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
北极是指地球自转轴的北端,也就是北纬90°的那一点。北极地区是指北极附近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
中文名:北极
英文名:Arctic
地理位置:北纬90°的那一点
气候条件:寒冷
主要动物:北极熊、北极狐、北极狼等
1、简介
北极
2、史前
在一万多年以前,北极地区已经有人类居住。早期的人类是从欧亚大陆首先扩展到北极地区的,因而欧亚大陆地区的北极部分被称为旧世界。后来,有的部落越过白令海峡的陆桥进入了北美大陆,这一地区因而被称为新世界。早期人类大多定居于亚北极的林带,只在夏季到北边进行狩猎。对广泛分布于北极各地考古遗址的发掘和分析证实了人类真正定居北极是从4000多年前开始的。旧世界的北极分布着分别来自于亚洲或欧洲的不同地区的多个种族,他们之间互相交融和代替,有着复杂的历史。但在北极的新世界里则只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即爱斯基摩人,其历史也由此相对简单。
古爱斯基摩人大概在8000年前进入北美洲的北极地区,他们的语言和狩猎方式都自成系统。公元前1000年左右,阿拉斯加的古因纽特人发展出诺顿文化,以建造半地下的住所为标志。公元前500年左右,加拿大北极地区和格陵兰的居民开始发明了建造冰屋的方法,捕猎海洋鱼类和海豹的技术也逐渐成熟。他们的文化被称为多尔塞特文化。公元1000年时,多尔塞特文化已濒临灭亡,而阿拉斯加的诺顿文化发展为图尔文化,并扩张到多尔塞特人的领地,逐渐取代或同化了后者。在旧世界,早期的北极居民拥有与古爱斯基摩人类似的文化,并从先进的南方居民那里引进陶器和金属制品,同时学习南方民族的文化和思想。从大约公元1200年开始,直到1850年左右,北极进入小冰期。期间,因纽特人*转入内地捕杀鱼和驯鹿,而旧世界的居民开始驯养驯鹿。
3、现今
北极地区现在生活着20个民族,总人口约为200万,地理分布非常广阔,围绕着北冰洋海岸四周的陆地、岛屿,他们的足迹散布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分属于5个国家:俄罗斯、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挪威和丹麦(格陵兰岛)。纬度分布范围大约在北纬60°至80°之间,主要集中在北纬60°至75°之间的地区。主要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地区的萨米人、北美洲北部的爱斯基摩人以及俄罗斯境内的科米人、雅库特人、鄂温人、鄂温克人、多尔干人、恩加纳桑人、恩特西人、南特西人等等。除萨米人外,北极土著居民都有着显著的蒙古人种特征。新世界地区的因纽特人主要靠捕猎海豹、鲸、海象和鱼类等为生,而旧世界的居民则捕猎或驯养驯鹿,如靠狩猎为生的涅涅茨人,养殖驯鹿的萨米人、鄂温克人和雅库特人,还有除了养殖驯鹿以外,也捕猎海洋哺乳动物的楚科奇人和南特西人。北极地区的各土著民族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十分相似。比如爱斯基摩人及西伯利亚的各部落民族所穿的雪鞋都很类似。北极各土著民族普遍信奉萨满教等巫觋宗教:这是以渔猎为主的部落中常见的宗教信仰。北极土著民族一直与外界接触甚少,直到现代,与其他地区的交流才开始变得频繁。正因如此,他们保持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许多传统习惯,比如实行原始公有制与平均分配形式,没有社会等级,以及物物交易。
北极
北极地区土著居民的文化传统亦十分近似。部落内公有制观念很强,猎物定要平分,认为一个男人应该是好的猎手和能够保护部族的人。
4、气候
北极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和南极一样,有极昼极夜之分。极夜从9月23日开始,持续至次年4月,长达六个月。接下来是同样六个月的极昼。降水主要表现为下雪的形式。北极地区全年的降水量很低,大部分地区不到50厘米,但相对南极地区仍高出很多。大风常常卷起冰雪,给人以不间断降雪的印象。北极地区冬季的气温可低至-40℃,有记录的最低温度是-68℃。由于北极地表寒冷,空气凝结下沉,形成极地高压气候,冷空气由高纬流向低纬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环极地东北风带。相对南极而言,北极地区风速较小。沿海地区由于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温暖,降雪量也较高。在北欧地区,受北角暖流影响,全年水面温度保持在2℃至12℃之间。内陆地区则更为干冷。
