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科普小知识2022-04-30 10:42:14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简称“航天五院”。1968年2月20日,经*主席批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掀开了中国空间事业新的一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空间技术的主要研究中心和航天器研制、生产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参与制定国家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承接用户需求的各类航天器和地面设备的研制及提供优良的服务;空间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空间技术对外交流技术与合作。

1、简介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于1968年2月20日,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经过40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是中国空间事业最具实力的骨干力量。主要从事空间技术开发、航天器研制,空间领域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航天技术应用等业务。还参与制定国家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有关探索、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承接用户需求的各类航天器和地面应用设备的研制业务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1970年4月24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创了中国探索外层空间的新纪元。2003年10月,研究院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树立了中国航天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2007年10月研制并发射的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成功进入环月轨道,实现了空间技术的新跨越。2008年9月,研制发射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实现了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实现了新的重大突破。迄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经研制、发射和运行了百余个不同类型的航天器,形成了以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气象卫星、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和载人飞船七大航天器系列为主的航天器研制业务。所研制的各类航天器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航天器研制中获得的新技术成果,已推广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下设分院、研究机构、卫星制造厂等,拥有1家上市公司和多家全资子公司,建立了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家以研究生培养、员工培训、客户培训为中心任务的神舟学院,形成了北京、西安、兰州、烟台、天津、内蒙古、深圳7个产业基地,拥有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分系统研制生产、总装测试、环境试验、地面设备制造及卫星应用、服务保障等配套完整的研制生产体系,在北京航天城建成了集系统设计与集成、总装、测试、试验一体化的新型航天器研制生产基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拥有员工1万余人,其中包括8名两院院士、12名*突出贡献专家和170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与俄罗斯、法国、巴西、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宇航公司及空间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2007年实现了首颗商业卫星出口,持续开展了整星和宇航服务出口等业务。

“十一五”期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了国家16项重大科技专项工程中的3项,要完成近百个星船的研制任务,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展望未来,研究院*职工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认真践行航天文化和神舟文化,不断开拓中国空间事业新境界,为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的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而不懈奋斗。

2、历史沿革

前身

1958年8月21日,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

1965年6月29日,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成立。

1966年,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建立。

1967年初,聂荣臻副总理在向*呈送报告,提出了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建议,并于8月成立了空间技术研究院筹备处。

1967年11月,国防科委批准了由钱学森、常勇领导下的空间技术研究院筹备处提出的研究院编制方案,确定了研究院的任务以及各组成单位的方向、任务、分工等。

成立

1968年2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自动化研究所、力学研究所分部、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电工研究所、西南电子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兰州物理研究所、北京科学仪器厂、上海科学仪器厂、山西太谷科学仪器厂、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原上海机电研究院、现五院508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三研究所等单位从事空间飞行器研究的力量为基础进行组建,正式成立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任第一任院长。

1968年底,研究院下属总体设计部、空间控制技术研究所、空间电子技术研究所、空间物理及探测技术研究所、电火箭研究所、宇宙医学与工程研究所、真空技术研究所、北京科学仪器厂、上海科学仪器厂等12个单位,共计员工8570人。

1970年4月24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创了中国探索外层空间的新纪元。

1973年7月24日,研究院正式划归第七机械工业部。

1975年11月26日,研究院研制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2年3月8日,第七机械工业部改称为航天工业部,研究院归属航天工业部。

1984年4月8日,研究院研制的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8年4月9日,国务院撤销航空工业部和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研究院归属航空航天工业部。9月7日,研究院研制的中国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发射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

1999年5月10日,研究院研制的中国第一颗现代小卫星——实践五号发射成功,中国第一个小卫星公用平台---CAST968正式形成。

1999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式成立,研究院归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1999年10月14日,研究院与巴西空间院联合研制的第一颗传输型遥感卫星资源一号发射成功,被誉为高科技领域“南南合作”的典范。

2000年10月31日,研究院研制的中国第一颗导航卫星北斗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导航定位卫星的国家。

2003年10月,研究院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7年10月,研制并发射的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成功进入环月轨道,实现了空间技术的新跨越。

