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大师离去
■我们的记者崔学勤
只有几个小时的路程,没有等到第30个教师节。
2014年9月9日晚8时56分,北京大学高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儒藏”工程首席专家、主编唐·先生离开北京北方医学院第三医院,享年87岁。
今年5月4日,总书记访问北京大学时,唐先生还向秘书长介绍了《儒林外史》编纂工作的最新进展和成果。现在《儒林外史》还没有完成,王先生已经去世了。9月9日晚,唐·先生的灵堂在北京大学人文学院一楼初步建成。10日,北京大学成立殡葬委员会,11日接受各界慰问。唐老遗体告别仪式将于9月15日上午9点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学术界的巨大损失
几个月前,记者在北京大学见到了唐先生。他总是彬彬有礼,谦虚谨慎。
据了解,唐先生去年被发现患有肝癌,并一直在接受治疗,但今年夏天,他的病情恶化,并多次重复。
唐·先生和他的夫人乐·先生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可以被描述为无名湖畔的“两所学校”。60多年来,丈夫和妻子一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
“唐先生和乐先生,一个研究中国哲学,一个研究中西文化比较,可以说是中西文化的结合。他们可以在学术上互相促进,互相比较齐飞。这确实很罕见,但并不可取。”北京大学儒家藏书编纂研究中心副主任蔚长海说。
北京大学宗教学院名誉院长、哲学教授楼玉烈对唐先生的离开表示沉痛哀悼。楼玉列说,改革开放以来,唐先生恢复了易捷的学术研究。与重视佛学研究的国学大师唐永通先生不同,唐先生开始重视玄学和道教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学术视野。后来,他更加注重对儒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儒学的新阐释,并引入西方诠释学来研究儒学。此后,他再次注意到一个新的意识形态时期的出现,关注轴心时代,尤其是第二轴心时代。“唐先生能够把握西方学术发展的趋势和动向,跟上这个时代世界学术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承担《儒林外史》的编辑任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容易做好。但他主持《儒林外史》近十年来,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儒林外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去世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卢·尤利说。
“儒家收藏”的“总设计师”
在唐先生生病之前,他在北京大学东南门外科学楼5号4楼的儒家藏书中心呆了很长时间。他经常说的是:“中国什么时候才会有一个能够站在世界前列的哲学体系?”现在,《儒林外史》的“精编”已经顺利步入正轨,并将顺利完成。这部著作的总编纂者是唐·和季羡林,他们都已去世。
唐易捷家族有两间书房,其中排列整齐的《儒林外史》尤为引人注目。“我们编纂《儒林外史》的目标是在100年内无人能超过它,它将成为世界上研究儒家思想的热门书籍。”
在2011年正月十五唐·诞辰84周年庆祝会上,北大哲学系系主任王·先生评价说:“唐先生以其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积累,形成了深刻开放的学术视野,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他不仅为中国儒学搭建了一个研究平台,而且为未来10年中国哲学的发展做了一个总体规划,可以说是“总设计师”。
如果你不寻求庇护,你就不会逃避责任。
记者刚刚了解到,唐·和乐·与他们的儿女合著的唯一一部散文集《雁南园往事》将于今年10月发行。唐先生回忆起他父亲唐永通的学习和学识,他母亲与丈夫和儿子的婚姻,他在战争期间的家庭保护,以及他与北京大学学者冯友兰和季羡林的交往。
唐先生不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且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来审视自己。
唐1951年生于天津,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他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龙润公园度过了半个多世纪。唐先生经常说:“一个人总有一天要做事情。只有做事情才能感到快乐。你的幸福就是你的生活。如果你不做点什么,你将没有幸福,也没有生活。”
“我小时候,父亲很少关心我们或我们的功课。我父亲教我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继承我祖父母的“家庭传统”,并学会做人的道理。”唐·记得他父亲曾给他看过一幅《沂源老人生日宴游图》,上面有他祖父题字约700字。其中,他印象最深的是“事物不会逃避,它们不会逃避责任,它们在适当的地方进食,它们在任何时候都是安全的,它们是我成功的关键。”没有必要担心名声或名声,也没有必要为了快乐而勤奋工作。对此,唐曾向解释说:“事不宜迟,应做的事一定要做。”。“义无反顾”是一个道德问题,你应该承担责任。“他把祖先留下的这份遗产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认真地实践它,在中国传统哲学的领域中寻求真理、善和美的境界。
《中国科学日报》(文化周刊第17版,2014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