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干山会议
1984年9月3日至10日,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上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的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它被称作“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是青年经济工作者“第一次集体发声”。这次会议不仅使一批经济学家脱颖而出,走上舞台,也为八十年代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
1、简介
“莫干山会议”,是指1984年9月3日至10日,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上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的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它被称作“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是青年经济工作者“第一次集体发声”。这次会议不仅使一批经济学家脱颖而出,走上舞台,也为八十年代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
当年,用不讲关系、不讲学历、不讲职称、不讲职业、不讲名气,凭论文水平确认代表资格的方式,从全国各地选拔了124名中青年经济学者上莫干山开会,探讨中国改革的方向,集他们的思想精华来针对即将全面展开的城市经济*改革提出一些具体的改革方案和思路供*参考。
2、会议的筹备
莫干山会议是由中青年经济学者民间发起、新闻单位和地方研究机构出面主办、*和国家有关部门相关人员参与和支持的一次“民办官助”会议。中心议题是“城市经济*改革”。
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的名称及会议地点“莫干山”,是由当时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后并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朱嘉明、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刘佑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黄江南、《经济学周报》*等最初商议提出,并得到**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王岐山支持。
“最初商议”是1984年2月,地点为浙江杭州。参加者包括朱嘉明、刘佑成、黄江南和孙皓晖。
回京后,朱嘉明、黄江南又与*、王岐山等商议,并获得支持。这种支持,既包括思想和组织上的,也包括实务上的。
1984年初夏的一天,朱嘉明、黄江南、*来到该所进行学术交流,还与研究生见面座谈。所里的李罗力、杜厦、金岩石,还有其他同仁,出面与之对话,彼此讨论甚欢。讨论中,朱嘉明等露出希望中青年聚会的意思,南开诸君欣然赞同。临别时大家有点依依不舍,南开诸君一直把嘉明、江南、*送到天津火车站的月台上。后来得知,正是在“从天津回北京的火车上”,他们形成比较清晰的构思,并起草了关于召开“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会议”的有关材料。
在当时的情况下,由中青年经济学者民间主办这样一个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实有困难。于是采取由*级新闻单位和地方研究机构出面主办的会议模式。《经济日报》、《经济学周报》、*人民广播电台、《世界经济导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经济效益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先后参与作为联合主办单位。
为保证会议按流程顺利进行,会议成立筹备工作组。从现存文字材料看,组长:*;副组长:徐景安(国家体改委)、黄江南;成员:卢健(*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周其仁(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高善罡(经济日报)、崔维德(中国青年杂志社)、陆微微(中国青年报)、朱杏清(世界经济导报)、周平(*人民广播电台)、刘佑成、王小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孙祥剑(国家经委财贸综合局)、胡世英(自学杂志社)、*(清华大学)、卢迈(北京经济学院)。
1984年6月12日,《经济日报》在总编辑安岗、副总编辑丁望的主持下,发布了一条颇为引人注目的新闻,题为《本报等五单位将召开中青年经济学术讨论会,广泛征集论文邀请入选者作为正式代表出席》,消息指出:“将于9月上旬在浙江省联合召开‘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讨论的中心内容是我国经济*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从本月中旬开始,向全国广大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广泛征集论文。论文入选将作为正式代表应邀出席会议。”
这里最值得关注的是“以文选人”的模式。尤其是提出:不讲关系、不讲学历、不讲职称、不讲职业、不讲名气。就是这条“唯才是举”、“英雄不问来路”的征文启事,给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中青年带来不小吸引力,在全国各地引起反响。从6月12日向天下“征文”到8月15日,短短两个月内,会议筹备组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300多篇论文,平均每天20余篇。论文作者既有从事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也有在各条战线基层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士,反映了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愿为改革大业贡献才智的使命感。