2008年7月18日,通信卫星事业部在北京正式成立。

2008年9月,研制发射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实现了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实现了新的重大突破。

2008年10月14日,动力行政保障部正式挂牌成立。

2009年8月22日,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成立。

2016年2月,508所*“空间光学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正式授牌。

2016年9月15日晚22点04分,研制的天宫二号成功发射。

2016年10月17日7点30分,研制的神舟十一号飞船搭乘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顺利将中国两名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送入太空。这是中国实施的第六次载人飞行任务。12月,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成为航天系统内唯一一家获得国际学历教育资质的单位。

3、下属机构

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

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是于2011年12月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挂牌成立,并于2012年8月正式运行的实体运行单位,是中国空间技术创新的试验“特区”。实验室目前共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40余人,其中博士70余人,平均年龄33岁,是一直年轻而有活力的技术创新团队。实验室紧紧围绕“人才、环境、协同”的抓手,打造对外开放的“创意中心、研究中心、孵化中心”。实验室强调重大系统创新与应用基础研究并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空间安全、空间信息、空间能源、空间技术基础和卫星体系及应用战略研究等五大领域。

院动力行政保障部

新成立的动力行政保障部将对我院唐家岭科研区内动力保障、保卫、消防、房屋修缮工作负全责,具体负责唐家岭科研区动力保障、保卫、消防、基础设施维护维修、相应技措技改及相关业务的计划编制、具体实施和发展规划的制定。

院通信卫星事业部

新成立的通信卫星事业部是我院通信卫星业务的责任主体和业务总体单位,按照“哑铃式”结构组织,主要负责通信卫星领域的业务发展规划,各类通信卫星的研发、总体设计及系统集成,并引领专业所厂发展相关技术与产品。

529厂(北京卫星制造厂)

北京卫星制造厂隶属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专门从事空间飞行器研制生产的高科技企业。企业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和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的诞生地,也承担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任务。作为中国空间飞行器研制的主力军,北京卫星制造厂先后成功地完成了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卫星、遥感卫星、气象卫星、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导航卫星和载人航天器等各系列100余颗(艘)星船的研制生产、总装测试及发射服务等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卫星制造厂主要承担了“嫦娥二号”卫星结构分系统、太阳翼机械部分、推进系统管路、整星电缆网、总装直属件的研制生产和部分关键热控产品的实施。

在重要产品研制中,北京卫星制造厂应用成熟技术确保产品质量,与此同时注重实现技术的创新,充分发挥研制人员的集体智慧,攻克了重重难关:采取了坯件预成形、三向加压的共固化成型技术提高了波纹结构承力筒的整体成型质量和结构性能;将可靠性增长研究成果应用到太阳翼结构研制中,提高了太阳翼基板和连接架的结构效益,实现复合材料层合结构产品成型内部质量的“零缺陷”;在卫星结构分系统装配过程中,采取了在线组装、整星结构组合加工和在线检测集成制造技术,提高了主结构的装配精度;采用了在结构部装中穿插管路托装的技术方案,优化了研制流程,减小了操作风险,也加快了进度;在结构装配改造中解决了整星状态高精度结构孔制备、高精度尺寸控制、过程多余物防护等技术难题,确保了各项任务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总装与环境工程部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968年8月16日,从事空间飞行器空间环境和力学环境以及可靠性试验、空间飞行器环境模拟设备和环境试验方法研究、空间飞行器用电子元器件质量保证以及小型总装测试的专业性研究所。拥有:国内最大最先进的大型空间环境模拟设备km3、km4及系列配套的中小型热真空容器,无油超真空设备,正在研制直径12m、高度22m的km6空间环境模拟设备,还有4~160kn推力的系列电动振动台和200kn推力的液压振动台,声学试验设备,爆炸分离试验装置,小型、中型和大型离心机,冲击试验台。为各类卫星零部件和整星进行了振动、噪声、模态等动力学试验。能为各类卫星进行整星热控制和热真空试验。

