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万山区
万山区,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东南临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西南接新晃侗族自治县和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西与黔东南州岑巩县接壤,北与铜仁市碧江区、江口县毗邻。辖1镇、2个街道、4个乡,70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972个村(居)民组,国土面积842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人。境内属中亚气候,平均海拔8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1200—1400毫米,地理和气候优势较为明显。全区耕地面积50.76万亩,有粮食作物20多种、经济作物26种、植物种类1100多种、动物种类50多种、鱼类20多种、各种药材资源近1000种,其中常见的达50种之多。
中文名称:万山区
地理位置:东经109°11′-109°14′、北纬27°30′-27°32′之间
所属地区:贵州省铜仁市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下辖地区:1镇、2个街道、4个乡
面积:842平方公里
人口:16万
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
旅游景点:万山国家矿山公园、云南梯、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等
电话区号:0856
邮政编码:554200
车牌代码:贵D
1、概况
万山区,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是铜仁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副中心。位于东经109°11′-109°14′、北纬27°30′-27°32′之间,东南临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西南接新晃侗族自治县和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西与黔东南州岑巩县接壤,北与铜仁市碧江区、江口县毗邻。县域面积842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人(2013年),其中侗族主体少数民族8.3万人,占总人口79.4%。2012年,万山区生产总值208023万元。
万山区因盛产朱砂、水银而成为中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汞都”、“朱砂王国”。2009年3月万山特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是贵州省唯一享受国家政策扶持的资源枯竭型城市。
2、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6月,万山区下辖1镇、2个街道、4个乡,分别为万山镇、谢桥街道、茶店街道、高楼坪侗族乡、黄道侗族乡、敖寨乡、下溪乡,70个行政村、14个社区,972个村(居)民组。
3、历史沿革
夏商为荆州之域,周朝时属楚,秦朝时属黔中郡,汉朝时属武陵郡,魏晋南北朝初属武陵郡,后属东牂牁郡,隋朝时属辰州,唐朝时属锦州,宋朝时属沅州。
元至六十四年(1277年),置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军民长官司,黄道溪野鸡坪蛮夷长官司,均属于思州安抚司。
明朝洪武初,万山、黄道、施溪等3个土司隶属关系沿元未变。洪武五年六月十三日(1372年),大万山司随思州宣慰司改属湖广行省;施溪漾头司迁治平地寨,改称施溪长官司,隶属湖广沅州卫,洪武六年(1373年),又改属于思州慰司。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务程龙鳌、坪岳溪、都坪等蛮夷长官司并入黄道溪长官司,迁治武陵坪(今黄道侗族乡街上平溪寨),仍隶属思州宣尉司。后思州宣尉使田琛与思南宣尉使田宗鼎争砂坑有怨,举兵相攻,琛称天主,朝廷敕镇远侯顾成以兵弹压。事平,革除思州、思南二宣尉司,设贵州布政使司。以思州宣尉司地置思州、黎平、新化、石阡4府,以思南宣尉司地置思南、铜仁、乌罗、镇远4府,上述8府均隶属贵州布政使司。
永乐十二年三月二日(1414年),大万山长官司划属铜仁府管辖,黄道溪长官司,施溪长官司划属思州府管辖。
