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四川医科大学

科普小知识 2023-11-16 09:47:45
...

四川医科大学(SichuanMedicalUniversity),简称川医大。学校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泸州市,为国家部委“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四川2011计划”试点高校。其前身是建于1951年的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1959年更名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泸州医学院。2015年5月,四川省泸州医学院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遭到四川大学和所属华西医院强烈反对。2016年1月17日,泸医再次挂出新名字:西南医科大学,遭到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反对。

中文名:四川医科大学

英文名:SichuanMedicalUniversity

简称:川医大,泸医

校训:厚德精业,仁爱济世

创办时间:1951年9月

所属地区:中国四川泸州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医药

学校属性: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06年)、四川2011计划

主要院系: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

主要奖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2012年)

现任校长:何延政

知名校友:陈传文,潘力,胡国华

学校地址: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香林路1号

硕士点:46个

博士后流动站:1个

学校代码:10632

主管部门:四川省人民*

1、历史沿革


四川医科大学

在西南行政区卫生部长钱信忠的提议下,1951年,留德博士房师亮、张祖德等一大批优秀专家扎根泸州,创立了四川医科大学的前身——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

1959年,学校升格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

1963年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来校视察并题词:“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学好现代医学科学,为广大人民服务”。

1978年,学校升格并更名为泸州医学院。

1983年时任**总书记*来校视察。

199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1年起先后开始联合培养博士和中医师承博士。

2003年获学历教育留学生招生资格,先后开展学历教育本科和留学生研究生培养工作。

2010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1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

2、学院简介


四川医科大学

学校现有忠山和城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11亩,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5万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余亿元。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学校及三附院有在职教职工5000余人(含聘用),其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802人,硕士生导师571人(含校外兼职)。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以及四川省“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300余人,并聘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校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学科建设

学校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形成了医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门类4个、一级学科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授权点4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有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形成了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肿瘤基础与转化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三大特色优势学科群。有25个普通本科专业,涉及医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教育学七个学科门类。有*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本科第一批次招生专业7个。

3、现任领导


廖斌

党委书记:廖斌

校长:何延政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广益

党委副书记:刘毅

副校长:邬丽莎

副校长:樊均明

副校长:彭钢

正厅级调研员:曾晓荣

党委常委:廖斌、刘广益、刘毅、邬丽莎、樊均明、彭钢、李正新

(内容来源于2016年学校官网)

4、院系设置


法学系

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78年的基础医学教学部,并2002年11月正式更名为基础医学院,2008年11月生物医学工程系并入基础医学院,2012年9月少数民族定向医学生办公室成立,归入基础医学院。目前,临床医学、临床卓越医师、临床定向(本科)、麻醉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专业前两年半学生管理权限归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是集教学、科研、学科与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党的建设和学生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院系。

现有办公室、教务科、研究生科、学生科4个职能科室和8个学生工作办公室。有12个教研室(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物与遗传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化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物理与电子技术、医学工程技术等);1个省级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由形态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人体解剖学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医学化学实验室等6个实验教学平台组成);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医学科研试验中心(由肾功能保护研究室、法医与分子病理学实验室及化学分析实验室等8个研究室组成);3个专业实验室(大学物理、医学信号处理、电子技术等)和1个计算机中心。

生物医学工程系和专业简介

生物医学工程系是学院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依托雄厚的医学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于2005年正式挂牌成立。2004年正式招收本科生,至今已招收九届学生。成立之初是与现代教育技术部合并,2008年11月,学院机构改革划归基础医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系现有数学与信息技术、物理与电子技术、医学工程技术、医学仪器4个教研室;有计算机综合、大学物理、医学信号处理、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医学仪器原理、生物医学传感器等实验室,建立了数电、模电虚拟化实验平台。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8人,助教7人;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16人;并聘请有附属医院放射科、检验科、肿瘤科的主任医师和高级工程师承担部分专业课教学。