总体部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成立于1968年8月16日,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技术总体设计和技术协调单位。主要负责各类空间飞行器的总体设计、总装、综合测试及其结构、热控、测控、天线、数据管理、空间环境等分系统的研制和各种卫星的技术开发。该部集中了一大批系统工程、结构、热学、电子工程等学科的航天科技人才。目前有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60余人、高级工程师300余人在内的各种研究人员近千人。具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实力。

30年来,先后完成了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地球资源、科学实验和导航定位等多种系列卫星的总体设计和大型试验。为中国成功研制发射了35颗不同种类的试验与应用卫星,在空间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该部在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热控、天线和数据管理等领域,有很多科技成果和空间技术被突破,获得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0余项。在完成卫星研制任务的同时,大力进行民品开发,电视接收公用天线、民用测控设备和热控部件等方面,每年完成了多项工程任务,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飞行器总体设计部门,总体部拥有国家一流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二幢高层科研大楼,共有几十个计算机工作站和六百多台各种类型计算机,为飞行器的总体设计、试验和计算分析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作为博士学位的授权点,多年来为航天工业培养了不少各学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人才。

在国际空间技术交流中,总体部与巴西、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共同进行卫星研制和空间科学试验,开展了全面技术合作与交流。为中国航天走向世界,和国际接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国际合作事业部

该部主要从事先进的国际合作项目。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该所主要从事空间飞行器姿态及轨道控制系统及其部件的设计和研制现设有控制系统总体设计、计算机应用、光学姿态敏感器、喷气推进系统、机电设备研制、惯性部件、系统仿真、可靠性、控制理论及空间机器人等研究室和机械加工、光学零件加工、电加工、电装和特殊工艺车间。现有职工1400多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300多人,中级研究人员400多人,尚有一批光机电及电子加工的高级技术工人。该所在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有50余人,是国家批准的第一批有博士、硕士学位专业授权单位之一,并经国家批准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该部具有雄厚的科技力量,齐全的专业配套,在中国已发射的卫星中,其控制系统及其部件绝大部分是该所研制生产的。在民用产品开发方面,该所致力于将空间高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研制出近百种产品,有十多项产品已成为支柱性拳头产品。其中std总线工业控制机和铁路红外热轴探测系统被评为北京新技术开发区的拳头产品。1988年该所在北京市中关村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创办了北京康拓科技开发公司,形成了一支技工贸相结合的民品开发队伍,已在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精密光学仪器、特殊工艺加工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已发展成为开发区的骨干企业之一。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自1979年以来获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0项和市、部、国防科委科技进步成果226项。目前该所正为研制新一代航天产品和开发国内外市场急需的适销对路高技术产品而努力。

卫星应用系统部

卫星应用系统部下属从事卫星应用技术研究的高科技单位。主要从事卫星跟踪遥测、信息接收处埋;卫星地面系统研制;以及计算机科学计算cad、cam;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科学研制和工程应用,是负责卫星应用及地面设备的总体研究单位。

卫星应用系统部的业务范围和主要工作任务有:卫星应用技术研制及设备研制;中国各类卫星的跟踪监测和质量评价及设备研制;卫星遥感信息预处理和典型方法的研究;应用卫星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研究和开发研究;信息管理和通信服务技术开发应用等。长期以来,研制的跟踪遥测设备接收、处理的卫星遥感信息已广泛用于军事、地质、石油、水利、交通、金融、邮电、广播电视等各个方面,收到良好效益,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肯定和鼓励。在卫星应用领域,已获得航天部、国防科工委和*科技成果奖31项。其中:*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部级一、二等奖多项;从83年以来,已有数十篇关于信号与信息处理的著作和报告在国内外会议以及刊物文献上发表。

