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高新区)创建于1988年,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城中区和岳麓山集中新建区两部分组成。1997年经原国家科委批准,调整为“一区四园”(岳麓山高科技园、星沙工业高科技园、隆平农业高科技园、远大高科技园和市内政策区)组成,其中岳麓山高科技园(又称“麓谷”)是高新区直管核心园区。
中文名称: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别名:长沙高新区
行政区类别:开发区
所属地区:湖南省
电话区号:0731
邮政区码:410000
1、基本概况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历史沿革
长沙高新区
第二阶段:1991年3月——1997年4月,进入国家队的探索阶段。1991年3月长沙科技试验区进入国家队,随后,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更名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一区一园,以区为主”,管理上形成了“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同时,这一阶段政策区产业迅速发展,集中园建设经历了先起步后停滞的过程,形成了严重滞后局面。
第三阶段:1997年4月——2004年8月,一区多园的重新起步阶段。1997年4月科技部批准长沙高新区调整为“一区四园”,而省、市又逐步扩大调整为一区多园,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产业逐步向各园区集聚,在面上形成了“产业归口管理、园区统一政策、集中高效服务、信息综合统计、利益分级共享”的管理*,并逐步向各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转变,高新区直接管理岳麓山科技园并继续发展政策区产业。特别是1999年1月市委市*决定加快岳麓山科技园望城坡产业基地(即:麓谷)规划建设,标志岳麓山科技园集中建设重新起步,为落实发展空间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2004年8月——至今,建设科技产业新城阶段。高新区岳麓山科技园(麓谷)实现带镇(街)发展为标志,发展特征开始三个转变:即“科技园区向科技产业新城转变,纯科技产业向多业并举转变,园区管理向准*转变”,这一转变使高新区开始有了明确的发展空间,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管理责任,履行了准*的社会管理职能。2009年10月,高新区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部、省、市共建的*创新型园区试点园区,2014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国家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将发展成为创新的示范区、改革的试验区、产业的集聚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目前,全体高新人正在努力建设创新麓谷、高效麓谷、美丽麓谷、幸福麓谷,力争进入高新区全国十强。
3、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班子成员简介:
党工委书记:周庆年
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谭勇
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莫一平
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志红
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大庆
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刘颖鹏
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周意龙
党工委委员、总工会主席:杨金林
党工委委员、人大政协联络工作办公室主任:江从平
党工委委员:甘其斌
党工委委员(挂)、信息产业园党工委书记:李平波
管委会副主任(挂)、**党委书记、局长:漆曙光
4、区位优势
区位规划
依托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在园内的产学研基地、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和园区内400多家研发机构以及袁隆平、黄伯云、钟志华等13位院士等人才优势,设立了高新区博士后工作总站和17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工程中心、8个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累计开发高新技术项目1200多项,其中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园区创新能力在全国53个国家高新区综合加权排名中位居第六。
5、发展成就
大力实施“麓谷智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大力开展“两帮两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机械加快转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目前,长沙高新区按照“稳住、进好、调优”的总要求,围绕“奋力争先晋位,挺进全国十强”的总目标,大力实施“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开放崛起”三大战略,努力打造“动力高新、实力高新、活力高新和魅力高新”,朝着率先打造“五千亿级”园区目标奋力起航。
6、发展规划
长沙高新区按照“稳住、进好、调优”的总要求,围绕“奋力争先晋位,挺进全国十强”的总目标,大力实施“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开放崛起”三大战略,努力打造“动力高新、实力高新、活力高新和魅力高新”,朝着率先打造“五千亿级”园区目标奋力起航。
2017年,主要经济发展目标是:企业总收入力争增长15%,达到32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力争增长8%,总产值力争达到15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力争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增长18%,达到200亿元;财政总收入力争增长10%,达到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