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OceanUniversityofChina)原名青岛海洋大学,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始建于1924年,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建设大学之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学校现辖崂山、鱼山和浮山三个校区。
中文名:中国海洋大学
英文名:OceanUniversityofChina
简称:中国海大、中海大
创办时间:1924年
类别: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类研究型大学
属性:卓越计划,211工程,985工程
主管部门:教育部
主要院系:海洋环境学院、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洋生命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
所属地区:中国山东青岛
学校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
现任校长:于志刚
硕士点:214个
博士点:75个
专职院士:7人
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目标定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1、学校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3个校区,占地2400余亩。设有18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8300余人、博士研究生1800余人。教职工3405人,其中专任教师1683人,博士生导师45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3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4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著名作家王蒙担任学校顾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受聘学校顾问、海洋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12位知名作家受聘为学校“驻校作家”。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
学校拥有教学和科学考察船舶3艘,包括3500吨级的“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300吨级的“天使1”号科考交通补给船、2600吨级的“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管),另有一艘在建的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号,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学校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主持其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2个功能实验室的工作,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他6个功能实验室的建设。
学校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9个学科(领域)名列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十二五”以来,主持*各类项目11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4项、人文社科奖励51项,被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17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704项,授权发明专利918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6项。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2、学科实力
中国海洋大学经过近90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持续重点建设下,学校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标志性成果涌现,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开创新局面。
学科水平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深化实施“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在巩固和发挥海洋和水产特色学科优势、继续提升其学科水平的同时,辐射带动了学科的进一步交叉融合,不断培育和拓展新的学科增长点,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1个培育学科)。设置有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此外,还拥有13个类别的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能源与环保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之一(全国共批准25个学位授予单位)。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2013年7月份统计,学校已在8个学科(领域)成功进入全球科研机构前1%行列,并列“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第16位。
3、科研实力
高层次科研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大力实施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为重点的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充分利用国家“千人计划”、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等国家及省市人才计划,并大力实施学校“筑峰/绿卡/繁荣/英才”人才工程,在优势学科、新兴学科和战略培育学科,引进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带领本学科跟踪国际科学前沿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建设扎实推进。按照“杰出学科(学术)带头人+国际知名学者+精干学术团队”的组织模式,在海洋科学、水产科学等特色与优势学科,建立了以院士、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领军人才为核心的优秀创新团队,建成了包括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等在内的9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进一步提升了优势和特色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科研平台条件不断完善,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能力显著增强。学校紧紧围绕学科国际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特别是经过“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点建设,科研装备条件明显改善,仪器设备、研究手段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科研基地布局更为合理,以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为重要组成,总体构成了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日益成为学校承担重大项目的载体和科技智慧的发源地。近年来,学校整体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科技经费数连年跃上新台阶,2013年实到科研经费5.5亿元。作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涉海项目主要承担单位之一,先后共主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及经费数连攀新高,2013年获资助经费首次突破1亿元,连续多年覆盖基金委所有的8个学部,推进了我校基础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并成为培养和造就优秀科技人才的摇篮。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南海深水区内波观测技术与试验系统开发”、重大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以及主题项目“海洋能集成供电系统研究与示范”等为代表的系列863计划项目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海洋科学、水产、海洋工程技术等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实现了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协调发展,开创了我校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积极承担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资源潜力评估专项及大洋协会、中国地调局等国家海洋环境与资源调查专项项目,“十二五”以来专项经费年均近亿元,为摸清我国及相关海域海洋家底做出了贡献,同时为学校开展海洋研究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