在长期的实践锻炼和考验中,造就了一支热爱祖国,具有较深学术造诣和较高技术管理水平及丰富实践经验的科研队伍和管理人才;配有技术先进的卫星遥感信息接收处理设备,完善的卫星地面设备综合测试实验室和为系统工程服务的计算中心,以及众多高精度测试仪器。并配有条件完备的卫星监测地面试验站。该部现设卫星地面系统总体设计等七个室,拥有一支经过实际锻炼和考验的科技队伍(其中研究员6人,高级工程师56人,工程师108人,职工总数327人)和开展科学研究、设计计算的先进仪器设备。该部积极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已先后派出数十人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修考察和协作。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西安分院)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1968年4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西南分所研制各类空间飞行器的有效载荷以及电子系统和设备、地面测控和卫星应用电子系统与设备的专业性研究所。主要从事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测控和卫星导航技术研究,卫星有效载荷和跟踪系统以及其它空间电子设备工程研制。

该所拥有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技术力量雄厚,设有空间微波基础国防重点实验室。已成功研制的c波段卫星通信有效载荷,卫星天地测控网地面/舰载双频多普勒测速、遥测跟踪系统和微波统一测控系统,以及各种类型的卫星测控应答机和测控天线,正在进行ku、ka波段和更高频段通信有效载荷及ccd相机的开发。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8月21日,是中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单位之一。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杨南生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华宝都曾担任研究所领导工作。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院士现担任研究所高级技术顾问。研究所集研究、设计、试验和试制于一体,拥有航天器回收、光学遥感、复合材料结构、火工装置四大专业,技术装备精良,科研实力雄厚。四十年来,研究所在探空火箭及上述四大专业技术领域取得200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两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研究所是中国唯一从事航天器回收技术研制的单位,返回式卫星的回收成功率保持100%,居世界先进水平。在航天光学遥感技术研究领域,研究所成功地研制出几代多种型号的可见光卫星相机系统,所拍摄的照片图象清晰,分辨率高、信息丰富、实用性强、已经广泛用于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等领域。研究所正在研制用于探测陆地、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新型航天遥感器。研究所还是中国最早开展复合材料结构研制的单位,其研制的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中国各类航天器结构与太阳电池帆板的制作。研究所研制的火工装置在交付飞行试验的大量火工装置中,无一例失效。

该所运用航天技术开发了一系列高技术民用产品。其中,国家专利产品喷雾推进冷却塔被列入*96星火计划推广项目,软质防弹衣被列为1997年国家重点新产品,并获北京市优秀科技产品奖。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是1968年4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调归从事真空与低温技术和工程、空间微重力技术、工程电子技术、电推进技术、钛合金容器制造技术等领域工作的专业性研究所。

该所建成了一整套从低真空、高真空到极高真空范围的真空低温实验室,设有国家低温容器质量检测中心、真空低温技术与物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在10一11pa极高真空技术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大型真空电子束焊接、镀膜、精细加工、电子辐照、真空机械摩擦润滑、辐射制冷、低温物性测试、真空表面物理、材料真空物性、离子火箭等研制试验或生产加工能力。研制了各种空间环境模拟设备20余台,卫星搭载的微重力试验装置多次成功地进行了晶体生长和材料加工实验。

1995年设立电子、离子与真空物理专业博士后流动站。

在民品开发方面,已开发了减少氟里昂用量的发泡技术及无氟发泡技术、真空离子镀膜设备等有特色的民用产品。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11月22日,是中国航天领域从事空间信息咨询、研究和服务的专业机构,为中国空间产业政策、重大航天项目论证、空间技术发展、航天器的研制提供全方位的决策咨询、智力支持、信息保障。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地处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心区域,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空间科技情报、科技档案、航天器标准化的研究、管理单位,是中国很有影响的航天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设有:空间科技信息研究室、战略咨询中心、声像多媒体信息技术中心、标准化室、网络信息室、产品体系室、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档案馆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图书馆,开展空间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和编辑出版等工作。

建所二十多年,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方针,实施有限目标、重点突破、超越发展、有所作为的“小巨人”策略。在空间科技信息、多媒体技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开发、影视制作、航天标准化技术、档案研究和产品体系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入选2001年双百期刊,声像多媒体产品多次在*电视台重要栏目播放,以及向*领导演示汇报,有近60项科研课题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本所是中国空间法学会挂靠单位,与各大部委、卫星应用部门和国外空间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国际技术交流活动频繁。

