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卢浮宫协议

科普小知识2021-11-08 12:21:01
...

卢浮宫协议是1987年2月,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七国财长和*银行行长在巴黎卢浮宫达成协议,采取联合措施,在国内宏观政策和外汇市场干预两方面加强紧密协调合作,以阻止当时的美元币值下滑,保持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

1、协议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元对美元汇率发生了两次大幅度调整:一是1985年9月广场协议,主要为解决日美贸易争端,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二是1987年2月卢浮宫协议,主要为解决美元过度贬值对世界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日元对美元出现短暂性的大幅度贬值。日元对美元汇率这两次大幅度调整,起因在日美贸易摩擦和各自国内政治经济利益的现实需要,都是在美国主导下,通过国际社会施压和国际会议汇率协调机制来促成和实施的,对日美等国和世界经济运行产生了显著影响。当前,认真研究和总结日美汇率这两次重大调整的经验启示,对于提高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资本主义的滞涨


广场协议到卢浮宫协议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为“滞胀”所困扰。当时的里根*实施供应学派减税计划刺激经济,同时美国*银行通过高利率政策压低货币供应,抑制通货膨胀。“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组合在缓解“滞胀”方面取得了一定功效,但同时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潜在问题,突出表现在美国出现了高额的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逆差,美国利率水平也明显高于当时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美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1980年为2.9%,1985年升高至5.2%;同期,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达1245亿美元,占GDP的3%;美国国内市场利率比发达国家平均高4个百分点左右。

这一时期,日本和西德的经济同样受到了“滞胀”的冲击,但由于这些国家正处于二战以后的经济复苏期,经济运行基本面相对好于美国。*财政赤字大幅度减少,经常项目出现了较大盈余。日本*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1980年为4.9%,1985年下降到1.4%;西德*财政赤字1980年占GDP的2.8%,1985年下降到1.1%。日本和西德的国内平均存款利率也明显低于美国。

日元升值和广场协议

日、美、德等发达工业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运行绩效的差异,特别是美元的高利率政策,大量吸引了外资流入美国,促使美元汇率出现了较大幅度升值。80年代上半期,美元汇率平均升值72%,美元高汇率实际上已经潜藏着较高的投机泡沫。美元汇率升值、高额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使美国国内就业压力增大,国民不满情绪滋长,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上升。当时美国国内主导性意见认为,问题主要出在日本和西德,美国*应当促使国际社会加强汇率协调,使美元对日元等非美元货币适度贬值。另一方面,日本和西德经过二战以后40多年的发展,已经积聚了相当强的经济实力,两国*都不愿意因为贸易摩擦而恶化同美国的关系,同时认为,日元和马克相对美元升值也有利于日元和马克的国际化,提升日本和西德的国际地位。日元相对美元升值符合国际社会协调生存的基本利益,受国际政治经济因素共同推动,可谓水到渠成。1985年9月,发达国家5国(即G5国家,包括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财长和*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大厦签署协议,一致同意通过国际“协作干预”,稳步有序推动日元对美元升值。这次会议签署的协议,史称“广场协议”。

按照“广场协议”约定,G5国家要通过加强国际间汇率“协作干预”,在两年半的时间内,促使美元对日元汇率由当时1美元兑换237日元升至1美元兑换120日元。当时影响国际外汇市场资本流动的因素还有各国间长期利率差,广场协议政策协调也涉及了这一领域。广场协议时,美国30年期长期国债利率为10.8%,美国放松金融政策后,到1986年夏已降至7.3%。此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四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由广场协议时的7.5%降至1986年8月的5.5%。然而,日本金融调节保持了国内长期利率的基本稳定。日本长期国债利率广场协议时为5.8%左右,到1986年初仍然保持在这一水平。日美长期利率差不断缩小,减轻了资金流向美国的压力,加之G5国家在外汇市场加强“协作干预”,有效促进了美元贬值。1985年底,美元对日元汇率降为1美元兑换200日元,到1986年夏再降为1美元兑150日元。

