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凉
北凉(401—439),十六国之一。卢水胡(或作匈奴族)酋长沮渠蒙逊所建。都张掖(今属甘肃)。盛时有今甘肃西部及青海、宁夏、*各一部,西域各国均遣使贡献。历二主,共三十九年。北凉初起,段业执政四年,所以北凉始建在397年,加上这一段共历四十三年。北凉的残存政权沮渠高昌国又绵延了二十一年,直到460年才被柔然所灭。沮渠高昌国远在西域,一般不计入五凉国史中,因本文专论北凉,故附带论及。439年北凉并于北魏,意味着十六国纷争的结束,北方趋于一统,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对峙时期。在五凉国史中,北凉是仅次于前凉的第二大割据政权。
1、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北凉
所属地区:中国
所属民族:匈奴
著名君主:沮渠蒙逊、沮渠牧鞬
所属时期:十六国
都城:张掖
2、概说
十六国之一。卢水胡(或作匈奴族)酋长沮渠蒙逊所建。都张掖(今属甘肃)。盛时有今甘肃西部及青海、宁夏、*各
北凉
3、北凉的兴衰
王朝的建立
沮渠蒙逊
386年吕光占领凉州建立后凉,蒙逊家族成员多人被委以重任。伯父罗仇为西平太守,从兄男成为晋昌太守,蒙逊领父部曲侍卫凉王吕光。397年,吕光遣其子镇东将军吕纂会同罗仇伐西秦,被乞伏乾归所败,吕光委罪罗仇,杀了罗仇及其弟曲粥。蒙逊借口葬罗仇,脱离了藩笼,聚众万余,杀吕光临松护军,屯聚金山(今甘肃山丹西南),反叛后凉。男成也从晋昌(今甘肃玉门西北)起兵反后凉,杀酒泉太守垒澄,攻下张掖。蒙逊和男成推举建康(今甘肃酒泉东)太守段业为盟主。段业自称凉州牧,对抗后凉,这就是北凉政权的煎身。蒙逊屯聚金山被吕纂击败,所以行权宜之计立段业为主以为号召。401年蒙逊部众充实,他诈称其从兄男成谋反,借段业之手杀男成,然后哭泣誓众为男成报仇,既拥有男成之部众,又师出有名,一箭双雕,表现了他的权变手段。蒙逊起兵西安(在张掖东),攻下张掖,杀了段业,改元永安,正式建立了沮渠北凉。
王朝的兴盛阶段
在397年段业叛拒吕氏之际,河西鲜卑秃发乌孤也起兵占据了西秦的金城,自称西平王。三年后,乌孤徙于乐都,史称南凉。400年乌孤死,其弟利鹿孤继王位,迁都西平。402年利鹿孤死,王位由乌孤子秃发傉檀才宣。继立,迁回乐都。当祖渠蒙逊杀段业据张掖之时,段业所署敦煌太守李晨也乘机起兵,攻下酒泉,建立了西凉。也就是说,在401年凉州境内并存了四个凉国和一个西秦。四凉即氏人吕氏的后凉,鲜卑人秃发氏的南凉,卢水胡匈奴人沮渠氏的北凉,汉人李氏的西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均史家所称,其时各凉首领都各自标榜为全凉称号,也就是都想消灭对手而为统一的河西王。李篙自称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蒙逊自称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可以说四凉并立时期,是河西历史上大动乱的“战国”时期,各族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
