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
东吴(229—280),汉末三国之一,为孙权所建立,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孙吴*发迹于孙坚、孙策时期。东汉末年,孙坚参与讨伐黄巾军及董卓的战役,起初活动在淮南一带。孙坚死后,其长子孙策逐渐向江东发展,奠定基础,孙策死后,其弟孙权建立孙吴政权。吴开始建都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后筑石头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22年,孙权为吴王,吴国始立,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实际已脱离曹魏控制。公元229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国号为吴,改元黄龙,孙吴正式建国。孙吴领有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国土面积仅次于曹魏。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帝,共五十二年。280年,亡于西晋。孙吴的灭亡也标志着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中文名称:东吴
首都:建业
英文名称:EsternWu
主要城市:建业、武昌、京口、会稽、番禹
简称:吴
货币:大泉五百等
所属洲:亚洲
政治*:君主专制
主要民族:汉族、山越
国家领袖:孙权、孙亮、孙休、孙皓
宗教:道教,佛教
人口:230万
1、简述
汉未黄巾起义时,孙坚随会稽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以后又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隶属于袁术,在淮南活动,为孙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武力基础。孙坚死,子孙策统领部众,约于兴平元年(194)开始向江东发展。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暂驻曲阿的扬州刺史刘繇,逼降会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献帝都许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建安四年,孙策击破袁术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曲,并取得豫章郡地,开启了建设孙氏政权的历程。
建安五年孙策死,其弟孙权统领江东事务,孙权完成孙策保有江东的政治嘱托,立国江东,形成三国鼎峙局面。公元221年,曹丕称帝后,孙权称臣于魏,并接受曹魏封号称吴王。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建立吴国,旋迁都建业(今南京),史称孙吴或东吴。
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徒治京城(今江苏镇江)。筹划赤壁之战,*达于荆州;十五年招附保据岭南的士夑兄弟,取得东南半壁。建安十六年孙权徒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建安二十四年孙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全境。三年以后(222)又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限制了蜀国出峡发展的可能。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散布在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向南方内地扩张。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嘉禾三年(234)诸葛格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东晋南朝史籍中,关于山越的记载只偶尔一见。孙权主要的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诸葛亮死,魏蜀战争停止后,魏国加强了在淮南对吴国的进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军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所以魏吴相持有年。
孙权死(252)后吴国日趋衰弱,而魏国则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后日趋强大。由于司马氏以先灭蜀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蜀(263)、代魏(265)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国政权暂得延续。晋泰始五年(269),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咸宁五年(279)冬,晋军出兵自长江以北、江陵至建业之间五道攻吴,而以益州水师为奇兵出峡顺流,于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降,吴国亡。吴国历四帝,共五十二年。
东吴政权共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帝,历时59年。东吴虽偏安江东一隅,但为三国政权中统治时间最长者。