清朝实行“土改归流”的政策,自雍正以后,土司大部分被裁撤,大万山长官司由铜仁府派流官直接管理黄道溪长官司和施溪长官司由思州府派流官直接管理。
光绪六年八月二十六日(1880年)贵州巡抚岑毓英奏准,将铜仁县移治江口,而将省溪司(今江口县)流官吏目改驻大万山,于是大万山又名省溪,治万山城内(今解放街),仍隶属铜仁府。
民国二年8月(1913年),设置省溪县。省溪县成立初隶属贵州省黔东道(又名镇远道)。
民国十二年(1923年),废黔东道,省溪县直隶于贵州省*。
民国二十四年元月(1935年),省溪县隶属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
民国二十六年11月(1937年),铜仁改称第六、七两个行政督察区合并成立新的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镇远,省溪县隶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撤销省溪县,其辖地并入玉屏县和铜仁县。
1949年,属玉屏县第六区。
1958年12月划属铜仁县,建万山公社。
1961年8月,又划属玉屏县恢复万山区。
1966年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万山特区隶属铜仁地区。
1968年9月24日,贵州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撤销万山特区,建立万山镇,直属铜仁地区。
1970年8月8日,国务院批准,恢复万山特区。仍属铜仁地区。
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设立万山区。
2011年11月,原县级铜仁市的茶店镇、鱼塘乡、大坪乡划入万山区。
2013年5月,撤销万山区茶店镇建制,设置茶店街道。
4、资源概况
一、历史悠久
万山历史悠久,扬名宇内。曾因汞储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盛产朱砂、水银而成为中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汞都”、“朱砂王国”。万山工业文化底蕴深厚,是贵州工人阶级反抗帝国主义压迫和掠夺的发端,汞矿采冶最早可以上溯至秦汉时代,明洪武年以来官方采冶记载长达630多年,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万山,古称大万山,自古以来行政区划多变,隶属关系复杂。夏商为荆州之域,周属楚,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唐属锦州,宋属沅州。1966年2月,为更好地为贵州汞矿生产生活服务,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万山特区,隶属铜仁地区。汞资源枯竭后,2009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2011年10月,国务院撤销铜仁地区和万山特区,设立地级铜仁市和万山区。
二、区位交通
万山区位独特,交通便利。铜大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玉铜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距铜仁市火车站5公里、大龙火车站30公里、新晃火车站47公里、湖南怀化市110公里、铜仁凤凰机场25公里、贵阳龙洞堡机场280公里、芷江机场73公里。
三、风景优美
万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集山、水、林、洞于一体的喀斯特岩溶地貌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有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中华山;有鬼斧神工、惊险刺激的夜郎谷省级风景名胜区;有山清水秀、延年益寿的挞扒洞休闲疗养胜地;有气势磅礴、欢乐喜庆的鼟锣民间艺术;有全国唯一的中国汞都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有千年汞矿开采的工业文化遗产,960公里地下坑采矿坑道;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汞矿遗址”。万山地处中亚热带中纬度地域,为东南和西南季风所控制,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雾、雪、凉爽是万山独具的自然景观和气候特色,是避暑休闲的理想之地。年平均降水量1200-1400毫米,年平均气温15℃左右,无霜期为270天左右。
四、物产丰富