全所现有职工200余人,其中研究员4人,高级技术人员40余人,中级技术人员70余人。设有五个研究室、馆,一个民品总公司,一个三产劳动服务公司,一个印刷厂和两家中外合资公司。初步形成军品、民品和三产相对稳定的三支队伍。

4、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据2016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研究、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参与制定国家空间事业发展的规划;研制各类航天器及地面设备等。主要有:

类别 备注
航天器总体设计 括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地球资源、科学试验和卫星导航等多种系列以及航天器的公用平台的设计和轨道设计。开展各种航天器的动力学分析和试验等。
通信卫星有效载荷 通信转发器和通信天线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遥感卫星有效载荷 可见光遥感技术、红外遥感技术、多谱段遥感技术、紫外遥感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航天器结构与机构设计 主要研制质量轻、可靠性高、成本低的适应各种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航天器结构和机构的设计,一般包括:承力部件、外壳、安装部件、天线、太阳电池阵、防热、分离连接装置等;进行结构分析和方法的研究,包括:模态分析、动力响应分析和载荷分析等动力分析,以及静力分析、热应力应变分析和疲劳断裂分析等。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轨道测量、轨道确定、以及各种变轨控制、轨道机动、轨道保持、再入和着陆控制等技术和实现方法。
航天器姿态动力学和控制 航天器姿态动力学研究航天器姿态控制方法和技术(自旋稳定控制系统、双自旋稳定控制系统和三轴稳定控制系统,各种航天器测量部件和执行机构设计和研制。
热控制技术 对各类航天器进行热力学设计和分析,进行空间环境下的各种热传导控制技术的研究等。研制用于热控制的各种材料和设备组成的航天器热控系统。
航天器电源技术 各种化学电源、太阳电池电源及产生、贮存和分配电能。
航天器测控技术 研制设计各种测控方案,航天器遥测、遥控、跟踪、测轨系统的研制设计和地面测试设备,数据编码技术,以及配套的各种波段天线的研究和设计。
航天器回收技术 离轨技术、防热技术、减速技术、着陆控制技术、以及回收系统的设计等。空间环境监测:对空间太阳电磁辐射、高能粒子辐射、等离子体等空间环境进行测量和环境影响的研究。
控制系统仿真技术 仿真研究和仿真系统的实现。
环境模拟 模拟宇宙空间环境的方法和设备,包括:热真空环境模拟系统、空间动力学模拟系统。
真空技术 真空技术的实现方法和控制技术及应用。
低温技术 低温技术的实现方法和控制技术及应用。
抗辐射加固技术 研究空间辐射环境下,对航天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航天器制造 舱*造、复合材料的应用、表面涂层、总装检测、高精度质量特性测试技术和气密性检查等。
计量技术 测量方法和测量技术的实现。
计算机辅助工程 航天器设计、制造、试验的一体化和自动化的研究和应用。
卫星应用技术 包括各类空间飞行器的跟踪监测及设备;遥感信息的处理及典型应用方法;卫星成像质量的评价;卫星地面通信网的系统工程、技术开发及运行服务等。
空间搭载试验技术 利用返回式卫星提供空间搭载试验的途径和方法。
航天器材料 各种高强度零部件用的钛合金、铝合金等适用于不同用途的各种复合材料、薄膜材料的研究和加工工艺,及加工设备等。

学术期刊

《空间电子技术》

《空间电子技术》于1971*,刊名为《国外空间电子技术动态》,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0四研究所(对外名称: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主办的技术性刊物,1975年更名为《空间电子技术》。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于1981年6月创刊的,期刊获得航天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奖励5次;国防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奖励两次;北京市优秀科技期刊奖励一次;1997年《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组织的全国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00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和“双百期刊”。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美国“剑桥科技文摘”(CSA)核心源期刊;《中国空间科学技术》被收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被列入航空航天类统计引文源;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源期刊”;入编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统计源;被国内外多家文摘和检索系统收录,成为中国空间技术领域知名期刊。

《真空与低温》

《真空与低温》杂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学术与技术类刊物。1982*,1995年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5年被列为*工业技术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收录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导弹与航天文摘》、《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入选期刊。

