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绍
嵇绍(253年—304年),字延祖。谯国铚(今安徽淮北临涣)人。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西晋时期文学家。生于魏嘉平五年(依《晋书忠义传》,十岁而孤,康死于景元三年推算)卒于晋惠帝永兴元年,年五十二岁。为人旷达,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后以山涛之荐,武帝徵为秘书丞,始入洛。赵王伦篡为,署为侍中;惠帝复辟,遂居其职。永兴初,河间王颙、成都王颖举兵,绍从帝战于荡阴,侍卫皆溃。惟绍以身捍卫,飞箭羽集,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帝衣。事定,左右于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元帝即位,(公元三一七年)赐谥曰忠穆。绍著有文集二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中文名:嵇绍
别名:嵇延祖、嵇侍
朝代:西晋
民族:汉族
出生地:谯国铚县(今安徽淮北)
出生日期:公元253年(曹魏嘉平五年)
逝世日期:公元304年(西晋永安元年)
职业:文学家、官员
代表作品:《长生树赋》《槐香赋》《赠石季伦诗》
谥号:忠穆
典故:嵇侍中血、鹤立鸡群
1、人物生平
嵇绍不孤
嵇绍
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和王戎,在嵇康被杀害之后,对嵇绍一直都有着特别的照顾。他们尽到了朋友应尽的道义与责任,使得这个孤弱的孩子,即使失去了父亲,却还拥他们慈父般的关怀与教导,不再那么无依无靠,这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朋友之间感人至深的信义与友情,也成为了千古传扬的佳话。
嵇绍非常孝顺,他在父亲过世之后,小小的年纪,就担负起持家的重责,他细致体贴地关怀照顾自己的母亲,用倍于常人的孝思与孝行,抚平母亲内心至深的悲伤和痛苦。嵇绍自幼饱读诗书,而且跟他的父亲一样富有音乐家的禀赋。父亲嵇康通晓五经,擅长书画,深具非凡的艺术气质,这些特质也都能够在嵇绍的身上见到。嵇康的从容就义,在他幼小的心灵当中,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禀承着父亲的风范,嵇绍最后也是为了保卫国家,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升迁之路
山涛掌管选举事时,奏请晋武帝说:“《康诰》上说‘父子罪不相及。’嵇绍的贤能可以和郤缺相比,应当加以任命,请让他任秘书郎。”晋武帝对山涛说:“像您所说的,他能胜任秘书丞,何况秘书郎。”于是下诏征召嵇绍入朝为秘书丞。
多次升迁后为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很器重他,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的人才不会再有遗漏。”沛国人戴晞年轻有才气,同嵇绍之侄嵇含交好,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乡里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
后转任豫章内史,因母亲去世,未到任。丧服期满后,拜徐州刺史。当时石崇监徐州诸军事,性格尽管骄横暴戾,但嵇绍以道义劝说,石崇对他甚为亲近敬重。后来嵇绍因为长子去世而离职。
元康初年,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外戚的身份,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诛杀,因为嵇绍不亲附恶人,受封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兼任国子博士。
永康元年(300年),太尉陈准去世,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的,大德之人应当授予大名,微德之人就应授予微名,’文、武‘这些谥号,显扬死者的功德,’灵、厉‘这些谥号,标志着死者的糊涂昏昧。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怀抱私情,谥法便不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此事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臣都甚为惧怕他。
