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街道
《华州街道》陕西渭南华县下辖街道。1961年建华州公社,后又与城关镇几经分合,1981年复设华州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城北,紧邻县城。华县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境内又有山地、平原、台塬三大地貌,在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共同影响下造成复杂的气候条件。华县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
中文名:华州街道
行政代码:610521100
身份证前6位:610521
长途区号:0913
邮政编码:714000
隶属政区:华县
行政级别:街道
车牌号码:陕E
辖区面积:12.88km2
人口数量:约9000人
人口密度:699人/km2
1、地方简介
华州街道属华县辖乡,1961年建华州公社,后又与城关镇几经分合。辖杨巷、木桄农、赵村王堡、吝家、王什享、西罗、团结、张场、杜堡10个村委会。工业以造纸、食品加工为主。农产以蔬菜、小麦、玉米为主。黄桃、苹果、酥梨、葡萄生产初具规模。蔬菜栽培历史悠久。土特产有华州山药,是菜肴原料和中药材。
2、行政区划
华县大葱
610521100001121西关社区
610521100002121大街社区
610521100003121吴家社区
610521100004121电力社区
610521100005121红岭社区
610521100200121崖坡村
610521100201122铁马村
610521100202122西关村
610521100203122温巷村
610521100204122大街村
610521100205122城内村
610521100206122吴家村
610521100207122马斜村
610521100208122张场村
610521100209220团结村
610521100210220西罗村
610521100211220王堡村
610521100212220吝家村
610521100213220王什字村
610521100214220杜堡村
610521100215220杨巷村
610521100216220赵村
610521100217220宜合村
610521100218220先农村
3、气侯特点
地膜洋芋
《华州街道》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境内又有山地、平原、台塬三大地貌,在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共同影响下造成复杂的气候条件。
华县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干燥寒冷;春季,降水递增,由于冷暖气团交替出现,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日差较大,易出现寒潮、霜冻、大风等现象;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易有阵雨、大风,但由于冷空气路径不同及地形影响,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常有程度不同的初夏旱或伏旱发生。秋季转为暖湿气团与干冷气团的交替期,初秋多连阴雨,晚秋为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全县年平均气温17.2℃,无霜期为168天至230天,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219.9小时日照率为50%,平均降水量为593.1毫米。
4、社会福利
华州街道办高龄补贴审核申报工作开始啦!
为进一步规范高龄补贴工作程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促进老龄事业稳步、持续开展,华州街道办高度重视,全面安排部署高龄老人补贴申报工作,真正把惠及民生的实事办好。
此次审核的内容包括:享受老龄补贴对象的年龄与其享受的老龄补贴标准是否相符、享受老龄补贴对象的户籍是否发生变化、享受老龄补贴对象的生存状态是否发生变化等。为确保每一位高龄老人都能按时参加年审,华州街道民政办及村(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打电话、张贴通知、上门服务等方式进行宣传,力求不漏登一位高龄老人。在70岁高龄老人补贴年审工作中,工作人员要求:未享受待遇人员申请时请携带二代身份证原件,户口簿;高龄补贴享受待遇人员,持本人户口本、身份证、高龄补贴存折等有效证件接受审核。
5、地方特产
华县大葱
