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博物馆
烟台市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正县级全额拨款公益文化事业单位,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单位,山东省具备团体考古发掘资质的三家博物馆之一,烟台市唯一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
中文名称:烟台市博物馆
类别:地方历史
地点:烟台市中心毓岚街2号
竣工时间:1906年
1、历史沿革
1958年6月18日,烟台市人民委员会文化科下发(58)烟文字第17号文件,设立烟台市博物馆。
1984年6月地改市后,将原烟台市博物馆与烟台地区博物馆合并,成立现在的烟台市博物馆。
1984年6月7日,烟台市人民*烟政编(1984)40号文关于市文化局调整所属单位机构设置请示报告的批复,烟台市博物馆与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是一个机构两个牌子,为科级事业单位,编制四十五人(*三十五人,工人十人)。
1985年3月18日,烟台市人民*(1985)14号文关于烟台市文物店机构设置和编制报告的批复,烟台市文物店编制二十人(从原核定的博物馆四十五人的编制中调整),博物馆编制调整为二十五人。
烟台市博物馆
1987年9月28日,烟编通字第19号,烟台市博物馆编制由三十六人增至三十七人,其中工人五人。
1988年5月25日,烟编通字第91号,烟台市博物馆编制由三十七人增至三十八人,其中工人五人。
1989年6月16日,烟台市编制委员会烟编(1989)72号文关于审定市文化局所属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比例的批复:烟台市博物馆业务人员29人,行政管理人员8人,工勤1人,在总编制中,可配备馆领导*3人。
1999年6月,烟台市展览馆撤销,原展览馆18名人员调入烟台市博物馆。
1999年10月16日,烟台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烟编办(1999)29号文件关于调整市博物馆人员编制的批复:市博物馆人员编制调整为50名,新增编制用于安排原市展览馆的*职工。
2002年7月4日,烟台市人民*烟政编(2002)4号文,烟台市人民*关于调整市博物馆机构规格的批复:为有利于我市文博事业的发展,经市*研究确定,烟台市博物馆机构规格由科级调整为副处级。
2003年9月4日,烟台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烟编办(2003)47号文,关于市博物馆设置内部机构的批复:经研究,同意市博物馆内部机构设办公室(挂安全保卫科牌子)、文物管理部、陈列社教部、考古部、展览部5个部室,可配馆长1名,副馆长3名;中层领导*职数11名。
烟台市博物馆
2006年11月30日,烟台市文物店15人调入烟台市博物馆。
2007年9月13日,烟台市博物馆新馆(在原展览馆扩建)开工建设。
1978年5月,原烟台市博物馆与原烟台市展览馆合并,成立烟台市博展馆。
1984年6月,原烟台市博物馆与烟台地区博物馆合并,成立现在的烟台市博物馆。
1984年6月7日,烟台市人民*烟政编(1984)40号文关于市文化局调整所属单位机构设置请示报告批复,烟台市博物馆与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是一个机构两个牌子,为科级事业单位,编制45人。
1999年6月,烟台市展览馆撤销,原展览馆18名人员调入烟台市博物馆。
2002年7月4日,烟台市博物馆机构规格由科级调整为副处级。
2006年11月30日,烟台市文物店15人调入烟台市博物馆。
2007年9月13日,烟台市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
2008年12月25日,烟台市博物馆机构规格由副处级调整为正处级。
2、馆情概览
烟台市博物馆
烟台市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为全额拨款的正县级事业单位。经过50多年的发展,通过*改革、文物征集、考古发掘、社会捐赠等方式,文物藏品类别不断增多,数量不断增加,馆藏文物已达到5万余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6000余件,是我省博物馆中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这些馆藏文物既有传世的艺术珍品,又有考古发掘出土的历史重器,包括陶瓷器、玉石器、青铜器、铁器、书画、丝织品和杂项等十几个品类,是反映烟台历史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保护利用价值。
烟台市博物馆位于烟台市中心文化广场最西端,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投资1.6亿元,是在原烟台展览馆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整体建筑形制基本保留了上世纪60年代末烟台展览馆建筑风格,并在原建筑南部新建了展厅和管理用房,通过巧妙的设计,将新、老建筑有机结合在一起。整体建筑分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包括文物库房、多功能厅、*大厅、4D影院、展厅、互动区、多媒体区、阅览区、办公区和空中花园等部分,是一座集中反映烟台人文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综合性现代化博物馆。