越是接近极点,极地的气象和气候特征越明显。在那里,一年的时光只有一天一夜。即使在仲夏时节,太阳也只是远远地挂在南方地平线上,发着惨淡的白光。太阳升起的高度从不会超过23.5°,它静静地环绕着这无边无际的白色世界缓缓移动着。几个月之后,太阳运行的轨迹渐渐地向地平线接近,于是开始了北极的黄昏季节。
北极有无边的冰雪、漫长的冬季。北极与南极一样,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越接近北极点越明显。北极的冬天是漫长、寒冷而黑暗的从每年的11月23日开始,有接近半年时间将是完全看不见太阳的日子。温度会降到零下50多摄氏度。此时所有海浪和潮汐都消失了,因为海岸已冰封只有风裹着雪四处扫荡。
到了四月份天气才慢慢暖和起来,冰雪逐渐消融,大块的冰开始融化、碎裂、碰撞发出巨响;小溪出现潺潺的流水;天空变得明亮起来太阳普照大地。五、六月份,植物披上了生命的绿色,动物开始活跃,并忙着繁殖后代。在这个季节,动物们可获得充足的食物,积累足够的营养和脂肪,以度过漫长的冬季。
北极的秋季非常短暂,在九月初第一场暴风雪就会降临。北极很快又回到寒冷、黑暗的冬季。北极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mm在格陵兰海域可达500mm降水集中在近海陆地上最主要的形式是夏季的雨水。
北极洋流
北极地区属是不折不扣的冰雪世界,但由于洋流的运动,北冰洋表面的海冰总在不停地漂移、裂解与融化,因而不可能像南极大陆那样经历数百万年积累起数千米厚的冰雪。所以,北极地区的冰雪总量只接近于南极的1/10,大部分集中在格陵兰岛的大陆性冰盖中,而北冰洋海冰、其他岛屿及周边陆地的永久性冰雪量仅占很小部分。
北冰洋表面的绝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北冰洋海冰平均厚3m,冬季覆盖海洋总面积的73%,约有1000~1100万k㎡,夏季覆盖53%,约有749~800万k㎡。*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续存在300万年,属永久性海冰。
北极水文
海冰南界不固定,随着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往往能变动几百公里。在风和海流的作用下,浮冰可叠积并形成巨大的浮冰山。通常所见的绝大多数冰山指的是那些从陆缘冰架或大陆冰盖崩落下来的直径大于5m的巨大冰体。大型的桌状冰山的厚度一般可达200~300m,平均寿命长达4年。如果运气好,还可以看到特别巨大的冰山,长数十公里,像一片白色的陆地横亘在暗灰的海面上。北冰洋海冰形成的浮冰山与来自格陵兰等岛屿的冰川及冰架形成的冰山一起,随海流进入大西洋或阿拉斯加外海,个别冰山可向南漂移到北纬40°。1912年世界最豪华的客轮“泰坦尼克”号首航时就撞上了一座从北冰洋漂出的冰山而沉没,造成世界航海史上著名的“冰海沉船”惨剧。
5、地理
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周围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泰加林带。如果以北极圈为界,北极地区的总面积为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占800万平方公里。若从物候学角度出发,以7月份平均10℃的等温线(海洋以5℃等温线)为界,那么北极地区的总面积将是2,7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200万平方公里。如果以植物分布来划定界,把全部泰加林带归入北极地区,那么面积将超过4,000万平方公里。
北冰洋及周边水体
北冰洋面积约1475万平方公里,是四大洋中最小的一个,可分为北极海区和北欧海区两部分。洋面上有长年不化的冰层,占北冰洋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均厚度约为3米,是永久性的海冰。北冰洋底部有广阔的大陆架,最宽达1200千米以上,所占面积达到总面积的33.6%。洋底*横卧着两条海岭:雷蒙索诺夫海岭和门捷列夫海岭,将北冰洋地分为三个海盆:加拿大海盆、马卡罗夫海盆和南森海盆。北冰洋周边分布着大部属于大陆架范围的边缘海,如挪威海、格陵兰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巴芬湾、哈德孙湾以及加拿大北极群岛间各大小海湾和海峡。
