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潜力研究
摘要:西安旅游产业的发展呈现出空间积聚的趋势。基于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了西安旅游产业形成的基本条件,并通过对西安旅游产业的第一手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了西安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讨论了波特产业集群理论在西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适应性,并提出促进西安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集群理论;旅游产业;竞争优势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地区需要寻求一种新的组织模式来提升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确保旅游业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自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集群”概念后,集群理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最为流行的理论,产业集群政策也日益吸引了各国学者和*的关注。探索集群理论在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适用性,分析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潜力,对于地区制定适当的旅游产业集群政策、增强旅游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的研究从观察产业地理集聚现象出发,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由于旅游业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的特点,旅游产品的无形性、不可移动性、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及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程度较深等特点使得旅游产业集群现象不如高技术产业和制造业普遍,将集群理论引入旅游业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国际上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多纳德(donald)[1]、哥鲁布(gollub)[2]、安德森(andersson)[3]界定了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及构成。wWW.11665.Com杰克逊和莫菲(jackson & murphy)[4,5]探讨了波特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研究中的适用性。豪(hall)[6]研究了旅游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行为和创新能力。豪(hall)[7]、诺维勒(novelli)[8]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可见,国际上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涉及到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优势(尤其是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及动态演变过程等内容,而且注重实证研究方法。
国内学者邓冰等[9](2004)对旅游业集聚现象进行描述和归纳。宋振春[10](2003)、尹贻梅[11](2004)、张建春[12]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给出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尹贻梅[13](2006)从旅游业集群存在的先决条件(聚集和产业联系)和效应(创新性)角度,证明了旅游集群的存在。尹贻梅[11](2004)、张梦[14](2006)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为例分析了旅游产业集聚到旅游产业集群演变的制约因素。与国际上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相比较,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和集群优势上,关于集群的形成和演变机制研究相对较少,偏重理论分析,缺乏实证研究。
二、波特竞争优势与集群理论
从集群研究的历史看,对产业集群研究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是迈克尔•波特,他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15]。
(一)钻石模型
在钻石模型中,波特研究了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四个关键要素:(1)生产要素条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可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如天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非技术人工与半技术人工、融资等;高级生产要素,如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力以及各大学研究所等,这种要素形成周期较长,市场上极为稀缺,一个地区具备这种要素后,通常难以被竞争者模仿。(2)需求条件。指本地区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状况。大量的内需以及内行而挑剔的客户有利于该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3)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即这些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行业很多,如运输业、娱乐业、通讯、城市市容等。具有优势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可以为旅游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大大增加,并且形成一个优势产业群。 (4) 企业战略与竞争的时空背景,也就是商业规则、诱因,与规范当地竞争形态和激烈程度的标准。战略与竞争行为的背景,可以分成两个基本层面,一个是不同形式的投资大环境,另一方面是影响竞争行为表现的当地政策。
(二)波特的集群理论
199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波特发表“产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完善了产业集群理论。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且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15]。尽管波特的集群理论是在观察工业集聚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的,但是也适用于旅游业。波特本人在论述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时,就提到了位于纳珀市的旅游产业集群。波特认为产业集群一旦形成,集群内部的产业之间就会形成互助关系,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会提升多个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成为凝聚一个地区竞争优势的基础。从本质上看,波特将集群看作是一个自我增强的系统,这一系统刺激集群内企业的竞争战略,同时也刺激集群本身的竞争力。他认为这些过程部分地依赖于人际关系、面对面的交流、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所以集群理论将网络理论与竞争联系起来。波特强调了成功的产业集群的特征有: 对竞争力和产业集群在竞争优势中的角色,有共同的理解;适当的产业集群边界;产业集群的成员和相关机构广泛参与;民间部门领导;密切注意个人关系。这些特征将钻石模型中竞争优势的四个关键要素粘合在一起,进而提升了地区的竞争优势。