2、疆域和都城
疆域
孙吴的疆域在孙策时即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最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东吴各州
荆州治所江陵。辖郡:建平郡、宜都郡、江夏郡(南部)、南郡、长沙郡、武陵郡、衡阳郡、湘东郡、桂阳郡、零陵郡、临贺郡。
赤壁之战后,荆州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荆州南部属孙刘联盟。刘备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其余为孙权占领。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暂借荆州的战略要地南郡予刘备;刘备得南郡后,以其地为根本,攻略蜀地,刘备入蜀后留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刘备得到蜀川后,拒不归还战略要地南郡而以长沙、桂阳两郡代替南郡还给了孙权,导致了孙权的不满。后来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北荆州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至刘备败退白帝城时,蜀汉尽失荆州,未保一郡。魏、吴各置荆州,吴之荆州治江陵。
扬州治所建业。今南京市。辖郡:庐江郡(南部)、蕲春郡、丹阳郡、毗陵典农校尉、吴郡、新都郡、会稽郡、鄱阳郡、豫章郡、临川郡、临海郡、庐陵郡、建安郡。
交州治所番禺。今天的广州中心老城区,而非现在的广州市番禺区。辖郡:南海郡、苍梧郡、高凉郡、合浦郡、郁林郡、朱崖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州域范围大致是今日的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及越南北、中部一带。
都城
历史上孙吴经历了多次迁都,并建立了三座城池,分别是京口(镇江)的铁瓮城,建业(南京)的石头城和武昌(鄂州)的吴王城。公元196年,15岁的孙权举孝廉,任阳羡长,可以说,吴(苏州)是孙权的发家之地。在这里,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孙权都打下了较稳固的基础。但综合来说,此时的孙权*仍比较薄弱,因此在苏州并没有建立都城。
经过一段时间韬光养晦,孙权实力壮大,此时战略目标发生了变化,决定弃守为攻,不再死守江南,而要向外扩展,于是在公元209年来到了当时的丹徒(后改名京口,今镇江),并在此建立了铁瓮城。虽未称帝,镇江已可被看做第一个国都。
到了公元211年,经过深思熟虑的孙权“徙至秣陵”,来到了今天的南京,次年兴建了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孙权的这一举动从此改变了南京的命运,使这一沉寂了420多年的先秦城址成为万众瞩目之地。此时,孙权*范围由偏东转向偏西,开始向长江中游进逼。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孙、刘三家经过多年的角逐,*的调整,形成新的政治军事格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而刘备在建安十九年夺取益州后,实力大增,成为孙吴生存与发展的威胁。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准备伐吴,抢夺荆州,孙权意识到了政权的不稳。在争夺荆州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就离开南京,迁都鄂州,更名武昌,在此建立了武昌城,又名吴王城。
东吴都建业图
而后来经过反复的较量,孙吴在荆州的*较为稳固了。同时,蜀国国力日渐削弱,对吴国基本不构成威胁,双方关系趋于缓和。此时,孙权的战略重心开始转向经营长江下游的江北防线,稳定长江下游统治。武昌作为*中心,已经不合时宜了。综合考虑,显然建业更适合成为*的中心,于是公元229年,孙权又把都城迁回了建业。
后来,孙皓在位时期曾于公元265年迁都武昌,但仅一年零三个月后便回迁建业。
3、历史
立足江东
孙吴政权的建设,始于孙坚。孙坚,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氏一族在江东没有强大的乡土*,因孙坚作战时的英勇表现,所以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战乱年代中,促使他成为地方割据者。
孙坚
孙坚的发迹源于会稽农民许的起义,他以郡司马的名义,招募精壮的士兵千余人,与州郡官兵一起平定了*,因卓著的功绩得到会稽刺史臧旻的赏识。臧旻向朝廷上表任命孙坚为盐渎县丞,这支千余人的军队标志着孙坚军事力量幵始形成。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中郎将朱俊上表朝廷任命孙坚为佐军司马,孙坚又得以招募淮泗地区骁勇士兵千余人。因其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卓著战绩,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孙坚的军事力量进一步壮大。在董卓之乱中,孙坚打败了董卓军,控制了豫州大部分地区,成为了*较为强大的割据者。公元192年孙坚为占领荆州,奉袁术之命进攻刘表。孙坚单骑行岘山之际,不幸被黄祖士兵用暗箭射杀。孙坚死后留下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为孙氏立足江东奠定了武力基础。
孙策