北冰洋被陆地包围,近于半封闭。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巴芬湾同大西洋连接,并以狭窄的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
北冰洋岛屿很多,数目仅次于太平洋。除最大的格陵兰岛外,还有斯瓦尔巴群岛、北极群岛、新地岛、北地群岛、新西伯利亚群岛及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等。北冰洋表层主要有两支洋流:从格陵兰以东进入北冰洋的西斯匹次卑尔根暖流,以及来自楚科奇海,流经北极点后又从格陵兰海流出,进入大西洋的越极洋流(寒流)。此外还有挪威暖流和北角暖流。
周边陆地
北极
6、植被
北极地区(不含泰加林带)的严寒气候使得树木无法生长,因此当地的植被主要由生长接近地面的低矮灌木、类禾本植物、草本植物、苔藓和地衣构成。这种植物带被称为北极苔原。随着纬度升高,可供植物生长的热量(主要是太阳能)大大减少。在极北地区,植物的新陈代谢周期大幅放缓,达到了极限,因为最微小的节约对都有利于维持生长和繁衍。全年寒凉的环境使得北极地区的植物在大小、种类和繁衍能力上都有下降。在最温暖的区域,灌木可以生长到两米高,莎草、苔藓和地衣可以形成厚厚的覆盖层;而在最寒冷的区域,绝大部分的地表是裸露的,植被基本上是地衣和苔藓,间有少数草本植物。
7、动物
北极动物种类繁多。陆地上的哺乳动物中,食草动物有北极兔、旅鼠、麝牛、北极驯鹿;食肉动物有北极熊、北极狼、北极狐。其中北极熊是北极最大的陆生动物。水域中有海豹、海獭、海象、海狗以及角鲸和白鲸等六种鲸类,还有茴鱼、北方狗鱼、灰鳟鱼、鲱鱼、胡瓜鱼、长身鳕鱼、白鱼及北极鲑鱼等各种鱼类。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北极的海象、海豹、北极熊和角鲸都曾濒临绝种的边缘,而斯特勒海牛则已经在1768年因人类过度猎杀而灭绝。
北极地区的鸟类有120多种,大多数为候鸟。北半球的鸟类有六分之一在北极繁衍后代,有至少12种鸟类在北极越冬。在湖泊及水泽中有各类涉禽,如长尾凫、赤颈凫、短颈小野鸭、斑背潜鸭、鹊鸭、秋沙鸭、黑凫、雪鹅等;飞禽则有北极雷乌、雪鸮、刀嘴海雀、渡鸦、海雀、北极燕鸥和黑冠苍鹭等等。
北极熊
最有代表性和象征北极的动物是北极熊。
北极熊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熊科动物,也是第二大的陆地食肉动物,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北极熊是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直到在科迪亚克岛发现了880kg的科迪亚克棕熊,北极熊才屈居第二(如果不计入亚种,北极熊仍是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雄性北极熊身长大约240~260cm,体重一般为400~600kg,甚至可达800kg。而雌性北极熊体形约比雄性小一半左右,身长约190~210cm,体重约200~300kg。到了冬季睡眠时刻到来之前,由于脂肪将大量积累,它们的体重可达500kg。
北极狐
北极狐体长50~60cm,尾长20~25cm,体重2500~4000g。体型较小而肥胖。嘴短,耳短小,略呈圆形。腿短。冬季全身体毛为白色,仅鼻尖为黑色。夏季体毛为灰黑色,腹面颜色较浅。有很密的绒毛和较少的针毛,尾长,尾毛特别蓬松,尾端白色。北极狐能在零下50℃的冰原上生活。北极狐的脚底上长着长毛,所以可在冰地上行走,不打滑。野外分布于俄罗斯极北部、格陵兰、挪威、芬兰、丹麦、冰岛、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极北部等地。结群活动。在岸边向阳的山坡下掘穴居住。每年2~5月发情交配。怀孕期为51~52天。每胎产6~8仔。寿命为8~10年。
北极狼