其他期刊

《航天器工程》期刊于1992年由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创办,2006年10月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公开发行,2007年开始公开发行,双月刊。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国际太空》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指导类情报性月刊。

《卫星应用》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指导类月刊。

5、所获奖项

2016年,研究院研制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16年度世界25项最佳发明之一,成为首次入选该榜单的中国航天器产品。

根据2016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部分获奖概况如下表所示:

时间 名称 获奖类别
1985年 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6年 第二国土普查卫星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2年 弹性力学变分原理及其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5年 某定位卫星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5年 实验通信卫星及微波测控系统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0年 返回式摄影定位卫星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9年 气象卫星指令与数据获取站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年 天链一号中继卫星系统工程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5年 天绘一号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年 32位容错控制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年 高精度微小气体流量测量新技术及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5年 航天器舱体结构变极性等离子弧穿孔立焊关键技术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6年 海洋二号卫星 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6年 嫦娥三号自主软着陆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 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6年 资源三号卫星三线阵相机分系统 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6年 复杂航天器多学科集成设计技术及应用 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6年 试验卫星四号 国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7年1月 北斗二号卫星工程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6、航天器发射

截至2015年8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的主承包商,中国返回式卫星系统唯一的主承包商,中国气象卫星任务的联合承包商之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承包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成功发射并回收了24颗返回式卫星、7艘无人与载人飞船、13颗通信卫星、2颗海洋探测卫星、10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7颗气象卫星。