三、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潜力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西安为例,研究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潜力。首先从波特钻石模型角度评价构成西安旅游业竞争优势的四个基本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结构和竞争战略的现状。是否具备这些要素中的绝大部分是西安能否形成旅游产业集群的前提条件。这部分研究主要通过从各类相关统计年鉴中搜集整理二手资料来进行。其次以波特描述的成功产业集群的特征来评价西安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潜力,包括当地旅游产业成员对竞争力和竞争行为的理解以及对个人关系及互动等方面的评价。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样本涉及西安地区旅游饭店、旅游餐饮店、旅游购物商店、旅行社及旅游研究机构,问卷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设计。调查实施于2007年7-8月,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有效问卷76份,总有效率82.61%。问卷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录入分析,主要采用算术平均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西安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首批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西安的旅游产业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事业接待型发展至今,已成为西安市真正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200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5%,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如何把旅游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全面提升西安旅游国际形象和旅游产业水平,推进旅游资源的转化,需要系统地评价西安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
1.生产要素条件。西安的旅游资源异常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秀美的自然风貌,使西安在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的155个基本类型中占据66种,具有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西安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明代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堡。市内有6000多年历史的半坡遗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块、被誉为石质历史书库的碑林博物馆;文物储藏量全国之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译经之地大雁塔等。除了历史文化,西安自然景观峭拔险峻,独具特色,境内及附近有西岳华山、终南山、太白山等风景名胜区,建有森林公园十一个。
结合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来看,西安的旅游人力资源存在如下问题:从专业构成看,多数从业人员非旅游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没有受到系统规范的专业教育或培训。从人员层次上看,从业人员总体学历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少、专业技术职称低、中高级人才严重不足。据对西安主要旅游部门抽样调查显示,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平均不足20%,高中(含中专)及以下学历占到80% 以上。目前西安地区旅游人才定点院校有16家,大学5家,中等职业学校11家,还没有开办高等旅游院校,毕业生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满足西安旅游市场的需要。
2.需求条件。西安作为国内的热点旅游城市,其旅游市场需求在近年来快速增长。从2000年到2005年,西安接待国内旅游人数从1 502万人次增长到2 346万人次,接待*旅游人数从65.04万人次增长到77.6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从105.4亿元增长到178.5亿元。
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背景下,西安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增长、促进了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据统计, 2003年,西安市人均gdp达到1 5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 748.38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为6 805.3元,同比增长6.0%。2004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544.03元,同比增长10.3%;人均消费支出7 427.82元,增长9.15%。
近几年我国游客旅游动机发生了重要变化,西安观光旅游比率下降,而新型的度假休闲游得到了增长。西安多年形成的单一的观光性旅游产品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迫切需要旅游产品的创新。尽管地方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相对仍然落后,2005年西安市区人均收入只有8 900元左右,没有进入2005年全国人均收入城市前50强,低于2005年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中的任何一个。经济的相对落后导致本地旅游需求很难达到精致的要求,不利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3.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发展旅游业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日益完备且颇具规模。目前拥有年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的景区20个,国家4a级景区9个。拥有星级宾馆72家,其中五星级宾馆4家,四星级宾馆13家;拥有接待游客床位数达17万张,其中旅游涉外饭店38家,床位2万余张,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能力达100余万人次。西安市共有国际旅行社27家,国内旅行社100多家。拥有涉外旅游定点商店26家。西安市建成唐乐宫、古都大剧院、唐华歌舞剧院、陕歌大剧院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场所3 700多个;建成以盛唐文化为特色,融娱乐、休闲、商务为一体的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综合旅游区。尽管西安的旅游商品生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但是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开发档次非常低、市场效益非常差。
4.企业战略与竞争的时空背景。西安市陆续放宽旅游投资准入条件,给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减免相关税费。如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旅游业的非公有制企业,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1年。对以国家规定的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企业总收入70%的旅游企业,在2010年前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旅游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按实计入管理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比上一年度实际发生额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旅游市场中企业之间的产品雷同现象严重,导致企业之间在非常狭小的市场空间中竞争,产生诸如价格战、虚假广告、恶性回扣、肆意宰客等恶性竞争行为,尤其是旅行社之间互相削价竞争,零团费、负团费现象非常普遍,最终影响了旅游企业和旅游区的长远发展。
(三)西安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潜力
1.对竞争力和竞争行为的理解。为了评价西安旅游产业成员对竞争力和竞争行为的理解,在调查问卷中列举多项可能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竞争行为,要求被调查者以李科特7级量表为标尺,对所列的各竞争行为的重要性打分,1代表该竞争行为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最不重要,7代表最重要。被调查企业可以看出,认为与当地和国内的旅游产业内的其它企业合作、提高生产率(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进行产品创新、与当地供应商建立关系、使自己的产品别具一格可以有效地提升本企业的竞争力;认为降低产品的价格、降低成本和设置市场进入壁垒对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作用很小。
