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2019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

科普小知识2021-12-19 04:23:39
...

2019年,中国科学院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重大创新不断涌现——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1”在轨测试,新型阿尔茨海默病药物“9-1期”上市,国内首个碳离子治疗系统获准上市注册...在这些创新的背后,是一群将个人理想和追求融入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梦想家。

为贯彻落实*办公室、*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大力弘扬新时期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的作风和学风, 中国科学院组织评选“2019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展示中国科学院在新时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周围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引导全院员工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评选后,张敬杰等8人和团队荣获2019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称号。

2019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

中国科学院物理与化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的固体浮力材料长期依赖进口,极大地制约了中国的深海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和海上安全。张靖杰等人经过20多年的研究,开发出高性能中空玻璃微球和国产固体浮力材料,并成功应用于“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和“万全”深潜器,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开创了国产深潜器浮力材料规模化应用的新局面。

20世纪90年代,刚刚参加这项工作的张景杰和他的导师宋共同开发了一种先进的“软化学”法制备中空玻璃微球的技术,使中国在这一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004年,张静杰承担了课题负责人的重要任务。当时,由于缺乏科研经费,许多研究和测试都不合格。如果没有厂房,就在郊区租。如果没有设备,自己开发和改造。如果没有测试设备,可以从其他单位借用。这样,经过近十年的技术困难,国内固体浮力材料已经在海上成功试验。

2012年,为了进一步提高中空玻璃微珠的强度,张静杰带领团队在通州基地作战。那时,正值寒冷的冬季。他们在没有暖气的艰苦条件下在工厂大楼里生活和吃饭。他们必须在早上起床后先烧一壶热水,只有在融化了冰之后,他们才能混合溶液并做实验...因此他们连续工作了4个月。

2016年12月,张靖杰的团队将固体浮力材料交付给“深海勇士”号潜水器进行整体整合,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开发从核心原材料生产到部件加工的全链固体浮力材料的国家之一。

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的黄世江绝不是一个只会“学习到死”的优等生。2013年,实验室的一次事故让他发现了“青年”基因的奥秘:存在于成年哺乳动物体内的Lin28能够快速修复各种受损的细胞组织,甚至促进细胞线粒体代谢。这一发现有望在未来帮助对抗老年人的退行性疾病。

2016年,黄世江将进入干细胞代谢领域的另一个城市。在癌症患者中,80%将遭受恶性病变和肌肉萎缩。黄世江发现脂肪酸过度氧化是肌肉萎缩的关键原因,他的研究过程为寻找治疗靶点提供了有代表性的思路。

迄今为止,黄世江已在《科学》、《细胞》和《自然医学》等主要国际期刊上发表了许多成果。他共发表了37篇SCI论文,被引用5000多次,拥有两项国际专利。

虽然黄世江是在新加坡长大的,但他一直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黄世江是由他的祖父母抚养长大的。

2017年,黄士强踏上自己的祖国,带着学生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立了自己的研究团队。目前,由他领导的36岁的球队平均只有26岁。面对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他们决心努力学习,破解肌肉衰老等退行性疾病的机理,探索肌肉再生的奥秘,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2019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

中国科学院陈和生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自197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研究所)以来,陈和生一直与高能物理紧密相连。

1998年夏天,陈和生成为高能研究所所长。当时,当BEPC乃至港灯的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受命带领团队对BEPC进行了重大改造,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为保持和发展中国在魅力物理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5月,中国散裂中子源位于东莞市大朗镇,距离北京高能研究所总部2000多公里。从那以后,陈和生在这两个地方开始了忙碌的生活。作为工程总部的总指挥和项目经理,他带领团队克服了许多工程难题。

有一次,隧道渗水延误了土木工程一年多。为了确保国家承诺的工期“后墙不倒”,陈和生带领队伍,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措施:一般设备安装调试与土建工程施工交替进行;应直接安装在隧道内的设备应先在地面大厅安装调试,待隧道完工后再运到隧道内重新安装。

在2016年底举行的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年会上,与会的外国专家对项目建设的“中国速度”和“很难想象你在一年内完成了这么多工作”。2018年8月23日,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中国第一个散裂中子源终于建成了!

目前,已经过了七十岁的陈和生,已经参与了我国2035年科学仪器发展路线图的规划。一幅更宏伟的科学图景正在他身后慢慢展开。

杨国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7年,杨国伟在日本首次乘坐新干线,“太快了,太快了!中国什么时候会有这么快的火车?”杨国伟回忆说,1985年春节期间,他从娄底到邵阳走了100公里,实际上他在火车上坐了24个小时。

2008年,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项目正式启动。杨国伟的团队负责测试高速列车的空气动力学外形,并需要协助制造商将日本的时速250公里的列车提升至380公里

这项任务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列车模型的速度。多次尝试都失败了。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刻,同事杨根锁建议他使用压缩空气间接加速技术,实验终于成功了。

加速,刹车又出问题了。碰巧,杨国伟经过了石景山游乐园。他被高速过山车的瞬间刹车吸引住了。不久,利用磁铁产生非接触阻尼力使列车模型在高速下瞬间制动的解决方案诞生了。

随着“增速”和“制动”问题的解决,杨国伟的团队先后解决了平台自动控制、模型复位和测量技术等一系列难题。团队参与的“京沪高速铁路项目”获得了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别奖。“高速列车气动优化设计与评估技术”项目的最高试验速度超过600公里/小时,为我国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列车设计提供了支持数据。

中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十年,也是杨国伟团队研发的十年。在过去的十年里,杨国伟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前进,并成为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领导者。

