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大暑科普小知识,大暑时古人在会做些什么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喝羊肉汤等习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19大暑科普小知识,古人在大暑时会做些什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饮食:北方流行“贴伏膘”南方苏州享用凉冰
《逸周书·周月解》明确指出,“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二十四节气系统至周秦时期应已出现,汉代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有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载,大暑就在其中。
“书中的《时训解》中记载大暑时节的气象物候,表明‘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意指若这些物候气象不应节气出现,就会对农事、环境与社会不利。”所谓“腐草不化为萤,谷实鲜落。土润不溽暑,物不应罚。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就是说大暑时节就要湿热、高温,这对稻作农业等丰收有好处。
正因为与农事密切相关,因此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逐渐衍生出农俗谚语:“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大暑连阴,遍地黄金”,亦表明大暑来临前后是一年中最热、农作物生长最快、最关键的时期。
既为酷热节令,在三伏天热人们很是注意饮食,在北方将之称为“贴伏膘”。这个时候,北方人的习俗是吃面条、饺子、鸡蛋等,北京俗语为“头伏饽饽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北京人还会做冰镇酸梅汤沿街叫卖;在南方,苏州人除了享用凉冰外,还有许多消暑的风物,乐善好施者在门口普送药物,“广结茶缘”。
发冰票、赏荷花、暑月游船
由于酷热气候,在以大暑为代表的三伏天内,人们以安居静养为主。为了消暑,还发明了种.种民俗,在古代尤为昌盛。古有伏日颁冰之仪式,即伏日将头年腊月窖藏的寒冰取出,供人们消暑。
“唐宋至明清帝都京师,入夏即有皇家赐冰之举。宋代朝廷从初伏日开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明代还会在立夏日,赐冰给文武大臣。明代文学家钟惺《夏冰》即是对此事的记载。”当时在京城有敲击冰盏、沿街叫卖凉冰的小贩,直到清代仍存,“冰盏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史料记载其‘清冷可听,亦太平之音响也’。至晚清,北京仍有赐冰之举。从暑伏日到立秋,各衙门例有赐冰,按照官员等级不同发放‘冰票’,人们凭借冰票自行领取。”
沿湖赏荷花,亦是古人消暑的佳趣。盛夏六月荷花盛开,无论北京、杭州、南京,人们在傍晚时分,出门欣赏新开的荷花。相较而言,北京什刹海“荷花最盛”,旧时每至六月,士女云集。而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后开始种植青莲,文人雅士暑日则泛舟其上;而南京的莫愁湖、玄武湖是盛夏赏荷的胜地。
“暑月游船也是当时民俗之一。旧时南京人在大暑时节,乘船夜游秦淮,‘呼茗清谈’,赏月观景,风光无限。”
大暑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陆生的萤火虫把卵产在枯草上,大暑时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二候土润溽暑: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三候大雨时行: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习俗
1、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每个凉亭里都有专人全天煮茶,保证供应。
2、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3、烧伏香
烧伏香是说大暑这天要去庙里祈祷风调雨顺,求雨消暑。
4、斗蟋蟀
大暑节气时,乡村田野蟋蟀最多,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5、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大暑节气的民俗也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节的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一种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例如:鲁南地区“喝暑羊”、福建莆田吃荔枝、广东地区吃“仙草”、*地区吃凤梨。
上一篇:24节气大暑的养生短信问候语大全
下一篇:2021处暑节气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