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增基:一生献给小麦科研事业,不断缔造科学奇迹
6月份,在陕西省长武市,麦浪滚滚,机器轰鸣。田野里充满了繁忙的景象。在长武县小麦育种实验中心的实验地里,一位戴着草帽、穿着黄白衬衫的老人在烈日下指导麦田的种子收割。这位老人就是梁增基,中国小麦育种专家和研究员。
阻止条锈病南下的英雄
20世纪60年代,陕西长武当地种植的小麦抗倒伏和条锈病能力差,最好年份亩产不超过50公斤。
1961年,来自鱼米之乡广东省高州市的28岁年轻人梁增基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毫不犹豫地来到了偏远贫困的长武县。“几间土坯瓦房,一张三斗桌,上面有剥落的油漆,一张三条腿的凳子和一张没有垫子的土炕。没有电,办公室需要煤油灯,冬天睡在土炕上,穿棉袄……”梁增基说,尽管他做了准备,但面对如此艰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犹豫了又犹豫。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当他看到老百姓没有足够的小麦吃时,他只能一年四季吃高粱粉、玉米芯和野菜。当他遇到绿色和黄色时,甚至路边的树皮都被剥了下来。他的心瞬间软化了。作为一名农业大学毕业生,他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吃饭。
梁增基决定留下来。他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育种实验上。在最初的几年里,他不断来信要求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方科学院进行引种试验,并从气候条件、品种特性等多种因素分析不同品种的适应性和优势。
"小麦条锈病是导致小麦减产的最有害的‘癌症’梁增基经过反复观察和研究,经过7年时间,采用杂交方法,最终培育出702、7025两个小麦新品种。特别是702小麦新品种具有抗锈病、抗寒、抗旱、高产等优点。其抗锈病能力填补了国内旱作小麦的空白,亩产200公斤。
1979年,梁增基在改良702的基础上,致力于秦麦4号的栽培,亩产300公斤。新品种在渭北旱塬和陇东地区的5个城市推广种植后,形成了“隔离带”,防止条锈病南传关中。时任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长、小麦育种组组长的张丽动情地说:“梁增基阻断了西北的条锈病,这是他最大的贡献!”
一个不断创造科学奇迹的人。
正如农村谚语所说,“麦倒糠”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陕西渭北黄土高原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小麦成熟期开始倒伏。
祸不单行。1980年前后,陕西省长武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50毫米。
站在实验场,望着废弃的田野,梁增基很担心。
那些努力工作的人,天堂不辜负他们。此时,在万株枯萎的麦田里,梁增基被一株长势良好、籽粒饱满的小麦苗弄得眼花缭乱,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长武131小麦的新品种就这样“命中注定”。经过多年的磨难和试种,梁增基于1989年秋又用小黑麦替代系改良了长武131,使其优势更加突出。
然而,对于每一个不断追求的科学家来说,探索的道路是无尽的,永远不会满足。此后,梁增基改良了长武131,育成了同源性状较好的长武134。经过两年的准备试验、三年的省、区试验、生产试验等环节,到1998年,长武134在高产、优质、矮秆、抗条锈病、抗叶枯病、抗冻、抗旱、抗倒伏等方面保持了绝对优势,多雨年份面积产量超过500公斤。
老梁培育的小麦新品种提高了小麦的亩产量。它过去种植4亩谷物,但现在只需要种植1亩。在其余的土地上,我们发展经济作物,如烤烟、玉米和果树。现在我们不仅能吃到足够的米饭,还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生活。”最近,在长武县丁家镇十里铺村,当记者看到村里的村民张万福时,他高兴地说。
在中国育种史上,半矮秆品种长武131于1976年杂交,1983年育成,1989年审定。育种时间比1996年审定的半矮秆品种中农9号早7年。到目前为止,这两个品种已推广到8000多万亩。
“长武131和长武134的矮秆特性解决了80年代旱地小麦倒伏的问题。推广后,他们率先突破了每亩400公斤,真了不起!”终生从事小麦育种的赵洪章教授对此深感遗憾。
一个仍在做梦的八十多岁老人
2005年,72岁的梁增基退休了,仍然像以前一样每天“浸泡”在小麦育种试验场,因为他培育的长航1号还没有最终确定。他说:“在我有生之年,我还将培育强筋小麦、高产小麦、抗逆小麦、综合小麦等中国一流的小麦新品种。”
“这是我们近年来特别开发的一种新面包。它在品质、产量、抗病性、抗旱性、抗冻性等方面都非常喜人……”在梁增基的实验场,这位86岁的老人现在满脸喜悦。他指着五个试验场对记者说:“在省和国家试验之后,大规模推广还需要4到5年的区域试验。到那时,我们就不必从国外进口面包和小麦了。”
面对这位老人在过去58年创造的奇迹,他改变了当地的种植模式,解决了旱地小麦锈病、冻害、倾倒、干旱和面筋五大问题。他育成了“7125”、“702”、“秦麦4号”、“长武134”、“韩昌58”、“长武131”和“长航1号”等新品种,其中3个已通过国家审定,4个已通过省级审定。推广旱地小麦1.2亿亩,增产50多亿公斤,经济效益60多亿元。记者认为,这位曾经被陕西省委评为首批三大“三秦模范”之一的科学老人的所有梦想都不是梦。
上一篇:激发人民创造力 再创伟大奇迹
下一篇:公元元年是哪一年哪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