公元194年,孙坚长子孙策投奔袁术,并代替孙贲统领孙坚旧部。同年以驱逐暂驻曲阿的扬州刺史刘繇为由,开始向江东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他得到周瑜、张昭辅佐,驱逐了刘繇、严白虎,迫使会稽太守王朗投降,占领了会稽、吴郡、丹杨、豫章等广大地区。公元196年,献帝在许昌定都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被任命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公元199年(汉建安四年),袁术病死,孙策又兼并了袁术的军队。
公元200年孙策死,孙策之弟孙权统领孙策旧部,并得到张昭、周瑜、程普等人辅佐。
建立政权
曹操在统一北方以后,于次年(208年),乘胜挥师南下,想攻下荆州,进而出兵江东,统一长江流域。当时,刘备有关羽部万余人,还有与他关系密切的刘琦部亦万余人;孙权派将军周瑜率兵三万余人,与刘备联军。联军沿江西上,与曹军二十余万(号称八十万)相遇于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又由于长期行军作战,疲惫不堪;原荆州的降卒,心怀不安,内部矛盾严重;再加之军中瘟疫流行,士气更加不振。曹操下令在长江之北岸屯兵,战船用铁环连起,以减少颠簸。周瑜乘东南风之便,用火攻曹营,全部烧毁曹军的战船。周瑜、刘备水、陆并进,曹军大败。这就是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巩固了他对江南的统治。公元211年,以建业(今江苏南京)为都城。同年,占据岭南。公元219年,乘刘备留守荆州的将军关羽北上与曹军作战之机,命吕蒙乘虚而入,截杀关羽,夺得荆州。曹丕称帝后,孙权于次年称吴王。又次年(222年),刘备亲率大军出巫峡,企图夺回荆州。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士卒,以逸待劳,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用火攻,蜀军大败。这就是历史上另一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夷陵之战”。自这次战役之后,蜀、吴的*处于均衡状态,但都弱于曹魏。两国为了共抗曹军,又互相遣使通好,恢复联盟关系。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历史上亦称孙吴。
孙权
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散布在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向南方内地扩张。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
公元241年(赤乌四年),孙权的长子孙登死亡。次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不久又封孙霸为鲁王,引发了“二宫之争”,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最后,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幼子孙亮被立为太子;名臣陆逊等亦在这一事件中死去。孙吴开始走向不可逆转的衰落。
走向衰亡
公元252年(太元二年)四月,孙权病逝。孙权死后,吴国内部陷入激烈的动荡中。骄横专断的诸葛恪违众意盛夏出兵伐魏,虚耗士民,无功而返。吴国宗室孙峻利用民怨,乘机杀掉诸葛恪,执掌朝政。孙峻专横,引起宗室其他人的反对,孙策之后孙英欲立孙峻未成;两年后(255年)孙仪等欲杀孙峻,事情败露,几十人被孙峻杀掉,朱公主鲁育也在其中。孙峻死,从弟孙綝继续执政,杀滕胤、吕据等元老重臣。少主孙亮与后父全尚谋废孙綝,因作事不机密,孙綝胁迫大臣们废孙亮为会稽王。孙綝又立孙权中子会稽王孙休为帝,他一门五侯皆典禁兵、权倾人主。孙休与亲信张布、老将丁奉定计,诛孙綝及其党,夷三族,结束了东吴的内乱。
孙皓
孙休虽然除去权臣,然而他非治世之主,宠信张布、濮阳信之类的谄佞小人,邦内失望。而且,他也是短命的皇帝,在位六年就病死。这时西蜀已被魏灭掉,东吴因内乱国势骤衰,欲立宗室中年长者担任皇帝。丞相濮阳兴、张布违孙休意,立故太子孙和子孙皓为帝。孙皓在国势江河日下的情况下,不思振兴,反而粗暴异常,专事刑杀,又多忌讳,好酒色,使东吴民不聊生,人人自危。晋武帝于280年派大军灭吴,吴国土崩瓦解,孙皓只得投降称臣。
4、政治
官职制度
*官制孙吴于黄武中置丞相,以孙邵、顾雍相继任之。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分置左右丞相,不久,复置一丞相,不分左、右。属官有军师、长史、掾等。
建衡三年(公元271年)置太尉。宝鼎三年(公元268年)以丁固为司徒。孙休时,不置司空,置左右御史大夫,孙皓时复置司空,宝鼎三年(公元268年),以孟仁为司空。
黄武七年(公元228年)置大司马。赤乌九年(公元346年)分置左、右司马,并置上大将军、大将军两官。黄龙元年(公元229年)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诸葛瑾为大将军。《通典·职官》载:“至吴景帝(孙休)为大将军,亦受非常之任,后以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后,位次三司下,后复旧,在三司上。”可见大将军在中枢机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三国会要·职官》云:“吴初亦六卿,孙休永安二年(公元259年),始备九卿”。可知孙吴前期无九卿之称。
