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色鹦哥
暗色鹦鹉(学名:Pionusfuscus)体长26厘米,体重179-229克。羽毛以暗红、灰棕色为主调。主要栖息于森林地带、沿海低地林区、树木稀少的平原、有时候也会前往农耕区觅食。通常成对或是以小群体活动,平常在树上休憩的时候难以察觉,因为其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觅食的时候相当安静,有时候甚至连飞行的时候都很安静,偶尔聚集数量比较多的时候会比较吵杂,有季节性迁移的习性,迁移的地点完全看食物充足与否来决定。分布在偏北的亚马逊河流域,数量普及。
1、外形特征
暗色鹦鹉是小型的派翁尼斯鹦鹉,体长24厘米,体重介于200-212克之间。比起其它4种常见的派翁尼斯,暗色鹦鹉算是较少见的。鹦鹉羽毛的颜色,比青铜翅鹦鹉更晦暗,以暗红、灰棕色为主调。虽然光线不足处,看起来是黑黑的,但暗色鹦鹉和青铜翅鹦鹉特殊的羽色,都需要在光线充足的地方,才能发挥出美丽的神韵。而暗色鹦鹉和青铜翅鹦鹉,两者之间有个简单的辨识方法:暗色鹦鹉的鸟喙黑色,上喙带着黄斑,不像青铜翅鹦鹉鸟喙完全是淡黄色。暗色鹦鹉没有亚种。暗色鹦鹉因为天生羽毛的暗色,也替自己赢得“鹦鹉小型鹰”的称号。英文名字Dusky“黄昏”,表达了它暗中带有细致幻彩的特色。暗色鹦鹉的日文名字スミレインコ,意思是“菫色(淡紫色)鹦鹉”。
成鸟头部灰蓝色,在额头两侧有红色斑点;耳羽黑色,喉咙和颈部的羽毛灰暗,有飞扬的白色;下颏棕蓝色,羽毛边粉红色;下体深褐色,羽毛边距淡,有紫红色或红蓝色羽毛;尾下覆羽红色;尾巴深蓝色,基部红色。鸟喙暗灰色,喙基黄色。眼环浅灰色,眼睛褐色。
2、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雨林低地、丘陵地带的潮湿森林、海岸边林地、热带稀树草原、农耕区等地,而不喜欢栖息在开阔的开垦土地内;在委内瑞拉其族群活动于海平线至海拔1000米的地区,在委内瑞拉与哥伦比亚的边界区域其族群则活动于海拔1200-1800米的地区中。
3、生活习性
群集性,尤其在繁殖期外时更可常发现聚集的鸟群活动,主要于枝头间觅食。暗色鹦哥是Pionus属成员中十分可爱迷人的种类,有着安静、友善、温驯的个性,很适合作为居家宠物。
4、分布范围
分布于南美洲北部,包括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以及巴西北部。
5、繁殖方式
繁殖期约在2-5月,在北美,繁殖季节从2月或3月延伸至6月或7月。筑巢在高的树洞内,通常一窝约产3-4枚卵;刚引进饲养时较害羞敏感,之后则会逐渐适应,与其它Pionus鹦鹉一样,饲养时需多注意环境卫生,以防因霉菌感染而导致呼吸道疾病,需要足量的维生素A,因为,Pionus鹦鹉若缺乏维生素A会常导致消化系统、呼吸道与眼部的疾病,所以日常维生素A的摄取甚为重要。
因为笼养数量不多所以繁殖成果较不常见,繁殖笼舍不宜过小,因有可能导致过度肥胖,繁殖期多补充蛋白质与维生素A的食物,正常情况下一次约产3-5枚卵,孵化期约需26-28天,雏鸟约在70-80天后羽毛长成,一年有可能繁殖两三次。
6、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7、种群现状
在1970末期前暗色鹦鹉在鹦鹉笼养界中数量非常少,直到20世纪80至90年代时才有较大数量的野生鸟由圭亚那出口至欧洲,然而野生暗色鹦鹉的死亡率极高,大多数进口至欧洲的暗色鹦鹉就算存活也只活了几星期或几个月,所以至今数量依旧不多;严重的森林伐木与栖地破坏导致暗色鹦鹉族群数目大量的减少,然而国际间笼养的数目也不多。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8、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