2、卢浮宫协议的签订

1987年2月,七大主要工业国(G7)*坐不住了,G7国家财长和*银行行长在巴黎的卢浮宫达成协议,一致同意G7国家要在国内宏观政策和外汇市场干预两方面加强“紧密协调合作”,采取联合措施制止美元的跌势,保持美元汇率在当时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于是G7*官员在巴黎召开协商会议,此次会议协议史称“卢浮宫协议(LouvreAccord)”。


日本为什么接受《卢浮宫协议》

主要约定:

1、日本和西德等实施刺激内需计划,美国进一步削减财政赤字。

2、G7国家加强外汇市场“干预协调”,秘密保持美元对日元和马克汇率的非正式浮动区,如果汇率波动超出预期目标5%,各国要加强合作干预。

 主要精神:

1、七大工业国应共同合作来稳定汇率。

  2、七大工业国建立共同磋商机制,协调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协议结果:

  卢浮宫协议后,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在近两年多的时间里保持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太大动荡。

3、卢浮宫协议与广场协议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元对美元汇率发生了两次大幅度调整:一是1985年9月广场协议,主要为解决日美贸易争端,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二是1987年2月卢浮宫协议,主要为解决美元过度贬值对世界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日元对美元出现短暂性的大幅度贬值。日元对美元汇率这两次大幅度调整,起因在日美贸易摩擦和各自国内政治经济利益的现实需要,都是在美国主导下,通过国际社会施压和国际会议汇率协调机制来促成和实施的,对日美等国和世界经济运行产生了显著影响。

对美国的影响

总体上积极效应要大于负面效应。两个协议本质上就是以美国政策和经济利益为主导签署的。特别是卢浮宫协议以后,美国外贸出口迅速扩大,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均有较大下降。

1987-1990年,美国外贸出口增幅持续保持在10%以上;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由1680亿美元下降到920亿美元,占GDP的1.6%;*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由4.5%下降到3.4%。这些变化对强化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和缓解国内“滞胀”及就业压力产生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卢浮宫协议之后,由于美国采取过分强硬态度促使日本和西德下调利率,而日本和西德受国内经济状况影响一时又很难下调利率,受市场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纽约股市于1987年10月19日出现了严重的股价暴跌。当日纽约股市暴跌22%,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同时,广场协议后美元大幅度贬值也促使美国由净债权国逐渐转变为净债务国。到1986年末,美国对外净债务总额达2636亿美元,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净债务国。

对日本的影响

1985年广场协议促使日元升值,事实上成为日后日本发生“泡沫经济”的导火索。签署广场协议的第二年,即1986年,日本出现了因日元升值引发的萧条局面。


日本衰退

外贸出口增速由1985年的2.4%下降为1986年的负4.8%,实际经济增长率从1985年的4.1%下降至1986年的3.1%。但由于当时日本经济总体上正处在复苏增长的上升期,国内各行业对日本经济发展前景普遍充满乐观和自信,同时,广场协议使日元升值发挥了降低消费品价格、增加居民实际收益的积极作用,*内民间消费支出明显上升,以民间消费为先导的投资热潮,有力拉动了*内总需求的快速扩张。另一方面,广场协议前后,日本为缓解日美贸易摩擦,在同意日元对美元升值的同时,并没有放开进口市场,而是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进口美国商品,特别是“超低利率”政策。从1986年1月开始,为了削减日元升值对国内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银行在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连续五次下调公定贴现率,将其降低至当时国际上的最低水平2.5%。

