄我略一世(格里高利一世)带领下抵挡住了伦巴德人的入侵,自此成为政治*。而教廷也在政治化的过程陷入腐朽,从第八次大公会议以降,历任教宗陆续将正教会反对的章要写入大公教义,也使得大公教义丧失了普世性,成了权利的工具。
公元15世纪,随着年西欧中世纪的结束,西方基督教在文艺复兴的政教分离与人道主义主流思想背景下,产生了针对大公教义的更正主义(新教)理论,而罗马公教会也在康斯坦茨公会议上宣布将进行从头到身体的改革,但没能成行。教会的腐朽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于是16世纪初,德国的马丁·路德以教会贩卖赎罪券为中心,开始了一系列从宗教问题到政治问题的改革运动。此后,德国到北欧的基督教会纷纷响应路德,脱离曾经唯一的罗马大公教会。是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
路德的同时代,新教改革派先驱慈运理提出唯圣经论。此后法兰西王国的约翰·加尔文提出了双重预定论,以长老制的教会为基础在瑞士组织起自己的宗教改革运动,并得到苏格兰的约翰·诺克斯为首者响应。与此同时,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也借离婚问题,将国内的大公教会独立出罗马教廷,成立英格兰国教会(安立甘宗)。自此更正主义基督教(新教)的三大宗派成型。但初期的英格兰国教会仍在大公教义和更正教义之间摇摆,直到伊丽莎白一世提出中道政策(viamedia),并以此迎来伊丽莎白王朝的文艺复兴。
1545年,特伦多公会议召开,更正主义教派和大公教会达成和解,而大公教会整顿纲纪的问题没有取得满意进展。但随着宗教改革的不断进行,和日益严峻的社会形势,大公教会也诞生了以依纳爵·罗耀拉的耶稣会为首的新兴修道会。耶稣会在欧洲传道的同时,也借助地理大发现的契机,将基督教带到了亚洲、非洲、美洲世界各地,并因为尊重各地的地方文化和传统使得基督教自此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多信徒的宗教。
17世纪初,因德国的三十年战争导致西欧陷入荒废阶段,主流社会开始进行对战争原因的反省,继而开始否定人格神、否定耶稣的神性、否定奇迹,以及用自然神论重新解读圣经。是为宗教改革后的欧洲启蒙时代。而*主义神学和康德哲学的出现,也让大公教会和越来越多的新教派发生不可调节的根本性矛盾。但随着不可知论、泛神论、无神论的兴起,以及法国大革命蔓延西欧大陆,越来越多的人退出教会,整个基督教社会都陷入信任危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马克思就发出:“圣经是神圣的,但宗教是鸦片”的世界名言,并以此宣传与原始基督教描写的理想社会相同,但又更实际的共产主义。
清教徒革命
基督教在英国自伊丽莎白一世以降,主张彻底清除大公教会残余的加尔文宗清教徒,因为遭到政治上的镇压,或为实现政治、宗教目标去到了美国,或皈依了国教派,或皈依了其他非国教的新教宗派。直到之后的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清教徒爆发了清教徒革命,并一度推翻王权建立共和,最后王政复辟。经过这次光荣革命,议会权相对王权已占据上风,确立了国王以下的议会制和君主立宪制,为后来议会的重商主义、*主义、工业革命、殖民帝国主义奠定基础。是为近代史的开端。
基督教在远离欧洲的美利坚合众国,因*从建国开始既推行宗教信仰*的保护政策,而受到新教各派移民的青睐,成为基督教百家争鸣、多样化发展的新大陆。18世纪,伴随着美国的大觉醒运动为代表,以及信仰复兴运动、再临运动、五旬节运动在内的宗教运动陆续发起,也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兴宗教和*组织,并波及到欧洲与世界各地。19世纪,在信仰复兴运动的背景下,新教各派开始将传教的注意力投到美国以外。20世纪初,围绕*主义神学,各新教派进行了以梅钦为首的宗教争论,自此美国新教分成采用*主义神学的主流新教、主张圣经无误(Biblicalinfallibility)的福音主义神学两派。
而受到欧洲格局的变化,以教皇集权的教皇至上主义及反近代化主义为主流的大公教会,则先后被拿破仑一世没收了教皇领(教皇国),又在维也纳会议及其后的普法战争式微,直到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后限制在罗马城内。1864年,比约九世(庇护九世)将启蒙主义、*主义、共产主义在内的思想列入谬论表,并将教皇首座权、教皇无误说写入大公教义,后者也导致复古大公教会为首的教会脱离罗马教廷。但19世纪后半叶,随着英国在内的英语国家相继废除了对天主教徒的不平等对待,以及爱尔兰大饥荒造成爱尔兰天主教徒向北非为首的世界各地移民,大公教会迎来了转机。
东方基督教的正教会方面,俄罗斯正教会自彼得大帝死后,因俄罗斯帝国其后的罗曼诺夫王朝皇帝保护国家的西欧近代化,受到了国家管制。1721年,莫斯科大主教被废除。受此影响,正教会教徒在18世纪后半叶的阿索斯山开始了正教修道精神复兴运动,诞生了圣塞拉芬为首的修道士。而为不受西方教会改革的影响,延续正教的正统主义精神,牧师们将4世纪至15世纪历代正教圣人的文集汇编于《慕善集》出版,后又译成斯拉夫语。与此同时,正教在奥斯曼帝国范围的教会则由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统一管辖,但随着1830年希腊独立,希腊正教会成为独立教会,直到1850年雅典大主教承认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的牧首权。正教会也自此成为各教会平等的联盟*。而其他东方正统教会也开始在19世纪移民到美国、澳大利亚为首的国家。
普世教会合一
1929年,梵蒂冈城国根据拉特兰条约建立,成为象征性国家。但失去政治权利的大公教会为求自保,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身边兴起的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为首的法西斯主义采取了退让政策,又在西班牙内战站在德国、意大利支持的佛朗哥一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教皇比约十二世(庇护十二世)外交上默认了纳粹德国的犹太人大*,暗地里则资助盟军军费、接收犹太人进入罗马,命令各地教会为犹太人办假施洗证、提供衣物和药品。1944年,犹太教首席拉比就此表达了感谢,而希特勒闻讯则叱骂比约十二世为“犹太人爱好者”。但大公教会二战期间的软弱外交,造成在战后备受争议,促使教内主张第二次宗教改革的声音成为主流。
