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商业危机

科普小知识2022-04-27 11:20:47
...

商业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集中反映。主要表现是:商品滞销,库存增加,价格普遍下跌,商店纷纷倒闭,整个商业活动陷于停滞状态。

中文名:商业危机

属于:商品流通领域中的集中反映

表现:商品销售极端困难等

性质: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1、简介

它主要表现为商品销售极端困难、商品价格下跌、商店纷纷倒闭等等。其实,这也就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最初把它称为商业危机。他们指出,在周期性的循环中,商业危机愈来愈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象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自已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吞噬了社会的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的办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6—257页)

2、历史过程

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在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1825年)出现以前,也曾出现过商业危机,但其主要特点是:它们还没有同社会生产进程直接联系起来,通常局限于流通领域,并且与国际贸易和投机买卖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致引起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震荡和混乱。可是,在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的条件成熟以后,特别是1825年英国发生第―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来,商业危机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们跟社会再生产周期变化的联系日益紧密,它们的规模和破坏力也相应地不断扩大。

3、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以追逐剩余价值为唯一目的,必然导致生产无限增长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萎缩的矛盾,使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成为不可避免。商业作为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媒介,是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重要环节,而资本主义商业的盲目活动,对于生产过剩的危机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它本身终究也要被卷入危机之中,表现为商业危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中,有时把经济危机直接称为商业危机。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高涨阶段,商业异常活跃,商品流转顺畅,商人大量进货,囤积商品。商业投机活动造成的市场虚假繁荣,掩盖了社会购买力的真实情况,从而加剧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在再生产周期的危机阶段,生产过剩的危机同时表现为商业危机,这时商店一般都停止进货,以库存商品应付生意清淡的门面,这就使资本主义生产更难从危机中摆脱出来,拖长了萧条阶段,推迟了复苏阶段的到来(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因此,商业危机不外是生产过剩危机的一种形式,其产生的根源仍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的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4、关系

商业危机与生产过剩危机的关系

商业危机和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密切结合在一起,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资本主义早期,大工业还不够发达,市场还比较狭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条件尚未成熟,当时的商业危机还没有同生产过程的变化直接联系起来,主要是市场供需关系受国际贸易和投机买卖影响的结果。而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发展起来以后,已经同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循环密切结合起来,既是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必然表现形式,又反过来加剧危机的震荡和混乱。

5、危机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业危机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内因虽没有根本改变,但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及其国内外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商业危机的表现形式呈现某些新的特点。在危机期间,物价并未出现大幅度的下跌,有时只有轻微的短暂的下降,有时反而大幅度上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①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和信用膨胀政策,通货膨胀持续存在,形成一股推动物价上涨的势头;而*采取的刺激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的政策,又使市场供求关系的矛盾相对缓和,以致物价下跌的势头有所减弱。

②垄断资本统治的增强,相应地加紧了垄断组织对市场和价格的控制。在战后的商业危机进程中,垄断资本一般不采取降价的办法,而是采取停工减产和解雇工人的办法来维持和提高垄断价格。

③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加强了垄断资本向不发达国家转嫁危机的能量。同时,战后各国的经济危机往往是此起彼伏,缺乏同期性,这也使各国有可能相互转嫁危机,缓和了一个国家危机到来时商品过剩的严重程度。当然在同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中,这种缓冲作用就不存在了。

战后商业危机的变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危机的作用,然而,由于过多的商品库存和过剩的生产能力不能通过物价下跌而得到充分的消散,削弱了物价对市场的调节作用,从而削弱了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自动运转的内部动力。7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并长期持续存在的“停滞膨胀”现象,正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内部运转力量削弱的表现。

上一篇:董天策

下一篇:中间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