会议筹备组日常工作由北京的中青年学者承担。论文评审组任务繁重,该组组长为王小鲁、周其仁,副组长为朱嘉明、卢迈、宋廷明、高粱。其中,王小鲁负责基本理论方面,周其仁负责农业经济方面,朱嘉明负责工业经济方面,卢迈负责财金商经方面,宋廷明和高粱负责宏观经济*改革方面。由于来稿踊跃,遂扩大阅稿队伍,张少杰、蒋跃、夏小林、高善罡等先后参与审阅。
3、会议的召开
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莫干山会议如期举行。1984年9月3日,“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在莫干山450号(大教堂)内正式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前述论文入选作者及一部分筹备会议和受邀学者代表124人、*有关部委代表8人、浙江省特邀及列席代表19人,加上会议领导小组成员、新闻界代表、浙江省有关方面负责人等,共计180余人。
这里需要指出,在与会者中,有部分在*和国家有关部门工作的人员,如**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王岐山、**书记处研究室左芳、中宣部理论局贾春峰、*组织部青干局闫淮、*办公厅李英汤等。
除*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外,时任浙江省省长、省委副书记薛驹,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罗东,以及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的领导也出席了会议。浙江省为此次会议是作出重要贡献的。
在开幕会上,有关各方相继讲话,有的是祝贺性的,有的是实质性的。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主办单位代表《经济学周报》主编王瑞荪的讲话和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贾春峰的讲话。开幕式后,全体会议代表合影留念。
为保证会议按既定目标顺利举行,会议期间设有领导小组,由发起单位的领导组成。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共11人,包括《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和副总编辑丁望、《经济学周报》社长冯兰瑞和主编王瑞荪、*人民广播电台理论部副主任张学廉、《经济效益报》负责人刘与任、《中国青年》副总编王文起、《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总编白若冰、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奇、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方民生等。秘书处由*任秘书长,刘佑成、徐景安、黄江南为副秘书长,朱嘉明、周其仁、王小鲁等为主要成员。
大会后,转入围绕城市经济*改革的中心议题专题讨论。在北京筹备阶段,初步构想分为5个组,即基本理论组、宏观经济*改革组、工业经济组、农业经济组、财政金融商经组。到了莫干山上,考虑到改革的全局性和迫切性,加之会议人员较多,故专题讨论组有所拓展,增加到7个,而且顺序有所调整:第一组,主要讨论经济*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价格改革的战略问题;第二组,主要讨论工业管理*和企业活力问题;第三组,主要讨论对外经济开放问题;第四组,主要讨论发挥中心城市多功能问题;第五组,主要讨论金融*改革问题;第六组,主要讨论农村产业结构变动问题,以及农村经济*改革与城市经济*改革的接口问题;第七组,主要讨论经济*改革涉及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商品经济、所有制问题、*经济职能问题等。
讨论中,打破传统的会议模式,在会上不宣读论文,不作空泛议论,而是紧紧围绕专题,各抒己见,会议还创造了“挂牌讨论”等新鲜形式,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和活力。会议期间,大会会务组印发类似简报类的“会议情况”,交流各组讨论的信息,加上会外交流比较频繁,与会者对其他组的讨论情况是了解的。9月8日,会议领导小组、各组召集人和会议秘书处曾召开碰头会,对会议前一阶段进行小结。会议领导小组丁望、冯兰瑞、王瑞荪、张奇、方民生、王文起、张学廉以及*办公厅李英汤等先后发言,对会议成果充分肯定,对下一步讨论和总结做出安排。
4、八大议题
会议以城市经济改革及其相关问题作为中心议题,分成八个专题小组展开讨论:
(1)关于价格改革的战略问题;
(2)关于工业企业实行自负盈亏问题;
(3)关于发挥中心城市多功能问题;
(4)关于沿海14座城市对外开放问题;
(5)关于金融*改革问题;
(6)关于发展和管理股份经济问题;
(7)关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问题;
(8)关于现阶段*经济职能问题。其中在理论和思想上讨论最热烈、也最富有成果的是价格改革的战略问题。
5、历史意义
莫干山会议,被称作“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是青年经济工作者“第一次集体发声”。这次会议不仅使一批经济学家脱颖而出,走上舞台,也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
上一篇: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
下一篇: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