永康二年(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以嵇绍为侍中。同年,晋惠帝重新继位,嵇绍仍然任侍中。当时,众人建议追复已遇害的张华的官爵,嵇绍认为张华不能坚持正道,认为不应该追复他的官爵。又上疏希望惠帝及当权者吸取教训。
永宁二年(302年),齐王司马冏在辅政后,大肆建造自己的宅第,骄纵日益加深,嵇绍为此劝谏司马冏,司马冏虽然谦逊恭顺的回报嵇绍,但就是不能听从他的意见。
不久,因公事被免职,司马冏以其为左司马。没几天,司马冏被长沙王司马乂诛杀。之前,在双方交兵时,嵇绍前往宫中,有人持弩在东阁守卫,看到嵇绍,要拿箭射他,正好有一位殿中统兵的将领萧隆,看到嵇绍姿貌不凡,怀疑他不是一般人,于是上前夺下箭,嵇绍才得以幸免。于是返回在荥阳的旧宅。
太安二年(303年),嵇绍被征召为御史中丞,未拜受,又任侍中。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直驱京都,借以讨伐司马乂,惠帝的车驾驻扎城东。司马乂向属众说:“今日西征,希望谁作都督呢?”军中将士都说:“希望嵇侍中尽力在前面引导,我们虽死犹生。”于是以嵇绍为使持节、平西将军。
永兴元年(304年),司马乂被俘,嵇绍重任侍中。公王以下的官员都到邺城向司马颖谢罪,嵇绍等人均被罢官,免为平民。
嵇绍卫帝
嵇绍不但继承了嵇康龙章凤姿的外貌,言语犀利的词锋,更重要的是他也继承了嵇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格。
公元304年,晋惠帝的车队在荡阴被成都王司马颖的部队团团包围。当时,河间王与成都王起兵叛变,京城告急,晋惠帝与成都王交战于荡阴一带。不料晋兵打了败仗,眼见兵败如山倒,随驾惠帝的官员们仓皇逃遁,,各自保命,卫兵们跑的跑逃的逃,连个影子都找不到。兵荒马乱之际,举目茫茫,极为紧急。就在最为紧要的关头,只留下了侍中嵇绍一人,独自护在皇上的身边,保护着他的安全。面对锋利的刀枪,嵇绍整理衣冠,对敌人说:“杀我可以,但万不可伤皇帝,否则尔等九族不保!”敌军已得成都王之令,除惠帝外一个不留。无数森森冷冷的飞箭,从四面八方射了过来,嵇绍护在惠帝的身上,用身体挡住了雨一般的流箭。一时间,鲜红的血液,喷洒在惠帝的御衣上,留下了一片片殷红殷红的血迹,嵇绍倒在了血泊中。
动乱平定之后,左右侍从看到皇上的衣服,溅满了无数的血迹,就准备拿去洗,但是被惠帝拒绝了。他无限感伤地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掉。
等到张方逼迫惠帝迁往长安时,河间王司马颙上表请求赠嵇绍司空,进爵为弋阳公。正值惠帝还洛阳,于是此事未行。
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出屯许,路经荥阳,经过嵇绍墓时,哭得非常悲伤,为其刊石立碑,又上表请赠官爵。怀帝于是遣使赠嵇绍侍中、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进爵为弋阳侯,赐一顷墓田,以十户人家守护,以少牢礼仪祭祀。
永嘉六年(312年),晋元帝司马睿为左丞相,秉承旨意,认为嵇绍死节之事重大,但赠礼没有表彰他的功勋,于是表赠太尉,以太牢礼仪祭祀。
太兴元年(318年),司马睿即皇帝位,赐嵇绍谥号忠穆,再次以太牢礼祭祀。
2、后世评价
嵇绍
杜甫:“敢料安危体,犹多老大臣?岂无嵇绍血,沾洒属车尘?”“范云堪晚友,嵇绍自不孤。”
赵元一:“每览嵇绍、纪信之高义,感千载而仰慕;寻淖齿、王敦之遗迹,思奋剑而誓心。”
李商隐:“嵇鹤元无对,荀龙不在夸。”“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启事来。”
韩偓:“溅血惭嵇绍,迟行笑褚渊。”“御衣空惜侍中血,国玺几危皇后身。”
司马光:“昔舜诛鲧而禹事舜,不敢废至公也。嵇康、王仪,死皆不以其罪,二子不仕晋室可也。嵇绍苟无荡阴之忠,殆不免于君子之讥乎!”
朱熹:”嵇康魏臣,而晋杀之,绍不当仕晋明矣。荡阴之忠固可取,亦不相赎。事雠之过,自不相掩。“
陈普:“佞舌如簧乱孝思,竹林人物固猖披。御衣炯炯嵇生血,不似王生泪着枝。”
文天祥:“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王夫之:“嵇绍可以仕晋乎?曰:不可。仕晋而可为之死乎?曰:仕而恶可弗死也!仕则必死之,故必不可仕也。父受诛,子雠焉,非法也;父不受诛,子不雠焉,非心也。此犹为一王之下,君臣分定,天子制法,有司奉行,而有受诛不受诛者言也。嵇康之在魏,与司马昭俱比肩而事主,康非昭之所得杀而杀之,亦平人之相贼杀而已。且康之死也,以非汤、武而见惮于昭,是晋之终篡,康且遗恨于泉下,而绍戴之以为君,然则昭其汤、武而康其飞廉、恶来矣乎!绍于是不孝之罪通于天矣......沈充以逆伏诛,而子劲为晋效死。蔡仲之命曰:尔尚盖前人之愆。一沈劲克当之矣。绍盖前人之美,而以父母之身,糜烂而殉怨不共天之乱贼,愚哉其不仁也!汤阴之血,河不洒于魏社为屋之日,何不洒于叔夜赴市之琴,而洒于司马氏之衣也?”