孙权初置奉常,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始改称太常,在太常中置博士,但不分经专治。吴初置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有三署中郎将、领三署郎,还有羽林督,绕帐督、帐下右部督,皆领卫兵。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少府诸卿建置均与魏、蜀同。吴在屯田各郡,置典农都尉,统辖属县,职如太守。例如陆逊就当过海昌屯田都尉,并领海昌县事。
宫官有大长秋,设置略如魏制。又有太子太傅、少傅,诸葛恪当过太傅。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置左辅、右弼、辅正、翼正等都尉,为太子四友。又有太子宾客及率更令、中庶子、庶子、辅义都尉、右部督等。
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设置略与魏同。
尚书分有选曹、户曹、左曹、贼曹等四曹。自尚书分曹掌事,九卿事务渐轻,诸曹郎或称郎中,或叫侍郎,或叫某曹郎,或直称尚书郎。
在中书监中设中书令、仆射、丞、郎、令史等。
在御史台中设御史中丞,督军粮御史及监农御史,又置中执法,左右执法各一人。在殿中察举违法行为,也称侍御史。
武职官有领军将军,左、右领军;中、左、右护军,护军;中、左、右三典军。张休以羽林都督平三典军事。又有中垒将军,掌宿卫兵。还有抚军将军、征南、征西、征北将军,无征东将军;有平南、平西、平北将军,无平东将军。
地方官制三国时期,*官员之职权日见剥夺,而地方官的权力反而日见膨胀。地*权基本上是州、郡、县三级。吴有扬、荆、交、广四州。不置司隶校尉领司州,而置州牧或刺史。黄龙元年(公元229年)与蜀约分天下,以魏境豫、青、徐、幽四州分与吴。吴也置刺史遥领之。州之属官见于文献记载的,仅有部郡从事、师友从事,其他当与魏蜀所置大致相同。也设有大中正。
郡设太守、都尉,所属有功曹掾、门下书佐、门下循行等。
士族政治
在东吴立国的51年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豪强士族和东吴政权关系的不断变化,这一变化对东吴政权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孙策初建政权之时,开始大量任用江东人士。在他身边,除了北方南下的部分大族之外,还有大批江东人士,如朱治和虞翻,皆南方大姓士族。他们在孙策进入江东前后便开始尽力辅佐,忠心耿耿,不但巩固了东吴政权,而且也提高和维护了自身利益。孙策在初创政权之时,就十分重用士族张昭,“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且在临死之时,又以孙权托于张昭,后来的发展证明了孙策这一措施确实保证了孙氏政权的发展。孙策死后,南迁的士族大都尽力辅佐孙权,保证了孙氏兄弟政权交接的平稳过渡,也维护了江东地区的稳定。
东吴政权不断向南拓展*时,遇到了世居南方的土著居民的反抗,士族全力帮助孙权镇压反抗的山越人民,如顾雍、全琮、陆逊等。同时,与曹魏和蜀汉的斗争中,豪强士族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设计联合蜀汉击溃了曹操的80万大军,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了刘备的70万大军。
随着东吴*政权的日益稳固和豪强士族权利的膨胀,东吴的国力受制于豪强士族,对*集权极为不利,双方的斗争也日益剧烈。东吴便开始削弱和限制江东豪强的权力。张昭虽然功劳卓越,但始终没有被立为相;孙权借口亲近太子而杀掉了张昭的儿子张温,废黜了张氏其他儿子,使张氏家族一蹶不振。“二宫构争”事件也使诸多豪强世族受到很大的打击。孙权最初所立太子为长子孙登,但是孙登早亡,于是孙和便被立为太子,孙霸被封为鲁王。由于孙权一直以来溺爱孙霸,致使孙霸想借宠废掉孙和,夺取太子之位。由此,朝廷在太子问题上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太子孙和,主要是陆逊、诸葛恪、顾谭等人;而另一派吕岱、全琮等则支持孙霸。孙权得知后,怕双方的斗争会引起东吴内乱,便忍痛令孙霸自杀,改立孙亮为太子,将孙和周围的人一网打尽。参与此事的豪强士族大都受到严厉处罚,孙权派人去斥责陆逊,致使陆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并且杀掉了朱据,流放了顾谭等人。此事之后,孙权将兵权一分为二,让不同将领领兵,相互牵制。这样,经过一系列的打击,豪强世族的*便大大地削弱了。
豪强士族与东吴政权的关系由开始的合作拉拢,再到打击削弱,最后又是表面合作,而这一变化始终没有使双方的关系走向破裂。这是由于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只要双方都有利用价值,就不会走向对立。东吴依靠北方豪强士族而建立政权、开拓疆域,又依靠江东士族守成自保。不管是南方士族还是北方士族,都对东吴政权的创立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豪强士族又对东吴的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因素:南北士族相互斗争、南人退而自保以及私人庄园经济的不断发展,极大地限制了东吴的战略发展。在这些矛盾之中,东吴的国力逐渐被削弱。
5、经济
农业
屯田是三国时代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东吴的屯田规模很大,仅次于曹魏,主要用以解决军民的粮食供应问题。在建业都城的内外,军屯十分密集,孙权曾把为他拉车的八头牛改作耕牛,以示提倡。东吴经常派出大将率领数以万计的兵士渡江去淮南的皖城(今安徽潜山县)屯田,有船只600多艘,开垦稻田40多万亩。当时最大的民屯在毗陵(今江苏武进县),也常从建业派出劳动力去扩大毗陵屯区的规模,屯田人数达数万口之多。另外,建业附近秦汉以来的一部分旧县,如江乘县、湖熟县和溧阳县等,这时都撤销县级行政机构,改由典农都尉管理,对农民实行军事编制,使之固着在土地上,全力生产粮食。这些民屯中的农民被称为“屯田客”,虽然免除了服兵役的义务,但对他们的人身限制却比汉朝时更加重了。
