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新
张明新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同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结束学习后,便到中国新闻社。现任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
性别:男
毕业院校: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学位:硕士
职务: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
1、领导职务
张明新
2、个人履历
张明新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同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9年取得硕士学位。结束7年的新闻专业学习后,便到中国新闻社,19年来,他一直在采编一线,为党的外宣事业兢兢业业地工作。现任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
3、主要事迹
参加多次重大战役报道的采访报道
张明新同志的业务过硬,先后在中新社广西分社、专稿部、香港分社,担任了近10年的记者,采写了上千篇稿件,被海外媒体大量采用,一些图文专稿被港台报刊连载。1994年至1998年,他在香港参加了回归后过渡期和政权交接报道,参与策划、采访并执笔的特写《千日迎回归》获中国新闻奖。1997年7月1日凌晨,他随解放军驻港部队主力跨过深圳河,见证历史时刻,首次用"计算机+手机"移动发稿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向全球发出报道。
1998年回到总社主要从事编辑岗位后,他也参与多场大型报道。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袭击我驻南使馆的当月,他参加外交部、国侨办批准成立的报道组,到包括烽火连天的前南联盟在内的巴尔干四国,采访、调研当地华侨华人情况,所写的20多篇稿件全部被海外媒体采用。他还参加了胡*主席参加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峰会、李瑞环主席出访亚太三国等重大外事活动报道,顺利完成任务。在国庆50周年报道、澳门回归报道、进入新世纪、多次全国"两会"报道、迎奥运报道中承担了重点稿件的采编任务。
他较长时间从事两岸关系报道,参与了批判"两国论"、宣传《*问题与一个中国原则》白皮书等多场对台舆论斗争,撰写评论,专访了多家*企业,稿件播发后岛内媒体刊载。2000年12月,正值岛内政局发生巨变不久,他随中国记协代表团赴*,写了一组四篇的纪行,《中国青年报》整版刊登。当时正值开放大陆媒体赴岛内驻点,这组稿件表述清新、客观,对岛内民众认识大陆媒体有正面作用,*TVBS电视台通过全国记协安排对他做了专访,实现了入岛宣传。
2004年10月,国务院台办、侨办批准他与另一位同事赴台驻点,不料临行之际这位同事患病住院手术,组织上决定他一人赴台。在我社4年来近40批驻点采访人员中,这是唯一一次单独赴任的。在前后赴台驻点的五家大陆媒体中,这种情况也是罕见的。在*期间,他经历了种种考验,在无人商量、监督的情况下确保了政治安全、发稿安全、个人安全,受到了领导的表扬。1个月时间里他共采写了60篇文字稿件,发了数十张图片稿件。
组织、策划多次战役性报道
到总编室从事编辑、管理工作后,张明新同志协助总编辑、副总编辑组织了多次大型报道,并努力改进日常业务、具有相当高的把关把度水平。
从2000年至2008年,他六次参加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报道。2007年"两会",在社领导的支持下,他作为中新社前方报道组组长,直接领导了40多人的报道组,具体实施了这次重大活动的报道,播发了500多篇稿件。中宣部新闻局的《新闻阅评》指出,中新社的报道"言简意赅,气氛*,有规模,有影响"、"抓住了对外特色,突出报道了重要内容,在海外落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起了海外受众较热烈的反响"。
2005年5至9月,他作为报道组副组长,协助分管社领导策划组织了抗战胜利60周年报道。当时正值中日关系进入困难时期。他与报道组的其他同志周密策划了报道方案,请抗战史专家修改并四易其稿后,协调海内外分社启动了这次报道。整个战役性报道共播发了200多篇文字稿件(约30万字),数百张图片,弘扬了民族精神。事后,报道组汇集了主要图文稿件,出版《抗战V60回眸》一书,他主编了该书。
2004年6至9月,我社根据*统一部署展开了纪念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同志百年诞辰的报道。张明新作为报道组的副组长,提出了报道方案初稿,并协同总社报道组、分社相关同仁,选取典型场景,重温一代伟人的光辉业绩,反映了中国的沧桑巨变,事后他还主编了《凡人眼中的伟人》的报道集。
奥运报道开始以来,他与同事们策划并实施了海外华文报刊北京奥运专版的制版供版工作,从去年3月以来,每周向海外20多家华文报刊提供北京奥运专版。为凝聚侨心、让海外同胞和留学生情系奥运、推动"大奥运外宣"发挥了作用。*外宣办发出专报予以肯定。*拉萨"三一四"事件发生后,他更是连续工作,起草报道方案、发稿计划,修订重点稿件,协调驻藏记者、海内外记者发出大量有说服力的报道。
在日常编辑、管理工作中努力创新
总编室是我社采编业务的枢纽。张明新同志日常注重学习,提高把关把度的能力,为我社业务建设倾注了心血。任总编室主任近5年来,他每年值白班、夜班100多天,审阅的稿件数以千计,没有出过政治性差错。他还在全社通稿绩效考核改革、突发事件报道机制的形成、好稿评选制度的确立、图文网合署发稿加强联动、实现通宵滚动发稿等多项业务创新中协助社领导建章立制并实施。他具体负责我社电讯稿刊改版试点的编务工作后,多次撰写时评,策划重点版面,二年来,确保了政治安全,内容准确,形式活泼,经营持续。
从2004年以来,在社委会的支持下,他带领总编室的编辑们每年编辑一本全社当年稿选,并多次承担全社重点任务,编写了多本业务资料,他负责起草了《中新社写作基本要求》、修订了《中新社电讯通稿基本要求》,每年负责起草的调研报告、工作总结、报道计划等重要业务材料上百篇,一批调研报告被*有关部门采纳,他还在《对外大传播》等业务报刊上,发表了《如何改进对外传播》、《香港作为中国之窗的作用更加显著》、《从两会报道看重大报道的流程管理和协同能力》、《网络化时代通讯社向何处去》等理论文章。
他注意关心、培养年轻编辑记者。2004年以来,他作为我社"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经常为这项重要活动加班加点。他与相关同志一同筹办了四期"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培训班,并编辑了6辑学习材料,推动了全社业务建设。他多次带刚参加工作的记者外出采访,回来后从选题、立意、谋篇、行文等方面耐心帮助,使其尽快掌握中新社的对外风格。他注意关心年轻编辑的成长,在编稿、选稿、排版等方面尽力指导,并努力推动采编交流。他对党的新闻工作、外宣事业,为树立中国的形象克尽职守,付出了心血和努力。由于白天工作多,晚上又要上夜班,他往往在截稿后才开始起草文件、材料,直到子夜,常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楼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