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夔东十三家

科普小知识2021-10-27 18:58:19
...

夔东十三家,或称川东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夔东四家,是清初活跃于川、鄂、陕、豫诸省的反清*。明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攻陷夔州,驻扎3个月后西上取成都,建立大西农民政权。顺治三年((1646)。献忠战死,郝摇旗(郝永忠)、刘体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袁宗第、李来亨等联合王光兴、谭文、谭诣、谭宏(反清地主武装),以兴、房、竹、巫、奉一带为根据地,坚持抗清。沿用农民军习用名称“夔东十三家”,或称“川东十三家”、“夔东四家”。实有16个营兵力。推举刘体纯、王光兴主持军务,划分防区,分据川东、鄂西诸山中,边务农边练兵,常出奇兵袭击南下清军。康熙元年(1662),四川总督李国英统秦、豫、湖广三省兵将进剿,师驻奉节。二年((1663),清军攻占巫山城,郝永忠、刘体纯等集结众兵,欲夺回巫山城,失利,退至羊耳山(今奇峰乡)与李来亨、袁宗第等会合,据险固守。清军大兵压境,围攻羊耳山农民军。刘体纯等率众英勇反击,激战数日,双方死伤甚众。后清军乘雾攻击,农民军终因粮尽援绝,袁宗第去巴东,刘体纯、郝永忠退守兴山、巫山诸山中。十二月,袁宗第战死。刘体纯转战到长寿后,全家自缢,以示永不降清。三年(1664)八月,李来亨于茅麓山焚其妻子后自缢而死。至此,除王光兴、谭宏、谭诣降清外,其余将领均苦战到底,壮烈牺牲。

中文名:夔东十三家

别称:川东十三家

朝代:清

类别:反清*

1、起源

从缘起上看,夔东十三家是农民起义军由明末进入清初,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形势下的必然产物。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从北京退出后,连续败于清军,最后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玄帝庙拜神后因劳累过度睡着遭到当地乡民误杀,他的余部刘体纯、郝永忠(郝摇旗)、李来亨、袁宗第等在各地尚有20余万人,于顺治三年至四年前后,络绎转战、回归到川鄂边区兴山、归州、巴东、大宁(今巫溪)等县,实现了各路农民起义军的大联合。

2、战斗历程

川鄂边区的大联合,是经过多次战斗才实现的。比如顺治四年(1647年),李赤心、高必正奉南明王朝之命攻打荆州时达月余,后因清军增援,寡不敌众而失利,继而转攻大昌之横嵌,再攻巫山之二磴岩,杀了清廷的知县,5月渡长江,进入施州卫(恩施),“与土司战于城南”,移师容美司(鹤峰)。顺治五年(1648年)左右又移师于施南司。同年,颇欲有所作为的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的同僚堵胤锡来到川鄂边区,他力主联合农民军抗清,与李赤心、高必正等将领商讨进攻湖南清军的问题,农民军踊跃参战。由于各路军共同奋战,收复了湖南的全州、衡州等地,但终因南明内部的不团结,派系纷争,争权夺利,以至于顺治六年正月湘潭失守,何腾蛟被俘牺牲,李赤心(李过)*转战广西,不久病死(根据新发现的李过撰写的《传灯杂录》等数部著述,李过并没死,而是隐居于湖南平江县与通城县交界的黄龙山当了道士,改名李绣,号黄龙真人),高必正(高一功)与党守素、和李来亨等人于顺治八年(1651年)自贵州走四川回到川鄂边区,高必正在途中为当地武装伏击中箭阵亡(旧说为孙可望截杀,实误)。

李来亨奋战脱险,回到巴归,选定兴山、茅麓山为据点,建帅府于九连坪。这时,刘体纯、郝永忠(郝摇旗)等人亦由黔东北回到川鄂边区。袁宗弟、郝摇旗分驻大昌、房县;刘体纯经巫山转战巴东。刘体纯驻巴东陈家坝,天保驻巴东江北平阳坝。刘体纯素骁勇,有方略,“颇以威信御众”,因此各路农民军将领共推他为首领,并愿听他节制,南明将领王光兴等人也来汇合,最终建立起以湖北兴山县茅麓山为中心、占有20余县、拥兵数万的抗清基地,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夔东十三家。

3、结局

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在历次围剿失败之后,清廷组织了规模最大的对夔东十三家的联合围剿,由李国英、董学礼、王一正等率部对十三家义军实行三面夹击。战事异常惨烈,十三家起义军多次反攻,准备进行战略突围,因力量过于悬殊,皆未成功。到康熙二年冬,夔东十三家的基地日益缩小,处境困难。十二月,刘体纯兵败自缢,郝永忠、袁宗弟被俘杀,许多将领降清。康熙三年初,清廷调动大军10万,包围李来亨部于茅麓山。八月五日,粮尽矢绝,眼见大势已去,李来亨将金银财宝分与众将士,令部下分散突围逃命,自己却携全家*,大顺军最后一支队伍最终被消灭。

至此,坚持斗争达21年之久的夔东十三家起义军宣告失败。

上一篇:磨盘山血战

下一篇:改土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