万山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初步探明的矿种有汞、钾、锰、钒、钼、铜、锌、大理石、磷、重晶石、石灰岩、白云岩等20多种,其中钾矿石远景储量50亿吨,磷矿储量700万吨,锰矿储量1500万吨以上,重晶石储量218.8万吨,石灰岩储量10亿吨,白云岩储量20亿立方米。自然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及灌草丛。野生动物原鱼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繁多。珍稀动物有斑羚(俗称岩羊、野羊)、穿山甲、林麝、水獭、红腹锦鸡、灵猫、豹猫等。
5、旅游景点
万山国家矿山公园
一、万山国家矿山公园
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是2005年国土资源部批准的首批28家国家矿山公园之一。开发建设中的汞都国家矿山公园主要以万山城区的汞矿矿业遗迹为核心景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一期建设的重点项目包括汞都博物馆、苏联专家楼景区和黑硐子、仙人洞古代采矿遗址景区及冷风洞、大坪坑、冲脚地质生态恢复示范点等景点景区。区*除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外,主要力图通过招商引资来扩大建设规模,完善景区功能,着力将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打造成楚尾黔首精品旅游线上工业文化旅游的经典品牌。
万山国家矿山公园
万山,中国汞都。坐落在湘黔两省的交界处,贵州省最东端的群山之颠。万山即是因山得名,这里沟壑纵横,万山耸立;这里山高谷幽,峰奇洞异。万山的大地构造,位于雪峰台隆背斜的西缘,地层属于海相沉积,从东到西,依次出露有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独特的地质构造及岩性条件,形成了丰富的矿山资源,在寒武系中、下统的碳酸盐岩中,蕴藏着总计探明储量在三万四千吨以上的汞矿资源。这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谈指出丹”,“夜郎出雄黄”。原来,万山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朱砂的开采与冶炼,并作为贡品运出。汉朝时期,万山的辰砂已是全国的知名品牌。宋代沅州通判朱辅著《溪蛮丛笑》记载:“辰锦砂最良,砂出万山之崖为最,伶佬以火攻取。”至今在万山仍有多处坑洞的遗迹中留下了远古时期爆火裂石的痕迹。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久远的采矿历史,世界上最原始和最先进的汞矿开采、冶炼的方式,世界上罕见的970多公里的地下采矿坑道,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朱砂,都集中地展现在这块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因此,万山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汞矿产品生产基地,其汞矿资源和汞产品产量的规模列为中国之首,亚洲之冠,世界第三,故被誉为中国的“汞都”。
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是一个“泛公园”的概念,无论是博物馆、古代采矿遗址,还是神秘的地下坑道奇观,首先展现给人们的就是有关汞工业文明的宏大历史叙事。这是世界矿业史上罕见的旷古杰作,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聚焦点,是历代汞矿工人用血汗留下的辉煌篇章。
仙人洞古代采矿遗址
二、仙人洞古代采矿遗址
仙人洞因仙女石而得名,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古代采矿遗址。它置身万山城区东北面的悬崖绝壁,气势恢宏。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在通往仙人洞的山梁上有一个佛道合一的小寺庙——威灵寺。相传秦汉时期有一批炼制“仙丹”的道人慕名而来,他们原本是祈求从朱砂中提炼“不死之药”以进贡朝廷,满足皇帝长生不老的愿望。“不死之药”没有炼成,却有意无意地推动了当地汞矿的开采与冶炼。威灵寺即是一位白髯飘飘的道长传道、炼丹之处。长年累月,在儒道释相互渗透的岁月中,这里形成了一座寺庙,是矿工进洞前必拜的场所,现在依然香火不断。
威灵寺往下百余米,一尊独峰拔起的仙女石就矗立在那里,传说她就是天界七仙女的化身。当年七仙女思慕董郎,私奔人间并携来珠宝无数,藏于这万山丛中的七十二仓、三十六库,以救苦黎民百姓。天兵天将将其捉拿后,七仙女遂化身岩石,日夜厮守,后人若想采到宝砂,必先祭拜她。现如今民间求财求平安者、商界求大业者、情侣求天长地久者前来祭祀的仍然络绎不绝。
