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是一所有着75年办学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全国首批开办八年制医学教育高校。学校于1954年由原第六、第七军医大学合并而成,第六军医大学前身系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和原国立中正医学院,第七军医大学前身为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1975年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
中文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英文名:Thir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
简称:第三军医大学
创办时间:1954年
学校类别:军事院校
学校类型:军事医学
学校属性:军队“2110工程”
所属地区:中国重庆
知名校友:黎磊石、黎介寿、黄志强
主管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
学校校训: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
学校校歌:《第三军医大学校歌》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
学校代码:90031
1、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是在1954年由原第六军医大学和第七军医大学合并而成,当时定名为第七军医大学,1975年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
第六军医大学的前身是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前东北军区卫校,由松江军区医校与合江地区卫校于1949年1月合并而成)和南昌医学院(前身系1936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医学院),1949年10月合校成立华中医学院,之后相继改名为中南军区医学院(1950年11月)、第四军医学院(1951年11月),1952年8月命名为第六军医大学。
第七军医大学前身为1946年创办的称太岳军区卫生学校(前身为太岳军区卫生部教导大队),先后命名为中原医学院和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1949年7月),1950年初定址重庆后,先后改名为西南军区卫生部医科大学(1950年5月)、西南军区医学院(1951年5月)、第二军医学院(1951年10月),1952年10月,*军委命名为第七军医大学。
1999年,解放军成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成为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
2004年,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原解放军成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部分)分出,移交地方建立成都医学院。
2、科研成果
第三军医大学
长期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秉承“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的校训,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先后培养7万多名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出13位院士、47位将军和127位三级以上专家教授。学校现有教授副教授850余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100余名。有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71个,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
学校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生物激波实验室、亚洲最大的低压氧舱群、我国最大的轨道式生物碰撞实验室、军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军唯一的武器杀伤生物效应评估中心、全军唯一的机动卫勤力量训练基地和全军唯一的卫生列车训练基地,先后获得了以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标志的1700多项科技成果,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三大科技奖励和学术论文等反映综合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居全国高校前20位,已发展成为我国的战创伤医学中心,是我军军事医学盾牌的主要力量和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基地。
3、贡献
学校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印和中越自卫反击战等卫勤保障任务,多次遂行抗击非典、汶川特大地震和玉树抗震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两次被**、国务院和*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
4、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学校将继续发扬光荣的历史传统,传承“求实、创新、勤奋、献身”的优良校风,按照“实施一流发展战略、建设世界医学名校”的总体办学思路,担当起“发展国防卫生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双重使命,完成好“培养卓越联勤军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遂行多样化卫勤保障”三大任务,加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创新方式和卫勤保障力生成模式四个转变,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军队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军医大学”。
5、对外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我校向国外派出了大批留学人员,虽有不少同志已学成归国,但仍有许多留学人员因种种原因,至今仍在国外工作。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他们已在各自研究的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纷纷表示愿为母校的发展尽一份力。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术上的优势,扩大我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校领导的支持和学校各部门的大力协助下,通过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我校于2000年启动“海外学者交流计划,每年一届,2003年改为每两年一届,每届邀请10-12名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回校开展学术交流、技术指导和科技合作与协作活动。前四届会议主要以邀请我校留学人员和与我校有合作意向的海外华人学者为主,以举办“海外学者生命科学与医学学术报告会”为载体,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科技人员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
根据学校“强化基础、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从2006年开始,海外学者交流计划以基础学科为依托,选择优势学科负责会议学术组织工作,支持基础优势学科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带动全校相关学科共享学术资源,促进学术进步。2006年在全军免疫学研究所开展试点,由吴玉章教授负责会议的学术组织工作,把“第五届海外学者生命科学与医学学术报告会”和“第七届分子与细胞免疫学国际论坛”结合起来举办,主题为分子与细胞免疫学进展,于2006年11月18~22日顺利举行。
6、重点专业
现设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诊断、核医学、高原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实验技术、护理、药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生物技术、计算机应用等14个本科专业,招收博士等4个层次的医学及相关专业人才。
7、学校文化
校风:求实、创新、严谨、献身
办学思想: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
治校方略:凝聚人心、内涵发展
发展思路:一条主线、四项重点
上一篇: 新员工转正定级自我鉴定
下一篇: 情人眼里出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