【教学条件】

拥有数学与信息技术、物理与电子技术、医学工程技术、医学仪器4个教研室;拥有计算机综合、大学物理、医学信号处理、电子技术4个专业实验室。

【实习基地】

以成都军区总医院、昆明军区总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大型三甲综合医院作为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以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作为学生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基地,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电子工艺实习基地。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既了解医学基本知识,又掌握电子信息技术、机电工程技术,“医工”结合的复合型医学工程技术人才。学制四年。限招理科,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人体断面解剖学、工程制图、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生物医学信号处理、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高级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医院信息系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生物医学传感器、医学仪器原理、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医学影像学、影像设备学、影像检查技术学、CT诊断学、肿瘤放射物理学、肿瘤放射生物学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各级医院从事医学仪器管理、使用、维护工作;从事医学影像技术、核医学技术及放疗技术工作;从事医院信息化管理、建设和信息技术服务工作;能在医疗器械生产、研发、销售企业从事医疗仪器的营销、技术服务工作。

中西医结合学院

前身为1977年建立的泸州医学院中医系,1993年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附属中医院于1983年建立,1998年中医系与附属中医院实行“系院合一”管理*,2001年中医系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系,2003年更名为中西医结合学院。

目前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共有教职员工1486余人,其中硕士、博士200余人,高级职称专家16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8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省优专家3人,省市名中医13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0余人,*、省级学术专委会委员以上专家数十余人。

中西医结合学院设有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两个本科专业及中西医临床皮肤性病、中西医临床眼耳鼻喉、中西医临床骨伤3个辅修专业方向。设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被评为*特色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为国家“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四川省重点学科、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中医学》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学院现设有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医经典、方剂、针灸、中医文献研究室、中医留学生教研室7个基础教研室和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西医妇科、中西医儿科、中西医骨伤科、中西医眼科、中西医耳鼻喉科、西医诊断、西医内科、西医外科10个临床教研室,有多个学院级教学团队,还有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中心、图书资料室及8所实习基地医院。

护理学院

我院护理学专业本科于1999年开始招生,2001年成立护理系,2002年护理系更名为护理学院。2011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办首批通过的一级学科科学学位硕士点;2014年,又成功申报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点。

护理学院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二级院系。现有四川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院级特色专业1个,院级精品课程4门;是泸州市出国护士专业培训基地,泸州市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

护理学院师资结构合理,教学团队优秀,实验设施设备先进,是省内外护理专业高素质实践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主要承担着护理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教育教学任务;科研工作成绩显著,近年来获准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数十项;教师中,现有“金教鞭”1人,“金教鞭之星”2人。

护理学院坚持以“办好护理教育,打造护理品牌,接轨国际护理”为办学理念,以“强内涵重创新提高办学实力,抓突破谋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为工作思路,以培养“高素质实践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现已形成了治学严谨、管理严格、教学质量过硬、学生就业质量高的发展态势。

口腔医院

四川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前身是已有60多年历史的泸医附院口腔科,1986年成立泸州医学院口腔医学系,2002年成立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并实行院系合一,2015年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是四川省卫生厅的直属医院和四川医科大学的直管附属医院。口腔临床医学”和“口腔正畸学”为四川省卫生计生委甲级重点建设学科。是泸州市口腔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是四川省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基地、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是四川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单位。

医院业务用房8744.63平方米,拥有位于江阳南路的院本部和位于江阳区花园路和龙马潭区香林路的两个分门诊,编制床椅位170张。学院现有职工18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1人,高级职称21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2人;省、市级各类专家20人。博士8人,硕士57人,留学归国人员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兼职硕士导师8人。医院有50人次专家分别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四川省口腔医学会等学术机构副会长、理事、委员及学术期刊编委等职务;有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及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0人次。拥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9人、泸州市拔尖人才3名、“酒城英才”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邱蔚六及周学东、赵銥民、张志愿、王松灵等国内知名口腔专家为学院客座教授。