北极狼(学名:Canislupusarctos),又称白狼,是犬科的哺乳动物,也是灰狼的亚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加拿大北部和格陵兰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犬科家族成员。狼具有很好的耐力,适合长途迁移。它们的胸部狭窄,背部与腿强健有力,使它们具备很有效率的机动能力。它们能以约10公里的时速走十几公里,追逐猎物时速度能提高到接近每小时65公里,冲刺时每一步的距离可以长达5米。这是一个冰河时期的幸存者,在晚更新世大约30万年前起源。
北极狼是灰狼亚种中体型中等的狼,平均肩高64至80厘米;脚趾到头大约高1米;身长89至189厘米(鼻子到尾巴),体重平均35千克至45千克之间,曾经有成年雄狼标本重达68千克的例子。在人工饲养,北极狼能活到超过17年。然而,在野外平均寿命不过是7年。这种狼的颜色有红色、灰色、白色和黑色。北极狼会用林子里的灰色、绿色和褐色作为掩护,北极狼有着一层厚厚的毛,它们的牙齿非常尖利,这有助于它们捕杀猎物。
北极驯鹿
北极驯鹿,鹿科驯鹿属的唯一种。又名角鹿。下分9个亚种。体型中等,体长100~125cm,肩高100~120cm;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裂线很深,悬蹄大,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亚种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仅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尚有少量饲养。
栖于寒带、亚寒带森林和冻土地带。在中国主要生活在以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为主的寒温地带。多群栖,由于食物缺乏,常远距离迁徙。以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为食,随着季节变化也吃树木的枝条和嫩芽、蘑菇、嫩青草、树叶等。9月中旬至10月交配,妊娠期7~8个月,每胎产1仔,偶见2仔,哺乳期约5~6个月。雌性幼兽18个月性成熟,雄性稍晚,需30个月左右。
驯鹿为珍贵动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国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用它作交通运输工具。
驯鹿的中文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驯鹿实际上并不是人工驯养出来的。英文Caribou是指分布于北美的野生驯鹿,而把分布在北欧,经过拉普人管理和驯养的驯鹿叫做Reindeer。驯鹿的个头比较大,雌鹿的体重可达150多公斤,雄性稍小,为90kg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幅宽可达1.8m,且每年更换一次,旧的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
就历史而言,鹿类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约在200多万年以前,地质上称之为更新世后期,分布在欧亚大陆上的驯鹿曾是人类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时的人类主要依靠捕食驯鹿吸取营养,维持了大约有几千年。所以,我们的祖先总是把鹿视为圣洁,赋予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西方也是如此,他们让鹿给圣诞老人拉车,给孩子们送礼物。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移。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自己越冬的亚北极地区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往北进发。而且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秩序井然,长驱直入,边走边吃,日夜兼程,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它们总是匀速前进,只有遇到狼群的惊扰或猎人的追赶,才会来一阵猛跑,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扬起满天的尘土,打破草原的宁静,在本来沉寂无声的北极大地上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驯鹿生长速度之快是任何动物也无法比拟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迁移途中产仔。幼仔产下两三天即可跟着母鹿一起赶路,一个星期之后,它们就能像父母一样跑得飞快,时速可达每小时48km。
