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微信故事

科普小知识2021-08-10 07:06:33
...

微信故事是微信主题为“我和微信的2015”,制作之初是为2016年1月11日微信公开课PRO版准备的官方体验。用户在微信中打开这一链接,就能从中看到自己什么时候加入微信、一年收到和发出多少个微信红包,这一年新认识了多少个好友,收获了朋友们多少个赞,微信运动一共走出多少步数等等。作为微信公开课PRO版活动的预热,“当你打开这个,你与微信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H5刷爆朋友圈,微信用户争相晒截图。正当大家乐此不疲晒得热闹时,一则“警告”出现了:刚才点击进入的网址有病毒、是木马,当心个人资料、账户被盗。当晚22时13分,微信方面就通过微信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发布辟谣声明:“我和微信的故事是真的!盗号什么的都是谣言!”

名称:微信故事

事件媒介:微信

开发者:腾讯

应用平台:手机

发生时间:2016年1月10日

结果:微信支付宝共同辟谣

1、事件过程


微信登陆

事件起因

你是第几名踏上微信星球的人?还记得你在这里的第一个朋友吗?2015年,红包的收支次数是否平衡?2016年1月10日,一组带着怀旧风的统计数据“我和微信的故事”刷爆朋友圈。

据了解,这组数据的主题是“我和微信的2015”,制作之初是为1月11日微信公开课PRO版准备的官方体验。

2016年1月10日晚,有名为“拉克”用户在自己的朋友圈中称,“微信故事”链接“千万不要进,(黑客)马上把支付宝的钱转出去,已经有人被盗”,还称加载该链接时“很慢,已经在盗取资料。”

在该组数据刷屏后,一张状态截屏图片也被高频转载,截屏状态写道:“告诉我这不是真的。大家周知,玩了一个打开链接微信公开课PRO版之类的东西,可以看到数据。可我朋友说这个链接是会盗号的。”而在该状态下的一句评论更让不少网友信以为真:“很多朋友的微信已经被盗了,因为点了这个链接。”网上同时流传着“链接可以把支付宝的钱转出去”的消息,顿时让不少网友对该链接敬而远之。

事件发展

微信官方解释这个内容还在内测阶段,由于访问量火爆,可能存在打开缓慢的情况,现正在进一步优化。但绝不是谣言中所说的病毒或者木马,更不存在账号里的钱被盗的情况。微信官方表示:“将通过法律手段追究造谣者责任,绝不姑息。”

这个辟谣消息也成为第三波被高频转载的内容。有网友转发时评论道:“那些相信微信平台能盗支付宝账户的网友们,你们也是醉了!仔细想想可能吗”还有人留言表示,已被朋友圈“刷”得疲惫不堪:“今晚大家都这么闲?刷了三轮了,可以歇歇了吗?”

有人连夜将钱转移

一时间,朋友圈人心惶惶。刚晒完微信资历、红包数等截图,半个多小时后的22时17分,刘先生又晒出了转账截图。他把与微信支付绑定的银行卡里近4.5万元全部转出。

“不知道你们信不信,我是信了。”刘先生说,安全第一。

与此同时,连夜转移卡里钱款的微信用户不计其数。微信用户“小雨”发文称:“解绑银行卡手都吓哆嗦了,生怕真的看到空空如也的账户。好在钱还在。”

官方辟谣不是病毒

2016年1月10日晚22时13分,微信方面就通过微信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发布辟谣声明:“我和微信的故事是真的!盗号什么的都是谣言!”

声明称,“我和微信的故事”本是为11日微信公开课PRO版准备的官方体验,是为了现场互动,还在内测阶段,但访问量火爆,可能存在打开缓慢的情况。不是谣言中所说的病毒或木马,更不存在账号里的钱被盗的情况。此外,微信方面还表示:“将通过法律手段追究造谣者的责任。”

2、深度剖析


微信

1、核心数据分析的力量:有用户、有数据,做几个逻辑,把第一次注册时间、第一个朋友、第一次朋友圈等等节点性内容总结,对于用户来讲是没时间、能力去做的,而微信不同。

2、撬动用户心理的兴奋点:做一个活动、一个创意,能不能打动用户,让用户主动参与进来,这一点很重要,恰好就是因为微信中好友关系的紧密,才引发了大家的跟风效应,“都在发都在玩,我也要测试一下”,甚至圈中的大咖因为自己是微信四位数的用户,会在群里发起“战书”。

3、冲突与迭代:有些好的创意看似不用什么矛盾点,也不用去制造什么话题,但是话题如果可以有矛盾点出来,会让这个事件本身再次发酵,从微信官方辟谣开始,就让这个H5应用更加火爆了,因为大家可以放心点击玩起来。

此点并非告诉大家要制造谣言,而是怎么用资源整合去辟谣。

在具体的操作上,既然“微信故事”链接是用于发布会当天公布的,那么,事前的内测就应该在内部进行,不应该外泄。或者至少限制链接的有效性。做到这些并不难,而这点必要的谨慎,就会避免谣言产生蝴蝶效应,去除掉谣言产生的土壤。近些年来,为了避免恶意软件带来的风险,各方都一再告诫公众,来路不明的链接不要点击。这一点,渐渐成为了互联网的常识。基于这一常识,微信方面就算不以发布会的形式公告,也应该做的是,在发布这一链接时,配套以公告和说明,消除网友疑虑的同时,也就会避免了谣言的产生。

这一段时间,官方和民间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安全和互信的互联网环境,官方也多次掀起“净化行动”,打击互联网谣言就是重要的工作内容。毋庸赘言的是,在打击网络谣言上,各网企都在尽力而为,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必须明确的是,根治网络谣言,治标也要治本,本在哪里?简单来说,在于网企,在于技术,互联网企业应该尽可能的完善自己的行为和制度,避免谣言借助自身的平台而产生。

互联网时代,拼的是技术和创意,乃至于时间上的分秒必争,但除此之外,互联网企业也拼的是社会责任心——在商机和公众权益之间,到底该选择谁?“微信故事”链接带来的蝴蝶效应表明了,企业还是缺乏相应的责任心,往往因为商机而忽略了风险意识。

总的来说,网企对“微信故事”链接谣言也该负责,技术是把双刃剑,搞不好割伤的会是自己。

3、社会声音


辟谣

自导自演的营销手段?

