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经济
什么是过剩经济?理论界众说纷纭,迄今为止并无统一的界定。要对过剩经济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首先要弄清楚均衡、非均衡、失衡等几个与过剩经济内涵有密切关系的概念。在经济学里对均衡作系统而严密分析的当属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他建立了一个完美的市场均衡理论体系,即后人命名的瓦尔拉斯均衡理论。
中文名称:过剩经济
外文名称:SurplusEconomy
理论创始人:瓦尔拉斯
理论:瓦尔拉斯均衡理论
理论前提:均衡价格
特征:经常性的产品过剩
1、内涵界定
过剩经济(SurplusEconomy)
瓦尔拉斯均衡,主要是指在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灵敏的价格体系条件下,任何交易的实现都以均衡价格为前提。一旦供给和需求发生相对变化,出现数量缺口,迅速变化的价格又会随时将其加以调整。在这种条件下,市场总能及时地出清,各经济主体能够在自己所希望的数量上进行生产和交换,不可能存在超额供给和超额需求,从而整个经济系统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尽管瓦尔拉斯均衡在理论上十分完美,但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瓦尔拉斯均衡现象"。这是因为瓦尔拉斯理论的建立是以一系列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或者很难达到的假设为基本前提的。例如,在瓦尔拉斯看来,价格调节是保持供求均衡的唯一因素。这种理论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假定,即如果我们同意经济运行总能处于均衡状态,那么就必须承认价格会以瞬时变化的速度,来调节供给和需求的缺口,使其由非均衡迅速达到均衡。然而现实经济证明,即使在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信息传递与获得的不完全性,相对于供给和需求,不仅资源转移存在一定刚性,而且价格也存在较强刚性。
凯恩斯是逆瓦尔拉斯均衡潮流而动的第一位西方经济学者,他所构建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不存在自动保持均衡的机制。阿罗、帕廷金、格鲁斯曼、贝纳西等经济学家也从不同角度批评了瓦尔拉斯均衡,并逐渐形成一系列非瓦尔拉斯均衡思想:第一,由于现实市场不存在"拍卖人",价格就不可能是导致市场出清即市场均衡的唯一因素,市场出清是价格调整和数量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市场的购买和销售与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是两对不同的经济范畴,前者作为交易的结果,彼此保持数量上的恒等,而后者则为"每个行为人在交易发生前传递给市场的一个信号",彼此不存在必然相等的条件;第三,由于价格具有一定的刚性,决定了供需缺口不可能通过价格瞬时变化来加以调节,即使一部分产品价格具有伸缩性,也不可能保证所有市场同时出清。
过剩经济
应该指出,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即使出现数量缺口,也可能是一种均衡状态,是基于以下理由:第一,总供给和总需求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现象,彼此之间只存在相互适应的条件,而不存在必然相等的条件。因此从测算角度看,总供需之间总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差额。供需绝对相等的瓦尔拉斯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第二,国民经济自身的运行机制,在一定限度内,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承受住总供需之间的数量缺口。例如,当供给大于需求时,过剩的产品以库存的形式储存下来,留在下期使用。只有这种差额超出国民经济所能承受的数量区间或临界点时,才会发生经济失衡的现象。
在表现形式上,失衡与非均衡有其相似之处,即总供需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口,然而它们彼此却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现象。失衡代表着一种不均衡状态,而非均衡代表着一种均衡状态。
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总供给超过社会总需求的状态都是过剩经济,只有社会总供给超过社会总需求的幅度达到一定程度,超出国民经济承受范围的失衡状态才是过剩经济。根据前面的论述,过剩经济并不是国民经济的非均衡状态,而是国民经济的失衡状态。之所以这样界定过剩经济的内涵,理由是:既然供需绝对相等的瓦尔拉斯理想状态不存在,不难理解现实经济运行只要供需相互偏离在一定幅度内就被看作是正常的或健康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对宏观上的供求关系加以调节,因而也就不存在过剩经济一说。
2、基本特性
经常性的产品过剩,是过剩经济的基本特征。经常性的产品过剩现象,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学内容。一个社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反映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受制于他的经济运行机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一种过剩,但它不是商品的过剩,而是分配的过剩,或者说分配的不公。它们的运行机制完全不相同。市场经济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通货平等。按照通常的说法,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它的特性是认钱不认人。经常性的商品过剩,把商品跟金钱的关系调了个,变成为金钱不认过剩经济,于是商品遭受冷落。这就是市场决定论。