医院科室设置齐全,现有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口腔预防保健·儿童牙病科、医疗美容科等主干临床科室及其亚专科和放射室、检验室、消毒供应室等4个医技辅助科室。开设有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便民门诊等多层次专业服务。医院拥有口腔锥形束CT、ORTHPHOSXG5DS数字全景机、椅旁CAD/CAM系统、根管显微镜、手术显微镜、麻醉机及心电监护仪等先进医疗设备。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医疗水平先进,享誉川、滇、黔、渝地区。

药学院

药学院是在整合学校药理学、药学、中药学等教研室、药物研究所和附属医院药剂科资源基础上,于2001年开始招生,2002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是集教学、科研、学科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党的建设和学生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学院。

药学院设有3个职能科室(党政办公室、学生科、教务科),9个教研室(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生药学、临床药学),1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由药理学、药学、中药学3个实验教学平台组成),1个药用植物园,1个校级医药产业化研究与开发中心。

药学院以建设“以药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为发展目标,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主要承担药学、中药学、临床药学3个本科专业和2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任务和30余门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经过10余年的建设发展,药学院现已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在平均年龄约37.5岁的54名在岗职工中,正高职称14名(占25.9%),副高职称16名(占29.6%);博士12名(含在读1名)(占22.3%),硕士12名(占22.2%);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名,省杰出青年1名,省优专家2名,酒城英才1名,泸州市拔尖人才3名;省卫计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后备人选1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名;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名,校级教学名师1名。

现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药学、中药学),下设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临床药学等);拥有1个省级特色专业(药学专业),1门省级精品课程(《药理学》)、2门校级精品课程(《药物分析》、《药物化学》);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药理学教学团队);1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学教学实验中心)。2012年,药学、中药学2个学科同时获批正高职称评议权。

人文与管理学院

2002年5月,学校将社会科学教学研究部和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合并成立人文社科部,同年10月更名为人文社科学院。2011年11月,根据国家有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从人文社科学院中分离并独立设置。2014年3月,人文社科学院更名为人文与管理学院。

目前,人文与管理学院下设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3个职能科室,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科研平台,4个专业,9个教研室,3个实验室。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教授7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3%;副教授1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24.1%;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39人,共占教职工总数的79.6%;学院建有图书资料阅览室1个,藏书约15200册。

人文与管理学院承担了市场营销、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和应用心理学4个专业的专业课、全校文学艺术类、医学人文类等100余门课程。目前,有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校级特色专业项目1项,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近三年获课题立项141项,其中省部级12项、厅局级94项;公开发表文章157篇,其中中文核心27篇,各级各类获奖文章14项;教材与专著共计10本。

法学院

前身为2005年成立的法学系,2014年更名为法学院。学校于2000年开始招收医事法学专业本科学生,是全国首批、西部第一所、四川唯一一所开办医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2013年,医事法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获批;2014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评审通过。以医事法学专业为依托,2007年成功获批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2009年与中国卫生法学会共同主办的《医学与法学》期刊获准全国公开出版发行,2014年经四川省司法厅批准建立了泸州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形成了“四位一体”的良好发展格局,开辟了一条医事法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在医事法学领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9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5人;同时,还聘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梁慧星教授、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刘家琛大法官等相关领域理论和实务专家20余人为兼职教授。设有法学理论、实体法、程序法、医事法律等4个教研室和1个模拟法庭实验室。拥有四川省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法律援助工作站1个、校级特色品牌专业1个、法学模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医事法律研究会1个、法律服务窗口1个。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厅局级科研项目63项。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5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得各级各类成果20余项,其中四川省*成果奖2项;多次主办和承办“第十七届世界医学法学大会”等国际国内专业学术研讨会。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72年的基础部外语教研室,1994年成立外语教学培训部,2002年成立外国语学院。学院现下设有党政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两个管理服务机构,设有研究生英语及师资培训教研室、英语专业教研室、大学英语一教研室、大学英语二教研室、留学生及专科成教英语教研室等5个教学科研部门。现有《大学英语》、《医学英语》两门校级精品课程和一个“医学英语”校级教学团队。学院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10人,具有国外留学经历人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评议专家1人,泸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学院教学科研设施比较齐全,办学条件比较完善。拥有语言室10间,网络自主学习语言室3间和无线调频发射台一个。建有图书资料室1间,藏书一万余册。