顾炎武《日知录》“卷之十三”的《正始》中,对“竹林名士”嵇康之子嵇绍,作了引述批评:“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诵,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馀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且其入仕之初,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也。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坏天下之不韪而不顾。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石勒,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
顾炎武总结说:从曹魏“正始”年间以来,儒家最基本的“父子、君臣”的人伦道德被败坏,这种情况遍及中国。像山涛这样的人,作了异端邪说的罪魁,还劝说得连嵇绍这样本来贤明的人也不顾败坏人伦道德而去做官谋求私利。
接着,顾炎武又补充论证说:王裒的父亲王仪是司马昭手下的官吏,由于讲直话而被司马昭杀害,王裒因此坚决不出仕晋朝,隐居授徒为生;如果要表彰嵇绍为“忠义”,那就一定要抨击王裒为不“忠义”才行哪(唐代官修历史《晋书》列王裒于“孝友列传”)?后来刘聪、石勒相继拥兵自重当皇帝,攻打晋朝;刘聪还俘虏了晋怀帝,让他穿着青色衣服(贱服)在酒宴上给人们酾酒劝酒。晋朝的官员们纷纷投降刘聪、石勒,甚至看着他们过去的君主受到“青衣行酒”的侮辱也无动于衷。既然当时舆论认为嵇绍这样不守“孝道”改投新主的人也能成就“忠义”,那又怎么能责怪这些投降敌人的晋朝官员“没有心肝”呢!
从顾炎武的这个评述可以了解,在顾炎武心目中,孔孟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道德,应该怎样推理。
3、成语典故
嵇绍不孤
嵇绍不孤
出处:唐·李翰《蒙求》:“伯道无儿,嵇绍不孤。”
起源:在嵇康临死之前,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嵇绍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鹤立鸡群史书中记载,曾经有人对王戎说:我昨天在市集来来往往的人群中,见到了嵇绍,看到他气质风度不同凡俗,就像是一只鹤站在鸡群当中一样。王戎说:嵇绍确实是一位品格高尚、气宇非凡的青年才俊,看到他,就如同看到他的父亲当年一样,父子二人,竟然如此地相像。这是成语「鹤立鸡群」的由来,也是嵇绍卓绝品操真实而又生动的写照。
进退有节
有一次,几位大臣聚集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有人提议,请嵇绍为大家展现一下他的音乐才华,于是就把琴端了出来,可是被嵇绍拒绝了。他说:诸位都是朝廷的大臣,肩负辅佐君王、报效朝廷的重责,一举一动都是世人的榜样。而今我们身穿礼服,在厅堂当中讨论着朝廷的大事,怎么能在这么庄重的地方,像艺人一样当庭弹唱呢?今天如果是身穿便服,在家里闲聊,那我当然不敢推辞,能为大家助兴一番,何乐而不为?可是现在,这样做是失礼的。由此可知,嵇绍是多么地讲求恭敬,重视礼节,知道进退,他尽其一生,立身处世都非常地端严。
骏马何为
当初,嵇绍将要奔赴前线时,侍中秦准问嵇绍:“如今要前往危难之处,您有好马吗?”嵇绍严肃的说曰:“陛下亲征,以正义来讨伐叛逆,一定不战而胜。如果陛下有难,有为臣之节在,骏马有何用!”听到的人没有不叹息的。
4、史籍记载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进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5、家族关系
父亲
嵇康,嵇绍的父亲,三国时期魏国“竹林七贤”之一,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博学多闻,有奇才,工诗文,善鼓琴,精乐理,善于写四言诗,风格清俊,著有《养生论》、《幽愤诗》、《琴赋》、《声无哀乐论》等作品,现代文学巨匠鲁迅曾为之辑校《嵇康集》。
儿子
嵇眕,嵇绍长子,有嵇绍的风范,早卒。
嵇翰,嵇绍从孙,因嵇眕早逝而袭嵇绍爵位,后拜奉朝请。
孙子
嵇旷,嵇翰之孙,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以嵇旷世袭弋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