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蒲公英
台风蒲公英是2004年第七号台风(名字来源于朝鲜,意为“一种小黄花”)。2004年6月23日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24日-29日持续增强为二级台风,7月1日在*花莲登陆,7月3日在浙江乐清黄华镇登陆,7月5日后远离上海并逐渐消失。该台风为中国南部地区造成大规模强降雨天气,但由于预警及时并未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
1、发展过程
2004年第7号热带风暴于6月23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向偏西方向移动,6月24日14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6月27日加强为台风,折向东北方向移动,并继续加强,6月29日台风发展到最强盛时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速50m/s达15级,7级风圈半径460公里,10级风圈210公里。台风进入东经122度以后,转向偏北方向移动,7月1日10时30分在*花莲登陆,7月2日穿过*省北部地区后进入东海南部海面继续向偏北方向移动,台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7月3日9点30分中心在浙江乐清黄华镇登陆,继续沿浙江海岸线北上,经舟山海域转向东北,20时热带风暴中心已经到达上海以东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纬31.3度,东经122.4度,中心气压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9级,距中心大约250公里的地方风力有8级,并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朝东北偏北方向移动,逐渐远离上海,7月5日08点钟减弱为低气压消失。
2、台风特点
1、台风生成时间早、历时长:“蒲公英”台风于6月23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于7月5日8点钟停止编报,历时将近12天。
2、台风较强、移动速度较慢,近上海海面时,移速加快:“蒲公英”台风于6月23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首先向偏西方向移动,移动速度较慢,除6月25日台风的移速达20公里/小时外,在台风登陆以前的移速为10—15公里/小时。在台风沿西北向移动过程中,台风中心气压也逐渐降低,中心风速逐渐增强最高达15级,6月29日台风达最强盛时,台风移速减慢至缓慢状态。7月3日台风在浙江登陆后,移速才增加,以25—37公里/小时的速度渐渐远离上海。
3、台风云系呈不对称状:从“蒲公英”台风云系的发育过程来看,该台风有明显的不对称现象。螺旋云系。当台风靠近*沿海附近时,其云系逐渐发展成不对称现象,中心气压上升到980百帕,但台风所到之处强度依然很大,给附近区域带来8-9级大风,并伴随着强降雨。
4、台风风速大:“蒲公英”台风呈现风力很强的特性,中心最大风速达50m/s,近中心风力达15级,其中12级以上风力持续时间为84个小时。在台风处于上海临近海域时,上海外高桥水文站的风力达到7-8级大风,长江口区达到9-10级大风。
5、台风发展不稳定:“蒲公英”台风在减弱为热带风暴,经过上海继续北上过程中,中心气压又开始增强,由7月4日2点钟的990百帕增强到7月4日14点钟的983百帕,后又慢慢减弱,这在历史台风中是比较少见的。
3、灾害影响
虽然“蒲公英”台风在穿过*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于7月3日16时继续减弱为热带风暴,但该台风依然风力较强,受“蒲公英”台风北上外围云系的影响,上海外高桥水文站风力达到8-9级,又恰逢黄浦江处于大潮汛,因此,上海地区受到了风、雨、潮的综合考验,最高潮位超过了警戒水位,由于预报及时,防汛措施得当,大大降低了上海地区因台风引起的经济损失。
1、雨情:7月3日20时热带风暴中心到达上海以东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纬31.3度,东经122.4度,中心气压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9级,距中心大约250公里的地方风力有8级,全市普降大到暴雨,由于此时台风云系非常不对称,从而造成的降雨也不均匀,暴雨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北部区域,南部相对较小,其中嘉定、宝山,崇明、浦东新区等地出现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个别站点崇明的新建站出现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区雨量相对较小,最大的杨浦区为37毫米,其他各区雨量在20多毫米。
2、风暴潮:“蒲公英”台风对上海黄浦江潮位的影响非常明显,7月4日凌晨,上海市黄浦江及沿海的许多站点均出现了近二年来的最高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其中,长江口区的外高桥站4日01时出现了5.02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90米)0.12米;吴淞口站4日凌晨1时15分水位达5.00米,超4.80米警戒水位0.2米,市中心区黄浦公园站4日01时55分出现了4.73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黄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时30米水位达3.91米,超警戒水位(3.5米)0.4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