学院主要承担英语专业的全部专业课程和全校研究生、留学生、本科生、专科生、成人教育等各层次的外语课程、医学英语、对外汉语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学院重视良好的师德和严谨的教风、学风建设,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院教师在全省英语教师教学比赛、学校金教鞭奖比赛和学校教学大赛中均多人(次)获奖。培养的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级外语大赛频频获奖,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专业四级、八级考试通过率均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多年来一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近五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各级科学研究项目4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了专著、教材、译著等20余部,7人(次)获泸州市*和泸州医学院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继续教育学院

我院成人教育始于1993年,2001年建立成人教育学院,2005年10月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院内设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在职人员继续深造要求的不断提高,成人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继续教育学院坚持需求导向,能力本位,优质服务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基层用人需求服务,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服务,施优教于民。严格教学管理,把关教学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学生通过全国成人高考并经我校录取后,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核合格,颁发*教育部认可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专科文凭。本科毕业生中成绩优良并通过四川省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外语水平考试者,可以申请成人教育学士学位。学院现有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内江医科学校、甘孜州卫校、乐山市医药科技学校校外办学点。为了满足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断学习的需求,学院还开设有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培训班,我院已成为四川省人口计生系统职业化培训基地。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前身为2003年成立的预防医学系,2011年更名为公共卫生学院。2000年经教育部专业设置评定委员会批准设置预防医学专业并于2001年开始招生,是四川省较早开办预防医学专业的院校之一。2013年通过教育部批准设置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并于2014年开始招生。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硕士生导师7人,博士2人,硕士21人;兼职教师30人,其中获得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27人,硕士13人,博士6人。设有环境与劳动卫生、流行病与卫生统计、营养与食品卫生、社会医学四个教研室和一个实验教学中心;建有《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两门校级精品课程,一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后获批四川省“西部地方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四川省级“预防医学特色专业”建设点和“预防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及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分中心;学院建有循证医学、临床毒理学、食品卫生检验技术、职业病学四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硕士学位点。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厅局级科研项目79项。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11篇。获得自然科学成果奖4项,社会科学成果奖2项,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奖3项,其中“基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挑战构建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2014年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全称是四川医科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学工作部,集教学、科研、学科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运动训练竞赛、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学院,位于泸州市奥林匹克体育公园。1951年组建体育教研组,1978年改为体育教研室,2002年设立体育教学训练部,2005年成立体育系·体育教学工作部,2014年升格为体育学院·体育教学工作部。学院现设办公室、学生科、体育场馆里管理中心、运动竞训中心4个职能科室,理论、田径、球类、体操4个教研室和1个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

体育学院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40人,其中教授3人,运动医学博士导师1人,副教授10人,博士1人,硕士以上22人,*裁判4人,国家一级裁判20人,*健身指导员2人,*社会体育指导员3名。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泸州市拔尖人才1人,泸州医学院教学名师1人,泸州医学院“金教鞭奖”教师1人,泸州医学院“教学道德模范”教师1人,泸州医学院“金教鞭之星”教师1人。

学院重视学科专业建设,1992年荣获四川省教委“优秀体育学校”称号,1996年体育学被评为四川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健美操》、《田径》是校级精品课程。近5年立项课题40余项,其中厅局级以上课题21项,3个重点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2004年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现有体育专业学生240人。经过10年办学历程中,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形成了“体医结合,体文并重,突出实践,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高,生源异常火爆,就业优势明显,办学影响日益扩大,现已成为在四川享有盛誉,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专业。

学院重视体育条件建设,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丰富。体育场馆面积达109907.69m2,现有2个标准田径运动场(内含2个足球场),1个300米田径场,16个篮球场,9个排球场,6片网球场,16片羽毛球场,34个乒乓球台(19个室外);有健身器械房、健美操房、体育舞蹈房、瑜伽馆、跆拳道馆、武术馆各1个;建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健身器械若干。