高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丰硕。在南大洋深层能量传递及混合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Geoscience》2011年第6期,部分结果被JournalGeophysicalResearch-Oceans选为亮点工作进行报道;在全球副热带大洋西边界流与气候变化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ClimateChange》2012年第3期;发现过去60年Walker环流减弱的新证据,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2年11月《nature》主刊上;在海洋纤毛虫的系统学、分类学和细胞学等分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被国际知名学者誉为居world-leading水平;脊椎动物肝脏和适应性免疫起源与进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国际著名学者认为是“新发现”(newfindings)和“新观察”(novelobservations)。“十一五”以来先后获*科技奖励9项,获授权国际专利15项,获授权国内发明专利640余项,在若干关键领域形成了系统的技术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网,并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包括Nature子期刊在内的国际主流刊物上(SCI、EI、ISTP)发表高水平论文12000余篇。据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3年9月份发布的2012年度SCI收录论文国内高产机构排名,学校分别列国内研究机构地学领域第6位、农学领域第14位。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服务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牢牢把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积极参与山东省“两区”建设。学校充分发挥在海洋和水产学科优势,特别是在水产良种转化、健康养殖技术集成、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和海洋环境预测预报方面,注重加强技术集成转化、产品市场化和为国家海洋管理服务能力,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连续三年实到经费突破亿元大关。产学研合作形式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点到线到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发展发展,在海洋观测(监测)技术、海洋油气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领域形成了技术组群,为推动国家、地方海洋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与应用开发,对虾白斑症病毒单克隆抗体库的构建及应用,栉孔扇贝健康苗种培育技术体系,海洋水产蛋白、糖类及脂质资源高效利用,主要海水养殖动物的营养学研究及饲料开发,环境友好型海洋防污涂料和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等关键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等成果成为我国海洋农牧化新浪潮和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助推器。与舟山市、中海油、大连獐子岛渔业等地方*和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技术输入促进了地方和企业的大发展。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开创新局面。学校以重点学科和特色领域为中心,逐步推动和扩大学校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多种形式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氛围;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力度,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充分利用海外科技人才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瞄准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共同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人才为核心,以基地为平台,以项目为纽带,三者之间相互融合促进,不断开创学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新局面。目前,学校与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国际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成立了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共同支持的中德海洋科学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获批建设了学校首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批设立了物理海洋、水产养殖、海洋化学和海洋工程4个领域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山东省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上高层次平台基地共同构建了学校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网络。与国际科技合作伙伴合作,共同主持承担各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30余项。
4、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30余人,博士生导师357人,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约80%,近90%的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58%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85%,教师中有一年以上在校外学习和研究经历的占教师总数的70%,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名列部属高校前茅。
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4人,“长江学者”16人,“青年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7人,“筑峰人才工程”、“绿卡人才工程”、“繁荣人才工程”岗位教授15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9人,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89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担任顾问、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原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受聘海大顾问、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画家范曾担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为名誉教授,10位知名作家受聘为“驻校作家”,还有5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客座教授团”以及来自十几个国家的4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海外教授团”。
*教学团队4个:海洋无脊椎动物养殖学课程教学团队--王昭萍,海洋化学课程教学团队--杨桂朋,细胞生物学教学团队--樊廷俊,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与开发--薛长湖。
中国海洋大学两院院士名单:
文圣常院士
管华诗院士
冯士筰院士
李庆忠院士
高从堦院士
麦康森院士
张国伟院士
刘鸿亮院士
吴立新院士
5、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鞠传进
校长:于志刚
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卢光志
副校长:李巍然闫菊李华军吴立新
总会计师:王剑敏
6、院系设置
海洋环境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水产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医药学院
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法政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体育系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基础教学中心
社会科学部
教育系
艺术系
学校设有68个本科专业。
有*特色专业12个: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会计学、水产养殖、海洋技术、生物科学类、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科学、药学、法学、食品科学、工程、化学
7、文化传统
校训
海纳百川意指:海之大,能容纳一切河流之水。形容气度·胸怀之广。寓意海大培育之人应虚怀若谷,有大海般的胸襟;海大园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能容纳各种学术思想;海大能容纳包括大师级人才在内的各路群英,能采纳来自各界的有益之言行,有益之成果。取则行远指:海大人既能够遵循学术规律,又能眼界高远,目标远大,且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蕴含海大人志存高远,探索不已,勇攀高峰的精神与追求。
校歌
海大之歌---中国海洋大学校歌
王蒙词康建东曲
啊,海洋,你是多么富饶!
啊,海洋,你是多么宽广!
造就宏伟事业,勾勒缤纷梦想!
你是生命的起源,你是物产的宝藏!
你是文明的摇篮,你是决定胜负的战场!
面向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献身海洋!
中国海洋大学,显示着海洋的气象!
啊,海大,你是金秋鼎盛!
啊,海大,你是历练辉煌!
涌动大海气魄,锤炼大海栋梁!
响应世纪的召唤,追求辉煌的翱翔!
营造青春的乐园,博大精深的科学殿堂!
海纳百川,取则行长,美丽青岛,美丽海疆!
中国海洋大学,培植着海洋的希望!
啊,海洋,你是情思千种!
啊,海洋,你是仪态万方!
综合学科汇粹,发展创造弘扬!
辐射知识的魅力,展现生命的激荡!
你是悠远的回声,又挑战着新奇的想象!
如海如洋,无限风光,中国海大,大方光芒!
中国海洋大学,通向辉煌未来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