仙人洞内可容纳千人的厅堂大体分为上、中、下三层。厅堂内壁坑道纵横交错,枝蔓横生,与黑硐子遗址连成一体,形成巨大的地下网络。坑壁有许多标记,那是古人用以标明矿床及掘进方向的记号,并便于矿工在漆黑、幽深的洞中不致迷途。顶棚硕大的疤痕,就是当年“以火攻石”的印记,是明代“大万山汞办局”科技状况的真实记录。
仙人洞的东面悬崖有一尊巨石传说是董郎的化身。被天兵天将斩断头颅的董郎一往情深地化作石头在那里守护、陪伴着七仙女,与进进出出的矿工一道演绎了汞都的千古沧桑,使凝重的采矿遗址又增添了几许浪漫的色彩。
云南梯
三、云南梯
云南梯也叫云南洞,位于城区解放街北800米处的悬崖上,因600多年前云南人在绝壁上开凿成一条长73米、宽1米余的79级石梯和开采的21个矿硐,云南梯即由此得名,是万山古代采矿遗址之一。
史料记载,从秦汉到清末,在万山采矿的除当地人外,还有大量来自巴蜀荆楚和滇桂黔等地的老板、淘宝者和冒险家。云南梯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明朝初年,一位姓马的云南人,得知黔东万山出产朱砂后,就辞别父母妻儿,带上几位随从,不远千里翻山越岭来到万山,在万山一处悬崖峭壁上,姓马的云南人发现朱砂矿苗,就在万山雇佣了大批矿工,首先在陡峭的石壁上开石筑路,前后一共开凿出了79个石级。从1368—1393年前后的30年间,马老板在石壁上共凿了21个矿硐。几十年风雨历程,马老板从血气方刚的青年步入了中老年,一生融入了万山这块土地上。他在悬崖上的洞穴中,掘硐上千米,容纳千人的采场,十余个相连。马老板究竟开采了多少朱砂水银不得而知,但在石梯的出口处还留有马老板当年的刻槽记数,79级石梯至今犹存,开采的21个矿洞仍在,硐门口一根硕大的矿柱与周边山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活脱脱一个巨大的象鼻嘴;后来人们把这些遗迹称之为云南洞或云南梯。
在万山,以个人命名或以外省地域命名的采矿遗址,除了云南梯外,还没有第二家,可见,云南梯在明代时期规模开采场面宏大,出产的朱砂水银不计其数,遗址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据传,马老板由于与老家云南相隔甚远,难以与家人团聚,就在万山娶妻生子。在万山,马老板明媒正娶了三房姨太太,“二奶”却不计其数,全是四里八乡的美貌女子,甚至还有云南带过来的“阿诗玛”。有时,马老板外销朱砂水银,请挑夫把朱砂水银挑至锦江铜仁或漾头司码头,马老板乘船沿沅江而下到辰州、游桃源、下常德、逛长沙,一个来回就是几个月,几月中,马老板不甘寂寞,时常光顾青楼,并不时把青楼女子带回万山,那时的万山可谓美女如云。
明代时期,万山有了第一个官办朱砂场局,同时,万山的朱砂水银也是各地淘金者蜂拥而至的争战场所,马老板就是当年外来淘金成功者的一个代表。云南梯见证了600多年前明代时期万山的繁华,也见证了历代封建恶霸和土司官僚对万山矿产资源的摧残和掠夺。
挞扒洞
四、挞扒洞
挞扒洞长寿村位于万山区谢桥办事处的挞扒洞水库上游的一个自然村落,距城约15公里。全村现有村民800余人,以蒋绪松老人最为年长,已有105岁高龄。而自建国以来,该村已先后出了17个百岁老人。长寿村山环水绕,空气新鲜,民风纯朴。而山清、水秀、人和,也正是这里村民长寿之秘诀。2000年10月31日,该村经国家老龄委批准挂牌为第一个“长寿村”,万山区谢桥办事处挞扒洞长寿村具有人类健康的4大要素:空气、水、阳光、磁场。海拔高,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造就了当地平均每立方米高达2000到5000个的负氧离子。同时,这里的河水和泉水,多数经过数千米的伏流露出地面,融入了不同地层中所富含的硒、锶等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被身体吸收后,对调节生理机能、延年益寿,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这风景如画,空气清新,四围馨香的村子里,可品尝“长寿村”的农家饭,可畅饮“长寿村”的清泉水,可探讨“长寿村”老寿星的奥秘。相信典型的一幅山村风景图能唤起你的是阴阳和谐、动静共存的那种美感!
黑硐子古代采矿遗址
五、黑硐子古代采矿遗址
黑硐子采矿遗址最为古老,是始自秦汉时期的重要开采场所。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深切的峡谷地貌,使峭壁上形成了较多汞矿露头,为古人采砂炼丹提供了先决条件。遗址绝壁高约100米,凹槽的弧长约150米;绝壁上开凿有数十个洞口,洞口的里面层层叠叠,上下贯通,形成巷道27条,有些地方的采矿坑道多达5层;10余条主巷道绵延数百米,与新中国贵州汞矿一坑的采场连为一体;洞内有古代矿工遗留的石梯、隧道、刻槽、标记、矿柱等遗迹,见证了古代矿工的智慧与艰辛。
