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鹦鹉
超强台风鹦鹉(英语:TyphoonNuri,国际编号:1420,联合台风警报中心:20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aeng)为2014年太平洋台风季第二十个被命名的风暴。“鹦鹉”(马来语:Nuri)一名是由马来西亚提供,是指一种身上有蓝色冠羽的鹦鹉。超强台风鹦鹉,是2014年全球的最强风暴之一。鹦鹉曾经一度达到CDG+WMG,为21世纪第3个CDG+WMG的台风,ADT分析出了T7.8的数值,是全球自台风海燕以来的最高值之一。鹦鹉的巅峰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评为155kts。鹦鹉转化为温带气旋后成为北太平洋有记录以来的最强温带气旋,全球有记录以来环流最大的风暴,七级风圈半径3380千米。位于鹦鹉中心外100千米的白令岛的浮标站的实测最低气压竟达到了930.1百帕!在2016年4月19日的卫星时代热带气旋TOP10初步排行中,鹦鹉的风速被确定为173kts,气压被确定为882hPa,名列第四。在2016年9月公布的最终排名中,超强台风鹦鹉位列第十三名。但由于该排名使用的热带气旋分析法具有"洋区歧视"色彩,因此并不准确。
1、发展过程
形成并开始发展
2014年10月28日,一个庞大的低压区在关岛东南方海面上生成。中午12时,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给予扰动编号96W。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LOW”的评级。同时,日本气象厅将其评为低压区。由于该热带扰动环流较大,整合较为缓慢,因此发展十分缓慢。
超强台风鹦鹉路径(含后期温带气旋)10月30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MEDIUM”。下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TCFA),并对其评级提升为“HIGH”。随后,热带扰动触发了CISK机制(即第二类条件不稳定机制),开始明显发展,系统整合初见成效。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
超强台风鹦鹉路径(含后期温带气旋)
随着系统的明显发展,10月31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GaleWarning)。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给予编号20W。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鹦鹉。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10月31日夜,热带风暴鹦鹉在较为良好的环境下开始构建风眼结构,中心附近风力继续增强,不久便出现了暴风。日本气象厅不久便发布了暴风警报(StormWarning)。11月1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
爆发增强,达到巅峰
开始爆发增强的超强台风鹦鹉台风鹦鹉继续随着引导气流和自身内力向北偏东方向缓慢移动。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东移入海,位于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受到打击,出现东退趋势。此时台风鹦鹉已经移动至副热带高压最西端,高空引导气流的方向由北变成了东北,在加上其内力,台风鹦鹉的移动方向开始偏向东北。在台风鹦鹉的西面有一块高海温区域,海温超过了29℃。北方南下的弱冷空气为其打开了良好的高空极向急流,带来了较强的辐散。同时台风鹦鹉的高空赤向急流依旧强盛,带来了很好的辐合。在十分优越的环境下,台风鹦鹉开始急剧增强,其高层风眼迅速清空。在强烈下沉气流的作用下,台风鹦鹉打开了一个直径约14千米的细小风眼,并在风眼中迅速形成了一片晴空区。
11月2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一级台风。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直接升格为三级台风。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四级台风。此时鹦鹉的眼温已经急剧攀升至10.3470℃,CDG也亦是连接成环,但并不合格。鹦鹉的第一次巅峰,也就是超强台风鹦鹉的主巅峰,正式宣告开始。11月2日下午5时,超强台风鹦鹉的CDG环合格,成为全球自超强台风海燕以来,首个CDG环合格的热带气旋。
巅峰时期的超强台风鹦鹉