为什么会出现经常性商品过剩,这是由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决定的。市场经济的生产计划服从于社会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具有不稳定和模糊性两大特点,生产竞争者彼此之间又实行严格的商业保密,互相不通声气。在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资本。资本的特性是好动,资本的目的在于赚钱,资本赚钱的手段就是生产。只要有钱可赚,资本就会活跃起来,上窜下跳,生产得越多越好。于是你也生产我也生产,大家一起来生产,难免不出现拥挤和重叠,最终导致过剩,这就是投资中心论。
经常性的商品过剩后果如何?微观上分析,任何一种商品过剩都是一种资金、资源、劳动的浪费,好像这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弊端,深入分析,结论刚好相反。第一,这种过剩充分满足了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产品;第二,过剩造成的浪费是资金追逐利润的成本,属于社会生产的平均成本的组成部分。从整体而言,市场经济不是提高了社会生产成本而是降低了生产成本。从宏观而言,经济在过剩中发展,通过短缺一过剩的反复循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推动社会经济生活滚滚向前。
3、现阶段特点
一过剩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它反映该阶段发展的程度和达到的高度。现阶段过剩经济大体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经济领域不断拓展
人类的经济生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科学,朝向这一前进的方向发展。市场经济加快了经济领域拓展的步伐,大大拓宽了经济生活领域。已经开始把体育、文化、教育、科学这些领域都纳入了自己活动的范围,使之带上商业的色彩。产业是经济领域不断拓展的产物,细分产业是经济研究深入和细化的结果。迄今为止,我们分出了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这是80年代的划分。这种划分已经很难概括经济领域的新拓展,不能准确反映生产与消费的内容、性质和特点。我们的经济生活已经出现第四产业和第五产业。第四产业包括商业化的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和正在并即将完成商业化的教育、科技产业。他是完全不同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内容的新的产业群,。它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丰富了生活情趣。第五产业是一种为一、二、三、四产业提供手段的综合性产业,包括传媒、广告、网络等。因为从必须和发展方向看,它完全不同于其他产业,应当单独划分。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领域进一步拓展,还会有第六、第七甚至更多的产业产生。那时,我们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商品的非价值膨胀
过剩经济
世界经济一体化
这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但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经济上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不得不简单一提。如果说30年前,世界经济的独立性特征还相对突出,那时,独立的计划经济还在苦苦支撑,闭关自守还是不少国家的经济路线,经济发达与落后的冲突因为政治上的闭关锁国还不能激起波浪的话,那么到了几乎已经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不受世界经济变化的冲击。经济发展的飓风,那是海妖的歌声。改革开放成为计划经济国家的潮流,发展成为落后国家的期望。宗教信仰不同也罢,政治制度相异也罢,文化背景冲突也罢,都无碍于经济的交往。可以说,经济活动撞开了所有国家的大门,在发展的总目标下,加快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4、主要类型
动态分类法
过剩经济
(1)发散型过剩经济。即过剩程度随时间的延伸而不断加深的过剩经济,如图l中的cD所示。
(2)平稳型过剩经济。即过剩程度随时间的延伸既不加深也不缓解的过剩经济,如图l中的EF所示。
(3)收敛型过剩经济。即过剩程度随时间的延伸而不断缓解的过剩经济,如图l中的AB所示。
成因分类法
从供求关系上看,过剩经济的过剩是由于存在大量的无效供给。由于市场上价值不能得以实现的无效供给,其无效的成因有别,所以过剩经济过剩的成因也不同。这就为从成因上对过剩经济进行分类研究提供了一个前提。
一般而言,现实经济中的总无效供给往往是由相对无效型和绝对无效型两种无效供给共同组成的,因此是一种混合型的无效供给。
由于造成无效供给的成因有三种,因此可以对因无效供给造成的过剩经济的分类也有如下三种:
(1)相对无效供给型过剩经济(也可以称之为有效需求不足型过剩经济)。走出这种过剩经济的根本对策是想方设法扩张有效需求。
(2)绝对无效供给型过剩经济。走出这种过剩经济的根本对策是千方百计优化供给。
(3)混合型过剩经济。走出这种过剩经济的办法自然是双管齐下,扩张有效需求与优化供给相结合。
5、衡量标准
罗德明认为,衡量中国经济发展向"过剩经济"转变,可以采用四个方面的指标:一是总量增长指标;二是市场供求状况指标;三是生产能力利用状况指标;四是物价指数的变动指标。上述测度指标对判断是否出现过剩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过剩经济过剩程度的度量,可以借鉴宏观经济学自然失业率(又称充分就业失业率或长期均衡失业率)的某些思想。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社会因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没有失业,但只要失业率在自然失业率的范围内,经济社会的运转就可以看成是正常的。同理,因信息不对称、商品流通周转的困难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产品和生产能力等一定程度的"过剩"可以看成是正常的(或者说是自然的),事实上很少有这种情况:一个国家在正常时期所有的生产设备都在同时运转,只有非常时期(如战争时期、流行病时期),为了某种特殊需要,部分工厂和企业的生产设备才会出现百分之百的运转。既然经济社会一定程度的过剩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可否把正常的过剩水平称为自然过剩率(正常的过剩生产能力水平称为生产能力自然过剩率,正常的产品过剩水平称为产品自然过剩率,正常的库存积压水平称为库存积压自然过剩率等等)。如果给出了一个自然过剩率,只要对比现实经济中实际过剩率与自然过剩率,就可以测度"过剩经济"过剩的程度。