华县大葱,又叫赤水大葱、赤水孤葱,因形似鞭杆,故亦有“鞭杆葱”之.称。它葱身高大,葱白粗长,肉质脆嫩,甜而辣少,味浓而香,品质佳,耐贮藏。赤水孤葱,甜辣芳香,营养丰富。根据化验分析,主要含有蛋白质、多种糖类、粗脂肪、维生素C和适量的钙、磷、铁,并含有胡萝卜素、硫化丙烯、葱辣素、苹果酸、有机酸、无机盐等多种营养物质。生熟食均优,既可调味,又能入药。葱叶白、根须、汁、花都可入药。《名医别录》列为“中品”。《神农本草经》说:葱“气味辛、平,无毒,做汤治伤寒寒热、中风、面目浮肿,能出汗”。《本草纲目》云:“生辛散,熟甘温,外实中空,肺之菜也,肺病宜食之”,“性味辛平、甘温,能治寒热外感和肝中邪气”。《药品化义》记载:大葱入药,具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葱白具有发汗解表、通阳利尿、健胃驱虫、杀菌解毒、霍乱转筋、解肝中邪气等功效。.2010年12月,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华县大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陕西省华县赤水镇、华州镇、杏林镇、瓜坡镇、莲花寺镇、柳枝镇、下庙镇、辛庄乡、毕家乡、高塘镇、大明镇、东阳乡金惠乡、金堆镇等14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
地膜洋芋
黄家村隶属华县瓜坡镇,省道101、陇海铁路由东向西横穿而过,该村由3个自然村组成,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38户,人口939人,耕地1300亩,是以种植地膜洋芋为主的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也是省农业厅科技入户示范村,2007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比全县人均纯收入高出27%。
黄家村地膜洋芋2000年开始种植,目前种植面积达1180余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0%以上,洋芋种植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0%以上,其中日光温室拱棚洋芋发展到300棚(每棚6分地),双膜洋芋种植达到1000余亩。种植品种以“克新六号”“克新四号”为主,每年2月初种植,5月初上市,生长期3个月,具有色白、个大、皮薄、肉细、口感好、上市早的特点,2006年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主要销往西安、渭南等各大批发市场,部分产品远销到四川、甘肃、东北等省份。2007年地膜洋芋每亩收益达3500元,仅地膜洋芋一项为该村人均增收2000元。
地膜洋芋已成为该村的一项支柱产业,并辐射带动周边赤水、辛庄、杏林等乡镇种植户上万户。在该项产业的带动下,该村成立了地膜洋芋专业合作社,积极为地膜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同时也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通过互联网为种植户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开展信息服务,目前参社农户已达100余户。在协会的推动下,该村已成为全县最大的地膜洋芋物流集散地,每年5—6月份客商络绎不绝,地膜洋芋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农产品。
随着“一村一品”工程的深入推进,黄家村将在村两委会的带领下,不断更新品种、推广先进的无公害作务技术,建立黄家村洋芋种植设施农业示范园,同时发挥黄家地膜洋芋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为种植户提供技术、销售、市场信息等服务将黄家地膜洋芋这个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柳枝香椿
落叶乔木,高达15米。树皮暗褐色,片状剥落;幼枝有柔毛。双数羽状复叶,长25—50厘米,有特殊香气;小叶10—22片,对生,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5厘米,无毛或下面脉腋有长束毛。圆锥花序顶生;花芳香;花萼短小;花瓣白色,卵状长圆形;退化雄蕊5,与发育雄蕊互生。蒴果卵圆形,长1.5—2.5厘米种子椭圆形,一端有膜质长翅。花期5-6月,果期8月。
各地均有栽培,多种植于村边路旁;分布于华北至西南各省。嫩芽食用,木材纹理细,是造船和建筑材料,木屑及根可提芳香油,国外用作雪茄烟的赋香剂;种子可榨油,含油量38.5%;根皮及果入药,有收敛止血去湿止痛的功效。树皮含川楝素,图醇,鞣质;叶含胡萝卜烃,维生素B,C。
6、附近旅游
宁山寺
宁山寺位於陕西省华县莲花寺镇境内。宁山寺是陕西省终南山东部佛教活动开展最早的寺院,坐落在小夫峪口东侧柏树坡的山脚下,四周竹林茂密,溪水长流,鸟语花香,游人不断。相传宁山寺修建与汉武帝刘秀有关。刘秀曾被王莽囚於西安城南王曲青龙岭,後经人解救脱离险境,而小夫峪过圉一带即为其休息藏身之所,迄今当地仍有许多关於刘秀的传说,一些地名如藏驾庄、等驾城、遇驾沟、刘秀沐、刘秀庙、刘秀沟、王莽坡、马刨象、二犬墓等都与此事有关。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尊崇佛教,为纪念真父伟绩,报答此地潜藏幸存之恩,遣王宰相於蟠龙山建造潜龙寺而宁山寺即为其下院。宁山寺建成之後,王宰相及其失心於此技剃出家,故宁山寺亦称“王相府”。该寺附近的长寿坡村东曾有王宰相墓葬及石塔,一直保存至1949年後。