11月3日凌晨,超强台风鹦鹉的CDG环依旧合格,NOAA的ADT8.1.4曾一度分析出T7.8的较高数值。在维持巅峰形态几个小时之后,系统开始受到干空气的影响,冷空气从西北象限入侵,再加上眼墙置换,强度逐渐减弱。11月3日午夜0时,鹦鹉的CDG环断裂,但风眼温度却还在不断上升,反而比形态巅峰时期还要高得多。11月3日上午9时,超强台风鹦鹉的CMG环断裂,ADT上风眼温度低于9℃(实际是受到卫星角度影响所致,其实风眼温度仍在上升,此时是其风眼温度最高的时候),鹦鹉的第一次巅峰宣告结束。
开始减弱
超强台风鹦鹉卫星云图11月3日上午,超强台风鹦鹉受到干空气入侵的影响开始减弱,眼墙置换开始,第一次巅峰宣告结束。
11月3日夜间,鹦鹉的对流曾再度增强,CMG环一度合格,眼温再度升高,NOAA的ADT8.1.4一度分析出了T7.5的较高数值,鹦鹉的第二次巅峰开始。随着鹦鹉加速向东北方向移动,超强台风鹦鹉已经离开高海温区域。鹦鹉的赤向急流显著减弱,辐合明显减弱。鹦鹉所处区域的垂直风切变开始增强,对流开始衰弱,随后便持续减弱,第二次巅峰结束。
11月4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四级台风。11月5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三级台风。随着鹦鹉继续向东北方向移动,其已经靠近西风大槽,垂直风切变急速增强。同时,其高层风眼填塞,但底层风眼仍然存在。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二级台风。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一级台风。
11月6日上午8时,鹦鹉眼墙置换失败,眼墙彻底崩溃。受到西风带的强劲的风切变影响,鹦鹉的对流被迅速切离,冷空气进入核心区域,鹦鹉出现了一些温带气旋特征。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并对其发出最后的警报(FinalWarning)。11月7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鹦鹉已转化为一股温带气旋。
变性为温带气旋,发展成“白令炸弹”
变性为温带气旋的超强台风鹦鹉
变性为温带气旋之后,11月8日,温带气旋鹦鹉再度爆发增强,中心出现超强暖隔离区,24小时气压下降了64hPa,成为了一股炸弹低气压。鹦鹉的第三次巅峰开始。鹦鹉再度增强至台风程度的风力,七级风圈半径急剧膨胀至3380千米,气压更是急剧下降至920hPa,成为北太平洋史上最强的温带气旋,也是全球有记录以来的体积最大的风暴,故另有“白令炸弹”之称。鹦鹉继而接近加拿大及美国,影响200万居民,并带来比正常更低的气温和更早的暴风雪。在申雅岛,曾一度测得110km/h的持续风速以及156km/h的阵风风速。在美国空军的报告中,申雅岛只有受到轻微的损害。在鹦鹉中心外100千米的白令岛浮标站气压竟低至930.1百帕。11月10日,超强温带气旋鹦鹉退化成一道高空槽,宣告消散。鹦鹉在消散前,其庞大的环流曾导致位于北美上空的极地涡旋大规模南下。11月中旬,北美出现大范围极寒天气,部分地区的气温甚至打破历史最低记录。
2、强度总结
其温带气旋时期七级风圈达3380千米,是全球史上最大的风暴之一,面积相当于同年台风季威马逊的十倍。
其后,于日本气象厅发布的最佳路径中,日本气象厅将鹦鹉的风速调升至110节。
其后,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佳路径中,中国气象局将鹦鹉的风速调升至68m/s,气压下调至900hpa。
其后,在香港天文台发布的最佳路径中,香港天文台将鹦鹉的风速大幅度上调至250km/h,超越黄蜂,与黑格比持平。
在2016年04月19日的卫星时代(1978.12-2016.04)全球热带气旋TOP10初步排行中,鹦鹉的风速被确定为173kts,气压被确定为882百帕,与多个热带气旋并列第四。
在2016年9月公布的卫星时代热带气旋排行榜中,鹦鹉位列第十三名。
3、强度比较
下面是同年的几个热带气旋接近中心最高风速比较。
热带气旋 | 日本气象厅 | 中华民国*气象局 |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 | 香港天文台 | 中国*气象台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
鹦鹉 | 10分钟平均:205km/h |
10分钟平均:200km/h | 10分钟平均:205km/h | 10分钟平均:250km/h | 2分钟平均:245km/h | 1分钟平均:285km/h |
黄蜂 | 10分钟平均:215km/h | 10分钟平均:210km/h | 10分钟平均:215km/h | 10分钟平均:240km/h | 2分钟平均:245km/h | 1分钟平均:285km/h |
黑格比 | 10分钟平均:215km/h | 10分钟平均:210km/h | 10分钟平均:215km/h | 10分钟平均:250km/h | 2分钟平均:245km/h | 1分钟平均:285km/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