5、大事记


教师风采

1951年

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建校,校址选在泸州忠山,川南行署卫生厅副厅长房师亮兼任校长。

1952年

房师亮调任四川省卫生厅副厅长,顾德诚接任学校校长兼任医院院长。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第二医士学校。

1953年

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泸州医士学校。

1959年

学校升格并更名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

1963年

朱德委员长来校视察,并挥毫题词“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学好现代医学科学,为广大人民服务”。

1978年

学校升格并更名为泸州医学院,顾德诚任党委书记兼院长。首届4年制本科生进校。

1982年

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

1983年

**总书记*来院视察。

1992年

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在国内率先开始了中西医结合5年制本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省内首创的麻醉学专业专科正式招生。

1993年

学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生理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6年

首批外国留学生2名抵达学校。

1997年

院长办公会议决定把“高尚医德、精湛技术、健壮体魄、服务人民”作为学院校训。

1998年

省教委批准学校为有资格招收短期外国留学生学校。10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2000年

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学校开办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

2001年

10月3日,学校隆重举行建院50周年庆典。11月,学校城北新校区投入使用。

2003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新增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批准学校新增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4年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被列为四川省第四批重点建设学科。

停止专科招生。

11月,首次从印度和尼泊尔招收长期留学生。

附属医院成功施行四川省首例连体婴儿分离手术。

2005年

四川省首例心脏移植手术在附属医院获得成功。

2006年

10月22-27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到我院实地考察评估。次年5月,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被教育部评定为“优秀”等级。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新增2个一级学科(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和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眼科学等)。

口腔医学专业、麻醉学专业纳入川、渝两地一本招生。

2007年

四川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获批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医学电生理实验室获批为学校第一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麻醉学专业被评为“*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8年

临床医学专业被评为“*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被确认为“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

5月,汶川发生强烈地震,三附属医院及学校派出多支医疗队和志愿者;附属医院驻青川医疗队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的亲切接见。

2009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新增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心肌电生理实验室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

招收首批汉语教学留学生。

由学校主要牵头发起的四川省一级社科学会—四川省酒文化研究会成立。《医学与法学》公开发行。

2010年

国家劳动与人力资源保障部、国家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在心血管医学研究所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新增中药学一级学科专业硕士授权点。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被确定为“*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成为西部地区首批免费定向医生培养的主要高等院校。

2011年

学校隆重举行建校60周年庆典。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4个学科获批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护理学院(一级学科)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与浙江大学签署协议联合招收和培养心血管专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学校首次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西南西北赛区一等奖,5月参加全国总决赛获三等奖。

医学检验专业实现一本招生。

2012年

学校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125”发展战略。

学校获四川省2011年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

学校入选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新增临床药学本科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列入四川省第一批次本科招生。

口腔医学、生物学、药学、中药学等4个学科获直接评审教授(研究员)职务资格。

附属口腔医院通过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评审。

学校开展首届"泸州老窖'金教鞭'奖"评选活动。

2013年

徐建明教授成为学校首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学校获四川省2012年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学校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正式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学生毕业时可实现“四证合一”。学校获批设立医事法学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获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资格。

临床医学(卓越医师班)获批成为四川省普通本科第一批次本科招生专业。

泸州市奥体公园主体育场通过竣工验收并整体移交学校管理使用。

2014年

学校牵头组建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第二批“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医学电生理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教育部验收。

学校获四川省2013年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学校新增公共卫生、护理、法律、公共管理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获批增设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学校新增公共管理学副教授(副研究员)任职资格评议权。

学校完成形象识别系统建设,设计更换学校校徽,重新凝炼出“厚德精业仁爱济世”的校训和“自强不息守正出新”的学校精神,经党委常委会审定通过后启用。

2015年

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

学校章程正式公布实施。

学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顺利通过国家评估。学校培养的首批博士后正式出站。

学校获批调整确认临床医学硕士、中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获批成为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临床药学、中医学2个专业列入四川省普通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招生。