西秦是陇西鲜卑乞伏国仁在385年建立的,都苑川(今甘肃榆中)。在西秦之东的关中是羌人姚氏建立的后秦。当时北方四分五裂,后秦是关西最强大的政权,西秦、南凉都臣服于后秦。这一河西的“战国”对峙局面,除西凉外,其余三凉国和西秦都处在三面受敌之中。沮渠北凉夹在西凉和后凉中间,东南面又与南凉接壤,既要西防,又要东争,形势险恶。但北凉所处的地理形势比较优越。它以张掖为中心,南托祁连,北依大漠,是天然的国防屏障。相比之下,据守武威的后凉处在四战之地,形势更为险恶。吕光死后,诸子争立,互相残杀,削弱了力量。401年吕隆杀吕纂,篡夺了王位,国力更加削弱,不能自立,投靠了后秦。西凉李氏力量也比较弱小,只有防守之功,而无进攻之力.这种局面给了善于权变又善于用兵的沮渠蒙逊以用武之地。他用全力向东挤压后凉,联合秃发褥布宜两面夹击,迫使吕隆投降后秦。但是后秦不能跨过西秦而占有武威,就假手南凉秃发傉檀对抗沮渠蒙逊。404年,吕氏后凉灭亡,而后凉国土实为南凉所据,秃发傉檀迁都姑减。这时沮渠蒙逊之所以不能占有姑藏,因为受到了西凉的牵制。但是秃发傉檀进据武威,也就把自己置于四战之地,走向了灭亡的深渊。沮渠蒙逊又用全力来压迫秃发褥檀,联合西秦两面夹击,削弱了秃发傉檀的力量。412年沮渠蒙逊进据姑藏,称河西王,改元玄始,从张掖迁都姑减。414年南秃发褥檀为西秦所灭。西秦要对付东面的大国后秦,又北凉只能采取守势。这样,北凉东面处于相对平静状态,于是沮渠蒙逊就掉过头来全力对付西凉。
公元420年,沮渠蒙逊精心策划了灭亡西凉的战役。他吉东击西,调集大军东征,进兵至西秦境内浩门(今甘肃永登东南),故意造成张掖空虚的假象,引诱西凉主力出击,以便在运动战中加以消灭。西凉刚J度自用的李欲不听臣僚劝谏,果然中计。李欲集中了倾国之力,亲率步骑三万进取张掖。蒙逊闻讯,迅速回军在野战中全歼西凉军,杀了李欲,酒泉成了一座空城。421年,蒙逊攻占敦煌,西凉灭亡。至此河西又归统一,“西域三十六国皆称臣贡献”(《宋书•氏胡传今),北凉达于极盛。
北凉刀
401年沮渠蒙逊自称州牧,421年称河西王,433年病死,年六十六,在位三十三年。从401年到421年,沮渠蒙逊经过二十年的争战,统一了河西,结束了这一地区的战乱,这是他对历史作出的贡献。河西统一以后,生产得到恢复,财物丰富,与西域沟通,佛教大兴,河西文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沮渠蒙逊在群雄角逐中能够统一河西,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他权变多智,善于用兵,在位厉年较久,这些都是有利的主观条件。相比之下,吕氏后凉内哄,秃发南凉遭西秦夹击,西凉小弱而其主李欲有勇无谋,这些割据者都不是蒙逊的对手.蒙逊以张掖为中心又占有了地理优势。这些是有利的客观条件。蒙逊在创业时期注意奖拔人才,军纪严明,这也是他取胜的重要因素.史称蒙逊进兵酒泉,“百姓安堵如故,军无私焉。”灭西凉后,“凉之旧臣有才望者,咸礼而用之。”(《资治通鉴》卷一一九)
如前所述,蒙逊统一河西分为两个阶段。401至412年,他专力向东发展,夺取武威,对西凉采取防守的态势。这个时期,西凉正在勃兴,而东边的后凉正在衰落,取东进西守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从地理形势上来看,也要跨过乌鞘岭,尽险而守,才能稳据河西。412年蒙逊据有姑减以后,掉过头来全力对付西凉,精心发动了灭西凉的战役,算无遗策,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蒙逊还来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时而联合秃发南凉以攻后凉,时而联合西秦以灭南凉,始终掌握了主动权。这些斗争艺术说明了沮渠蒙逊是卢水胡族中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