黑硐子遗址一直就是刀光剑影的场所。秦汉时期,土人溯河而上发现了这里大量的朱砂露头以后,四面八方的拓荒者、冒险家便蜂拥而至,你争我夺,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武力。史料记载,唐宋时期,沅州、辰州、思州等地的封建霸头为了争夺这里的采矿场,各自纠集权势云集于此,相互格斗残杀,不断造成大规模的流血事件。黑硐子前面原先是一个巨大的坑槽,史书上称“万人坑”,可谓冤魂累累。鸦片战争以后,英法帝国主义列强垂涎万山汞矿,1898年他们通过金钱利诱物色到曾在上海当过道员的陈明远,唆使其到总理衙门奏准承办镇远青溪铁厂,陈假名向英法商人借款,洋人遂将借款改为股金,控制青溪铁厂,但洋人无心经营铁厂,便以还债相要挟,强租了万山汞矿,并成立“英法水银公司”,10年间掠走水银700多吨。黑硐子也是被霸占过去的采矿场之一。由此,万山也点燃了早期工人阶级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斗争烈火。工人们唱道:“洋鬼子,真凶狠,皮鞭一挥就打人;狗通事,奴才性,‘也司’‘也司’声连声;刁管班,没良心,伙同洋鬼子抽我身;矿工苦,矿工恨,有朝一日宰儿们。”史载,万山团首卢廷杰、杨义泰、杨宠光等人从一开始就率众反抗,但洋人勾结铜仁总兵林觉采取了残酷的弹压手段,并故意挑起工人械斗,致使上万人死于非命。*夕,亦官亦匪的益民公司总经理杨四麻子手段也极为残忍,不少冤魂也被扔在“万人坑”里。
黑硐子古代采矿遗址历史厚重、景观独特,在全国都具有唯一性,是研究古代经济史、科技史不可多得的遗迹,意义非凡,价值连城。
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
六、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
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是专题博物馆,主要研究、陈列万山汞矿工业遗产。馆址位于铜仁市万山区万镇土坪社区,由原贵州汞矿三栋建筑(贵州汞矿科学文化中心、苏联专家楼、贵州汞矿大礼堂)改建而成。科学文化中心为博物馆主体建筑,该大楼为砖混四层楼房,建筑面积3200余平方米,一楼为序厅,设有形象墙、沙盘模型、贵宾室、多功能厅、会议室、办公区;二楼为陈列厅,主要陈列、展示世界和中国汞矿资源分布情况及万山汞矿采冶历史,重点为贵州汞矿历史及产品;三楼为演示厅,主要陈列、展示万山地域的民族风情、人文景观及自然资源。博物馆共有固定资产3120万元,藏品325件,各种图片、图表、说明58张(幅)。博物馆位于“国保”单位万山汞矿遗址的核心保护区域,它的建成对于万山汞矿遗址的保护利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自2008年5月1日开馆以来,截止2011年12月31日,已接待游客184520人次,各类团队407个。
博物馆为现有员工17人,其中管理人员2人、技术人员3人,安全保卫人员4人、卫生保洁人员1人、设备维护维修人员2人、讲解员5人。
6、民俗文化
一、夜郎谷神秘回族文化村落——猫坡
猫坡
万山区高楼坪乡夜郎谷境内的猫坡,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回族群体。他们尽管说着万山当地方言,穿着汉服,但依然信奉着*,保留着回族不食猪肉和回族的丧葬传统习俗。
同化和时间模糊了回族村的历史。一位村民告诉我们,听老一辈相传,这里的回族老祖大概是在清代康熙年间从湖南宝庆(今邵阳)来万山定居发展起来的。而到如今共有不到100人。村民们说,当年的老祖是做石匠出身,打得一手石材好手艺,四处游走给人当石匠为生。恰巧到万山夜郎谷这里给当地人修石拱桥,而留居此处。掐指一算,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在此后的岁月里,这位石匠在这里繁衍生息,开枝散叶……
在汉、侗、回杂居的夜郎谷深处,尽管许多回族的风俗习惯已被当地人汉化,但他们异于当地百姓的饮食习惯和丧葬习俗等都露出了回族人的蛛丝马迹。
猫坡
采访中,细心的记者观察到,在一堵石墙的旁边,裸放着一具简易陈旧的的木匣,一位年长的村民说,这是回族人丧葬用的木匣。回族的祖辈有句话叫:“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所以这里的回族均是土葬,而且是“三日必葬”。回族人亡后,不用棺椁,只是用简易的木匣安放尸体,葬后再拿回木匣。
听闻,在猫坡,每年都还保留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特立独行的回族文化在这里传承着。不管怎样,汉侗文化、回族文化在这里交融,人们和谐相处,幸福便在此延伸。
二、魅力侗寨—瓦寨