6、教学成果


忠山牌坊

学校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有本科生14420人,硕士研究生1309人,留学生291人。在本科教育方面,学校2006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国家地方高校第一批“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有省级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3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是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立项高校和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学校。有教学实践基地80余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近两届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3项。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连续四年蝉联西南西北分区赛一等奖,获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各2次;2014年获国际口腔医学本科生操作技能大赛一等奖;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国家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学校招生就业形势喜人,生源质量好,先后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11万余人,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学校是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并率先在四川省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项目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医教协同,探索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四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在留学生教育方面,学校现有来自美国、加拿大等15个国家的学历教育本科和留学生研究生。毕业留学生回国参加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达81.88%,远高于其所在国平均水平。

7、科研成果

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省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各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省医学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1个,四川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3个。学校是“四川2011心血管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泸州医学院大学科技园是四川省第二个省级大学科技园。主办有《泸州医学院学报》和《医学与法学》两种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2009年以来,学校获*、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学校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I、ISTP三大检索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100篇,其中,最高影响因子文章达35分,发表于《NatureReviewsCancer》;获全国医药卫生行业最高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2014年,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研究成果“严重脑创伤救治技术创新与应用”已被四川省推荐申报为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学校坚持政产学研结合,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加强校地、校校、校企、校院合作,在道地药材、医疗器械、保健品的研发与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

8、合作交流


奥体中心主体育场

国内交流

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先后与包括四川大学、四川新火炬化工有限公司、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科瑞德有限公司、四川杏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四川省宜宾县*、简阳市人民医院等在内的高校、企业、地方*和医院近60家单位开展了横向合作,实现了我校和合作单位多方面工作的互动多赢。

学校先后向成都恩威、南京金陵、苏州东瑞等全国近二十家医药企业和医疗器械厂家转让各种科技成果20余项。2012年以专利技术授权生产的方式向泸州杏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转化11项护理专利产品,开启了我校科技成果本土转化的先河。

学校牵头负责的“四川省心血管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了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药科大学、成都地奥等16家单位开展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将努力构筑西部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高地。

为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学校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开展了康复医学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和“川港康复中心培训及发展计划康复医学课程”项目,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地方医院、事业单位建立了60余个本科教学实践基地,从2001年起学校先后与重庆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2011年,与浙江大学签署协议联合招收和培养心血管专业博士后研究人员。

泸州医学院大学科技园是集医药研发、科技成果孵化转化、高新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身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2014年,被四川省科技厅正式认定为四川省大学科技园,是我省认定的第二所省级大学科技园,也是全国少数以医药健康产业为特色定位的大学科技园之一。

学校成立了面向社会服务的中立性司法鉴定机构“泸州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该中心是泸州地区唯一能开展精神障碍医学鉴定项目和川滇黔渝结合区域唯一能做亲权鉴定的机构,已经开展法医精神病鉴定、精神障碍医学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病理鉴定、法医物证(亲权)鉴定五个鉴定项目,为西南地区法律服务提供重要支撑。

由泸州医学院发起、四川省六大国家名酒企业参与的“四川酒文化研究会”,成为助推中国白酒行业发展和酒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热诚欢迎省内外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

国际合作交流

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葡萄牙“全国针灸协会”、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美国华美中医学院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了我校与国外大学在科研、师资和学生培养方面的交流合作。2009年—2013年,学校先后邀请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爱荷华大学、日本北里大学等国(境)外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的85名外籍专家学者来校交流访问;邀请了来自美国、法国、葡萄牙和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个团组来我校短期访问讲学和科研合作,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中美酒城心血管论坛”,承办了“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高级研讨会暨北卡州立大学与中国高校交流会”、“四川——德克萨斯州生物医学研讨会”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近五年,学校聘请了21名长期外国专家教师来我校工作,其中语言类外教3名(均为“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的志愿者教师),医学类外教8名,外国科研专家6名,四川省“百人计划”项目引进人才1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招收外籍博士2名。