烟台市博物馆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包括《山海古韵》、《世纪之路》两个基本陈列和《笔墨丹青》、《许麟庐艺术馆》、《瓷苑掇英》、《绳墨神工》、《丹心乡情》、《古钱今览》等六个专题陈列以及一个特别展厅。其中《山海古韵》和《世纪之路》以丰富的历史文物,全新的展示方式,先进的科技手段,从一亿年前胶东大陆生活的古生物种群开始,依次展现东夷文明、周代古国、海防要地、烟台开埠、抗日战争和烟台解放的历史发展进程。新馆建成后全面实行免费开放,这里已经成为观众感知历史、欣赏艺术、休闲娱乐的文化艺术圣殿。
3、基本陈列
山海古韵
在中国的东方,面对浩瀚的渤海黄海,是我国最大的半岛——胶东半岛,烟台就坐落在这里。《山海古韵》,烟台地区古代历史文化陈列。展览以馆藏文物为基础,通过“史前初曙”、“东莱兴衰”、“盛世仙乡”、“文化港湾”、“海防锁钥”五个部分,将烟台地区上自旧石器时代下至清末上万年间的发展历程,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莱夷文化、青铜文化等多元文化,全面、真实、鲜活地呈现出来,谱写了烟台地区古代文明的灿烂华章。
山海古韵
一、史前初曙。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烟台这片土地上就有了人类的繁衍生息。原始先民在山海之间开拓发展、辛勤耕作、繁衍生息,他们所创造的富有滨海特色的史前文化,曾经十分繁荣,是中华远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山海古韵》陈列开篇即用恐龙峡谷大型实景照片,是一次新的探索与实践。设计创意主要源自莱阳市境内丰富的恐龙遗迹和独特的平原峡谷地貌,目的是让鲜为人知的“中国恐龙之乡”及令人震撼的地貌景观走进展厅,并以此打开视野,营造现场感,为观众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和纯朴的视觉享受。
步入展区,设计巧妙的灯光会随着观众的来去,在远处实景图片和前景实物展品间自动切换;有序渐变的光照,将亚克力板上的恐龙刻画得惟妙惟肖;模拟景象中的恐龙脚印时隐时现,用象征手法把一个遥远而神秘,有着地域特色的故事描绘得有声有色。在此,白垩纪时期的恐龙峡谷奇观、恐龙化石,灯光及辅助展品“会聚一堂”,以特有的陈列语言,渲染着“恐龙家园”的氛围,呈现出气势恢弘、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为陈列打造出一个精彩的开端。
图中这方“土块”,是取自福山区邱家庄遗址的地层堆积,高170厘米,宽120厘米,厚80厘米,是本馆首次将立体切割、整体迁移的方法与除湿固化、灭菌防霉的技术结合而获取的完整贝丘标本。把体量如此之大的真实地层堆积融入陈列,在国内博物馆展陈中实属罕见。这一构想,是设计者注重科学,推陈出新,坚持博物馆品质的具体体现。展厅中的标本,虽然色不艳丽,风貌朴野,其内却“堆积”了大量贝壳、石器、陶器以及各种动植物残骸等贝丘文化信息,生动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活习性和滨海文化特色,也将地层堆积中文化年代下早上晚的规律展露无遗。聚光灯下,沉睡地下几千年、人们难得一见的贝丘遗存以原生态的面貌昂然挺立,加之贝丘遗址分布图、地层图解和贝丘成因背景图的烘托,使表现出今天烟台沿海许多贝丘遗址神髓的这方“土块”焕发出奕奕神采。看似简约的艺术形式、平淡的处理手法,却早已默默地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了。
距今约6000——4000年前,人们聚集而居、生活相对稳定。烟台地区已发现的这一时期保存最完整、埋藏最丰富的村落遗址——北庄遗址,繁荣程度堪比同一时期的西安半坡遗址,又被称为“东半坡”。北庄遗址经过了5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通过复原的部分发掘现场,以及对当时人们居所的想象复原图,可以了解先民们正是在这样圆角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子里安居乐业。
陶器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是新石器时代生产力进步的标志之一。它造型多样、用途广泛,是当时乃至此后几千年中国人们最主要的生活用具。无论是陶鼎、陶釜等炊器,还是小口罐、筒形杯等盛器,为我们了解认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区分不同类型文化提供了信息资料。
在距今约4500——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农作物中出现了新成员——水稻。水稻的栽培种植改变了以旱地作物为主的农业结构。杨家圈遗址出土的稻粒,是一种来源于长江流域的长粒粳稻。考古证明,烟台地区是中国稻作农业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东莱兴衰
山海古韵
距今约3900——3500年的岳石文化时期,人们依山傍水、围壕而居,在山海间聚成大大小小的村落。人们去附近的河湖和较远的大海中进行渔猎采集,回到村落中生产生活。他们用形体巨大的石锛、独具特色的半月形石刀种植和收获水稻、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用具有夷人特色的陶器如陶缸储存粮食、陶甗蒸煮食物、尊形器盛食物等。作为生活的补充,猪、羊、犬等家畜饲养也非常兴旺。
制造陶器是当时人们最为重要的生产活动,正是这窑堂中的熊熊炉火,映出了岳石文化的繁荣。2007年,在烟台市牟平区照格庄遗址发掘中发现五座岳石文化时期的陶窑,展出的这座陶窑是其中之一。陶窑左上方为洞穴式火膛,火膛上端有两个出火口,火膛左右两边为堆放柴草的坑,中部为操作间。
商末周初的珍珠门文化是东莱夷人特有的文化。文化特征表现在陶器上,以素面夹砂红褐陶为主,具有中原文化风格的绳纹器物增多,显示东夷文化在地域范围和发展水平上都逐渐衰退。
