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丹科
小灌木、亚灌木或草本。茎具条纹,或成肥大“茎基”。单叶,互生或基生,全缘,稀羽状浅裂;无托叶。花序顶生或兼腋生,不分枝,呈穗状、穗形总状、近头状或头状,或花序分枝,由侧扁穗状花序组成圆锥状;各由1-10或更多的小聚伞花序或蝎尾状聚伞花序组成。小聚伞花序或蝎尾状聚伞花序称“小穗”,具1-5花;苞片1,位于小穗基部,小苞片2或1,位于小穗基部的1枚特大,包被小穗,称第一内苞,其外之苞片则称外苞,位于每花之下。花两性,辐射对称;花无梗或梗极短;花萼管状或漏斗状,具5肋,5裂,宿存;花冠合瓣或基部微连合,裂片5,回旋状;雄蕊5,与花冠裂片对生,下位或着生花冠基部;花药2室,纵裂;雌蕊1,子房上位,1室,基生1胚珠,花柱1或5,柱头5。蒴果常包在花萼内。种子1,胚直,包在薄的粉质胚乳中。
中文学名:白花丹科
拉丁学名:Plumbaginaceae
拼音:baihuadanke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白花丹目
1、形态特征
株:小灌木、亚灌木或草本。
茎:茎具条纹,或成肥大“茎基”。
叶:单叶,互生或基生,全缘,稀羽状浅裂;无托叶。
花:花序顶生或兼腋生,不分枝,呈穗状、穗形总状、近头状或头状,或花序分枝,由侧扁穗状花序组成圆锥状;各由1-10或更多的小聚伞花序或蝎尾状聚伞花序组成。小聚伞花序或蝎尾状聚伞花序称“小穗”,具1-5花;苞片1,位于小穗基部,小苞片2或1,位于小穗基部的1枚特大,包被小穗,称第一内苞,其外之苞片则称外苞,位于每花之下。花两性,辐射对称;花无梗或梗极短;花萼管状或漏斗状,具5肋,5裂,宿存;花冠合瓣或基部微连合,裂片5,回旋状;雄蕊5,与花冠裂片对生,下位或着生花冠基部;花药2室,纵裂;雌蕊1,子房上位,1室,基生1胚珠,花柱1或5,柱头5。
果:种子1,胚直,包在薄的粉质胚乳中。
小灌木、亚灌木或草本。茎具条纹,或成肥大“茎基”。单叶,互生或基生,全缘,稀羽状浅裂;无托叶。花序顶生或兼腋生,不分枝,呈穗状、穗形总状、近头状或头状,或花序分枝,由侧扁穗状花序组成圆锥状;各由1-10或更多的小聚伞花序或蝎尾状聚伞花序组成。小聚伞花序或蝎尾状聚伞花序称“小穗”,具1-5花;苞片1,位于小穗基部,小苞片2或1,位于小穗基部的1枚特大,包被小穗,称第一内苞,其外之苞片则称外苞,位于每花之下。花两性,辐射对称;花无梗或梗极短;花萼管状或漏斗状,具5肋,5裂,宿存;花冠合瓣或基部微连合,裂片5,回旋状;雄蕊5,与花冠裂片对生,下位或着生花冠基部;花药2室,纵裂;雌蕊1,子房上位,1室,基生1胚珠,花柱1或5,柱头5。蒴果常包在花萼内。种子1,胚直,包在薄的粉质胚乳中。
2、产地分布
分布:世界广布分布于西南、西北、河南、华北、东北和临海各省区,主要产于*
产地:主要产于地中海区域和亚洲中部,南半球最少,新西兰尚无本科的记录
生境:一般喜生于日光充足、蒸发量大、空气干燥(或有一干旱季节)、土壤排水良好而富含钙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