9、校园文化


校园活动

校训:厚德精业仁爱济世

厚德,语出《易经》“君子以厚德载物。”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高度概括,也是历来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精业,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工作,努力追求精湛技艺。精业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实力。这两个词从思想和行为方面提出了学校所追求的高境界、高标准。

仁爱,源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本质就是把人的爱心无限扩大,达到“泛爱众”。仁爱凝练中国传统文化和医者仁爱品质。济世,作为一种重大社会行为,既包含医者救死扶伤、勇于担当、高尚道德的情怀,又含有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核心价值理念。

这四个词均具备典型的中国元素,也体现出*核心价值观,同时又表现出思与行的辩证关系。

校徽

释义

四川医科大学校徽整体图形外圆内方,取“智圆行方”之义。校徽中心为忠山牌坊的形象,彰显川医大人传承学校文化,德业并重、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校徽借用忠山牌坊形象构成“济世”二字,体现了学校奉献社会、关爱生命、服务大众的高尚情怀。整个图形设计结构稳重而挺拔向上,结合大篆的表现形式,彰显学校建校60余年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校徽以深红色为主色,显示学校的包容与大气、仁厚与理性。四川医科大学校徽以传承、济世为立意,以稳健厚重为基调,既体现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体现其承前启后、锐意进取的精神和现代大学的生命力。

学校精神:自强不息守正出新

自强不息,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学校作为医学院校为了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振兴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更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不断探索、锲而不舍、攻坚破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守正,指恪守正道、胸怀正气、行事正当,追求心正、法正、行正。出新,指勇于开拓,善于创造,懂得变通,不断推陈出新。守正出新既强调坚持原则性,又注重灵活性,从而推动学校生生不息、科学发展。

三个词既辩证统一,又逐层递进。自强不息是途径,守正是态度,出新是追求的目标。

校风:恭勤仁和

《尔雅》中有“恭,敬也”。恭为肃敬、有礼貌之义。《礼记》有“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是人应该信守、践行的高尚品格,是应该陶冶、培养的高尚品性,也是一种行为态度。

《说文解字》中有“勤,劳也”。“业精于勤”,勤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身体力行、奋斗不止。

仁,作为中国儒家核心思想,是一种博爱、大爱,是崇高的道德追求,也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广雅》中有“和,谐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方能团结奋进、开拓进取。和,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恭、勤、仁、和,饱含中国智慧、中国哲学。这四个字由表及里、从品性、品格的培养到精神境界的追求、道德品质的完善,涵盖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

教风:正身博学弘道树人

正身,端正己身、修身,又含刚正不阿之意。博学,指知识渊博,也是中国“五之法”之一。正身为德、博学为才,强调为人师者须德才兼备。弘道树人,是教师使命的体现,教育就是弘扬道德文化,培育优秀人才。

“正身博学,弘道树人”指出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学风:勤学善思知行合一

《论语》中有“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陶行知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此语体现了学与思、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也体现了学校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厚德精业,仁爱济世”的校训,体现学校作为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是学校多年办学传统和教育实践的积淀与凝练,为全校师生树立起高尚道德品质、崇高职业理想方面的标尺。“自强不息,守正出新”的学校精神将激励学校全体师生在向新的目标迈进中奋斗不息,创新不止,勇往直前,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创新的*机制,不断推进学校向更高层次迈进。“恭、勤、仁、和”的校风,是全校师生在学校发展新时期追求新风尚、新面貌的体现,是学校新形势下育人方针、价值追求的体现,是实现校训中所树立目标的保障。“正身博学弘道树人”的教风是教师师德、才学、职业素养等的集中反映。“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是学校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概括、提炼。正是有这样的教风和学风,才能形成“恭、勤、仁、和”的校风,从而展现学校崭新的风貌,推进学校向前不断发展。

10、改名风波

2015年5月,四川省泸州医学院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遭到四川大学和所属华西医院强烈反对。