商周时期,中国以灿烂的青铜文化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心之一。这一时期,烟台地区兴起了许多奴隶制国家,建起了宏大的城垣、国都。大批华贵精美的青铜器是东莱古国文明的象征,也是胶东古代历史最辉煌的篇章。
三、盛世仙乡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发展,时烟台地区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制盐业、冶铁业发展迅速,铸铜、制陶各业都有精品出现。富庶繁华而又充满神奇浪漫的海上仙乡,吸引着秦皇汉武数次东巡,来到胶东半岛。
秦始皇曾三次东巡登临之罘,祭祀阳主神,并勒石立碑。这位千古一帝对胶东半岛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阳主神的祭祀地点在烟台市芝罘岛,这里出土的玉器代表着很高的规格,应该是秦始皇祭祀阳主时埋下的“瘞玉”。
烟台地区具有盐铁资源优势,在汉代是国家经营盐铁的重点地区之一。莱州出土的盐官印,为当时管盐机构的官方用印,形制巨大的煮盐盘、铁釜,专门用来煎、煮海盐;硕大厚重的铁犁铧,则是发达牛耕的生动反映。这些出土文物都有力地证明了汉代烟台地区盐铁经济的兴盛。
汉代是艺术盛世,烟台地区出土了很多汉代艺术珍品,青铜器、陶器、漆器及富有时代特色的陶塑品、画像石,多姿多彩,其中不乏实用与艺术俱佳的辉煌精品,展现了人们丰富的生活景象和绚烂的艺术情怀。
四、文化港湾
南北朝以至宋元,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潮低谷错落起伏的时期。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碰撞融合过程中,烟台地区闪现的璀璨亮点在中国文化史中谱写了华丽的篇章。
山海古韵
当观众踏上玻璃地台,用脚点击刻石分布图的某个点位时,玻璃钢仿真岩壁上便会显示相应的刻石图像。以互动形式调动观众的参观情绪,给人以游走山间浏览刻石的体验,既丰富了视觉效果,使展示气氛趋于活跃,又可补充更多的陈列内容,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设于地台与地面之间的坡道,为残障人参与互动提供了方便,从而让陈列变得更具亲和力。在此空间里,郑道昭《云峰挥毫》(国画)所留下的瑰宝(刻石拓片),与影像演示的刻石遥相呼应,做到了实物与影像、平面与立体、静态与动态等多种展示手段的有机结合,实现了雅俗共赏的设计预想。
隋唐时期,烟台地区是东方海上丝路的主要起航处,这里有北方最大的造船中心和中、日、韩进行贸易的重要商港。享誉各国的中国瓷器,有相当数量从这里运往海外。向往唐文化的海外诸国特别是日本、新罗,他们的很多使节、客商、僧侣在胶东登陆,进入中国。
金大定年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烟台市牟平区)创立全真道。1219年冬,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会元太祖成吉思汗于雪山,劝其禁止杀掠。1224年,丘处机奉旨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发展至鼎盛。全真道发祥祖庭的洞窟,在胶东半岛数量很多,现多有保存,展现了全真道兴盛的全貌。
五、海防锁钥
烟台地区地控我国南北海上交通,明清时期是拱卫京畿重地的海上门户,也是国家海防体系中重要防区之一。明初**于此设立备倭都司、卫、所及墩台防御倭寇入侵。清末列强侵逼中国,海疆成为御敌的主要战场,烟台军事地位愈显重要。
明初倭寇侵扰东部沿海,海防建设愈显重要。明*在登州(今蓬莱市)设置山东备倭都司,此外,还于烟台各地设营、卫、所、墩等军事机构和设施,其中的奇山守御千户所,是今天烟台城市发源地。
山海古韵
戚继光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著名抗倭将领,出生于登州(今蓬莱市)。他17岁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后调任浙江、福建一带抗倭,基本荡除东南沿海倭患。他的军事著作《练兵实纪》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经典。他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著名诗句,正是他以捍卫边疆为己任的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
甲午海战失败后,清*为了重振海军,于1903年在烟台创办海军学堂(后更名烟台海军学校),校址位于今天烟台市芝罘区,谢葆璋任校长,专门用于培养海军军官。1928年该校南迁并入福州马尾海军学校。烟台海军学堂是最早的新式海军学校之一,思想进步校风活跃,培养军官570余名,一度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在中国海军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世纪之路
烟台,自古即为天然良港,是扼守京津地区的海上门户。至清晚期烟台跃为我国北方滨海商贸重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烟台*开埠,成为山东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在中西文明的碰撞融合中,烟台城市面貌、经济结构、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呈现出中西合璧的新景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近代海滨城市。从辛亥革命到中国*的早期活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烟台人民始终站在革命的最前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伟业!