发展农业离不开水利,东吴时江南的水利事业也相当发达。公元245年,孙权派校尉陈勋带领屯兵3万修治秦淮河。为了沟通建业与太湖地区的内河交通,陈勋带领这3万人在宁镇丘陵地区开凿了一条名叫“破岗渎”的运河。这条运河的起点是秦淮河东源的句容,终点是今丹阳县境内的云阳西城,用以接通江南内河和太湖流域。为了调节水量,便利行船,从建业南郊的方山开始修筑水坝和船闸,沿线共有14座。每座坝闸附近都设立旅店和商栈,形成了一个集市。这条运河修成后,从建业到吴郡和会稽郡或更南面的地方,就无需再绕道京口(今镇江市),可以从建业直接乘船前往。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的各种物产,也可通过水道运抵建业,其中一些重要物资还可以直接运进皇宫旁的仓城。因此,这条破岗渎对于东吴首都的物资供应和内外交通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这条运河的开辟,方山一带就成为都城南郊最主要的水陆码头。
手工业
麻葛业吴和魏、蜀一样,富有者穿丝绸,劳动群众穿葛麻。江东的丝织品质量虽逊于蜀、魏,麻葛织品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三国志》卷49《士燮传》言:“燮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交州的细葛既可作为贡物送到吴郡,则其质量当有不下于吴郡葛织物的可能。左思《吴都赋》言:“蕉葛升越,弱于罗纨”。蕉葛指葛之细者,升(布八十缕为升)越,指越布之细者。就是说,优质越布、葛布比罗纨还柔软。可见葛布的精致。江东的麻织业,东汉初已经兴盛。《后汉书》卷81《独行·陆续传》言续“喜著越布单衣,光武见而好之,自是常会稽郡献越布。汉章帝时,马太后曾以白越三千端为赏赐”。《全三国文》载曹丕诏,嗤江东之衣布服葛,谓“江东为葛,宁可比罗纨绮縠”。曹丕的话只能就上层人士的服著而言,至于人民群众的衣著,曹魏并不比孙吴优越。曹丕为魏王后尝言:“虽倾仓竭府以振魏国百姓,犹寒者未尽暖,饥者未尽饱”;又言:“且闻比来东征,经郡县,历屯田,百姓面有饥色,衣或裋褐不完”。吴国百姓挨饿受冻的情况在史书中甚少叙及,虽说系由南方夭暖物丰使然,但吴民衣著问题较魏为佳,则可能是事实。孙吴的丝织业亦并非太差,《三国志·吴书》常以农桑并提,说明丝织手工业已遍及家家户户。左思《吴都赋》有“岁贡八蚕之绵”一语,表明纳税民户多养蚕织丝。吴皇室有专门织络的女工,孙皓时达到千余人。华覈给孙晧上疏言:“今事多而役繁,民贫而俗奢,百工作无用之器,妇女为绮靡之饰,不勤麻枲,并绣文黼黻,转相仿效,耻独无有,兵民之家,犹复逐俗。内无儋石之储,而出有绫绮之服”。由此可知,农户原多绩麻葛为衣,由于风俗奢靡,穿丝织衣的吏民商贾日益增多,这样便伤害了麻葛业的发展,致使公私皆贫。因之华覈建议令吏士之家普遍绩麻枲,人户一岁一束,则数年之后,布帛必积,而国可富。
盐铁业吴地自古即以盛产盐铁著称。春秋战国时的吴、越,西汉时的吴王刘濞,都以煮盐冶铁而致富强。周瑜亦曾以吴“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的理由,劝说孙权抗御曹操,因而有赤壁之捷。
《御览》卷343引陶弘景《刀剑录》言:“吴主孙权黄武四年(225年)采武昌山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斗方,皆南钢越炭作之”。武昌附近的大冶至今犹以盛产钢铁著名。当时孙吴两度以武昌为首都,即都建业时,亦今重臣陆逊等镇武昌。其所以如此重视武昌,除武昌为长江中游重镇外,其铜铁资源富饶,当亦为原因之一。《三国志》卷64《诸葛恪传》言丹阳及其近郡山出铜铁,山越能自铸甲兵,山越所以能为吴患,其住地出铁为一原因。《三国会要》卷19《盐铁》引《唐六典》言:“江南诸郡有铁者,或置冶今或丞。皆吴时置”。吴将贺齐“兵甲器械,极为精好……弓弩矢箭,成取上材,蒙冲斗舰,望之若山”,致使魏将曹休“望而惮之”。
造船业吴在长江航行的大船即有上下五层,可容三千人。当时吴在建安郡(今福建省地)设有典船校尉,掌管谪徙之人作船。大官如临海太守奚熙、会稽太守郭诞等均因故被孙晧送赴建安作船。
城市和人口
江南地区的经济,经过东吴时期60年左右的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都赶上或超过了东汉时期这一地区的最高水平。汉代江南的大城市只有吴、会稽和广州等少数几个,这时增加了建业和武昌两座大城。吴、会稽、广州、江陵和夏口(今武昌)等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东吴大力招抚北方南来的人民,以及强制原来住在皖、赣、浙、闽山区的“山越”人民出山务农和当兵,再加上60年来没有经过大的战争破坏,人口增殖很快,耕地开辟较多。到吴亡时,南方的行政区域已经发展到43个郡(相当于今地区一级)、313个县,郡县的数目比东汉时增加了1倍多。户数有5.23万户,男女人口230万人,这还不包括隐藏在豪族武将家里不属于东吴*控制的人口。
6、军事
世袭领兵制
孙吴世袭领兵制以父死子袭为主,其中,嫡长子袭领是首选方式。将领们将所领之兵看似祖传家业一样,代代传袭。《三国志·蒋钦传》载,蒋钦死,子蒋壹袭领兵,不久蒋壹死去,无子,只好让他的弟弟蒋休领兵。这是嫡长子继承制中最典型的方式。子袭父兵,同时也子承父职,进入孙吴军事领导集团,担任要职。《宗室传》载,孙奂“兄皎既卒,代统其众,以杨武中郎将领江夏太守。”孙奂死后,“子承嗣,以昭武中郎将代统兵,领郡。”父亲有军职的,儿子袭承军职;父亲兼有地方行政职务的,儿子也兼任地方要职。而那些在军中军权极重、拥兵甚众的高级将领死后,往往采取众子袭领父兵的办法。《陆逊传》载,陆逊死后,子陆抗袭领“逊众五千人”,英勇善战,官至镇军大将军,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诸军事,又拜大司马、荆州牧,权高兵众。其死后,军政要职由长子陆晏继承,部众却分配给包括长子在内的五个儿子:“子晏嗣。晏及弟景、玄、机、云,分领抗兵。”
