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时务报

科普小知识2021-11-23 07:45:45
...

《时务报》于1896年8月9日(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一)创刊于上海,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是维新变法运动高潮时期改良派最先创办起来的一份机关报,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变法维新的报刊。

1、背景

1895年10月,北京强学会和上海强学会相继成立,他们分别以《中外纪闻》和《强学报》为维新思想的宣传阵地。这一时期,游学东西洋十余载且对欧美政治制度有过实地考察的黄遵宪也回到国内,迅速投入到维新运动的洪流中。但随着守旧*纷纷奏章弹劾,南北两地的强学会及其所创刊物在几个月内相继夭折。

1896年1月,汪康年到上海处理强学会解散的善后事宜,恰逢遇到“因强学会遭禁而愤怒不已”的黄遵宪,二人意图以办报方式使维新思想再次振兴,于是倡议在上海创办一份新的刊物作为维新派的舆论阵地。是年8月9日,《时务报》诞生了。

2、办报方针

《时务报》最初的章程主要是由黄遵宪和梁启超共同拟定,“创办时所出印公启三十条,系由启超初拟草稿,而公度大加改定”,而后由黄遵宪、梁启超、汪康年、吴德潇、邹凌瀚五人共同签名后,印行数千份,散发给各地的支持友人。办刊方针也是吸取了强学会惨遭封禁的教训而慎重考虑的。

汪大燮、邹代钧等人鉴于强学会因为议论时政而遭封禁,主张“转译西报、西电”,“以译西报、录西报为主”。黄遵宪强调“仍需多论政,此报本意,原为当路诸人发聋振聩也”。但是同时也赞同吸取强学会由于过于恢张而导致一蹶不振的教训,主张采取稳健的宣传策略,要求在发表政见时一定要坚持依照章程不要议论人,广泛评论的语言要尽量省略。这便是《时务报》最初的办报方针。

3、刊物内容

《时务报》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以及翻译外报为主要内容。

其创刊号刊载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指出:“……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学者可阅水陆军报,言农务者可阅农学报,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学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电专门名家之报,有一学即有一报。其某学得一新义,即某报多一新闻。”

从此可以看出时务报是本着各个学科无所不包的办刊宗旨来进行其传播的,并且多为传播“新义”。

4、发行方式

《时务报》为旬刊,每10天出版一册,每册30页左右,篇幅三四万字,外观如线装书形式。前后出版两年,刊1898年8月8日出版的第69期停刊

5、停刊

1896年11月,梁启超在广州参与筹办《广时务报》,以致无暇顾及《时务报》,引致了汪康年的不满,同时也遭到邹代钧、吴德潇等人的群起反对。

1897年3月,黄遵宪致函汪康年,提议引入近代化的管理模式设董事,并对梁启超的同门麦孟华等予以赞扬。此信一出,汪康年、吴德潇等人感觉受到了制衡,大为愤慨。

1898年2月,汪康年写信告诉梁启超,打算聘请郑孝胥担任总主笔,只给梁启超留下一个“正主笔”之名,遭到了梁启超的极力反对,不久梁致信汪康年,发出了“有我无你”的最后通牒。

1898年,梁启超的《经世文编序》还刊载在《时务报》第55期上,此后梁启超不再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

1898年8月8日,历时两年、发行69期、风靡海内外的《时务报》最终由于管理者内部矛盾加剧而宣告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6、影响

《时务报》刊行数月,便风行海内,深受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欢迎,最高发行量达17000余份,主要撰稿人为梁启超、汪康年等。梁启超在戊戌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均发表于此报。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

创刊于1896年8月9日的《时务报》,是戊戌维新时期宣传维新思想最有力、影响最广的刊物,也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份杂志。清末时期曾有人如是说,“新党之议论盛行,始于时务报,新党之人心解体,亦始于时务报”。可见《时务报》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舆论作用。

《时务报》也为有志之士了解中国事务和世界动态开辟了一个信息窗口。刊物分“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路透电音”等栏目。其中“域外报译”涉及英文、日文、法文、俄文等92种外文报纸,以英文、日文为主,共计出版译稿1706篇,其中关于科学知识的资料高达145篇。其刊载题材从工业到农业,从医疗到卫生,从地理、物理到生物、化学,可谓一个“新知新学万花筒”。

1897年7月,《时务报》刊载了《瑞人挪勃而散财以兴格致》,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第一次详细介绍诺贝尔和诺贝尔奖的设立。这些稿件充分反映了当时世界科技的发展以及当时维新派对于西方科技的态度,为国人了解西方先进科技作出了重要贡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