2019年被中国科学院感动的人

孟宪宏,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负责人孟宪宏负责在若尔盖高原地区建立分布式多年连续水-土-气-气全天候监测系统,该地区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多米,可储存黄河上游近30%的水。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坚韧,她在两年内完成了对原有监测布局的改进和升级,实现了对不同下垫面上多种元素的综合监测。每次土壤采样时,必须分别选择有无植被的样地,用圆刀等工具在每个样地挖出不少于60厘米深的土坑,从大罐中取5个土壤样品,从小罐中自上而下取5个土壤样品。然后,在实验室对样品进行测量和分析,比较砾石和根土的水热特性差异,揭示其对土壤水热性质的影响。

孟宪宏花了10年时间从博士学位毕业后参加工作,然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这与她对自己近乎严格的要求分不开。她努力学习,发扬牦牛精神,克服困难,愿意孤独,不骄不躁,把科研当成自己的生命,以勤奋为科研铺平道路,以坚韧照亮科研之路。

十多年来,孟宪宏一直怀揣着自己最初的梦想,不要忘记自己的主动精神,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提供科学依据,为保护“风景林、农田、湖泊、草地”生命共同体,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为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支持。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世英

2011年初,响应中国科学院党组对*援助的号召,李世英从中国科学院化学材料研究所出发,前往*石河子市,天山北麓的“戈壁明珠”,担任*天野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面对企业的发展需要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他带领工人们成功开拓了电石炉尾气高浓度一氧化碳转化技术的全流程。2012年,成功建成5万吨乙二醇和3万吨4丁二醇生产线。2014年,天野集团25万吨乙二醇和20万吨4丁二醇生产线也顺利投产,帮助天野集团率先走上绿色升级发展之路。

2018年,他将大连化工学院的最新技术引入天野集团,促成了120万吨合成气制乙醇项目的成功合作,大大提升了*化工产业链的水平。

八年来,李世英为天野集团培养了82名工程硕士研究生,积极推动和邀请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来*举办年度*天野煤化工论坛。2019年,他积极推动大连化工学院与天业集团合作,成立石河子燎原工业研究院,将辽宁与*的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从2011年到2019年,这位辽宁*连续五次申请援疆,像钉子一样在*扎下了根。这八年是李世英远离家乡、为家人感到难过的八年,是不要忘记你的主动精神记住她的使命的八年,是她关心祖国、永远留在边疆的八年。

中国科学院2019年度团队

国家天文台“中国之眼”快速团队

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是“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被誉为“中国之眼”。《科学》杂志已经对FAST的进展进行了四次报道,《自然》将FAST的完成和开放列为2016年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事件。从1994年提出的概念到2016年的建成开放,再到调试的完成和一系列科学成果的实现,FAST团队在贵州山区扎根25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追求、引领、跨越”的精神。

“中国之眼”FAST有三个独立的创新点:第一,它使用贵州的天然喀斯特巨洼地作为望远镜站;其次,独立发明了主动变形反射面;第三,独立提出了轻型缆索牵引进给支撑平台和并联机器人。在FAST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实现了中国重大科技项目从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与此同时,FAST全新的结构和苛刻的技术要求促进了中国许多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以及西部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专门的FAST团队的辛勤工作。

FAST的建设和调试涉及天文、力学、结构、测量、控制、电子等多学科领域,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特征。自2011年开工以来,FAST团队所有成员都肩负起了望远镜现场施工的重任,开始了坚守异地、为行业放弃家园的奉献之旅。从工程建设到调试,FAST团队人员将始终驻扎在望远镜现场,每月驻扎时间超过26天,并将与家人长期分离。经过不懈努力,FAST团队迅速实现了望远镜的系统集成,提前完成了功能调试任务,并在两年内完成了各专业组的验收。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勘探技术研究组

“海桶深渊”特指海洋中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沟区域。它是地球上人类认知最少的生态系统,也是当前海洋领域的前沿热点。设备技术是探索深渊的最大挑战。在中国科学院试点项目的支持下,深海探测技术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成功研制出中国首个7000米和11000米深海登陆器。它为中国进入万米时代的深海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携带了各种国内材料、能源和传感设备来完成海洋试验,并取得了许多国际领先的科学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于2014年部署启动“海斗深渊”研究计划,其中深渊着陆器是核心设备之一。面对技术难度大、基础薄弱等困难,研究团队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在超高压密封技术、着陆器控制和检测技术方面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从2016年到2018年,该团队参加了“发现号”的三次深海探险,每次都面临不同的挑战。在海上遇到的问题通常是困难和复杂的疾病,但团队从不轻易放弃。为了不影响整个航行计划,即使晕船发生在恶劣的海况下,即使它持续一整夜,团队也会坚持下去。

永不满足于完成设定的试航任务,这是深层次的科学研究精神。为了尽可能满足科学家的研究需求,只要在航行中有空闲时间,深海团队就会安排深海登陆车进行操作。忙碌时,它几乎是连续旋转的。困的时候,它会找个角落眯一会儿。在如此高强度的作业下,团队仍然可以忙碌而没有混乱和错误,这是多年海上作业经验的品质。

在过去的五年里,登陆器完成了184次潜水,其中26次超过10,000米,并取得了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其中许多是世界上第一次。

这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2岁的年轻队伍。他们充满激情、活力和创造力。他们以敢进敢试的战斗精神、无畏艰辛的奉献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展示了新时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风采。

《中国科学日报》(专题,第4版,2020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