北极麝牛
麝牛貌似家养的牛,然而奔跑起来不像牛而像羊。它北极麝牛长着大胡子,身上的毛长的可拖到地。动物学家研究表明,麝牛同山羊和绵羊更接近。麝牛的近亲可以在热带地区找到,是四不像的扭角羚。麝牛不会分泌任何麝香。北极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麝牛群,其总数约7000头。
北极黄金鸻
分布在阿拉斯加大部和加拿大北极地区的黄金鸻,秋天一到,先是飞到加拿大东南部的拉布拉多海岸,在那里经过短暂的休养和饱餐,待身体储存起足够的脂肪之后,则纵越大西洋,直飞南美洲的苏里南,中途不停歇,一口气飞行4500多公里,最后来到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过冬。而在阿拉斯加西部的黄金鸻则可一口气飞行48小时,行程4000多公里,直达夏威夷,然后再从那里飞行3000多公里,到达南太平洋的马克萨斯群岛甚至更南的地区。而且,在这样长距离的飞行中,它们可以精确地选择出最短路线,毫不偏离地一直到达目的地,可见它们的导航系统是非常精密的,至于它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却仍然是一个谜。
北极鲸
北极最大的鲸是格陵兰鲸,其身长20~22m,体重可达150t。刚出生的小鲸一般有三四米长,重两吨左右。母鲸对它的孩子十分抚爱,遇到危险时就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小鲸,并发狂地挡住捕鲸船的攻击。北极有一种形体较小、长相奇特的鲸叫一角鲸,体长仅4~5m,重约900~1500kg。它的体形很奇特,头上长着一个约1~2m的角。当地居民给它起了一个浑名,叫它独角鲸。其实,独角鲸的“角”不是角,而是大牙,也有人称它一齿鲸。人们研究一齿鲸特别对奇长的牙齿生理作用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北极鳕鱼
北冰洋的重要经济鱼类是鳕鱼,鳕鱼有两种:大西洋鳕和太平洋鳕,生活于浅水中,以蛤和其他底栖动物为食。巴伦支海和挪威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渔场之一,捕获量较大的鳕鱼、黑线鳕、蝶鱼和毛鳞鱼。
北极鳕鱼分布于整个北极地区,是典型的冷水性鱼类,当温度超过5℃时,即不见它们的踪影。它是一种中小型鱼类,最大体长可达36厘米,是北极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夏季,北极鳕鱼主要生活于喀拉海区巴伦支海的结冰区边缘。北极鳕幼鱼以小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随着生长,它所摄食的浮游生物个体逐渐由小变大,并部分地捕食小型鱼类。
到每年的9月,北极鳕开始向西方和南方迁移,在冬季零下温度时进行产卵,为浮性卵,产卵量为9000~18000粒。由于水温低,所以孵化期长达4~5个月。
北极鳕鱼的生长速度在寒冷的北极可谓神速,3龄时,平均体长17cm,4龄则可达19.5cm,5龄为21cm,6龄为22cm。北极鳕鱼的最高年龄可达7岁。北极鳕鱼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4岁,并且其中大部分个体一生中只产卵一次,产卵期间则停止摄食。产卵之后有的北极鳕鱼游入河口或河的下游,再游人外海。
冬季,北极鳕鱼的肝脏占体重的10%,其中含有50%有价值的脂肪,所以北极鳕鱼成了海豹、鲸和食鱼的鸟类重要的摄食对象;许多陆地动物,例如北极熊、北极狐等则在秋季于海岸上寻找在洄游途中被暴风雪吹到岸上的北极鳕鱼,以弥补食物的不足。
8、科考
早期的北极探险