2016年1月17日,泸医再次挂出新名字:西南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坐不住了。2016年1月26日,该院首次发布官方表态:将采取具体方法维护权益。这场被人民日报称为“引起社会轩然大波的改名风波”,引发人们思考。

西南医院发出声明书


现在西南医院内景

以下是西南医院官方声明书(摘录):

西南医院前身是1929年建立的“国民**医院”,1950年11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正式命名西南医院,为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临床医学院。

“西南医院”及其系列称谓已获得国家商标注册,并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驰名中外,西南医院享有完全的法律权利。根据《*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之规定,任何法人单位和个人采用与之相同或近似的名称,导致混淆或误导公众,致使驰名商标注册人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行为,都是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院坚决反对四川省“泸州医学院”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并已通过第三军医大学向国家教育部申请高校更名行政复议。

我院要求四川省“泸州医学院”立即停止其不当更名行为,停止对我院权益的继续侵害。

我院保留采取进一步法律措施,维护我院相关权益的权利。

调查:八成人表示会搞混

西南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泸医的做法太过分。“中英文名称高度重合,据说其下属医院即将命名为西南一院或者西南附一院。如果细致到科室,简直一模一样,比如我们的西南烧伤科、西南眼科,以后他们也是同样的名字。我们曾发放1500份问卷到门诊与街头,结果70%到80%的群众以为西南医科大学和西南医院是一家,或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西南医院3位院士也为此发声,并给教育部去函。

王正国院士表示,同事都对西南医院即将卷入混淆深感不安,也对泸医试图冠以“西南”之名十分不解。西南医院从1950年起使用该名,这一名称在社会上和学术界赢得了公认。

王正国说,我国医学院校与其第一附属医院多有同名的传统,如协和医学院与协和医院、同济医学院与同济医院,这代表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之间血肉相融、文化相承的亲密关系。“西南医科大学”校名一旦出现,恐怕百姓们会误把西南医院归为这所西南医科大学名下,将对公众造成许多不便。

王正国认为,校名反映了该校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地理依托、办学定位和规模等级等诸多因素,不可不慎之又慎。泸医本身也有着悠久历史,经过几十年努力,这一名称也普遍被人们承认。

王正国说,不久前他与几位老专家叙谈,大家都表示,泸医即使希望升格为大学,弃已为人所熟知的名字和几十年的传承于不顾,这一做法实在令人费解。另外,就其历史源流和发展水平看,该校毕竟不能代表西南地区的医学教育水平。

泸医:我们放完寒假再说

2016年1月26日,重庆晚报记者尝试联系泸医。

从泸医官网寻找联系方式时,记者看到这一幕:虽然校名已改为西南医科大学,但直至26日下午,该校官网名字仍为四川医科大学。

记者拨打官网上联系电话,工作人员告诉称:“对于这件事,现在我们没什么说的。领导放假了,也不方便给电话,领导也没回应过,如果真需要采访,那就等我们放完寒假再打过来吧。”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

改名不能太功利

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发表评论《改名不能太功利》,称泸医改名为“一次在社会上引发轩然大波的改名”。

人民日报认为,泸医这次改名自然是让自己上了一个档次。这并不是这所大学近期第一次改名。从泸州到四川,再到西南,从学院到大学,不到1年时间,这所大学的“江湖地位”似乎一连翻了好几个跟头,而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正在于此——校名改了,学校真的就跨越式发展了吗?

近些年来,改校名一直是国内不少高校十分热衷的事。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至少有18所高校申请改名,大多从学院更名为大学。相关数据显示,过去5年国内有257所高校更名。隐藏在国内高校改名背后的“潜规则”,实际昭示着一些高校对功利的蠢蠢欲动:一方面,高校名称的“升级”,很可能意味着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甚至连高校领导的行政级别也将获得升迁。另一方面,“高大上”的校名,更有利于高校的招生与宣传。

上一篇: 骨碎龙传说

下一篇: 神枪之倒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