名称 时间 名称 时间
DFH-1(东方红一号卫星) 1970-4 Chinasat-6A(中星六号卫星) 2010-9
SJ-1(实践一号卫星) 1971-3 Yaogan-11(遥感十一号卫星) 2010-9
FSW-0-0(返回式卫星) 1974-11 Chang’e-2(嫦娥二号卫星) 2010-10
FSW-0-1(返回式卫星) 1975-11 SJ-6-4B(实践六号卫星) 2010-10
FSW-0-2(技术试验卫星) 1975-7 BD-2-G4(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2010-11
FSW-0-3(返回式卫星) 1978-1 Chinasat-20A(中星二十号卫星) 2010-11
SJ-2(1)(实践二号1卫星) 1979-7 BD-2-I2(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2010-12
SJ-2A(1)(实践二号a卫星) 1979-7 BD-2-I3(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2011-4
SJ-2B(1)(实践二号b卫星) 1979-7 Chinasat-10(中星十号卫星) 2011-6
SJ-2A(实践二号a卫星) 1981-9 SJ-11-03(实践十一号卫星) 2011-7
SJ-2(实践二号卫星) 1981-9 Tianlian-1-02(天链一号卫星) 2011-7
FSW-0-4(返回式卫星) 1982-9 BD-2-I4(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2011-7
FSW-0-5(返回式卫星) 1983-8 SJ-11-02(实践十一号卫星) 2011-7
DFH-2-1(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 1984-1 Paksat-1R 2011-8
DFH-2-2(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 1984-4 HY-2A(海洋二号海洋卫星) 2011-8
FSW-0-6(返回式卫星) 1984-9 SJ-11-04(实践十一号卫星) 2011-8
FSW-0-7(返回式卫星) 1985-11 Chinasat-1A(中星一号卫星) 2011-9
DFH-2-3(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 1986-2 Tiangong-1 2011-9
FSW-0-8(返回式卫星) 1986-10 Shenzhou-8(神舟八号试验飞船) 2011-11
FSW-0-9(返回式卫星) 1987-8 Yaogan-12(遥感十二号卫星) 2011-11
FSW-1-1(返回式卫星) 1987-9 Shiyan-4 2011-11
DFH-2A-1(东方红二号a通信卫星) 1988-3 BD-2-I5(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2011-12
FSW-1-2(返回式卫星) 1988-8 NigComSat-1R 2011-12
FY-1A(风云一号a极轨气象卫星) 1988-9 ZY-1-02C(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02星) 2011-12
DFH-2A-2(东方红二号a通信卫星) 1988-12 ZY-3-01(中国资源三号卫星01星) 2012-1
DFH-2A-3(东方红二号a通信卫星) 1990-2 BD-2-G5(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2012-2
FY-1B(风云一号b极轨气象卫星) 1990-2 BD-2-M3(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2012-4
FSW-1-3(返回式卫星) 1990-9 BD-2-M4(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2012-4
DFH-2A-4(东方红二号a通信卫星) 1991-12 TH-1B 2012-5
FSW-2-1(返回式卫星) 1992-8 Yaogan-14(遥感十四号卫星) 2012-5
FSW-1-4(返回式卫星) 1992-10 ChinaSat-2A(中星二号卫星) 2012-5
FSW-1-5(返回式卫星) 1993-10 Shenzhou-9(神舟九号试验飞船) 2012-6
SJ-4(实践四号卫星) 1994-2 TL-1C 2012-7
FY-2A(风云二号a静止气象卫星) 1997-6 BD-2-M5(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2012-9
FSW-2-2(返回式卫星) 1994-7 BD-2-M6(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2012-9
DFH-3-1(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 1994-11 VRSS-1(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 2012-9
FSW-2-3(返回式卫星) 1996-10 SJ-9A(实践九号卫星a星) 2012-10
Chinasat-6(中星六号卫星) 1997-5 SJ-9B(实践九号卫星b星) 2012-10
SJ-5(实践五号卫星) 1999-5 BD-2-G6(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2012-10
ZY-1-01(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01星) 1999-10 HJ-1C(环境一号卫星) 2012-11
Shenzhou-1(神舟一号试验飞船) 1999-11 FN-1(HummerSat-1) 2012-11
Chinasat-22(中星二十二号卫星) 2000-1 Yaogan-16A(遥感十六号卫星) 2012-11
ZY-2A(中国资源二号卫星01星) 2000-9 Yaogan-16B(遥感十六号卫星) 2012-11
BD-1A(北斗导航卫星一号01星) 2000-10 Yaogan-16C(遥感十六号卫星) 2012-11
BD-1B(北斗导航卫星一号02星) 2000-12 GF-1(高分一号卫星) 2013-4
Shenzhou-2(神舟二号试验飞船) 2001-1 ChinaSat-11(中星十一号卫星) 2013-5