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北极地区的探索。早在公元前325年,一位叫做皮西亚斯的商人、航海学家就为了寻找锡和琥珀的原产地而驾船北上。据他自己的记载,现今的推测是他到达了现在的不列颠群岛(记载中称为“普乐塔尼群岛”(IslesofPretani)),然后继续北上,来到了传说中的图勒大地(Thule)。他的记载中提到:图勒旁边的地方“由既不是水也不是空气的物质组成,或者说是前两者的混合”,“陆地和水都悬浮着,既不能踏足也不能航行”,“太阳落下两三个小时后又会升起来”。现今的研究者据此认为,皮西亚斯应该已经很接近北极极圈了。
在希腊人之后,北欧人也开始了对北方的探索。爱尔兰的僧侣们在公元800年之前可能就已经来到了冰岛。公元860年之后,古代挪威人也开始踏足冰岛。公元982年左右,红胡子埃里克发现了格陵兰大陆。之后,格陵兰陆续迎来了一批批的移民。居民建立了教堂,并开始与欧洲通商。
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探索:西北航线与东北航线
十六世纪之后,马可·波罗的游记和新大陆的发现使得欧洲各国燃起了对神秘而遍地财富的东方的巨大憧憬。然而,南方的海上航线被西班牙和葡萄牙牢牢掌握,来往航行的船只都要被征以重税。为此,英国与荷兰都希望能够开通一条经过西伯利亚海岸到达远东的航线(东北航线)。1553年,英国派出三艘船前往探索东北通道,但只有一艘船到达莫斯科,受到沙皇的盛情款待。之后的30年里,经过另两次失败的尝试后,英国放弃了打通东北航线的希望。与此同时,英国商人马丁·弗洛贝舍开始了西北航线的尝试,并在格陵兰发现了所谓的金矿(后来证明是黄铁矿)。数年之后,英国航海家约翰·戴维斯继续尝试与格陵兰的因纽特人接触,并到达了北纬72°的地方。
荷兰的北极探索主要集中在东北航线。1594年至1596年,威廉·巴伦支三次率船队出航,发现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北纬79°49′的地方,但巴伦支也死于最后一次航行中。
十七世纪时,捕鲸业的兴起使英国重新掀起探索西北通道的热潮。其中亨利·哈德孙发现了以其命名的哈德孙湾。
十七世纪也是俄罗斯快速扩张的时代。俄罗斯人在和北极居民的毛皮交易中大肆获利。1648年,哥萨克首领德兹涅夫进入北冰洋沿岸收集黑貂皮、熊皮等珍贵毛皮,绕过亚洲的东北角,穿过白令海峡,直下太平洋,第一次证明了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是由一个海峡分开的,但他的发现没能回到莫斯科。1725年,彼得大帝任命丹麦人维他斯·白令为俄国考察队长,去“确定亚洲和美洲大陆是否连在一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白令跨越了白令海峡,达到了北美洲的西海岸,发现了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
十九世纪:科学考察与征服北极点的竞赛进入十九世纪后,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北极探险。1831年6月1日,英国探险家约翰·罗斯和詹姆斯·罗斯发现了北磁极。1845年,著名北极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爵士率领两艘当时最先进的探险船向北极进发,然而一去不回。富兰克林的失踪震惊了英国社会。从1848年起的十几年里,共40多个救援队涌进了北极地区搜索富兰克林的踪迹。搜救行动不仅查明了富兰克林船队遇难的原因,也极大地丰富了关于美洲北极地区的地理知识,对北极地区的洋流和冰盖漂流现象有了更多的认识。探险家们认识到,只有向北极地区的本地居民学习,才有可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
十九世纪后期,美国也开始加入到北极探险的队伍中。谁先到达北极点的竞赛达到高潮,同时美国开始在北极地区建立科学考察站。1881年至1884年,第一个国际极地年计划开展,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对北极地区进行系统性的科学考察活动,取得了大量关于北极地区的科学资料和数据。1878年6月,芬兰裔的瑞典探险家阿道夫·艾里克·诺登舍尔德(诺登舍尔德男爵)率领一个由共30人的国际性探险队,乘坐探险船“维加号”出发,经历了一年的时间,首次从西到东打通了东北航线。1905年,后来征服南极点的挪威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线。