瓦寨位于黄道侗族乡丹阳村东南部,人口413人,侗族305人,汉族106人,苗族2人,少数民族占74.3%。瓦寨地处湘黔接边的便水河系上游。1936年著名的红军便水战役的销烟曾弥漫于这个古老的村寨。整个村寨主要以罗姓居住为主。村寨四面环山,寨子背后古木参天,寨子的门前是一条小溪环绕的坝子,小溪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将这个古老的村寨与外界相连。寨中紧密相接的青瓦木屋民居,彰显了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风格。远眺这个村寨,一种古老、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黄道侗族乡1994年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鼟锣艺术之乡”,2008年文化部命名该乡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瓦寨是该乡生态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村寨。民居古老,保留着传统的侗家风格。屋内堂屋正中设神龛,供奉天地祖亲及诸神。神龛下必摆一张方桌,配有长凳,供祭祖用。民间艺术独特。“鼟锣”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村寨保留着良好生态文化环境。
作为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村寨依旧得以传承等。村寨还有专门的民间艺术团体,每年民间演出达50多场次,受到民间百姓的衷爱。
三、民族民间乐器
万山民间乐器种类很多,有胡琴、月琴、萧、笛、长号、唢呐、锣鼓、铰木鱼、牛角等。
在侗乡农村中,最盛行的是锣鼓与唢呐两项,每逢红、白喜庆和欢乐节日都须吹唢呐和敲锣打鼓。吹唢呐有很多的牌子。如“将军令”、“满堂红”、“娘嫁女”、“鸳鸯戏水”等,在祝寿、嫁娶、丧葬、祭祀等不同场合中,吹奏不同的节调。牌子多达几百、千多种,甚至不可数计。如下溪侗族乡的吹师杨序咸与湖南的吹师鼟牌子多,撮一升苞谷子作计数,吹一首拣出一粒苞谷子,把一升苞谷子吹完,还不能翻“豆稿”“(意即不复吹现调)。吹唢呐又叫吹“八仙”,“八仙”是侗乡人民特别喜爱的乐器,每个村或寨都有青年学习吹练,一个村总有七、八对。打锣打鼓有一定的牌子,在演唱中,奏以“两头忙”和“三道齐”调节气息,在舞蹈中奏以“急鼓催花”和“凯旋悠扬”的乐声,在娱乐场中奏以悠扬悦耳,缓慢急昂的节拍,长驱循进,奏鼓欢乐气氛,叫打“闹台”。一般是在春节玩龙灯,“闹元宵”和到外寨“鼟锣”,贺新年举行。有时竟乐倾终日,通宵达旦,不顾疲劳。
四、侗乡傩堂戏
傩堂戏起源于古代人群驱逐瘟疫、祈求甘雨的一种“跳神”活动。在这种迷信活动中,需头戴木刻面具,妆扮成神祇模样,边唱边舞,舞唱结合,颇具娱乐性质,后逐步演变成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侗族“傩堂戏”。这种戏,曲调多样,主要有“平板”、“哀调”、“喜调”,由3—5人的乐队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钵等,台词、歌词皆用方言。演出形式有戴面具和不戴面具两种。在傩堂中演出时,剧中人必戴面具,剧中人物面具有“官”、“金童”、“玉女”、“勤童”、“八郎”、“仙凤娘”、“开山神”、“师娘”、“土地神”、“判官”、“笑和尚”。傩堂戏除上演侗族民间故事改编的《红毛与张玉英》、《葛麻》、《劝夫回心》、《巧姻缘》和《计划生育张老大》等剧目外,也上演根据汉族戏曲改编的剧目《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穆桂英招亲》、《天门阵》等等。
五、舞龙灯
龙灯,又叫保龙、灯龙,大都盛行在刘姓族聚居的集镇。在怒溪十里画廊巴人古寨大湾,一般是农历正月初三出灯,十五结束。“灯龙”由九节组成(意为:老龙被斩为九节),龙头用竹条扎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纸,涂上各种颜色,形态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胡须。龙身各节用细篾扎成圆筒形,外糊清明纸。龙尾亦用细篾扎成鱼尾形,用红布带将龙头、龙身、龙尾连起来,并在各节内点一蜡烛灯,似为灯笼。舞灯龙时非常热闹,前有二至四排灯开道,标明此灯龙是哪个村寨或街道的巨龙,排灯后还有鱼、虾和蚌壳等。在锣鼓、号角声中晃头摆尾,畅游各街头巷尾。玩灯龙的动作有黄龙下海,金龙抱柱,二龙抢宝,老龙翻身、金龙过海参等。舞灯龙者,大都是眼明手快、身强力壮、舞技高强的青壮年能手,大多赤膊绑腿与巨龙翻腾融为一体。灯不熄,龙不停,鞭炮不断。龙灯进人家院落,主客“吉令”往来,互贺新年,焰火横飞,热闹非凡。十五烧龙,也叫化灯,在溪河边或有水的沟边把龙放在地上,将事先准备的花筒炮、烟花鞭炮等火花直对龙身喷扔,烧完后,众人“啊”声连天,尽兴跳跃一阵,将灯龙残骸送入水中,意为送龙归海。
悬棺
六、绝壁之上的神秘悬棺葬