王朝的衰亡
统一河西后,沮渠蒙逊志骄意满,他不仅佞佛使财,毫无节制,加重了河西人民的负担厂而且荒淫暴虐,“忍于刑戮”(《十六国春秋辑补•北凉》),迅速激化了阶级矛盾。蒙逊还使女儿、媳妇到西域僧人昙无谶处学男女交接术,于是“闰庭之中,略无风纪”(同上《辑补》)统治集团加速腐化堕蕊蒙逊死后,沮渠茂虔继立,不恤政事,民怨沸腾。439年,北魏伐凉,茂虔出降,北凉亡。
4、凉室西迁高昌与彻底灭亡
沮渠氏北凉在河西的统治终结后,沮渠无讳率北凉残部仍在河西苦苦支撑了一段时
间。然而迫于北魏*的节节近逼,北凉残部*向西迁移。沮渠无讳乃蒙逊第十子,沮渠牧犍之弟。曾被牧犍任命为沙州(治酒泉)刺史,都督建康(今甘肃高台县)以西诸军事、领酒泉太守。同时被任命的还有沮渠宜得,为秦州(治张掖)刺史、都督丹岭(在姑臧西)以西诸军事、领张掖太守,沮渠安周为乐都(今青海乐都县)太守,从弟沮渠唐儿为敦煌太守。当姑臧为北魏攻破时,宜得西奔酒泉,安周南奔吐谷浑。随着北魏*的进一步深入,无讳、宜得收集遗民西奔晋昌(今甘肃瓜州县东南),后又投靠了沮渠唐儿。此时,河西基本上为北魏所有。440年,无讳曾一度进军夺回酒泉,攻围张掖,但最终以力量不足遣使请降于魏,归还了酒泉,魏封无讳为酒泉王。不久,沮渠唐儿叛无讳,无讳留其从弟沮渠天周守酒泉,自己则与宜得引兵击唐儿,唐儿兵败被杀。北魏认为无讳终为其患,遂发兵攻酒泉。酒泉的失守是沮渠无讳决定战略转移的决定因素。441年,无讳派沮渠安周率军西击鄯善。但此行并非易事。据《魏书·西域传》无讳后谋度流沙,遣弟安周击鄯善,王比龙恐惧欲降。会魏使者自天竺、罽宾还,俱会鄯善,劝比龙拒之。遂与连战,安周不能克,退保东城。此次战役一直延续到次年4月,鄯善终为无讳所占,从而为进一步攻下高昌打下了基础。
当时的高昌有车师前部、阚爽、唐契三股*。阚爽利用沮渠氏与西凉的旧仇,遣使诈降无讳,借无讳之力对付唐契。不久唐契为柔然所杀,余部在唐和(唐契之弟)的带领下投奔车师前部。无讳既至高昌,唐契已与柔然战死。阚爽闭城门拒之。九月无讳将卫兴奴夜袭高昌,屠其城,爽奔柔然。无讳据高昌,遣其常侍汜雋奉表诣建康。至此,沮渠无讳完成了战略转移。无讳仅称王一年后便病死,444年其弟安周代立。虽然沮渠安周最终取得了北凉残存政权在高昌的统治权,但即位后的形势却异常险恶。在吐鲁番盆地的西部还有都于交河城的车师前部王国。经过一系列的战争之后,450年6月,沮渠安周引柔然兵袭击交河城,车师前部投靠焉耆镇,安周统一了高昌。460年,柔然攻高昌,杀安周,灭沮渠氏。至此,北凉残存政权在高昌的统治终结。
5、统治措施
发展社会生产
建国之初,便发布施令:“蜀省百摇,专功南亩,明设科条,务尽地利。”这种轻摇薄赋、注重恢复生产的措施促进了北凉经济的振兴。一方面对安定社会秩序作用巨大,另一方面也为北凉旷日持久的战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402年北凉与吕隆结盟时一次就留谷万余解,4卯年蒙逊遣使送谷三十万解于秦以赎世子兴国这两项史实看出,当时北凉的生产水平是很高的。
奖拔人才