世袭领兵制在孙吴政权形成初期,并不完全限于子袭,可以由部旧将领袭领,尤其是涉及到孙吴的军事主力,往往由重要部将继承。《鲁肃传》载,周瑜死,鲁肃“代瑜领兵。瑜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皆属焉”。鲁肃死,吕蒙西屯陆口,“肃军人马万余尽以属蒙”。《骆统传》载,骆统“出为建忠中郎将,领武射吏三千人。及凌统死,复领其兵”。
世袭领兵制是孙吴军事人才的来源和保证,较好地使将领与士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孙吴军事力量强大,常常能以少兵、精兵、奇兵取得战争的胜利。
军事领导*
孙吴形成时期,起兵将军或王,都打着汉王朝旗号,亲自领兵,以其幕府为军事指挥机构。吴国军政大权决于孙权,以左、右大司马掌军事行政,大将军或上大将军为最高统帅。孙亮即位后,置大司马为最高军事统帅。其后,通常以大将军冠督中外诸军事或领中外诸军事总掌全国军务。此外,设军师参议军务,或协助将帅统军。吴后期所设左、右军师,一般以左、右大司马兼任。
地方军事机构,实行州郡领兵制。州刺史(州牧)或冠将军号,或以持节都督兼任,为辖境最高军政长官。郡太守加将军号者领郡兵,并置都尉专管。
军队构成
三国形成时期之初,各起兵将领以将军亲自统军,兵力较少,并集中使用,实各为一支军队。当时,孙权以将军或王开府(设立机构),统掌军政大权,实行中、前、左、右、后五军制。吴统治者称帝后,军队分*军和州郡兵,*军分为中军、外军。
军队有步兵、骑兵、弩兵和水军等兵种。三国中水军以吴最强。东吴有兵20多万。
管理方式
东吴对于兵户的管理是通过将领对所领兵户综合负责的方式进行的,不另设军营。各将所领直接与屯田相合,将领不脱离屯田。屯田收入不足于保障军需费用时,为保证领兵制的实施,辅以奉邑,将领从奉邑所得“征赋”用作军费。赐食奉邑的将领,皆为领兵较多者,如孙皎所领万余人,“赐沙羡、云杜、南新市、竟陵为奉邑,自置长吏”。另外如朱治等将,奉邑有一县、二县、三县、四县的区别。不领兵者无奉邑,奉邑多少由领兵多少为准,奉邑收入只作军需,不作将领个人收益。为了解决将领私益,实行复客制作为领兵制的补充,复客多少以将领功劳大小为准,与私客性质相同。领兵、奉邑、复客三制合一配套,成为东吴世兵制的管理方式。
文化
宗教
道教孙权在道术信仰方面颇为痴迷,与诸多方术之士交往甚密,主要有吴范,刘惇,赵达,孙权用他们参预军政活动。此外,孙权交结之术士则多以变幻莫测为能事,有的则为某些道教流派之先祖。如葛玄,时人称葛仙公,介象,介琰等。以葛玄、介象为代表的道术之士,虽身兼数技,但其核心是成仙之术,孙权与他们交往,绝非仅仅出于好奇而练习隐身遁形等幻术,而是希望能够长生不死。孙休、孙皓也尤为尊崇方士及其道术
由于孙吴统治者笃信道术,不少孙氏宗室、朝臣和将领等也奉道,特别与茅山道关系甚密。
佛教建业是三国时期的佛教重镇,孙吴的佛教中心。佛教虽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东汉、曹魏、蜀汉、孙吴及西晋等政权明令禁止汉人出家为僧,汉至西晋间僧人大都是西域胡人,但是也有汉人不顾禁令出家为僧。
三国时期,高僧支谦、康僧会先后来到孙吴,受到孙权的推重。孙权为康僧会建造了建初寺。建初寺亦称佛陀里,为中国历史上江东地区的第一座佛寺,对孙吴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佛教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孙皓时,曾设定法令要求废止不合礼制的祭祀,并打算毁掉佛寺。最终康僧会劝说孙皓改变意图,孙皓大力弘扬佛教,修缮寺庙,并要求宗室信奉佛教。在孙皓推动下,孙吴佛教得以进一步发展。
文史
孙权好学尚文,倡导学问,推重文化教育,他也曾于黄龙三年(230)诏立“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诏命太史丁孚、郎中项峻撰《吴书》。吴少帝曾命韦曜、周昭、薛莹、梁臣及华核五人,访求往事,撰写史书。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江南文化的提高,在孙吴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虞翻、陆绩、张纮、薛综、胡综、华覈、韦昭。虞翻长于经学,尤其以研究《易》的成就最高。陆绩博学多闻,是孙吴著名学者。张纮是孙吴名臣,其文才受到“建安七子”之一陈琳的盛赞。薛综是江东名儒,居孙权太子师傅之位。胡综擅长辞赋,孙权接手江东后的很多诰文、策封任命文书和致邻国的书函都是出自胡综之手。华覈则是孙吴末年政论家。
公元258年(永安元年),孙休诏立五经博士,创立国立学校,韦昭担任首任祭酒。韦昭善写史,著有《吴书》55卷等。韦昭的《吴书》成为晋代陈寿写作《三国志·吴书》的主要史料依据之一,此外他还长于训诂学,著有《汉书音义》、《国语注》、《官职训》、《三吴郡国志》等。
艺术
孙吴有很多擅长各种艺术的名士,时人称为吴国八绝。有吴范、刘惇、赵达、严武、皇象、曹不兴、宋寿和郑妪等人。例如严武擅下围棋,同辈中无人能胜,有“棋圣”之称。至于曹不兴则擅绘画、皇象则擅书法。
曹不兴
绘画孙吴曹不兴,擅长写生与绘佛画,被誉为“佛画之祖”,作品有《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图》等等。他曾把五十尺绢连在一起,画一人像,心明手快,运笔而成。其作品富有立体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称,号“曹家样”。孙吴吴王赵夫人,吴丞相赵远之妹,善于书法山水绘画,时人誉为“针绝”。她为孙权绘各国山川地形图,实开山水画之首。
碑刻吴国地处江东其书险怪诡谲,大有楚风。所以,吴国出现了一些极为著名的书法家,并留下了艺术价值很高的石刻。吴国时期的碑版,真书刻石有《葛府君碑》、《九真太守谷朗碑》;以方笔写篆的有《天发神谶碑》、吴《禅国山碑》等。
皇象