Shenzhou-3(神舟三号试验飞船) 2002-3 Shenzhou-10(神舟十号试验飞船) 2013-6
HY-1A(海洋一号海洋卫星) 2002-5 SJ-11-05(实践十一号卫星05星) 2013-7
ZY-2B(中国资源二号卫星02星) 2002-10 SY-7-A 2013-7
Shenzhou-4(神舟四号试验飞船) 2002-12 SY-7-B 2013-7
BD-1C(北斗导航卫星一号03星) 2003-5 Yaogan-17A(遥感十七号卫星) 2013-9
Shenzhou-5(神舟五号试验飞船) 2003-10 Yaogan-17B(遥感十七号卫星) 2013-9
ZY-1-02(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02星) 2003-10 Yaogan-17C(遥感十七号卫星) 2013-9
FSW-3-1(新型返回式卫星) 2003-11 SY-5 2013-11
Chinasat-20(中星二十号卫星) 2003-11 Chang'e-3/Yutu(嫦娥三号卫星,玉兔号) 2013-12
Tance-1(探测一号卫星) 2003-12 CBERS-3(ZY-1D)(中巴地球资源三号卫星) 2013-12
Tance-2(探测二号卫星) 2004-7 TúpacKatari-1(TKSat) 2013-12
FSW-4-1(新型返回式卫星) 2004-8 SJ-11-06(实践十一号卫星06星) 2014-3
SJ-6-1B(实践六号卫星b) 2004-9 Yaogan-20A(遥感二十号卫星) 2014-8
FSW-3-2(新型返回式卫星) 2004-9 Yaogan-20B(遥感二十号卫星) 2014-8
ZY-2C(中国资源二号卫星03星) 2004-11 Yaogan-20C(遥感二十号卫星) 2014-8
Shiyan-2(试验卫星二号) 2004-11 GF-2(高分二号卫星) 2014-8
FSW-4-2(第21颗返回式卫星) 2005-8 Yaogan-21(遥感二十一号卫星) 2014-9
FSW-3-3(第22颗返回式卫星) 2005-8 SJ-11-07(实践十一号卫星07星) 2014-9
Shenzhou-6(神舟六号试验飞船) 2005-10 Chang'e-5-T1(嫦娥五号卫星) 2014-10
SJ-8(实践八号卫星) 2006-9 SJ-11-08(实践十一号卫星08星) 2014-10
Chinasat-22A(中星二十二号卫星) 2006-9 Yaogan-24(遥感二十四号卫星) 2014-11
SJ-6-2B(实践六号卫星) 2006-10 CBERS-4(ZY-1-04)(中巴地球资源四号卫星) 2014-12
Sinosat-2(试验卫星二号) 2006-10 Yaogan-25A(遥感二十五号卫星) 2014-12
BD-1D(北斗导航卫星一号04星) 2007-2 Yaogan-25B(遥感二十五号卫星) 2014-12
HY-1B(海洋一号海洋卫星) 2007-4 Yaogan-25C(遥感二十五号卫星) 2014-12
BD-2-M1(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2007-4 Yaogan-26(遥感二十六号卫星) 2014-12
NigComSat-1(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 2007-5 GF-8(高分八号卫星) 2015-6
Yaogan-2(遥感二号卫星) 2007-5 BD-18(BD-3M1-S)(北斗导航卫星) 2015-7
Chinasat-5C(中星五号卫星) 2007-6 BD-19(BD-3M2-S)(北斗导航卫星) 2015-7
ZY-102B(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02星) 2007-9 TXJSSY-1(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一号) 2015-9
Chang’e-1(嫦娥1号卫星) 2007-10 GF-9(高分九号卫星) 2015-9
Tianlian-1-01(天链一号卫星) 2008-4 KT-1A 2015-9
HJ-1A(环境一号卫星) 2008-9 KT-1B 2015-9
HJ-1B(环境一号卫星) 2008-9 XW-2A(希望二号业余无线电卫星) 2015-9
Shenzhou-7(神舟七号试验飞船) 2008-9 XW-2B(希望二号业余无线电卫星) 2015-9
SJ-6-3B(实践六号卫星) 2008-10 XW-2C(希望二号业余无线电卫星) 2015-9
Venesat-1(委内瑞拉一号通信卫星) 2008-10 XW-2D(希望二号业余无线电卫星) 2015-9
Yaogan-4(遥感四号卫星) 2008-12 XW-2E(希望二号业余无线电卫星) 2015-9
Yaogan-5(遥感五号卫星) 2008-12 XW-2F(希望二号业余无线电卫星) 2015-9
BD-2-G2(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2009-4 BD-20(BD-3I2-S)(北斗导航卫星) 2015-9
SJ-11-01(实践十一号卫星) 2009-11 APStar-9(亚太九号卫星) 2015-10
Yaogan-7(遥感七号卫星) 2009-12 TH-1C(天绘一号卫星) 2015-10
Hope-1 2009-12 ZX-2C(中星2C卫星) 2015-11
BD-2-G1(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2010-1 Yaogan-28(遥感二十八号卫星) 2015-11
Yaogan-9A(遥感九号卫星) 2010-3 LaoSat-1(老挝一号通信卫星) 2015-11
Yaogan-9B(遥感九号卫星) 2010-3 ZX-1C(中星1C卫星) 2015-12
Yaogan-9C(遥感九号卫星) 2010-3 GF-4(高分四号卫星) 2015-12
BD-2-G3(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2010-6 Belintersat-1(ZX-15) 2016-1
BD-2-I1(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2010-8 BD-22(北斗导航卫星) 2016-3
资源三号02星、乌拉圭Newsat小卫星 2016-5 高分三号卫星 2016-8
天通一号01星 2016-8 实践十七号 2016-11
实践十三号卫星 2017-4 天链一号04星、脉冲星试验卫星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