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留下了什么?
“小时候,我仰望星空,看着天上的星星,猜猜哪个是东方红一号。”随着第五个“中国航天日”的临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举办了一次座谈会,纪念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50周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曲义光在会上深情回忆道。在他看来,东方红一号是中国从蓝天到星海的太空飞行的开始。
这个太空日的主题是“弘扬太空精神,拥抱星海”,这也成为了研讨会上太空专家的热门话题。他们一致认为,东方红一号研发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两弹一星”精神和传统航天精神的核心。
当中国决定第一个人造卫星发展计划时,*领导的指示是“能够站起来,坚持住,听着,看着”航天科技集团原高级技术顾问、东方红一号卫星首席技术官孙家栋院士说。
然而,在困难的科学研究条件下,完成研究任务并不容易。卫星需要大量的计算,但在那个时候,自动计算器都是相对先进的计算设备,大多使用半自动掌上电脑。有时当任务紧急时,研究人员甚至可以使用算盘。孙家栋清楚地记得,一群年轻人整天都在计算。因此,科学研究人员依靠人工一点一点地计算卫星数据。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过程中,研究人员克服了一系列技术和工艺上的困难,包括火箭级间的连接和分离、末级火箭观测裙的设计、卫星天线的释放和展开、仪器舱盖的镀金、热真空模拟实验、红外地平仪的研制和测试。在跟踪和轨道确定技术、信号传输方法和热控制技术方面,它们也超过了其他国家的第一批卫星任务。所有这些都是由中国宇航员自己完成的。
在原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仁院士看来,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打破了西方先进航天技术的垄断,使中国航天事业引以为豪。“当时,我们没有使用任何外国零部件,它们都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他自豪地说。
当听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的消息时,负责长征一号火箭项目演示的刘宝勇正在齐齐哈尔军垦农场参加劳动演习。尽管天气严寒,他还是在农场的广阔田野里奔跑,疯狂地在太空中寻找卫星。
半个世纪过去了,东方红一号项目所带动的技术和工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生了变化和更替,见证了该项目的人们变得白发苍苍,但它留下的空间精神却一直传承着,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太空旅行者心中的精神支柱。
北斗三号卫星的总设计师王平没有直接参与东方红卫星的开发。然而,在北斗卫星的发展过程中,他总是受到东方红卫星精神的启发。他说,中国在发展北斗卫星时一直坚持自力更生、自我控制的理念。家用太阳翼、太阳翼驱动机构、动量轮、红外地球传感器等。首次在北斗一号卫星上使用,大大提高了我国长寿命卫星的国内能力。北斗二号卫星积极推动国内长寿命陀螺仪和高精度铷原子钟的开发和应用,不仅摆脱了相关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也大大提高了我国相关产品的发展水平。
在东方红一号追求卓越的指导下,北斗导航系统没有照搬国外技术,充满了中国特色的创新。王平说,北斗导航卫星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使用三种混合轨道。除了定位、导航和授时等基本功能之外,北斗还可以提供短信、搜索和救援等特殊服务,不仅知道自己的位置,还可以将自己的位置发送给其他人。为了解决我国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布设测站的问题,北斗三号卫星利用星间链路,通过卫星之间的双向测距和通信,实现星地联合定轨和一站式测控。
从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航天工业就一直在走。航天科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说:“与50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国航天基础更加坚实,人才更加雄厚,外部条件更加优越,正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大国转型。与此同时,我们将继续遇到新的问题、挫折和挑战。”目前,中国航天工业面临严峻形势。要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增强质量意识,更好地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和优良传统。吴说:“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永远记住,新一代有新的梦想。我们目前正在努力实现的梦想是太空梦和中国梦。”
上一篇:东方红一号飞天记
下一篇:老人脾胃虚弱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