20世纪以降,随着共产主义革命的兴起,东方基督教的正教会受到了压制。祭司不能穿着祭服在教堂外礼拜,不能在墓地祷告下葬的死者。1931年,苏联总书记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下令炸毁了历史上沙皇为纪念基督教拯救俄罗斯而建造的救世主大教堂。直到苏联,巴尔干半岛在内的共产主义国家相继解体后,正教会恢复正常化发展。
另一方面,1846年,为应对德国的*主义神学,位于英国的福音主义联盟提出了新教福音主义信仰9项原则。是为基要主义。1910年,新教在爱丁堡举行了世界基督教大会,大公教会与正教会在内的各教派到场,商讨教会合一。1948年,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WCC)成立。是为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此后新教各派受信徒减少影响,陆续就洗礼、圣餐、职阶达成一致,联合教会(UnitedChurch)诞生。1961年,俄罗斯正教会代表正教会加入普世教会。20世纪末,正教会与叙利亚正教会达成教义一致。埃及的科普特正教会也作为普世教会的一员在非洲展开活动。
1960年代,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召开,保禄六世(保罗六世)针对普世教会合一运动表示:“如果大公教会应该为过去教会的分裂承担责任,那么大公教会将会谦逊地呼求天主的宽恕。如果大公教会曾经开罪过其他非大公教会的弟兄,那么大公教会也会求他们宽恕。另一方面,大公教会也会诚心地宽恕所有开罪过大公教会的人”,并强调“基督是天主与人类间唯一的中保,圣母中保的角色完全隶属于基督”。1965年12月7日,大公教会和正教会在罗马和东方的法纳耳(Phanar),宣读了相互宽恕书,取消了东、西大分裂以后判处了900年的绝罚。
1999年10月31日,新教的路德宗世界联盟和大公教会双方高级代表就“因信称义”问题在德国奥格斯堡签署《成义联合声明》,强调:人的得救和成义,除了来自神白白恩赐的圣宠外,也需要人本身的努力来配合神所赐的得救圣宠。双方在联合声明的“成义”教理上取得基本共识,撇除谴责。结束了双方自宗教改革后延续了500年的争执。2006年7月23日,在韩国举行的世界卫理公会大会上,卫理公会(遁道宗)也接纳了该份声明。2007年,正教会的普世牧首同意大公教会的教宗为东、西教会共同的第一主教。
3、教规
耶稣强调自己不是为了废除律法《十诫》和先知,而是完成及完善,所以基督教的戒律是在原有框架补充而来。耶稣强调即使天地被废除的一天,也不可废除自己律法的一笔一划,而是要完善它。强调无论什么人废除,又让别人跟着做的,到了天国都要为小的;相反无论什么人遵从,又让别人跟着做的,到了天国都要为大的。强调“义”不能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人,不能进天国。
4、在中国的发展
新教于19世纪初传入中国,180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来华,是基督教新教(以下称基督教)传入*的开
基督教在中国
1950年7月,中国基督教界吴耀宗等40位领袖联名发表“三自宣言”,发起了三自爱国运动,号召教会自治、自养、自传,中国教会从此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的道路。1954年7月,中国基督教第一届全国会议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吴耀宗当选为第一任主席。会议提出在中国*和人民*的领导下,团结全国基督徒,热爱祖国,遵守国家法令,坚持自治、自养、自传,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
1958年各种不同信仰礼仪背景的教会实行了“联合礼拜”。从此中国教会进入“后宗派时期”,基督教的宗派组织在我国不复存在。
“*”时期,中国基督教一度中止活动。1980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恢复活动,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会议并成立了中国基督教协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三自爱国运动,开始了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新探索。会议选举丁光训为主席。1996年基督教第六次全国会议,将这一时期的探索总结为坚持“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必须坚持爱国爱教、必须努力增进团结、必须大力落实三好(自治要自好、自养要养好、自传要传好),向全国基督徒发出了“一个好基督徒应该做一个好公民”的号召。
随着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发展,过去外国传教士传下来的一些神学思想,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不相适应,产生矛盾和冲突。在丁光训主教的大力倡导下,中国基督教界积极探索开展神学思想建设。1998年11月,基督教全国“两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在济南召开全体委员会,作出了开展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神学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和文化,阐述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及道德规范,使中国基督教与*社会相适应。
2008年1月,中国基督教第八次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傅先伟当选为新一届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高峰当选为新一届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
目前,据基督教全国“两会”统计,我国信仰基督教的人数达2305万,教堂及活动点总数超过5万个,有近4000名牧师、3.7万名教职人员和近15万名义工。全国有20所神学院、圣经学校,其中金陵协和神学院为全国性的神学院。共出版发行5800多万册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