书法皇象,广陵江都人,字休明,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他的草书与曹不兴绘画,严武的围棋等并称“八绝”,“似龙蠖螫启,伸盘复行”(唐窦臮《述书赋》),“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朴质古情,沉着痛快,文而不华,质而不野。前人对皇象书法评价甚高。唐张怀瓘曰:“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可见他创造了“相众而形一”的书风,在书法史上有重要意义。传世书迹有《天发神谶碑》、《文武帖》、《急就章》等。
音乐孙吴主国江东后,此区域成为孙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音乐文化获得长足发展,吴歌形成。吴歌,下至民间,上至统治者皆爱之,成为颇有影响的地方音乐。陆机有《吴趋行》诗,吴趋即吴歈、吴歌,其与《齐讴行》、《棹歌行》一样,是有吴地特色的音乐。吴歌*短小,多为五言四句。如“尔汝歌”即为五言四句的短小歌词,以尔汝为线索,随意赋诗,依曲歌唱,开吴歌*之先河。民间歌谣也多为五言四句,如《孙皓初童谣》与《天纪中童谣》。吴歌中“吴鼓吹曲”十二曲,曲调袭用汉《铙歌》,乃韦昭所为。
科技
在天文历法方面,孙吴科学家对天体的探讨十分活跃,孙吴的天文学家王蕃以浑天论名于当世,提高了测定黄赤交角的精确性;陈卓则把源于战国时代的天文学家石申、甘德、巫咸等三家学派所著星图命名的恒星,加以综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全天星官系统。他以二十八宿为基础,再将石、甘、巫咸三派天文学家所定的星官,并同在一起,去其重复,存其不同,绘成全天星图,构建了一个全天星官系统。陈卓的全天星官系统一直沿用到近代。他的这一标准一直是后世天文学者制作星图和浑象的重要依据,并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周髀算经注》
在数学上,汉末三国时期天文、历法的发展,也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在孙吴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取得了数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成果。其中以赵爽的《周髀算经注》最为著名。赵爽是第一个对《周髀算经》进行认真而全面研究的学者。他的研究分为:解释文字,推演数学理论,补图等三个方面,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以“弦图”证明勾股定理。二是对“出入相补原理”的运用。他在“勾股圆方图”书中采用“弦图”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这一方法比外国同类方法早约一千年;在研究二次方程得出的结论,与“韦达方程”类似,但比韦达早了一千三百多年。
7、外交
蜀汉
208年,诸葛亮向刘备请命出使江东,与孙权达成共识,共同抗曹。刘备*与孙权*自第一次联盟从此形成,随后孙刘联军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随后孙权与刘备开始建立起同盟的关系。但不久后,因为荆州的归属问题,孙刘联盟一度恶化。孙权先是夺取刘备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驻扎荆州的刘备大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后,孙权再次出兵袭击荆州,擒杀关羽。荆州归吴,孙刘联盟破裂。
刘备于夷陵之战大败后不久,孙权为了抗魏,主动使太中大夫郑泉交好刘备,吴蜀关系得到缓和。蜀汉也遣邓芝出使孙吴,吴蜀恢复同盟。此后吴蜀关系一直很稳定,互有使臣来往。
229年,孙权称帝,蜀汉卫尉陈震前往武昌祝贺孙权登基。陈震此次出使孙吴,说明蜀汉承认了并尊二帝的局面,后又共同提出共分天下的观点。陈震出使孙吴,标志着吴蜀同盟已根深蒂固。
东吴派往蜀汉的使者有张温、严畯等,诸葛瑾等人为吴蜀同盟作出很大的努力。两国的友好关系持续了有四十多年,直到蜀汉灭亡。蜀汉先后派往东吴巩固联盟关系的使者有邓芝、阴化、丁厷、费祎、陈震、宗预、董厥等人。
海外交往
孙权黄龙二年(230年)正月,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今我国*省)及亶洲(今日本)。他们费了将近一年工夫没有找到亶洲,“但得夷洲数千人还”。《三国志》卷60《全琮传》言:权征夷洲,“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但载回的夷洲数千人,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从此这数千夷洲人与吴人杂居,繁衍子孙。毫无疑问,从此大陆人对夷洲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故此后吴丹阳太守沈莹能撰写出《临海水土异物志》一书。该书所记夷洲的自然条件与今*省北部酷似,而所记当时夷洲人的风俗习惯等也可从今*省高山族中找到,说明夷洲即*。因此,我们说吴人夷洲之行意义是重大的。当时吴国所辖的交州已包括朱崖洲(今海南岛)及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交州刺史吕岱曾“遣从事南宣国化,暨激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备遣使奉贡。”所谓“奉贡”,实即互市。孙吴与大秦(罗马帝国)也有交往。《梁书》卷54《诸夷传·中天竺国》载:孙权黄武五年(226年),有大秦贾人秦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方土谣俗,论具以事对。时诸葛恪讨丹阳,获黝、歙短人,论见之日:“大秦希见此人”。权以男女各十人,差使会稽刘咸送论。成于道物故,论乃径还本国。这是大秦人从海道来者。