宁山寺确切建寺时间可追溯至北宋年间,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阜头峰(即今之半截山)因地震崩塌。当时狂风墨忍天居地动,神鬼不宁,时人便修建静山堂以锁之。又无宁,又於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将其改为“宁山争寺”以锁之遂平定。以後历代皆有修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比云法师主持宁山寺後,再次对原有建筑募捐整修,并扩建了知客寮、司阍寮、退居堂、讲经堂、笔室、外廊、山门等。山门横额“宁山净寺”四字,及大雄宝殿楹联“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扩大难度不信之徒”,系于右任所题。直到“0”前,寺院保存完好,总面积三千四百多平方米,尚有竹园三千多亩,耕地十多亩,为关中东部名刹。“0”中,宁山寺惨重破坏,仅残存讲经堂、东厢房、斋堂等十几间,院内捐为耕地,六大柜佛经及所有字书佛像、法器均捣毁一空,住持僧佛心法师-还俗。
1978年比丘尼悟德住於宁山寺旁窑洞内,其时该寺被莲花寺石渣厂占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始移居寺中。十多年来悟德率领尼众节衣缩食,四方募化,集资数万元,先後修复宁山寺内旧有建筑,并新建了一些殿宇。现有天王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门、大雄宝殿三大间、讲经堂、宰相堂各三间、东道院五间、西道院三间、另珍藏碑刻两块,佛经三部。
宁山寺现任住持悟德,76岁,陕西渭南人,1942年出家,师从慈云法师。
蕴空禅院
蕴空禅院,位于华县大明乡乡*西南六公里的蕴空山北麓。相传始建东汉,旧名“去寂寺”。至于“蕴空山”、“蕴空禅院”的“蕴空”之名,当从大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普乾法师谈起,普乾法师为了遵崇名高望重的“蕴空禅师”才改“云寂寺”为“蕴空禅院”的。
蕴空禅院,明清时期,规模宏大,东西进深千余米,占地三十亩,佛堂香熏烟浓热闹非凡,时至晚清衰败。现禅院仅存大殿三间,内供释迦主尊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大殿右前侧有廊房六间供僧侣食宿之用,禅院南端有一仿木楼阁式宋塔,再南又有普乾和尚宝塔相伴。传说普乾禅师是明崇祯皇帝的四太子,自清灭明后,全家惨遭劫难,唯他一人有缘幸存,于是他便潜身佛门,周游到此,修身待机。因其素有“生不做清臣,死不沾清土”这誓愿,故亡魂归天之后,其弟子们便按师父遗嘱,选定风水墓地将其棺材用铁索悬在精心构筑的大墓中,且四周不着其土,最后唯留墓门收顶密封,以此为葬。
心诚的弟子们为了师父之灵早归西天成佛,便每日按时入墓诵经。如此,天长日久,墓门则成为后世虔诚信徒或四方游客祭扫、观光“悬棺”之要口,无怪呼华县群众久有“蕴空禅院看悬棺”之话语留传于世。蕴空弹院久负胜名,其重要的原因正在于“悬棺”,它使禅院具备了独特而浓厚的地方特色,数百年来,“大明寺”、“大明村“大明乡”等等总以“大明”命名。直至今天,每逢春夏之交这里都是旅游的好时节。
华县李元谅碑
华县李元谅碑
李元谅(732~793),先世为安息(古波斯)人。本姓安,在潼关领兵10余年。建中四年(783)出兵击败朱泚部,收复华州,晋镇-节度使。次年,与李晟等收复京师。贞元三年(787),与吐蕃会盟有功,赐姓名李元谅,任陇西节度使。该碑系贞元五年(789)李元谅离华州时,当地百姓奏请德宗所立。李元谅碑是大型唐代碑石,明万历六(1578)华州知州石元鳞将此碑从废署草莽中移置今地。李元谅碑坐落于华县华州镇新华路东段北侧县*门前,坐东面西。该碑青石质,六螭首,碑座埋于地下,碑身有收分,高4.45米,下宽1.54米,下厚0.4米。圭额篆书“大唐镇-陇右节度使右仆射李公懋功昭德颂”。碑身边栏减地刻蔓草纹。
碑文隶书,共32行,满行65字,记李元谅生平及功业10余条。上骑都尉张濛撰,守卫尉少卿韩秀弼书,李彝撰额。2007年6月华县人民*为李元谅碑建立保护亭,四周设有保护栏。碑亭为方形,两层,四面坡,圆尖形亭顶,仿古钢混结构。碑亭基座西护栏上附有李元谅碑简介。亭内西北角树有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碑文记载了1957年5月公布李元谅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元谅碑详细记载了唐史记载不详的“朱泚之乱”,起到了证史和补史的作用,为我们研究唐代这一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并且雕刻艺术价值很高,从侧面反映了唐代精湛的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