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风海镇
观风海镇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部偏西。面积162平方公里。人口2.34万,其中彝、回、苗等民族占16.6%。辖1居委会、14村委会。1932年置得胜镇,后改乡。1953年析设白沙、七里、七舍乡。1958年撤乡建观风海公社。1961年析建观风海、果化(七舍)公社。1984年置观风海镇和果化乡。1991年合并置观风海镇。有煤矿。盛产黄梨、苹果。畜牧业以饲养羊、牛、马为主。有中小学13所。古迹有假良堆汉墓群。镇人民*驻地观风海,在草海镇西北32公里,野鸡河畔。人口830,有汉、回、彝等民族。海拔2240米。古名赵班镇,为乌撒军事要地,土目住所。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名得胜坡。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更名关防海,设巡检司。1950年后改今名。大烟公路经此。
中文名:观风海镇
行政代码:520526107
身份证前6位:520526
长途区号:0857
邮政编码:553100
隶属政区:威宁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贵F
辖区面积:162km2
人口数量:约2.34万人
人口密度:144人/km2
1、地方简介
观风海镇
观风海镇位于威宁自治县城西北部,距县城52公里。境内交通便利,102省道横贯全境,内昆铁路过境14.2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76.21平方公里,耕地45240亩,林地35771亩。下辖三个党工委,14个行政村(社区),81个村民组,总人口8178户38653人。住着汉、彝、回、苗、白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3606人,占总人口数的35.2%。
2、行政区划
观风海镇区划
520526107201122野鸡河村
520526107202220海丰村
520526107203121七里半村
520526107204220塘房村
520526107205220白沙村
520526107206220仓房村
520526107207220箐口村
520526107208220李子村
520526107209220箐河村
520526107210220沙子村
520526107211220新民村
520526107212220勺口村
520526107213220七舍村
520526107214220果化村
3、地方人口
观风海镇
观风海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27721
男14783
女12938
家庭户户数6607
家庭户总人口(总)27402
家庭户男14488
家庭户女12914
0-14岁(总)9689
0-14岁男5103
0-14岁女4586
15-64岁(总)16995
15-64岁男9137
15-64岁女7858
65岁及以上(总)1037
65岁及以上男543
65岁及以上女49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7287
4、地方气候
观风海镇
观风海镇平均海拔2270米,地势平缓,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季风气候特点,日照多、辐射强,气候温凉宜人,6—8月阴晴相间、阳光和煦、日温差大。
5、物产资源
全镇国土面积176.21平方公里,有耕地4.52万亩,林地3.58万亩,素有“林海之乡”的美誉。地下煤碳等矿产资源富饶,据有关专家实地勘测,原煤储量达5000万吨以上。境内天然林茂密、草坪连绵、风景优美,有天生桥、钓潭、亚洲第一高桥——李子沟特大桥等自然景观,沙子村万亩森林资源有待开发利用,珍奇野生动植物众多,有国家一类保护植物红豆杉和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冠长尾雉,旅游资源前前景广阔。土壤的团粒结构较好,土质为黄沙土、海土和红粘土,肥力较好。
6、社会建设
观风海镇开展普法教育进校园活动
5月1日,观风海镇联合政法委、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妇联等部门到观风海镇中学开展普法教育进校园巡讲活动,让青年学生更好地学法、守法、用法。
活动中,普法宣讲员们通过讲解法律法规各项条文,精选身边典型案例,以案说法等方式,讲解与青年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以此来告诫广大青年学生要自觉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自觉遵守学校纪律,遵守社会秩序,不断提升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据了解,活动当天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附近景点
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
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
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境内,面积1.2万公顷,1985年经贵州省人民*批准建立,1992年晋升为*,主要保护对象为黑颈鹤及高原湿地生态系统。
草海是贵州高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水面面积达3000公顷。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湖区水质良好,水草茂密、鱼虾众多,生物资源比较丰富。区内有高等水生植物37种,其中海菜花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鱼类10余种,鸟类178种或亚种,其中27种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8种属中日候鸟协定保护鸟类,并为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此外,区内还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和人类文化遗迹。该保护区的建立对黑颈鹤及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威宁彝族撮泰吉
威宁彝族撮泰吉流传于距威宁县城40公里的板底乡曙光村,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年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撮泰吉”系当地彝语音译,“撮”意为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玩耍,所以又称“变人戏”。内容主要是反映彝民族生产生活过程,涉及到民族、民俗、舞蹈、祭祀等领域,所表现的内容可各自独立,也可联合演出,旨在祝贺喜庆丰收,祈求平安吉祥、人畜兴旺、风调雨顺。戏剧角色有2000岁的惹嘎阿布、1500岁阿达姆、1200岁麻洪摩和小娃娃阿安;演出道具造型古灵精怪、野气浓重。观赏“撮泰吉”,能将你带入彝民族神秘古朴的文化意境,从中增智受益。
中水遗址
2006年5月9日,威宁“中水文化”正式成为“2005年度中国大十考古新发现”之一。中水遗址包括鸡公山文化、吴家大坪遗址、红营盘墓地、银子坛墓地和大河湾遗址等。
三千年前,这里是贵州最大的粮仓、是贵州绝无仅有的陶器生产地,是当前揭开夜郎神秘面纱的突破口之一。中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贵州商周时期考古的空白。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考古学者们在中水发现了汉墓群、陶品、骨器、稻谷、大坑及被扭曲了的人的骨架等远古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于是,中水成了夜郎文化讨论的热点。2000年至2005年,中水一度成为全国考古的圣地、热点和焦点。
8、地方特产
威宁火腿
威宁火腿
威宁火腿是贵州的传统特产,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早就闻名海内外。威宁海拔2000多米,属高寒的乌蒙山区,漫山遍野生长着丰富的牧草,历史上畜牧业就十分发达,当地的彝族同胞又有赶山放牧的习俗,猪牛羊同群为伍,运动量大,猪腿非常发达,肌肉结实饱满,肥瘦肉交错;本地的可乐猪和法地猪等优良品种又有耐粗养耐寒的特点,瘦肉率高。从明洪武年间起,这里的彝族百姓就喜欢用火熏腌制腊肉,贮存食用,为制作威宁火腿创造了条件。威宁火腿,肉色棕红,色泽鲜艳,骨小皮薄,肉食细嫩,清香味美,多食不腻。
威宁党参
主治气血不足的党参是专门出口东南亚的“贵州枝党”。威宁党参含糖量和含蛋白质较高,年产量在15万公斤左右。
威宁党参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么站镇、金钟镇、新发乡、黑石镇、麻乍乡、哲觉镇、海拉乡、岔河乡、观风海镇、哈喇河乡、秀水乡、牛棚镇、迤那镇、斗古乡、龙街镇、雪山镇、石门乡、羊街镇、小海镇、盐仓镇、双龙乡、板底乡2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威宁洋芋
威宁洋芋块大、产量高、品质优、退化慢、口感好,干物质含量高、耐运输、耐贮藏,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均处于一流水平。威宁洋芋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和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具有美容功效。
据传,明朝时威宁就开始种洋芋。由于特殊的土壤等自然条件,威宁洋芋产量大质量好远近闻名,种植面积40多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年产量4亿多公斤,产值约1000多万元,有“洋芋之乡”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