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盗龙
小盗龙(属名:Microraptor)意为「小型盗贼」,是一种在中国辽宁省九佛堂组发现的小型驰龙科恐龙,生存於白垩纪早期巴列姆阶,即约1亿3000万至1亿2550万年前,目前已发现近10个化石。
1、分类
目(order)→saurischia蜥臀目
亚目(suborder)→theropoda兽脚亚目
类(infraorder)→neotheropoda新兽脚类
小盗龙
tetanurae坚尾龙类
avetheropoda鸟兽脚类
coelurosauria虚骨龙类
maniraptorifromes手盗龙形类
maniraptora手盗龙类
paraves近鸟类
eumaniraptora真手盗龙类
deinonychosauria恐爪龙类
科(family)→dromaeosauridae驰龙科
属(genus)→microraptor小盗龙
时代(period)→白垩纪早期(始于距今1.37亿年,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
分布(foundin)→中国辽宁省
发现地层(stratum)→辽宁省朝阳九佛堂组湖相沉积地层
食性(diet)→肉食
典型体长(length)→
推测体重(mAss)→500克?
发现者(discoverer)→?
命名者(firstdescribed)→徐星,zhou&wang,2000
2、简介
赵氏小盗龙是世界上已知体型最娇小、非鸟类之兽足类恐龙。它的体型和始祖鸟相仿,体长不足40公分!在赵氏小盗龙发现之前,全球发掘长羽毛的恐龙依序为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龙、北票龙、千禧中国鸟龙,赵氏小盗龙是第六件长着羽毛的恐龙。根据赵氏小盗龙后肢特征,它可能习栖于树上,而且可以在林间自在滑翔。赵氏小盗龙的发现,大力地支持了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也显示「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和「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之间,并不互相矛盾或对立。
顾氏小盗龙的四肢都有羽毛,被称为“四翼恐龙”。小盗龙(属名:Microraptor)是一种在中国辽宁省发现的小型驰龙科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时期,即约1亿3千万至1亿2千5百50万年前。如同始祖鸟,小盗龙的四肢与尾巴拥有长正羽,证实恐龙与鸟类之间有紧密的演化关系。目前已有两个被命名种,分别为赵氏小盗龙(M.zhaoianus)与顾氏小盗龙(M.gui);最近有人提出这两个种其实都属于单一种,可能是赵氏小盗龙。羽龙是另外一种有翼的驰龙科恐龙,可能也是小盗龙属的一个种。赵氏小盗龙是世界上已知体型最娇小、非鸟类之兽足类恐龙。它的体型和始祖鸟相仿,体长不足40公分!在赵氏小盗龙发现之前,全球发掘长羽毛的恐龙依序为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龙、北票龙、千禧中国鸟龙,赵氏小盗龙是第六件长着羽毛的恐龙。根据赵氏小盗龙后肢特征,它可能习栖于树上,而且可以在林间自在滑翔。赵氏小盗龙的发现,大力地支持了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也显示「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和「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之间,并不互相矛盾或对立。
顾氏小盗龙的四肢都有羽毛,被称为“四翼恐龙”。
3、叙述
小盗龙是已知最小的恐龙之一,身长55到77公分。除此之外,小盗龙也是第一群被发现拥有羽毛与翅膀的恐龙之一。赵氏小盗龙的3个标本已被详细的描述,而顾氏小盗龙的6个标本已被徐星等人在2003年所描述,而小盗龙的羽毛压痕大部分来自于顾氏小盗龙。小盗龙在有羽毛恐龙与早期鸟类中相当独特,它们是已知的鸟类祖先中,脚部、前臂与头部都拥有长飞羽的少数物种之一。它们的身体覆盖者一层厚羽毛,而尾巴末端有个钻石状羽毛扇(可能在飞行中增加稳定性)。有些标本的头部拥有高起的羽毛冠饰,类似某些现代鸟类,例如北美黑啄木鸟。
某些标本上的亮与暗区域可能显示生前的羽毛颜色样式。小盗龙与原始鸟类、原始伤齿龙科拥有数个共同生理特征,例如:同时拥有无锯齿状边缘与部分锯齿状边缘的牙齿、牙齿中间较扁、以及长的上臂骨头。小盗龙部分类似中国猎龙,中国猎龙是种原始的伤齿龙科恐龙;在Hwang等人在2002年对于赵氏小盗龙两个标本的叙述中,他们认为小盗龙与中国猎龙分别是两个接近生物群的原始成员,而且两者都接近恐爪龙下目分开演化的节点。
4、古生物学
翼
小盗龙
