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大明帝局》讲的什么?《大明帝局》短评

科普小知识2021-10-25 07:31:41
...

《大明帝局》把主视角放在了明朝两位非常重要的大臣身上,全书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述“末相胡惟庸之末路”,下篇讲述“开山首辅解缙之不归路”。胡惟庸和解缙可以说是明朝承上启下的两位标志性人物,以往描写明朝的书都会把朱元璋父子当成重点,《大明帝局》不走寻常路,反而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下面先为大家准备了两则书评,看看读者是如何评价《大明帝局》的。

《大明帝局》讲的什么?《大明帝局》短评

《大明帝局》短评一:

历史一旦结合了政治就很难被普通大众所理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身在高位自有一番考量与筹谋。翻开《大明帝局》这本书作者在序言中对明朝的士大夫进行了普遍性的概述,虽同为士族但与汉唐雄风相比少了份阳刚多了份阴柔;相比于唐宋手握重权的士族明士更倾向于帝王的家臣化。其实这样的士大夫与我印象中也是有些不同的,我的印象里士大夫是文采风流,手握实权,是天下杏林士子的表率,上朝可以治国平天下,下朝可以洗手著书文采风流,可与帝王争论天下大事,也能与乞丐谈论“叫花鸡”。总之在我的印象里“士”是一个很美好的词,但在作者眼中,明朝的士大夫被驯化了,失去了应有的锐气和立场。

“朱元璋”作为草根皇帝,他的皇权是依靠武力得到的,在很多士人的眼中其实这样的来的政权是非正统的,不值得效忠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朝初期得到朱元璋重用的文武权臣大部分都是跟随他打天下的班底,但从龙之功不是那么容易享的,免不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下场。开疆扩土的武将手中的兵权在皇帝看来是对自己统治的威胁,智计百出的谋士在成为权臣后排除异己也貌似出道了皇帝的底线,而在这种情况下胡惟庸的崛起成了必然,有野心,没靠山,有小聪明无大智慧,这样的人无疑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剑,指哪打哪,所有的一切都是靠着皇上得来的他唯有坚实的依靠皇帝才能存活。

《大明帝局》讲的什么?《大明帝局》短评

但这种利剑似的存在注定是不会真正的被皇帝所珍惜,等待他最后的命运只能是毁灭,虽然仅仅是利剑的作用但他知道的太多,得罪的太多,也得到了太多的权利,所以在他失去价值后作为帝王的朱元璋收回他赐给胡惟庸的一切也是理所当然的。

其实并不仅仅是明朝的太祖皇帝有这样的手段,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有许多,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范蠡和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他们都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样是随同开国皇帝打天下的功臣,也同样再后来都遭到了皇帝的忌惮,欲除之而后快。不同的是范蠡知道自己免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选择了急流勇退,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而韩信最终丧命汉宫皇室之手。

对于帝王来说能达到目的过程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不仅仅限于能人和能臣,包括至亲和女人一样是可以利用然后被丢弃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当属汉武帝和废后陈阿娇,没有陈阿娇的得宠和母家的提携别说什么千古一帝了刘彘能不能当上皇帝都是未知数,但这个曾经冠盖满京华的最终也逃不了被抛弃的命运。也许帝王想要的是留给子孙后代一个安稳的没有威胁的国家,也许他也知道手握重权的朝臣并不是全部都有不沉或叛逆之心但仍然选择防患于未然,尽量的把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希望有任何失控的情况出现,也许这就是帝王之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作者:蜜糖青梅(来自豆瓣)

《大明帝局》讲的什么?《大明帝局》短评

《大明帝局》短评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彼时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对王朝顺序可谓是倒背如流。这诸多大一统朝代里,对元明两朝始终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可能因为相关的影视作品也很少。也或许是因其经济政治、科学技术都不甚发达,没有留下什么让后世啧啧称赞的成果。近日读了程万军的《大明帝局》,对明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作者在封面上留下了这样的问题:精明乖巧君命是从、才华横溢循规蹈矩、敢于死谏却死也不反,明朝士大夫是个很奇异的群体,这个样子的他们是怎么炼成的?读过此书,你便会知道,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有计划的“驯化”使然。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以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想这一定律实际上也适用于古代的中国。中国古代的人才制度在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也有着很大的变迁。秦朝规定“穷人不能当官”;汉朝“孝子优先当官”;三国“唯才是举”;唐朝“胡汉合流”;宋朝“重文轻武”……我们可以看出,举凡人才政策较为开放的朝代,其发展也是更为优秀的。那明朝的人才制度是怎么样的呢?

《大明帝局》讲的什么?《大明帝局》短评

明太祖朱元璋在未取得天下、未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前,姿态还是摆的很到位的。他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对所有投奔而来的优秀人才以兄弟之礼相待,着实是一位理想的明君。但等他登上了至尊宝座,便开始同其他开国皇帝一样,开启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杀功臣之路。

或许是朱元璋迷失在皇帝的宝座上,只顾集中自己的皇权,对待同他一共打天下的功臣老臣,都是采取近乎变态的猜忌。为了逐一粉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朱元璋扶持了无权无势无背景的“棍子”——“胡惟庸”,胡惟庸作为朱元璋的爪牙,将有功之臣逐一击败。当然,在一个多疑冷血、权力欲极重的皇帝手下,胡惟庸这样的宠臣也很难善始善终。明太祖灭相,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埋下了宦官弄权的隐患。

原本接任朱元璋的朱允炆是个开明大度的皇帝,他重视人才,在短暂的执政期内,开创了建文之治。但可惜,明太祖在整治功臣集中皇权的同时,也让能用可用之才消失殆尽。建文帝败于明成祖。明成祖登基后,比起明太祖有过之而无不及。诛杀大臣绝不手软,且十分宠信宦官。

明太祖和明成祖两位皇帝接连地大开杀戒,诛杀大臣,让首辅家臣化,使中国士人无骨,人才凋零,从而渐失世界竞争力。在明代,文不思政、武不思战,朝廷大臣们在皇帝的高压下,各个都在揣摩上意。可以说,明代制度的倒退,开启了十九世纪中国的一系列屈辱。

诚如作者所说,给朝野士人足够权利,给个性才子留有制度层面的存活空间,让每个人各尽其责,人尽其才,而不是大家都苟且过活,难得糊涂,才是一个国家人才辈出、在世界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终南捷径。

作者:一盏雪(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