在铜仁市万山区大坪乡川硐村牟家坡村民组,有一处70余米高的峭壁,俗称“仙人板”。在这陡峭的崖壁上,至今保存着神秘的悬棺葬。仙人板下为猪老岩河,在距河面20余米处有一条天然形成高约2米,宽约2至5米的横向洞穴。原存棺木三具,上世纪60年代被人为毁一具。目前尚存放有两具棺木,这就是著名的牟家坡悬棺葬,两具棺木中,仅一具保存较为完好,棺长2.51米,棺内尸骨尚存,另一具棺木已朽坏。
当地传说,牟家坡悬棺葬的老祖宗忌讳人们去打扰他们,但凡有人试图登上仙人板峭壁,必定雷鸣电闪、风雨交加。说起来也奇怪,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工作人员去牟家坡,准备登上仙人板峭壁拍照,当地的大队书记一再告诫去不得,去了必定会惹怒悬棺葬里的老祖宗。工作人员自然不会相信,更何况当时烈日炎炎,没有一点下雨的迹象。于是便借了几架*,绑在一起准备爬上去。谁知才爬得一半,碧空万里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雷鸣电闪,风雨大作。
当然,所谓的牟家坡悬棺葬的老祖宗忌讳人们去打扰他们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人们试图登上仙人板峭壁时晴朗的天空会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现象也不是每次都发生,例如后来也有人登上了牟家坡的仙人板峭壁,并拍了照,也没有发生什么晴天变脸的事。只不过人们在攀登仙人板峭壁时晴天变脸的概率大了一些,于是便增加了牟家坡悬棺葬的神秘性。
1984年2月,牟家坡洞葬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牟家坡洞葬是黔东地区现存的重要岩洞葬之一,是研究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重要实物。
鼟锣
七、鼟锣——侗族文化艺术奇葩
万山鼟锣,是100多万侗族同胞中目前最为独特、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民族文化艺术之一。此俗盛行于境内黄道、下溪、敖寨侗族乡,至今已有千年历史,1994年黄道侗族乡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鼟锣艺术之乡”。鼟锣以锣、鼓为主,辅之其它乐器和用具。侗乡人民在长期的风雨岁月中,共演练成闹年锣、喜庆锣、敬神还愿锣、辞诵锣、充锣、丧锣、“三锤锣”、“九锤锣”、“两头忙”、“三道齐”等60余种不同形式和曲调。最具观赏价值和表演形式的是新春佳节鼟锣,村寨之间,少则数十人,多则上千人,黄毛孩童、古稀老人,青壮劳力、翩翩少女,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委婉处柔媚万千,激越时锣鼓震天。现在,这一民族文化艺术已得到深入挖掘和开发,游人也可一饱眼福,北京的邓敏文研究员、杨进铨教授看后赞叹:“不愧为一枝奇葩,比西北的威风锣鼓还威风!”
7、地方美食
一、刨汤肉
“刨汤肉”,是侗族人民每年冬至后到元旦、春节期间,杀年猪请客饮酒、慰劳乡亲的俗称,也是当地人招待客人的一种礼节。刨汤肉最先是指乡下的老百姓卖猪给屠夫,在家杀猪,请上邻居的人帮忙。然后大家共同吃上一顿,一般都是人多肉少汤多,肉是由屠夫和主人家共同出的,一般情况是屠夫两斤,主人家三斤。开宰年猪的嚎叫声一出,族亲就会放下自家的农活,陆陆续续赶来,“逮尾子”,帮助屠夫把一头肥猪剥得白白净净,女人们则忙着帮厨,一时间农舍炊烟缭绕,喜气盈门。屠夫刚把年猪剥净“净边”往案板上一搁,好客的主人就吩咐屠夫,砍下一块尚有温热的上等刀头好肉犒劳亲友。“刨汤肉”的选择很讲究,必须是座墩肉,一般还要炒上肝和肥肠等下酒菜,故叫吃刨汤肉。刨汤肉主要用酸辣椒或糟辣椒,芹菜、大蒜做底料,以炒回锅肉的方式在柴火上经大灶大锅几经翻炒,装入小锅(或盆)中,放在炭火或柴火炉子上慢慢地煮着品赏,边吃便加入猪肝、血旺、豆腐,一顿丰盛幽趣、油亮香浓的“刨汤肉”清香四溢,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欲大开。近年来,吃“刨汤肉”的形式已经被升华,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仅是元旦和春节期间的民俗奇观,而且成了体验侗族人民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魔芋豆腐
魔芋又称蒟蒻,含有十六种氨基酸,十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和丰富的食物纤维,对防治结肠癌,乳腺癌有特效;魔芋豆腐炒鸭、魔芋豆腐煮鱼,肉香味入魔芋豆腐中、味道香浓、入口软滑、低热、低脂、低糖,对预防和治疗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可以说是一种上等的既饱口福,又治病健体的食品;魔芋还可以防治多种肠胃消化系统的多种常见慢性疾病,食用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野蕨粑