6、客观现状
特征
根据马克思的阐述,过剩经济这一经济学范畴包括三方面的重要特征。第一,它是以大量商品而不是部分商品的积压或过剩为表现形式,"大量商品的积累是流通停滞或生产过剩的结果"。第二,厂商为获取市场实现,往往借助低价竞争、恶性竞争,在成本线以下抛售商品,即"商品资本在市场上互相争夺位置,后涌人的商品,为了卖掉只好降低价格出售。??这种出售只是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的绝对必要"。第三,这种过剩不仅表现为产品的过剩,而且表现为生产要素的13趋过剩,即相对过剩的人口和闲置的货币资本。
表现
对应于近几年来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可以看出,过剩经济的上述三个重要特征已经明显地存在,具体表现在:
(1)大量商品存在严重供大于求的现象。近几年来,我国商品供大于求的比例呈逐年提高之势,近90%的商品均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根据国家商业信息中心对国内600多种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分析,2002年上半年供过于求的商品比重已由2001年下半年的裙%提高到86.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2)企业之间低价倾销、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一些厂商为了达到恶意扩张市场份额的目的,即便将产品销售定价低于平均成本也毫不顾惜,以至于国家经贸委不得不出面干预,以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上升,19962002年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0.9%,增长幅度大大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而工业贷款需求下降,银行惜贷并且连续多次降息已明确无误地传递出货币资本闲置过剩的信号;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资源过剩严重。此外,我国生产能力过剩也相当严重。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供求的短缺关系已经逆转为普遍性的供大于求的运行态势,符合马克思对过剩经济特征的描述,因此有充分理由认为我国已经存在过剩经济。
7、观点质疑
观点
1998年7月2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和经济科学出版社合作主办了"过剩经济:形势与对策"研讨会。会上,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专家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我们面临的最多是买方市场,而不应概括为过剩经济;
(2)我们即或面I临过剩,也只是相对过剩;
(3)尽管市场过剩,但很多产品还依赖于进口,因此我们面临的是结构性过剩。
质疑
下面对上述几种代表性的观点提出质疑。对"我们面临的最多是买方市场,而不应概括为过剩经济"的质疑。首先,买方市场作为与卖方市场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们都是属于微观经济学的概念,而不是属于宏观经济学的概念。买方市场作为微观经济学概念描述的是市场上产品供过于求的现象。如果出现总体产品供过于求现象,就不能用买方市场这个词来概括,而应该用诸如总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等宏观经济学概念来概括。对我国近几年来总体产品供过于求的宏观经济现象,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学术名词"买方市场"来概括,其错误之所在不言自明。其次,如果把我国供求严重失衡的现状用买方市场来概括,再根据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必然得出供求严重失衡的现状也将因我国走市场经济道路而成为常态(即会长期存在下去),如果这样,进而可以推论出*根本没有必要采取诸如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了。显然这与我国的经济现实恰恰相反,我国*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对失衡的供求关系加以调节,1998年以来历年的*工作报告中不少政策措施就是强有力的佐证。最后,在我国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人们看到的是假冒伪劣猖獗、误导欺诈盛行,缺斤短两已被人们无奈地认可,在地方保护主义或垄断性行业左右下,甚至*部门摊派下的强买强卖过程中,买方经常连保护自己的最后手段"不买"的权力都没有,"买方市场"何在!
过剩经济
对"尽管市场过剩,但很多产品还依赖于进口,因此面临的是结构性过剩"的质疑。用我国部分产品依赖进口来支撑我国是结构性过剩和否认我国过剩经济存在的观点值得思考。首先,姑且不论我国供求严重失衡的事实。事实上,只要国家不是完全的封闭,国家之间必然会存在分工,以便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获取各自的比较利益。因此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不需要进口的国家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美国这样高度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什么都自己生产。完全有理由相信,科尔内所描述的"短缺经济"的计划经济*国家不可能什么产品都短缺,总有部分产品过剩,总有部分产品出口。但科尔内并没有因这些国家有部分产品出口或过剩而把这些国家的"短缺经济"概括成"结构性短缺"或"相对短缺"。同理,为什么非得用部分产品依赖进口来把我国经济形势概括为"结构性过剩"或"相对过剩"而不顾国民经济供求普遍失衡的现实?其次,结构性过剩是指一些产品严重供大于求而另外一些产品严重供不应求的市场态势。无需更多说明,这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