“其实它(网址的作用)只是在活动现场为大家签到,结果这个链接就被泄露了,被更多的人点了。”11日,微信创始人、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小龙在公开演讲中提及此事,称其为“蝴蝶效应”、“典型的传播事件”。

对于此次微信“非正式版本链接”泄露事件,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新文化记者采访时表示:“并非偶然,倒像是精心策划。”“第二天开会,头一天晚上就泄露出去了,哪有这么巧的事情?至少通过这件事让更多人知道了‘微信公开课’,官方账号增粉不少。”该人士称。

不过,互联网行业分析师丁道师却持不同观点,他认为主动营销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谣言被利用的可能性大些。

再遇不明网址你还手欠不?

以后碰到朋友圈里的不明网址,还敢“手欠”乱点吗?

“我们的社交网络里有大量个人信息,黑客骗你之前,往往会先看你的朋友圈。如果社交网络使用不当,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360首席反诈骗专家裴智勇在接受新文化记者采访时表示。

关于如何识别恶意网址,裴智勇表示,通过社交网络传播的恶意网址很多,取决于平台的识别能力。“问题在于,目前在手机上使用浏览器上网的频次不超过手机上网的20%~30%,更多是通过App内部应用打开链接,这样就不能很好地获得安全软件的保护,风险更大。”裴智勇称。

4、网络评价


微信

一晚上钱被各种折腾

@葡萄藤下的猫儿:……截图一波,有毒一波,澄清一波……

@狗儿兔子:朋友圈都要刷爆了,就不能好好玩耍了,搞得我把微信钱包里的钱都转到银行卡了。

@miss-yin爱旅行:害我解除了捆绑。

@士博丁:吓得我两块五都提现了。

@尤黎卡的卡:哎,我把钱各种折腾!为自己的智商着急。

@丹宝贝----:不要欺负我,我智商不高,你能体会大半夜跑出去取钱的心情吗?

@少女情怀全TM都是吃:七点以前朋友圈被刷遍,八点以后,又被解绑银行卡、支付宝余额转出的截图刷遍,感觉没点安全感。

微信和支付宝有啥关系

@轻拥我:微信和支付宝有关联吗?宝宝不懂!

@Virginia_小哲:这一晚上的朋友圈也是醉了。先是被微信数据刷屏;然后被造谣者宣称链接有毒,朋友们各种转发警告霸屏;然后各种网警辟谣霸屏。然而该谎言最大的槽点是盗你微信,跟支付宝有啥关系?二者并没有直接绑定好吧?

@阿木同学:考验朋友圈智商的时候来了:1、后缀为weixin.qq.com的百分之百的腾讯官方开发,也只有它才能这么准确地获取你在微信上的各种数据;2、微信和支付宝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系统;3、研究出破解微信和支付宝系统的估计也不会稀罕你钱包里的银子;4、如果真有大规模的人被盗,腾讯和支付宝官方早出声明了。

@睿姐姐在此:支付宝我完全不担心,因为支付宝丢钱全额赔付,而且那网址明摆着weixin.qq.com,你们都看不见吗?

@江宁*在线:这个谣言其实很好破解:如果真的是点朋友圈里的微信链接会转走你支付宝里的钱,根本不用大家操心,马云早就去找马化腾了。

瞎跟风加大了恐慌

@我就是浪啊:我觉得关系到财产安全,有人惊慌乱阵脚也正常,毕竟不是人人都懂域名和安全问题,人的涉猎领域是有局限性的。

@MziMuzZm:也玩这个了。但是看到所说的,还是解绑了银行卡、改了微信密码。防患于未然也对,但是真的什么东西都不要跟风啊!其实该在的都还在。

@李浪比:真服了朋友圈,不知道真假就跟风说盗号,自以为是为了朋友好,其实更加大了恐慌!

@宇宙粉姐:这个造谣的人也是厉害,有这么大的传播力度。相关部门会不会给他点颜色seesee?

@吐槽小臣:我只想说,没有凭空捏造的谣言,确实还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被盗号的现象还是存在,所以才有这样的小风波。网络安全关乎每个个体,提高网络安全质量、维护网络安全秩序是媒体该去关注的!

5、安全防范

首先看网址是否为“https”打头,这属于加密传输,比较安全;第二,网址域名与官方域名是否相符;第三,通过App或社交网站打开网址,如遇需要填写微信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填写。

“一般而言,网页通过‘挂马’程序实现攻击,即点开网页无需输入个人信息就中毒了,这种情况目前比较少见,因为在现有技术手段下,这种攻击不太容易成功,往往是让用户下载一个插件而导致中毒。所以说,除非是像微信这样的平台发生重大安全漏洞,否则点开一个网址就导致中毒、资金被盗的情况很难成立。”裴智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