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克莱·刘易斯
姓名:辛克莱·刘易斯
性别:男
出生日期:1885年
籍贯:明尼苏达州的索克中心镇
1、个人履历
刘易斯1885年生于明尼苏达州的索克中心镇,童年是在痛苦和孤独中度过的,他被认为是个古怪的孩子,成为同伴们玩弄和嘲笑的对象。这段经历使他对小镇庸俗偏狭的生活深恶痛绝。17岁时,他远离家乡到外地求学,经过半年预科学习,考入耶鲁大学。在耶鲁,他仍然是个局外人,这使他一度离开学校,去过厄普顿·辛克莱创办的*居民试验区和纽约、*等地,后又重返学校。1908年大学毕业后,他在几家出版公司靠打杂糊口,并开始创作。两后后,他又到纽约做编辑工作。1916年,他辞去编辑工作,专门从事写作。辛克莱·刘易斯的小说深刻地揭露和讽刺了二十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他笔下的阿罗史密斯,是一位理想主义的医生形象,也是他的作品中极少的一个正面人物之一。作者通过马丁·阿罗史密斯的坎坷一生,揭露和讽刺了当时美国医学界的弊病,深入细致地剖析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现象。辛克莱·刘易斯在20年代取得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到三四十年代遭到冷落,60年代后被基本否定。然而90年代初刘易斯研究再次升温。本文以刘易斯的这一起落过程为线索,说明美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走向在几十年中出现的变化,尤其说明经过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后,美国文学朝现实主义(或新现实主义)回归、批评从形式主义和文本中心向历史批评和文化研究转向的这一趋势。在刘易斯其余的生涯中,他不断地旅游和写作,常常把以前的经历当作以后创作的材料。他结婚两次,一次同格雷斯·利文斯通(1914年),一次跟多萝西·托马森(1928年),两次都以离婚告终。刘易斯一生创作20多部作品。他早期的五部长篇都是具有浪漫气息的通俗小说,这只能算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段学徒插曲。20年代是刘易斯创伤最旺盛时期。1920年,他以《大街》一举成名后,又推出《巴比特》(1922)和《阿罗史密斯》(1925)。这三部作品被认为是他的最优秀之作,其中《巴比特》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作,《阿罗史密斯》曾获1926年普利策文学奖,但他拒绝受奖,以*保守派以前对《大街》的非难。此后他又写了《艾尔麦·甘特利》(1927),《多兹沃思》(1929)等长篇小说。1930年,“由于其描述的刚健有力、栩栩如生和以机智幽默创造新型性格的才能”,他成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1929年,当《多兹沃兹》问世时,刘易斯作品中的感伤温情笔调又开始支配了现实的、讥讽的笔调。山姆·多兹沃兹是巴比特的另一翻版,但在这里刘易斯却认为中西部中产阶级的价值观自有其优越之处。在1930年他甚至谈到将所有的改革者装船送往德国。《安·维克斯》(1933年)和《无辜的人》一样,赞美了美国的小城镇。《艺术的工作》(1934年)以一个旅店老板为主人公,并诋毁一位自诩的作家。虽然保守的巴比特把国家拯救的希望寄托在他不受旧俗影响的孩子身上;但在《挥霍无度的父母》(1938年)中,沉着冷静的弗雷德和黑兹尔却希望国家将能挽救他们激进、愚蠢的子孙。刘易斯与中产阶级美国相妥协的进一步明证就是他在1935年被接纳为全国文学艺术研究院的成员,1937年他又成了美国文学艺术科学院的一员,而他以前斥之为阉割和驯服文学的机构。30年代后,刘易斯的作品较缺乏浓度,写作技巧也较前逊色。家庭烦恼使他晚年精神失常,终于在罗马病逝。近40年的创作生活使他身后留下了20部长篇小说,还有《短篇小说选》(1935)、书信集《从大街到斯德哥尔摩》(1952)、杂文集《来自大街的人》以及三个剧本。他善于描绘小镇风貌,刻画市侩典型,嘲弄“美国生活方式”,充满讽刺、诙谐,风格粗犷,直率。这一切,也是美国新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