自汉末黄巾起义以来,中原群雄并起,战火连绵,国家学校制度废驰、博士传授之风止息,学人颠沛流离,儒学衰微。恰值此时,西北一隅的河西却相对安宁。史载:“建武初,天下大扰,而河西郡独安。”河西地方的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育养成了一大批“以儒学显”、“以儒学见称”的河西世家大姓。到晋初永嘉之乱,“秦川中、血没腕,惟有凉州倚柱观,”“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这些逃亡河西的避难者中有许多是以儒学见长的所谓“士”,这便扩大了河西儒士的范围,于是乎河西学人云集,名士纷涌,沮渠蒙逊及其后继者便充分地摆拔这些人为己所用、为己效力。
严明法纪
“蒙逊伯父中田护军亲信(人名)、临松太守孔笃并骄奢、侵害,百姓苦之”。蒙逊知道后,怒曰:“乱吾国者,二伯父也,何以纲纪百姓乎?”皆令自杀。张掖太守句呼勒曾叛归西凉,后来句呼勒又“自西凉奔还”,蒙逊对他“待之如初”,这种不因宗亲犯法就屁护之,因曾叛逃过就疏远之的做法,在封建时代是很难能可贵的。
重视文化建设
整理典籍、发展文化交流。
整理典籍是兴办教育,进行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必经步骤,为此,北凉专门组织人进行这项工作。蒙逊给博通经传的阐胭配备文吏三十人,让他们“典校经籍,刊定诸子三千余卷”。进行必要的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点,北凉的统治者认识得很清楚,即是在战事吃紧,道里极为不便的情况下,也没因此而废驰。北凉的文化交流主要是同南朝刘宋王朝进行。“太祖(刘义隆)永嘉三年(426年)……世子(沮渠)兴国遣使奉表,请《易经》及子集诸书,太祖并赐之,合四百七十五卷。蒙逊又就司徒王弘求《搜神记》,弘写与之”。“十四年(437年),茂虔(即牧键)奉表献方物,并献《周生子》十三卷,《时务论》十二卷,《三国总略》二十卷,《俗问》十一卷,《十三州志》十卷,《文检》六卷,《四科传》四卷》,《敦煌实录》十卷,《凉书》十卷,《汉皇德传》二十五卷,《亡典》七卷,《魏驳》九卷,《谢艾集》八卷,《古今字》二卷,《乘丘先生》三卷,《周牌》一卷,《皇帝王历三合纪》一卷,《赵汇传》并《甲寅元历》一卷,《孔子赞》一卷,合一百五十四卷。茂虔又求晋、赵,《起居注》诸杂书数十件,太祖赐之”。
倡兴佛教,大量翻译佛经。
五凉各国,都对佛教比较重视,但崇佛最盛的莫过于北凉。史载:“蒙逊素奉大法,志在弘通”。蒙逊还特为其世子起名“菩提”。以示他对佛虔诚。从现有文献记载看,北凉不仅修了众多的石窟,也建造了不少寺院。《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记:“北凉河西王蒙逊为母造丈六石像在于山寺”;《释迎方志•通局篇》记有沮渠蒙逊在“凉州南洪崖”造碑的事,《北凉录》亦载:“先是蒙逊有凉土,专弘事佛,于凉州南百里崖大造形象,千变万化,惊人眩目,有土圣僧可如人等”……。《太平御览》中记“沮渠牧键曾在酒泉“起浮图于中街,有石像在焉”。在修寺凿窟的同时,北凉统治者还集中了很多有名的僧人和译师、组织庞大的译场,进行了大量的佛经翻译。接《历代三宝记》录,北凉先后有八人参加译经,译出三十三部,失名者五部。当时最著名的翻译家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僧人昙无徽。他本是中天竺人,“天怀秀拔,领鉴明邃,机辩清胜,内外兼得”,“晓术数,禁咒,历言他国安危,多所中验”,东行到敦煌“停止数载”,到蒙逊立国后,“河西王劝请令译”,他“持梵文,口宣秦言”,“于姑减与沙门智篙等译《涅盘》诸经千余部”。颐接《出三藏记集》卷八记:昙无徽一生译经十一部,一百四十卷。大规模的译经一方面标志着佛教文化的兴盛,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6、北凉轶事:乱伦成风
