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科普

2022年24节气惊蛰的故事传说

科普小知识2021-09-14 01:52:45
...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也是春耕开始的日子。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年24节气惊蛰的故事传说,希望大家喜欢!

2022年24节气惊蛰的故事传说

24节气惊蛰的故事传说

寒冬时节,动物大多进入冬眠状态,不吃不喝,这种状态称为“蛰”,即隐藏起来,悄无声息。在谍战故事里,间谍常常要在敌方“蛰伏”很长一段时间以刺探情报。其实与动物冬眠有相似的意思,都是指把自己隐藏起来。

到了惊蛰节气,春雷滚滚,惊醒了蛰伏的动物,所以称为“惊蛰”,又称“启蛰”。天气转暖,万物复苏,春耕正式开启。

“启蛰”一直沿用到汉代的汉景帝年间,因为汉景帝名为刘启,为了避讳,改“启蛰”为“惊蛰”,并且沿用至今。

说到虫子,我以前是不怕的。当然,是指成年以前。现在看到虫子浑身颤抖不敢靠近,自己都觉得矫情。然而不知为何,虽然知道虫子终究敌不过人的力量,还是无法勉励自己去勇敢面对。

每次掏了鸟窝,得到一两只小雏鸟,我们就开始变身母亲,每日操心小雏鸟的饮食。起初是给小雏鸟喂一些泡烂的鸡饲料,后来害怕把小鸟喂成小鸡,担心它以后不会飞,下定决心喂小鸟吃虫子。

放学回家,书包往椅子上一丢,扭头就跑出去给小鸟找虫子。虫子不好找,必须得胆大心细。在杂草丛生的垃圾场里,半人高的杂草几乎把小孩子淹没。卷起来的叶子多半藏着一条虫子,先把叶子扯下来,统统收到袋子里。等到攒了半袋叶子,倒在空地上,大家聚在一起把叶子展开,将里面的虫子收集到小盒子里,拿回家喂小鸟。

有时候叶子里只有一堆又黑又圆的虫粪,我们泄气地把叶子丢掉。要是发现叶子里有一条正在蠕动的青虫,高兴地不得了,因为这意味着小鸟的午餐有了。我至今都记得两只手指捏着青虫时柔软的触感,特别是青虫被捏起来的时候,还会扭动身子反抗,有时还会卷着小孩子的手指。

成年后无意间捏到虫子,仍然柔软,却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在水龙头下冲洗数遍依然无法释怀。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转变,幼年时喜爱小鸟,连带地喜爱虫子。长大后仍然爱鸟,但是却怕极了各种虫子。

惊蛰时的天气变化会引起人们的重视。有这么一种说法,“冷惊蛰,暖春分。”惊蛰来了,天气渐暖。要是依然寒风凌冽,那么就表示到了春分节气,天气会暖和起来,说不定连倒春寒都没有了。

此外还有“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等说法。读这些谚语,发现大都与农事有关。其实,当好农民确实不容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解风霜雨雪来去的时间,才能把握时机,及时播种或收割。

民间传说白虎是专喜搬弄是非之神,在每年的惊蛰这一天会跑出来觅食。如果谁不小心冲撞了白虎,那么这一年都会诸般不顺。为了贿赂白虎,民间想出了祭白虎的法子。

先在白纸上绘制青面獠牙的白虎,在拜祭时喂以猪血,意为白虎吃饱后不会出口伤人。接着将生猪肉抹在纸虎的嘴上,意为充满油水,没有办法说人是非。

关于“惊蛰吃梨”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惊蛰时节乍暖还寒,吃梨可以助益脾气,使得五脏和平,增强体质,抵御病菌来侵袭。

也有说法是吃梨可以预防被苏醒过来的虫子蜇人后得传染病。

苏北、山西一带关于吃梨的说法是“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据说因为“梨”与“离”谐音,吃梨的意思是让害虫远离庄稼,希望今年是一个丰收年。看吧,就算吃梨也要与农事联系在一起。

在山东某些地区,惊蛰当天生火炉烙煎饼,认为炉火可以熏死害虫。

在陕西的某些地区,惊蛰当天却要吃炒黄豆。盐水泡过的黄豆在锅中受热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寓意虫子正在锅中受煎熬。还是脱不开要杀死害虫的念头。

广西的瑶族却在惊蛰这天吃 “炒虫”。边吃边喊,“吃炒虫,吃炒虫”。吃的越快,嚼的越响,越被众人称赞,表示他消灭了很多害虫。其实,“炒虫”的“虫”是指玉米,并不是炒真正的虫子。不过,虫子真的可炒来吃。

现在有专门吃虫子的店铺,经过很多次,只看,不敢吃。但是也吃过一次。念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有位同学家里有果园,某日忽然带了满满一罐油炸虫子到学校,据说虫子产自果园。大家围观许久,终于决定试一试。闭眼,张嘴,想象自己在吃炒蚕豆。香香脆脆,好像还不赖,但是大家都不想再吃第二次了。

惊蛰一过,紧接着春分就要来了。

惊蛰的由来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冬天到了,很多动物躲起来冬眠,叫入蛰;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时再钻出来,叫做出蛰。大地回春,雷声渐多,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由雷声惊醒的,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到了汉朝,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

惊蛰的习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