它细嫩可口,营养丰富,每逢冬季农闲时候,万山有的村组农户,男女老少一起上山挖蕨粑根,用石磨碾或棒锤成粉状,再进行数次过滤而生产成野蕨粉再加工成野蕨粑。
四、侗乡干竹笋炖排骨
干竹笋炖排骨是侗家一道特色名菜,主要用于万山区小竹笋为原料辅之以排骨。口味鲜嫩细腻,有健胃补肾功效。万山小竹笋资源丰富,从高楼坪乡琴门村到敖寨乡杨寨村连片10公里。
侗家红粑
五、侗家红粑
早在古代,万山人就发明了红粑这个独具特色的食品。它色泽红艳,形状扁圆,气味香甜,食用方便。
红粑以糯米为主,粘米配料,以食用“品红”(当地人叫“粑粑红”)为颜料。经过碎米、打芡、揉团、分等、滚红米、上蒸笼、手工压型等几道主要工序精制而成,大的有数斤之重,小的不过几十克。
红粑在万山被广泛地运用着。最讲究的是过年和娶亲。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舂(做)红粑(当地人又叫“年粑”,以前没有电就是用碓舂),除了自己吃,还要用于走亲访友、招待客人,这当中的故事和文化也最多。每到春节,红粑做得多的人家,就要请上好几个劳力来帮忙,因为揉粑团这个过程是需要劳力和力气的,红粑好不好吃,这个环节十分关键,没有功力是难以达到效果的。要想红粑好,关键在于粑团揉得好不好。揉粑团要慢裹粉,揉到感到不太揉得动时,把粑团搓成条,撕裂开,若裂口光滑并呈浸绿色,说明粑团已揉好,合拢后再揉到没有任何裂痕后,再搓成粑条等分。
侗家红粑不仅采用了中国的传统吉祥色,大红、鲜红,而且做得团团圆圆,它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从它的做法与吃法来说,体现了中华民族,特别是侗家儿女的勤劳智慧,大红粑传承数千年,不仅越来越被侗家人所喜爱,成为侗家的桌上珍品,而且成了侗家人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美好使者。
8、生态产品
一、万山竹雕
万山竹雕,由原万山区民族旅游工艺美术厂设计、制作、生产和销售。该厂于1994年成立,产品采用万山本地特产的楠竹为原材料,这种竹材因竹板宽厚、竹质坚韧、生长范围宽,为从事竹雕工艺生产提供了独特的条件。竹雕工艺流程有二十多个,主要有:下料,打磨(去青皮),药物处理(三次),印版,雕版,上黑(漆),抛光,框边,清版,组装,上漆(清漆二次)。它是艺术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竹雕所选的字体,均为名家手笔,来自古今书法名家的碑刻拓片和图书资料,如王羲之、苏东坡、郑板桥、*等书法名家的作品均被充分使用。浮雕美术来自民间绘画,如“龙凤呈祥”、“福禄寿喜”等,均由该厂自己设计绘制。竹雕内容健康向上,制作款式别致新颖,大幅作品气派豪华,小件作品装饰优雅。该厂曾开发出100多个品种,有书画壁挂、对联条幅、民间面具、书房文具、包装盒(装箫笛,茶叶);有民间文化型产品,如福禄寿、龙凤虎,生肖图形,少数民族头像等。外观上既有扇型的,也有圆形的,还有横幅竖幅、长横长竖;工艺上有浮雕,有镂空,有仿古型产品,也有现代豪华型产品。产品在1997年首届中国梵净山国际旅游节期间正规上市,主要作为室内装饰品销往城市,主要销往上海、北京、青岛、深圳、贵阳等城市以及黄果树、梵净山、张家界等旅游风景区。该厂目前因多种因素已暂停生产。
二、黄道铁器
黄道铁器指的是黄道侗族乡所产的铁器制品,其中以刘、利两家最为有名。工艺沿袭如何朝何年已无据可考,一直是万山的著名特产,用传统铸造法,以及使用手工打造的生铁制品。其制品有:柴刀、镰刀、菜刀、斧头、犁耙等劳动人民耕种生产日用制品,价格合理,经久耐用,尤以黄道菜刀历史悠久、轻巧锋利而著称,深受远近人们广泛欢迎。
三、堰上花背篼
指高楼坪侗族乡堰上村民利用当地毛竹制作的侗家人民的运输工具。厚篾条编织的叫稀背篼,用于装猪草、蔬菜、柴草、土豆、红薯等农用品;蔑丝、棕毛、其他动物皮编制的装干货、杂物用来赶场购物的叫赶场背篼;由专业篾匠精心制作,而因造型美观、工艺精巧、功用特殊一直颇受市场青睐,是当今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四、朱砂工艺品
主要以朱砂为原料,充分利用朱砂功用,以朱砂上彩字画、朱砂上彩摆件、朱砂首饰、朱砂印泥、印章、朱砂奇石标本等五大类手工艺品100余个品种制作各类朱砂挂件、摆件。其中朱砂上彩字画、朱砂晶体首饰、原矿石首饰、原矿石工艺品、朱砂印泥印章等深受消费者欢迎。万山几家镂空雕刻朱砂上彩生产工艺,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部分产品获得贵州省“多彩贵州”设计奖,市场最具潜力奖。目前,万山朱砂工艺品正被海内外朋友了解和认识,不少产品已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