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江苏科技大学

科普小知识 2023-11-19 10:13:33
...

江苏科技大学,1933年建校。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形成了船舶、国防、蚕业三大特色,形成了本、硕、博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工、管、农、文、理、经、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的大学。

名称:江苏科技大学

英文名: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创办时间:1933年

所属地区:江苏省镇江市

学校类型:理工科

属性:省属重点大学

主管部门:江苏省人民*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代码:10289

1、简介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形成了船舶、国防、蚕业三大特色,形成了本、硕、博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工、管、农、文、理、经、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的大学。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源自1933年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经历了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等时期,1970年迁至镇江,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9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并入,2000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与学校合并。2004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江苏省人民*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签署共建江苏科技大学协议。

学校设有14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公共管理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类型,其中工程硕士有11个培养领域。拥有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2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2个江苏省“十二五”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十二五”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1个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4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示范中心1个,省级11个,校级9个。另外还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拥有4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个*“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近年先后获省级一、二等教学成果奖多项。

学校现有镇江东、南、西3个校区和张家港校区,占地2600余亩。现有教职工20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155名。具有正高职称人员154名,副高职称人员517名。有享受*特殊津贴专家60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江苏特聘教授4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4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13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25人。

学校现有纸质图书194万多册,电子图书53万多种,主办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蚕业》、《蚕业科学》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

截止2014年11月底,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5385.08万元,教学科研设备总台套数29852台(套)。

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开发型高等工程实用人才,人才培养质量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研究生2800余人(含在职专业学位硕士),普通本科生近21900人(含苏州理工学院5964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我校设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在校国防生149名。学校享有“造船工程师摇篮”的美誉,毕业生就业率每年保持在95%以上。

学校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相互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格局,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课题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课题。近五年来,获得*项目172项、省部级项目310项、科技经费6.6亿元,获国家科技奖励最高荣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4项,其中一等奖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交流论文1万多篇;合作参与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项;专利授权532项。学校积极争取科研基础平台建设项目,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条件,拥有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示范机构;2个农业部、3个省教育厅和1个中国农科院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2个江苏省科技厅、3个农业部、3个中国农科院、1个江苏省农林厅、1个江苏省经信委和1个江苏省经贸委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技术转移中心;3个江苏省教育厅科研创新团队;与企业合作共建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学校不断拓宽办学途径,积极开展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海军政治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与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校各类奖助学金年总额达1900余万元。其中,招商局集团、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在学校设立各类奖助学金20多项。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创新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展望未来,江苏科技大学将秉承“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大力弘扬“肩负使命,奋发图强”的“船魂”精神,努力达到本科教学一流、优势学科一流、应用技术先进的办学水平,努力成为中国船舶工业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科技创新平台之一、学术交流中心之一,为“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长远战略目标而奋斗!

2、校史


江苏科技大学

1933~1951

江苏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33年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

1952年

历经了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

1953~1970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为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

1971~1978

镇江船舶工业学校

1978~1993

镇江船舶学院

1993~2003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1999年

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并入学校

2002年

江苏省人民*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该校。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

2004年

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

2012年

江苏省*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共建江苏科技大学。

3、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140名,有教授141名,副教授307名,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8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名,省优秀学科带头人3名,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人选等达112人次。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9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8名,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4个。2000年以来,获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名,江苏省劳动模范1名,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1名。

4、院系设置


江苏科技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我校最早设置的船舶工程系,拥有我校最具优势的传统学科和特色学科。经过7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我院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江苏以及全国造船界均享有声誉。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是我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以机电结合为特征的教学与科研基地,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机械工程学院的综合实力得到迅速提高和加强,在船舶和机械行业中有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动力工程系,是学校创办最早的三个系之一。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院已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在船舶轮机、动力装置、舱内环境控制、振动与噪声控制、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在船舶、能源与动力行业中有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船舶电器装置专业。经过几十年的磨砺,现已成为集自动化、电子工程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单位。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创建于1979年,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及工业工程、项目管理2个工程领域硕士点;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学7个本科专业,经济学(金融分析及风险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营销方向)经省教育厅批准单独招生。

数理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数理学院是承担我校理学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教学的二级学院,前身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基础部,1978年学校升为本科,同年更名为镇江船舶学院基础学科系,2001年基础学科系更名为数理系,2005年成立数理学院。学院下设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统计学系、应用物理系、大学数学部、大学物理部、数理学院实验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其焊接专业1953年开设于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时期。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成立于2008年7月,其前身是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系。学院现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个“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培养领域,拥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1993年创立,已形成建筑工程、地下结构及岩土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三个发展方向,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建设专业。

人文社科学院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社科学院肩负着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工作,承担着江苏科技大学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外语系,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具有较强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现任教师100余名,其中正、副教授26名。学院由英语系、大学外语教学部、研究生外语教学部、语言实验中心、语言文学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赛珍珠研究所、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部门组成。学院共有12个语言实验室,1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语音实验室,2个自主学习中心。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学术力量基础上,通过整合相关学科而建立的专业特色鲜明、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涵盖本科和研究生(硕士、博士)教育的高起点新兴学院。

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自2008年成立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放在首位,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劳动者。

5、办学成果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十五”期间共完成并组织鉴定、验收科技成果1000余项;

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108项,其中*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6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50项。申请专利成果80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25项。为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及船舶工业振兴作出了贡献。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16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连续15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在7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江科大人薪火相继,励志践行,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绩,形成了“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在新的世纪,江苏科技大学将继续秉承“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大力弘扬“船魂”精神,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朝着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多科性大学目标阔步前进。

6、校训


江苏科技大学

“笃学明德,经世致用”为学校校训。

含义

“笃学明德经世致用”,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特色,体现的是学校倡导并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宗旨。

笃学:即专心致志地学习。其典故出自《三国志·吴志·孙瑜传》:“济阳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笃学”要求学生志于学,专于学,厚于学,在知识与技能上实现厚积厚载。志于学是一个学习志向问题,当代大学生要以国富民强为己任,立志为国家的科技振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个人的自立自强而读书。专于学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在科学知识面前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专心致志、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学,切戒浮躁与虚伪。厚于学是一个学业成就问题,要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应用知识与技能,实现厚积厚载,以深厚的功底与实力进入社会、服务社会。

明德: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即是“使彰明”,这里的“明德”,即是弘扬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阐明学习的目的第一条就是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做人有坚定的信念,执著,有节操。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能以服务于民生为乐事,也就能做事认真,追求真善美。

“经世”最早出自《庄子》“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致用”出自《周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经世”即“经国济世”,强调要有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求索治世之道;“致用”即“学用结合”,强调积极入世、致力社会民生的实践精神和智慧。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魏源、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等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导变法。经世致用之学,即“实学”,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这就是经世致用,匡世济民。

上一篇: 环球人物

下一篇: 天降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