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网络医托

科普小知识 2023-11-23 10:44:33
...

网络医托,隐蔽性更强,成本更低,欺骗手段更多样,有的还发展成诈骗,对患者利益以及医疗秩序造成很大危害,必须以对民众负责的态度加以有效整治。遏制“网络医托”要打“七寸”,即进一步规范网络秩序,清除网络医托肆虐的土壤,利用信息技术锁定违法犯罪证据,打击不法分子。同时,建立起更加畅通、透明的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引导患者到正规医院就诊,不再遭“网络医托”忽悠。

1、简介

传统“医托”还未治理好,又出现了进阶版的“网络医托”。后者的实质就是集团化、“一条龙”式医疗骗局。

2、招揽过程

近日,记者揭开了“网络医托”的隐秘江湖。“咨询医生”不是医生,通过微信、QQ、商务通等软件,为集团旗下至少20家医院“招揽患者”。这种“网络医托”已覆盖了北京、上海、昆明、成都等一二线城市,正不断向三线城市扩张。“网络医托”在患者到诊后可从相应医院拿到100-300元/人的提成,而医院平均从每名患者身上“开发”诊疗费用达6000元。

“社交网络”、“新媒体”、“创新”这些新鲜词汇,有些掩盖的却是古老的行骗行当。像所有时代和所有领域的骗子一样,“网络医托”精通人的心理弱点。他们个个都是美女医生或美女护士头像;对方提出约会,便直接问性功能如何;从对话到朋友圈全方位假装医生;交谈中夸大危害、捏造概念。

3、规模

“网络医托”是个新鲜事物,因为社交软件的流行也就是这几年的事,但是“网络医托”是在传统“医托”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而且已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记者卧底的两家公司就有600余“网络医托”,最重要的还是它在行业内的“示范效应”。据称,全国各地不少民营医院都在学习这个模式,线下医托被比成了“小儿科”。

这显然是一个值得警醒的现象。“医托”是我国医疗行业的一个痼疾。不断有查处“医托”案的通报,又不断有患者上当受骗。传统“医托”还未治理好,又出现了进阶版的“网络医托”。无论如何,“互联网+医托”不应该是“互联网+”的一部分。

“网络医托”的“核心技术”和传统“医托”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是利用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业内人士提出,建立规范的转诊制度,才能消除“医托”生存的土壤。转诊制度确实是对付“医托”的釜底抽薪之举,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转诊制度并从头培养患者的就医习惯,非一日之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对医托的泛滥视若无睹。

若想要打击“网络医托”,在技术上没有什么难度。聊天工具会留下记录,网络实名制也不该偏偏在这个时候失效。“网络医托”并非散兵游勇,而是光明正大组成公司。“网络医托公司”和对口医院又同属一家集团,配合密切,共享互通。重重证据都指向清晰的责任人。

4、集中整治

2016年5月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集中整治“号贩子”和“网络医托”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八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协调办公室,且明确在年内分三阶段严打“号贩子”,未来有关部门还将建立“号贩子”黑名单,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依照《方案》,协调办公室的职责是按照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协调组织各成员单位开展相关工作;对地方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收集各地区、各部门工作情况,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进展;做好跨区域跨部门案件移交;督办重大案件。

对于此次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了近期和中远期目标。《方案》强调,近期将以治标为主,各地各部门联合行动,集中优*量,重拳出击,对重点城市重点医院的“号贩子”打一场“集群战”,围剿通过互联网散布的“号贩子”、“医托”等有害信息,坚决遏制“号贩子”和“网络医托”猖獗势头。

中远期将坚持标本兼治,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并抓好落实,规范医疗机构广告宣传行为,斩断“号贩子”和“网络医托”利益链条,铲除“号贩子”和“网络医托”生存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