1893年,基于北极浮冰向西漂移的假设,挪威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首次提出以漂流的方式向北极点进发的方法,并率领“弗瑞姆”号开始了为期3年的航程,期间最远到达了北纬85°55′的地方。
1905年至1909年,美国人罗伯特·皮尔利经过三次努力后,宣称到达了北极点。但不久后皮尔利的旧伙伴库克声称自己才是最早到达北极点的人。争论至今未有结论。
二十世纪的北极探险与科考
北极点的竞赛结束后,各种挑战极限的壮举并未停止。二十世纪开始了飞行器的时代。1926年,罗阿尔德·阿蒙森、美国的爱尔斯沃斯和意大利的飞艇设计师诺比尔第一次驾驶可操纵的飞艇降落在北极点。1978年,日本孤身探险家植村直己乘狗拉雪橇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只身到达北极点的壮举。1986年,法国医生爱提厄完成了第一次靠人的体力独身滑雪到达北极点。
此外,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科技手段的提高,人类针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愈加频繁。大量的科考观测站在北极地区建立。主要的大型科考活动有1932年8月1日~1933年8月31日的第二个国际极地年活动以及1957年7月1日~1958年12月31日的国际地球物理年。2007至2008年的第三次国际极地年使得人类对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极地与地球其它地区之间相互作用和关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不同于以往只能通过船只和陆路方式探索,二十世纪后的科考还通过飞机和潜艇来完成。1958年,美国的核动力潜艇“诺特拉斯”号第一次从冰下穿过了北极点。1959年,美国“斯凯特”号潜艇第一次在北极点冲破冰层浮出冰面。破冰船的发明也使水路到达北极点成为可能。1977年,前苏联的破冰船“北极”号破冰航行,第一次冲破冰层到达北极点。
极地卫星观测起始于美国1960年的极地轨道环境卫星计划(POES)。1960年4月1日发射的泰罗斯一号气象卫星(TIROS-1)是第一颗成功的极轨气象卫星。泰罗斯一号以及其后发射的极轨气象卫星为研究北极的气候、北冰洋海底地貌、北极洋流以及北极冰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中国北极科考
中国与北极地区并不接壤,但作为《斯瓦尔巴条约》缔约国,中国有权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地区从事科学考察活动。1951年,武汉测绘学院的高时浏到达地球北磁极,进行地磁测量工作,成为第一个进入北极地区的中国科技工作者。1991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的研究员高登义参加了挪威组织的北极浮冰考察,并于考察过程中在北极地区展示了中国国旗。
1995年,由民间赞助的中国北极考察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到达北极点考察,是首次由中国人组织的北极科考。
1999年,中国*首次对北极地区展开科学考察。7月1日,中国北极科考船“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展开对海洋和大气的综合调查。科考活动持续两个月,于9月9日结束。2002年8月2日,中国科考队在北极建立了陆地大气观测站。
2004年的北极科考中,中国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确立了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其主要研究项目包括“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北冰洋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变异影响”、“北冰洋邻近海域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对中国渔业发展影响”等。
9、其他
冰川融化