4、专题陈列
青花
金玉其心
青花,是指在瓷胎上用含氧化硅的钴土矿料着色,然后施以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青花始烧于唐,成熟于元,兴盛于明清,其呈色稳定,纹饰清澈明丽、幽雅宁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被誉为中国的“国瓷”,几百年来可谓一枝独秀,占尽春光,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时至今日仍繁盛不衰。
本展览展出馆藏元明清三代青花瓷精品60件。元青花的流畅俊逸,永乐青花的异域风情,康熙青花的浓妆淡抹,使观众在青白二色世界中领略中国青花的神韵与魅力。
展览时间:2014年6月5日始
展厅方位:二楼瓷苑掇英展厅
金玉其心——董昭民捐赠书画精品展
青花
金玉其心,芝兰其室。仁义为友,道德为师。
董昭民先生的高风亮节与无私情怀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值此春和景明之际,特从其捐赠作品中挑选31件,以飨观众。希望在宣传善举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携手为烟台文博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展览时间:2015年4月16日—2015年8月9日
展览地点:二楼笔墨丹青展厅
5、特别展览
何以解忧——馆藏中国古代酒具特展
中国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酒,是曹操慨当以慷的忧思难忘,是王羲之曲水流觞的幽雅闲适,也是唐寅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愤懑痴狂;是鸿门宴上项庄舞剑的惊心动魄,是韩熙载夜宴里的韬光养晦,也是徐渭酒醉后大写意的淋漓酣畅。
推杯换盏间,人们在酒精的短暂麻痹下,浑然忘我,置身事外,仿佛抓住了片刻的*。这是中国人自酒引发的对独立精神世界所心心向往的“乡愁”。
酒具,便是这份情怀的载体。包括盛酒的容器和饮酒的饮具,还包括早期制酒的工具。有金、石、玉、瓷、犀角与奇木等材质上的区别,又有樽、壶、杯、盏、觞与斗等器型上的分类。觥筹交错,觞咏抒怀。酒具的演变,彰显着饮酒人身份的高低和制酒人技术的提高,观照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其表现出的艺术之美与技艺之精,散发着中华文明几千年浓缩积淀的醇香。
本展览展出馆藏古代酒具精品一百余件,发思古之幽情,忆觞咏之雅兴,于酒具的流传演变间,一解诸位在凡尘中的烦忧。
展览时间:12月25日-2015年3月22日
展览地点:一层特别展厅
6、镇馆之宝
秦嵌铜诏版铁权
铁铸,半球形,平底,顶部为半环形鼻,权侧嵌铜诏版。铜诏版为长方形,长11.08厘米,最宽处8.5厘米。上阴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文字。竖行,九行,计40字,笔划方折,大小错落,大部分字迹清晰,个别字笔划残缺。全文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秦嵌铜诏版铁权
孙中山手书“品重醴泉”
孙中山手书“品重醴泉”
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由张弼士于1892年创建,是中国最早的葡萄酿酒公司,其产品在1915年的*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孙中山先生题赠“品重醴泉”,反映了他对民族工业的重视,这也是他为中国企业留下的唯一墨宝,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82年5月经曾任孙中山秘书的田桓鉴定,被认为“该件运笔周至,不仅真迹,更属孙公精品,署款所用‘孙文之印’,审系胡汉民之兄胡义生刊刻,诚为难得。”1978年,烟台张裕公司将原件转赠给烟台市博物馆收藏。
7、开放时间
09:00-16:00(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