如同它们的近亲羽龙(可能是小盗龙的客观同物异名),小盗龙拥有两对翼,分别为前肢与后肢;原始鸟类始祖鸟的后肢也拥有飞羽(Flightfeather),但较短。小盗龙后肢上的长羽毛是真正的飞羽,如同现代鸟类,而它们的手臂、后肢、以及尾巴羽毛都是非对称的。如同现代鸟类翅膀,小盗龙拥有主要飞羽(头部)与次要飞羽(手臂)。后肢上也有相对应的羽毛样式,大腿、小腿、以及脚部上方拥有飞羽。中国籍科学家假设小盗龙是滑翔动物,并可能生存于树上,因为它们脚部的羽毛可能会妨碍它们在地面上的活动;他们并认为所有原始驰龙科恐龙可能都是树栖动物。
萨克·查特吉(SankarChatterjee)在2005年认为动物若要滑翔或飞行,它们的翅膀必须是分开的双翼(如同四翼飞机)而非重叠(如同蜻蜓),后者的结构在生理结构上不可能飞行。查特吉使用双裂的模型,计算出滑翔的可能模式,并认为小盗龙极可能使用周期起伏运动的方式来滑翔;小盗龙可能从树枝上俯冲,而以U形轨迹返回地面或另一颗树上。除了双翼上的羽毛,胫骨与尾巴上的羽毛可能用来控制飞行途径与轨道。后翼上的装饰物也可用来协助小盗龙的滑翔与飞行。查特吉也使用计算机演算出小盗龙是动力飞行或是被动滑翔。计算的结果显示小盗龙拥有某种程度的动力飞行,所以理论上小盗龙除了滑翔以外,偶尔还能飞行。
地面运动
有些古生物学家提出有羽毛恐龙使用它们的翼从树枝上降落下来,并可能攻击或伏击地面上的小型猎物,这行为可能是滑翔或真正飞行的前身。在查特吉与Templin的2007年研究当中,他们测试这个假设,发现小盗龙的翼表面过于狭窄,而不能从很高的地方毫发无伤地成功降落到地面上。然而,他们认为小盗龙可以在短的距离内降落,例如邻近的树枝。
查特吉与Templin也排除了小盗龙从地面上起飞的可能性。小盗龙的肩膀关节缺乏成功适应演化,不能用前肢产生足够的垂直摆动来飞离地面。查特吉与Templin也认为从地面起飞将会损伤它们脚部的飞羽。这研究仅保留了小盗龙从高层的栖木上起飞的可能性,但他们也注意到现代鸟类从树枝上起飞时并不需要额外的动力,而是使用往下俯冲的力量,类似小盗龙的方式。
与鸟类的关系
小盗龙的独特翼部结构,引起了现代鸟类的飞行能力起源问题;鸟类是否曾经过四翼飞行阶段,还是小盗龙这种四翼滑翔者只是种没有留下后代的演化分支。早在1915年,有些科学家就已经提出鸟类的演化过程中,曾经有过四翼飞行阶段。查特吉与Templin并未保持任何一个立场,而认为传统理论与四翼理论都一样有可能。然而,查特吉与Templin宣称从形态学与种系发生学来看目前的身体证据,不同的有羽毛恐龙、始祖鸟、某些现代鸟类如猛禽、以及足羽龙,都拥有独特的长足部羽毛,这显示鸟类的飞行是在某个点从四翼模式转移到前翼模式,所有现代鸟类可能是从四翼祖先演化而来,或者是从有独特长足部羽毛的祖先演化而来。
5、命名
小盗龙的命名过程是有争议的。小盗龙的第一个标本是将数个发现于中国的有羽毛、但彼此没有关系的恐龙化石拼凑在一起,然后走私到美国,并被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与史密森机构所属国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StorrsL.Olson命名为辽宁古盗龙(Archaeoraptorliaoningensis)。然而,徐星后来在鉴定一个驰龙科化石时,发现该化石的尾部与辽宁古盗龙的尾部一样。徐星发现两个化石互为镜像,应该来自于同一块化石,并被人拼凑到辽宁古盗龙的尾部上,使它们极为类似鸟类。徐星将这块化石除了尾巴的剩余部份,命名为赵氏小盗龙(Microraptorzhaoianus),而鸟类部份则命名为燕鸟。
因为这两个化石都指的是同一个模型标本,赵氏小盗龙成为辽宁古盗龙的次客观同物异名(Juniorobjectivesynonym),如果辽宁古盗龙是有效名称,它将拥有优先权。所以,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这种恐龙的有效名称可能是辽宁古盗龙(Olson,2000年)。然而,对于Olson是否符合建立新分类的所有规定,仍有所争议。大部分古生物学家并不愿意使用古盗龙这名称,因为这个名称与骗局以及
6、种
小盗龙
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中国辽宁省发现了6个小盗龙的完整骨骸,发现时间是在2001年与2002年。而羽龙(Cryptovolanspauli)与顾氏小盗龙拥有相同的四翼身体构造,可能也是小盗龙的一个种。菲力·森特(PhilSenter)等人在2004年提出赵氏小盗龙、顾氏小盗龙、以及羽龙全都是同一个种赵氏小盗龙。
驰龙科Dromaeosauridae
小盗龙亚科Microraptoria
小盗龙属Microraptor
赵氏小盗龙Microraptorzhaoianus
顾氏小盗龙Microraptorgui
7、其他描述
带彩虹光泽的恐龙
