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竹麻号子

科普小知识 2023-11-22 12:19:09
...

竹麻号子是一种流传于四川省成都市的地方民歌,属于当地造纸工人在打竹麻时所唱的一种劳动号子,主要流行于成都所辖邛崃境内平乐镇的金华村金鸡沟、金河村杨湾、同乐村的芦沟以及花楸村等地。竹麻号子唱腔原始、质朴、粗放、高亢,是川西地区民间少数原汁原味演唱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浓郁的川西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

1、遗产信息

所属地区:四川·成都·邛崃市

文化遗产名称:竹麻号子

遗产编号:Ⅱ-7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成都市邛崃市群众艺术馆

遗产级别:省

2、遗产简介

平乐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镇历史已有2000多年。早在宋朝,平乐镇便以造纸业的兴盛而享誉海内外。根据宋代《九域志》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平乐镇的富庶和繁荣:“平落(乐)镇,濒河,水陆通道,市井繁富,纸市尤大。”《邛州志》也明确提到平乐镇的造纸工业影响甚大,所谓“成都草纸半平落(乐)”,说的就是此地造纸工业的盛况。在宋代,整个成都地区有一半的草纸产于古镇平乐,纸张的运输和传播主要是通过白沫江水路运抵临邛镇南河,再由南河进入成都各大码头,或通过乐山水路运出四川销往全国。

传统的手工造纸一般须20人左右一起配合,方能完成艰巨而繁复的造纸任务。每当工人们在感到疲乏或劳累时,他们就会敞开喉咙,唱起高亢激昂的竹麻号子。跟中国所有的劳动号子一样,都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劳动群众的智慧创造的,因此它就具有原始、质朴、贴近下层普通群众的艺术特点。

竹麻号子的演唱风格为“一领众和式”的民间音乐形式,在繁重而单调的劳动过程中,当钩子手手执长钉耙,把需要打的竹麻交给工人时,竹麻号子嘹亮的歌声就开始响彻整个造纸作坊。开始时,由一名工人领唱,然后众多的工人一起合唱,以此达到鼓舞干劲、统一节奏、抒发感情和消除疲劳的目的。随着号子的节奏由慢到快,造纸工人们的动作也越来越刚劲有力,当竹麻快被打完时,工人们的情绪和竹麻号子的咏唱也达到高潮,给人以一鼓作气和热烈奔放的艺术美感。

竹麻号子的唱腔和曲调包括高腔、平腔、连环扣、银丝调和扯麻花等,富于节奏和变化。唱词的内容也很丰富细腻,乐段的随意性和伸缩性较强,段落之间常用“嗦咿”、“喂”、“哟嗬”等衬词,尤以传统唱腔《数十二月》最为典型。

劳动的热情和歌唱的情绪被完美地统一起来。竹麻号子唱词所反映的内容主要包括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民间文艺,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内容也随之更新,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平乐地区竹麻号子传人杨祚寿和杨祚钦对竹麻号子有深切的体味,他们称竹麻号子是平乐镇“纸文化的魂魄”。这样的概括非常深刻,因为它包含了造纸工人们最艰辛的劳动和最朴素的感情。祖祖辈辈的造纸工人,既歌唱祖辈的生活也歌唱自己的生活。根据杨祚钦老人的讲述,竹麻号子至迟在清代末期便已形成固定的曲调,并且广为传唱。杨祚钦的祖上三代都是歌唱竹麻号子的能手,其高祖杨成相一生以造纸为业,其祖父和父亲也是当地赫赫有名的造纸工人,因此不难看出,当地很多能唱竹麻号子的人都是子承父业,在从事手工造纸的同时,学会为演唱竹麻号子。

打竹麻是传统手工造纸过程中最艰苦的劳动,需要用工具把完整的竹子打碎,因此人们在艰苦的劳动中发明了表达快乐和生活的竹麻号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平乐镇及附近的手工造纸作坊已经逐渐被机器造纸所代替,但是竹麻号子仍然作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形式保留下来,成了那个时代的见证。

平乐地区健在的老造纸工人,大多能完整地演唱竹麻号子。20世纪50年代,经过收集整理的竹麻号子被搬上舞台,成为川西坝子独具特色的民俗文艺节目。这一源于生活的古朴号子,曾参加四川省文艺调演并获奖,还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民歌精英汇演,得到观众的喜爱和高度评价。

竹麻号子记录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平乐古镇的古造纸遗址已被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在造纸过程中诞生的竹麻号子也成为广大游客和文艺舞台上备受欢迎的“原生态”曲目。对竹麻号子的继承发扬,无疑是对一个时代、一种生活、一种创造的缅怀和歌颂。

上一篇: ID女装

下一篇: 夜香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