全球暖化现象已经让北极冰川快速融化,使北冰洋的冰川一步一步与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失去连接。尽管这对于海洋运输可能是件好事,因为这让大西洋与太平洋间出现新的航线,但是北极冰川的融化也可能引发加拿大与美国的领土争议。根据联合国与加拿大*专家的说法,北极附近气温上升的速度,比地球其他地区快两倍,到2050年前,船只在夏季可以在加拿大北部航行。
这种情况可能让伦敦到东京的海上航程减为1万6千公里。从伦敦经苏伊士运河到东京需要航行2万1千公里,经过*运河则需要航线2万3千公里。从15~17世纪,许多海洋探险家曾试图从极地海洋地区向西北前往亚洲,并导致多数探险家丧生,但全球温室效应却可能开辟新的航道,越来越多极地海洋地带已经没有冰存在。
海冰或完全消失
英国著名海洋专家、剑桥大学教授彼得·维德汉姆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时声称,到2015年夏北极海冰将完全融化,这将对北极熊等生物的天然栖息地造成毁灭性破坏。
维德汉姆教授表示,北冰洋的海冰正在快速地萎缩,最短只需要4年时间就可完全消失。尽管每年冬天海冰还将会重新出现,但是在夏季没有海冰的日子里,北极熊等动物将失去天然的捕猎场所,这将严重威胁它们的生存,最终可能导致物种的灭绝。
俄罗斯北部、加拿大以及格陵兰岛的冰量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反复,目前已达到最小值,大约400万k㎡。自20世纪80年代来,相关机构采用了多种信托网模型对被海冰覆盖区域的萎缩速度进行跟踪监测,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测数据显示,全球海冰萎缩速度还将加剧利得财富,但认为到2030年这些海冰仍然存在。
不过,美国海军研究院专家马斯劳维斯基的推算结果是,北极海冰的消失速度比联合国预测的速度更快。这一理论引起了许多争议,但是维德汉姆认为这种计算更具说服力。维德汉姆表示,“尽管他的模型最极端,但这也是目前最好的模型。它能够显示冰量的减少速度,这一速度非常快,我们可能很快就看到冰量降到零。2015年,这是我得出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预测结果。”
到了冬季,海冰仍然又会出现。但维德汉姆担心,在夏季无冰期间,人类在北极的船运业务以及石油勘探行为将会大大增加,这将对当地物种造成严重威胁。冬季时,北极熊会在陆地上冬眠,但到了春季它们就会转移到冰上进行捕猎。维德汉姆表示,“现在每个人都意识到了这一严重的问题,就是北极熊生存问题。它们要么被灭绝,要么回到陆地上捕猎。陆地栖息以及杂交繁殖也可能导致北极熊物种的消失。”
北极冰盖不减反增
据英国《星期日邮报》8月30日报道,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因对气候变化问题贡献巨大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曾警告称北极冰盖最快可能会在2014年夏天完全消失。然而最新卫星图像显示,戈尔的预言落空了,北极冰盖的面积有增无减、厚度也有所增加。
作为北极海冰范围测量的最权威单位,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发布的每日卫星数据显示,尽管从长期趋势来看,北极海冰范围缩减,但近几年来却在增加。其中在2014年8月25日,北冰洋有15%的区域被海冰覆盖,面积达到562万平方公里。这是自2006年以来有关记录的最高值,同时代表在过去两年里,北极冰盖的面积从391万平方公里增加至562万平方公里,增长了43个百分点。
神秘声音
2016年11月,据英国BBC报道,加拿大透露,北极海底最近传出神秘的“叮当”声音,该国军方应前往调查。
2016年夏天,在加拿大东部北极地带靠近格陵兰岛的努纳武特地区,人们听到了这种奇怪的声音,甚至通过船体都能听到。当地人说,过去几个月里,动物都它吓跑了。
努纳武特地区被冰环绕的开阔水面有许多海洋生物,但2016年夏天,动物几乎都消失了,连以往每年都经过那里迁徙的座头鲸和各种海豹也不见了。
加拿大军用飞机进行了各种传感搜索,但迄今为止尚无法解释这种不正常声音的来源,也没有探测到任何来自水下和水面的可疑信号,只看到2头鲸鱼和6只海象。
加拿大媒体对这个神秘声音提出了很多理论,然而被提及的矿业公司都否认在那里有作业,环保组织也否认有任何关系。
加拿大军方称,没有加拿大或外国军队的潜艇在那里活动。
上一篇:日本龙三角
下一篇:河北衡水湖*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