据一项最新研究称,长羽毛的四翼恐龙小盗龙(Microraptor)生活在1.25亿年前,据说它是目前已知地球上最早出现彩虹色光泽的恐龙。最近的研究指出,鸽子大小的小盗龙的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发出黑色和蓝色光芒,这与现在的乌鸦或者美洲黑羽椋鸟类似。这项研究的领导者、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古生物学家茱莉亚-克拉克称,这一发现是有关任何动物-鸟或者恐龙具有彩虹色光泽的最早证据。
克拉克及其同事还指出,这种色彩斑斓的光泽或许能让小盗龙的尾羽对交配对象更有吸引力。研究人员利用电子显微镜将小盗龙化石里的微小色素结构——色素体与现有鸟类的色素体进行对比。该科研组发现,小盗龙的黑素体很长、很窄,并以片状方向排列,这是现代鸟类产生虹色光泽的几大特征。该研究的科研组成员、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部的主席马克-诺勒尔说:“这项研究让我们对这种动物活着的时候的样子有了空前的认识。”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尾羽
这张插图显示的是一只小盗龙展开四翼,展示它那具有彩虹色光泽的羽毛和两根长长的翎羽。研究论文的联
合作者克拉克解释说,翎羽线索在更早的小盗龙化石里也能看到,但是并不完整。她说:“事实上你能够认出它们,但是它们已经破损,因此你无法看到翎羽的末端。”直到2010年在中国东北发现新小盗龙化石,科学家才获得这种动物尾部特征的第一张清晰图片。它的尾部曾被认为是宽大、像泪珠的表面,但是最新化石显示,实际上它更加狭窄,尾端是两根长长的翎羽。这项最新发现还支持了克拉克2006年首次提出的理论:早期鸟类的尾羽进化主要受到性选择的驱使,而不是空气动力学。根据这一观点,尾羽是一个非常奢华的构造,直到后来它才变的对飞行特别重要。
8、食性
2013年,中国与加拿大古生物学者宣布他们在辽宁省西部发现了令人震惊的飞行恐龙胃容物化石,这让我们首次确认小盗龙会将鱼类列入食谱,这一发现对了解古生物的行为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小盗龙(Microraptor)是世界上最小的肉食性恐龙之一,生活在距今1.2亿前的早白垩世,常见体长约60厘米,但身体只有鸽子那么大,并有着锋利的爪子和覆盖羽毛的四肢。学者此次描述的小盗龙标本发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但直至2012年夏才完成修理。“这件标本目前由綦江地质公园博物馆收藏,保存堪称完美,保存了诸多细节,羽毛印痕清晰可见,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小盗龙标本,体长约80厘米”。重庆綦江国土局的王丰平副局长表示。
小盗龙
邢立达等学者对该小盗龙标本进行详细的研究中,却意外在其腹腔发现了一些杂乱的极细的骨头,经过技师在显微镜下长达近百小时的精修,这些胃容物露出了真面容。“多数胃容物已经被胃酸侵蚀,辨认其特征需要非常细微的观察,我们最终确认这些小骨头的主人竟然是鱼类!”邢立达介绍说。
在放大镜下,能看到小盗龙胃中有着错落交织的薄薄的鳍条,它们最长约7毫米,而直径只有0.1至0.3毫米,此外还有鱼破碎的肋骨,脊椎,以及几个凸凹不平的被胃酸侵蚀过的骨片,很可能是鱼颅骨的碎片。这些残破的信息在古生物学家的眼中依然有着大用场,鱼的主人被确定为原始的硬骨鱼类,这是热河生物群非常丰富的物种。
这并非小盗龙标本第一次发现胃容物,此前,古生物学家在这种恐龙胃部发现过未消化完的古鸟,古哺乳类等残骸,这些发现表明小盗龙的飞行能力可能要比我们此前认为的要好得多。传统观念认为小盗龙的飞行能力并不出众,它们可能只是先爬上树然后跃向空中滑翔,但并不具备持续飞行的能力。这些胃容物的发现表明它们可能是熟练的猎手,能够在丛林环境中*捕食。
古鸟,树栖性古哺乳类等动物都是树栖动物,被同样习性的小盗龙捕杀并吞食并不令人意外。小盗龙捕食鱼类则令人意外,那么小盗龙是如何捕鱼的呢?是不是像现生鱼鹰那样在飞行中用脚爪捕鱼?“这个可能性不大,小盗龙的脚趾并没有发达的拇趾,所以像现生鱼鹰般捕杀鱼儿的场景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古生物专家斯考特·培森四世说,“但是,小鱼是热河生物群淡水湖泊环境中最丰富的食物,小盗龙则是该环境中最常见的非鸟兽脚类恐龙,从生态学角度上看,小盗龙可能是机会主义的和捕猎多面手,也就是善于狩猎环境中各种常见的猎物,并已经能够成功适应于各种微栖息地,这种捕猎风格可能是驰龙类在早白垩世取得极大成功和广泛的地理分布的基础。
“我们还发现小盗龙口前部牙齿有些向前突出,齿上的锯齿也变少了”邢立达介绍说,“这类似于鱼食性动物的牙齿,如著名的棘龙,或某些翼龙,这或许是这类恐龙对非专业鱼食性的某种适应,毕竟,它们的生活环境中鱼儿太多了,如果能利用,那热河地区处处是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