2.对企业间个人关系及互动的态度。为了评价西安旅游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相互关系及互动状态,在调查问卷中列举多项企业间个人关系及互动行为的描述语句,要求被调查者以李科特7级量表为标尺,对所列项目的认可度打分,1代表最不认可,7代表完全同意。从被调查企业可以看出,认为自身与当地其它旅游相关企业增进联系的潜力很大,但是同时会与同类型企业展开激烈竞争,并不倾向于仅仅从自己熟悉的企业进行产品或服务的采购,对于究竟是由行业组织还是*部门来发展和领导集群内企业间的联系没有明确的观点。
四、结论及讨论
旅游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的组织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借助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结论:西安旅游产业已经体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趋势,产业集聚现象明显,具备了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绝大部分要素。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着区内旅游产业从产业集聚向真正意义上产业集群进行演化。
第一,西安旅游市场主体的结构制约西安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西安旅游产业内企业数量过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市场集中度偏低。集中体现在酒店业上规模的星级酒店多,经济型的中小规模酒店少,与发达国家的高档酒店、中档酒店、低档酒店之间1:4:5的比例有较大的差距,而且所有制结构上以国有企业为主;旅行社业中大型旅行社少,小型旅行社众多,经济效益不明显,总体竞争力不强。需要继续深化国有旅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以资产和要素重组为突破口,培育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龙头旅游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促进中小旅游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景区开发,进入旅游要素产业和相关产业。
第二,本次调查研究显示在合作、创新和别具一格基础上的竞争理念已经被西安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所认可,但是合作更多的倾向于产业纵向价值链之间的企业,被调查企业认为会与同类型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而波特的旅游业集群作为一种地方根植性网络,不仅要求集团内部企业间通过集体力量来协调或解决企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如具有共享价值的关键性技术或设备、知识等资源的引入),而且也要旅游企业突破企业边界的限制,同产业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甚至竞争对手建立良好的网络关系。在现实中,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仍然不强,无论从产品、技术、营销还是管理方面与旅游发达地区差距明显,仍然处于旅游资源竞争优势的阶段。
第三,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强调产业集群由私人部门来领导,调查显示这一观点不适合现阶段西安旅游产业集群的特点。*部门除了在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加强行业人力资源培训方面扮演主要角色,还需要帮助构建西安旅游产业集群的网络体系。*要不断帮助集群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自组织体系,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支持建立创新中心、科技开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中心、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为企业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起到必要的粘合和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 donald f. hawkins. a protected areas ecotourism competitive cluster approach to catalys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bulgaria[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4,12(3):219-244..
[2] gollub james, amy hosier, grace woo. using cluster-based economic strategy to minimize tourism leakages[z].research report submitted to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actice(gedp), san francisco,california,2002:1-59..
[3] thomas andersson, emily hansson,snlvea schwaag serger. the cluster policies whitebook[z].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knowledge economy and enterpeise development(iked),sweden,2004:1-68..
[4] julie jackson, peter murphy. clusters in regional tourism: an australian cas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1018-1035.
[5] julie jackson, peter murphy. tourism destinations as clusters: analytical experiences from the new world[j].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2002, 4(1):36–52.
[6] hall, m. small firms and wine and food tourism in new zealand: issues of collaboration, clusters and lifestyles[a].r. thomas, ed. in small firms in tourism: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c].oxford: elsevier,2004,167-181. oxford: elsevier.
[7] hall, m. rural wine and food tourism cluster and network development[a].d. hall, i. kirkpatrick and m.mitchell, eds. in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business[c].clevedon: channelview,2005,149–164.
[8] marina novelli, birte schmitz, trisha spencer. networks, clusters and innovation in tourism: a uk experience[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1141-1152.
[9] 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53-57.
[10]宋振春,陈方英,李瑞芬.对旅游业的再认识——兼与张涛先生商榷[j].旅游学刊,2004,19(2):76-79.
[11]尹贻梅,陆玉麒,刘志高.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22-25.
[12]张建春.旅游产业集群探析[j].商业研究,2006( 15):147-150.
[13]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11):98-102.
[14]张梦.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2006(2):36-40.
[1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