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胸太阳鸟
黑胸太阳鸟(学名:Aethopygasaturata):小型鸟类,体长9-15厘米。嘴细长而向下曲。雄鸟*尾羽特长,尾呈楔形,头顶至后颈紫蓝色具金属光泽;背褐红色,腰有一黄色横带,尾上覆羽和尾紫蓝色;颏、喉和上胸乌黑色,有的下胸为硫黄色,其余下体灰橄榄绿色。雌鸟上体橄榄绿色具黄色腰带,下体灰橄榄绿色。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3-5只成群或与柳莺等小鸟混群。喜欢活动在林缘疏林、灌丛、林间空地和溪流沿岸等开阔地方。主要以蜘蛛、甲虫、蚂蚁、花蕊、花瓣、种子和嫩叶等食物为食。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和马来西亚。
1、形态特征
黑胸太阳鸟雄鸟前额、头顶、枕、一直到后颈辉紫蓝色或暗蓝色具紫色金属光泽,眼先、眼周、耳羽、头侧乌黑色。背、肩暗红色或褐红色,下背和翅上覆羽污黑色,腰黄色或具一窄的黄色横带,有时不甚明显。尾上覆羽和*尾羽基部辉紫蓝色,尾呈楔状,*一对尾羽特形延长,延长部分和外侧尾羽近黑色。两翅黑褐色,小覆羽、中覆羽乌黑色。颏、喉、胸绒黑色,有的下胸为硫黄色具细的红条纵纹,其余下体灰绿色或污绿色,腋羽和翅下覆羽黄白色或白色。
雌鸟上体暗橄榄绿色,腰鲜黄色,两翅和尾暗褐色,羽缘橄榄绿色,外侧尾羽内翈先端白色。颏、喉灰色而沾橄榄绿色,其余下体灰绿色,胸和腹*沾黄色,两胁近白色,尾下覆羽淡黄色,腋羽和翅下覆羽黄白色。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脚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4-9g,♀6-8g;体长♂132-149mm,♀88-104mm;嘴峰♂17.5-21mm,♀17-19mm;翅♂49-60mm,♀46-49mm;尾♂62-82mm,♀32-39mm;跗蹠♂14-16.5mm,♀13-15.5mm(滇西亚种)。(注:♂雄性;♀雌性)
2、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山区,夏季可上到海拔1500-2100米的低中山地区,也出没于混交林、灌丛、果园、茶园、林缘疏林和沟谷林等不同生境类型中,有时还出现在田边、地头和村寨附近的树上。
3、生活习性
迁徙:留鸟。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3-5只成群或与柳莺等小鸟混群。喜欢活动在林缘疏林、灌丛、林间空地和溪流沿岸等开阔地方。性活泼,整天不停地在树间飞来飞去,啄食花蜜时常不断地扇动两翅,悬空在花上空啄取,有时又头朝下悬垂于枝叶和花朵上啄食。
叫声:快速的ti-ti-ti-ti-ti-ti-ti…叫声。
食性:主要以蜘蛛、甲虫、蚂蚁、花蕊、花瓣、种子和嫩叶等食物为食。
4、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森林中树上、灌丛和竹丛上。巢呈梨形,主要由植物纤维、须根,有时混杂有苔鲜、草茎和竹叶等编织而成,内垫有细的草茎和棉绒,巢口开在中间侧面。每窝产卵2-3枚,卵有淡粉红色、纯白色两种,被有深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4.2-15.3毫米×10.5-12.1毫米。
5、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贡山、西部腾冲、盈江、潞西、耿马、镇康、永德、中部景东、新平、西南部澜沧、沧源、孟连、南部西双版纳、江城、元阳、绿春,贵州南部兴义、册亨、望谟、罗甸,广西和*东南部,偶见于香港。
世界: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和马来西亚。
6、种群现状
黑胸太阳鸟在中国种群数量局部地区较丰富,特别是在云南西部高黎贡山和贵州西南部等地较常见。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7、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