拓跋焘虽然派武威公主到北凉去做卧底,但也未尝不想让他宠爱的妹子武威公主过上几年风光的皇后日子。却不料
沮渠牧犍
武威公主终于在重兵护送下回到平城,虽捡回一命,但已形同废人。人变得恍惚起来,半天不发一语。太后大哭,说嫁时还好好的一个人,二年时间,就只剩下了半个人了。别人都是由丑小鸭变成天鹅,武威公主却由一个鲜活的天鹅变成了一个傻小鸭,也大概只能算半个人吧!说得拓跋焘顿起灭凉之心。也合该北凉有事,那时候,拓跋焘英雄顾盼,气势正雄。太武帝经过几年狂风扫落叶的力量,终于征服了东边的北燕,新降之地形势渐稳,高句丽也被赶到渤海以东去了,而且对剽悍的柔然始终保持战略优势。北魏又改革六镇,在边境加强六镇防御,招募精兵驻防,可谓是国势富强、兵锋正盛。广大的北方只剩下了最后一块绊脚石——处于卧榻之侧的北凉国了。拓跋焘踌躇满志,灭凉是既定的国家战略的一环,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因此,没有借口还要寻找借口呐。沮渠牧犍却自己找菜,色迷心窍,真是正要睡觉,送来一个枕头。这下拓跋焘师出有名了,死亡的披风从天而降。
7、北凉的石窟艺术
公元412年,匈奴族的沮渠蒙逊占领了姑藏(即凉州),统一了河西走廊,自称为“河西王”,使北凉国发展到了极盛。沮
北凉石窟艺术
北凉石窟艺术
但在公元7世纪以后的中国历史文献中,就再也看不到有关这处凉州南山石窟佛像的记载了。直到公元20世纪40年代初,著名历史学家向达先生才开始怀疑武威东南40多公里的张义堡天梯山大佛寺,有可能就是沮渠蒙逊开凿石窟的地方。1954年,浙江学院的史岩先生亲往天梯山进行了勘查,从而确定了那里就是沮渠蒙逊开创石窟寺的地点,但是这位北凉国的国王当年凿出的石窟与大佛像已经不在了,据记载这一带隋明以后,平均每60年发生一次大地震,所以,最先开凿出来的大佛像可能早已毁坏于大地震了。天梯山石窟大约有15座,其中有4座是中心塔柱式洞窟,还有一些唐代开凿的石窟。中心柱窟都是中等规模,平面近似于方形,中间立着一座通顶的方柱,象征着楼阁式的佛塔,方柱的每面开出二或三层佛龛,再在龛内塑制佛像。在公元20世纪50年代末,天梯山一带修建水库,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包括第1、4这两所中心柱窟在内的几座重要洞窟进行了拆迁保护,发现在这两个中心柱窟壁面上有两层壁画,上层的和敦煌莫高窟北魏时期的壁画很相似,那么下层的就很有可能是比北魏更早的北凉国壁画了。在那些下层的壁画中,有手提净水瓶的观世音菩萨立像,有手握兵器的天王形象,有双手合掌蹲跪着的供养菩萨像,还有体现西方极乐世界思想的化生童子形象。这些壁画人物在绘制时都是以线描为主,面相也很有自己的特色,壁画中所表现的主要是大乘佛教的思想,与龟兹地区的通过道式中心柱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来自印度的绕塔礼拜思想被北凉国佛教徒接受以后,就开始形成了最初的具有中国内地特色的石窟艺术,并对以后中国石窟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令人瞩目的是,在同属于北凉国境内的肃南与洒泉地区,也发现了类似于凉州石窟的北凉国的中心柱窟。
8、北凉帝系
帝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