卫温驶*
孙吴的海上交通往来,加强了祖国大陆和*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外贸易和文化的交流。当时东南亚所产的象牙、翡翠、瑇瑁等不断进入中国,中国的土特产品以及文物等也传到各国各地区。
8、朝代名人
周瑜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所以,在当地颇有名,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特任命他为东城长。鲁肃辞不受命。周瑜任居巢(今安徽桐城)长,曾请鲁肃资助军粮。鲁肃慷慨地指给他一个装有三万斛粮食的大粮仓。周瑜感激不已,遂结为知己。
公元200年,鲁肃在周瑜的引荐下归附孙权。孙权非常器重鲁肃,与他“合榻对饮”,议论时事。鲁肃劝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孙权很佩服他的才能。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时,鲁肃为赞军校尉。他首先向孙权提出了联刘拒曹的战略方针,并出使刘备处,以促成孙刘联盟。公元210年,周瑜病逝,鲁肃被任命为奋武校尉,领周瑜军,驻扎在江陵。后来,转屯陆口,被授予汉昌太守、偏将军。次华(214年),转横江将军。公元215年,驻兵益阳(今湖南益阳市)。公元217年,鲁肃病逝。
吕蒙,生于公元一七八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陆逊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出生于世宦之家,他的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陆逊年十岁丧父,十五、六岁时就肩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公元204年,被孙权征召为掾属,历任东西曹令史,后出为海昌县屯田都尉,并代理县令职务。后,又因讨伐山越暴动、讨平鄱阳地区尤突等人的*,被授予定威校尉。公元219年,受吕蒙举荐为荆州督。因巧夺荆州有功,升为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娄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发动了夷陵之战。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率兵五万西击刘备。次年六月,陆逊用火攻获胜。孙权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为江陵侯。公元229年,任上大将军、大都护,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城)。公元244年,代顾雍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
黄盖,吴国著名将领。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能征善战,有谋有勇,擅长使铁鞭,作战极为勇猛,一生立过无数战功。最初任乡间小官,后被推荐为“孝廉”,追隨孙坚打天下;孙坚死后,便追隨孙策;孙策死后,便追隨孙权。赤壁大战时,建议用火攻,配合周瑜,行使苦肉计,并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赤壁大战后不久,黄盖被拜为武锋中郎将。后来,长沙郡益阳遭山贼攻打,孙权加封他为偏将军,前去讨伐。就在这次出征中,黄盖病死。
甘宁,吴国大将。字兴霸,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起初跟随刘表、黄祖。黄祖兵败被杀后,归降孙权。为著名水军将领,勇猛过人,打仗常冲锋陷阵,一生建立战功无数。曹军进军濡须时,他率敢死队百人,夜袭曹营,大胜而还,未伤一人。刘备伐吴时,被番王沙摩柯一箭射死,死时树上有数百只乌鸦,围绕着他的尸体,也不飞走。
韩当,吴国名将。武艺高强,参加过多次重要战役,屡建战功,熟悉水战,勇猛过人。韩当,字义公,幽州辽西郡令支县人,与右北平郡人程普都是幽州人。因为长于弓箭、骑术,膂力过人,韩当被孙坚赏识,追隨他四处征伐周旋,数次冒险犯难,攻陷敌人、擒拿俘虏。勤奋辛苦有功劳,成为別部司马。等到孙策东渡长江,韩当追随讨伐扬州的丹阳郡、吴郡、会稽郡,升迁为先登校尉,孙策授兵二千,马五十匹。再追随孙策征伐扬州庐江郡的太守刘勋,在荊州江夏郡的沙羨县击破黄祖,回师讨平了扬州豫章郡的鄱阳县,兼領乐安县长,山越畏惧心服。
后来以中郎将身分,与周瑜等抵抗攻破曹操。又与虎威将军吕蒙奇袭拔取了荊州的南郡(州治、郡治江陵),升迁为偏将军,遥领益州永昌郡太守。222年夷陵之役,与大都督镇西将军陆逊、昭武将军朱然共同在南郡的涿乡攻击并大破蜀军。转任为威烈将军,封都亭侯。曹魏的上军大将军曹真攻击南郡,韩当保守东南方,在边境身为将帅,激厉将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孙权称善。223年,封石城侯,升迁为昭武将军,遥领荊州冠军郡太守,后来又加都督的称号。统帅敢死及解烦营兵万人,讨伐丹阳郡贼寇,击破。旋即病逝。
9、东吴世系
庙号谥号姓名生卒在位年月 |
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229年—252年 |
——孙亮243年—260年252年—258年 |
太宗景皇帝孙休235年—264年258年—264年 |
世宗文皇帝孙和224年—253年—— |
——孙皓243年—284年264年—28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