卢浮宫协议以后,日本银行将此2.5%的“超低利率”一直保持到1989年5月,持续时间长达27个月。日本银行官定利率长期处于低水平,有力促进了金融机构贷款大量增加。日本金融机构贷款与GDP的比例80年代初为50%左右,到80年代末已升至100%。1987-1989年,日本货币供应量(M2+CD)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0.8%、10.2%和12%,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由于货币政策极度扩张,1988-1990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分别为6.0%、4.4%和5.5%,明显超过80年代前期3%左右的平均水平和同期其它发达国家水平。与此同时,大量过剩资金流入了股票和房地产部门,引致了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暴涨。1987-1989年,日本股票价格平均上涨94%,城市土地价格平均上涨103%。而同期,日本消费物价指数平均仅上涨3.1%。由于在资产价格暴涨的同时,消费物价没有大幅上涨,在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前相当长一段时期,日本银行和经济企划厅对资产价格泡沫都没有予以充分重视。当时政策决策关注更多的是实体经济的增长、消费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虽然认为在金融领域和资产价格方面出现了一些“异常”,但在当时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由于被实体经济扩张带来的经济效益所迷惑,决策当局对当时的金融领域“异常”问题只是发出过警告,进行过风险提示,而并未及时采取实质性应对措施。这样,信贷增加创造泡沫,泡沫扩大促进信贷增加,信贷增加进一步创造泡沫,如此循环促进,到1989年底日本已经全面步入泡沫经济之中。

泡沫经济不断膨胀,日本*逐渐感受到了压力。1989年5月,日本银行改变货币政策方向,将维持了两年多2.5%的“超低利率”提高至3.25%。1989年底,强烈主张抑制泡沫的三重野出任日本银行总裁,上任伊始即将公定贴现率由3.75%提高到4.25%,结束了日本“超低利率”时代。从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五次上调公定贴现率,使之高达6%。同时,日本央行明确要求金融机构限制对不动产业的贷款投入,到1991年,银行对不动产业实际上已不再增加新的贷款。日本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1990年跌至7.4%,1991年跌至2.3%。由于过急过快的信贷紧缩,日本泡沫经济1991年开始崩溃,从此陷入了持续不景气的低迷状态。

4、虎头蛇尾的卢浮宫协议

重要的卢浮宫协议没有延续很久。

卢浮宫协议所强调的参考行情范围,比目标行情范围稍作了些变化,为什么这么短命呢?“贝克和达曼搭档根本不像是法律专家,做事的分寸极其模糊脆弱。”精心进行事前准备的行天这样回忆,“这样的谈判是很艰难的,所以必须要在事前为各种各样的情况变化做好准备,而他们却靠灵机一动说做就做。”


卢浮宫

关于广场协议成立的理由,副财务官近藤的见解是“协议经过了精心的准备”,而卢浮宫协议的签订却显得顺序混乱。G5会议的汇率行情参考范围的决定过程也相当草率,直到会议的前一天,财政部长代表们还在观察汇率,只经过一天,到21日晚上,在财政部长会议的晚餐上就已经开始具体协商了。G5会议的成员们21日下午3点开始正式会谈,到22日的G7财政部长会议作出共同声明,的确只经过了一个晚上的工作。

提起汇率话题的是法兰西银行行长杰克德拉罗西埃。回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实际上是在白天的会谈结束之后,晚餐时间才开始具体说起外汇市场的。一边吃喝一边谈话,难以全神贯注,涉及到数字时,口齿也不是很清楚,难以听明白。”

美国方面的与会者马尔福德后来也这样说,“本来,卢浮宫会谈没有正式范围,当然谈到了汇率。虽然涉及了,但是没有正式的一致意见。所以这是在没有一致范围的情况下取得的一致。”

5、政策启示

(1)浮动汇率*下的汇率水平,既反映了各国经济发展和外汇市场供求状况,也受到各国间政策协调的重大影响。决定汇率调整的主导因素是国家利益。国际贸易摩擦、资金跨境流动和市场心理预期对汇率调整变动具有重要影响。汇率调整变化必须适应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需要。


经济泡沫

(2)汇率调整变动是协调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机制。当国家间政治、经济利益出现失衡时,国际汇率协调就会成为国际经济问题的矛盾焦点。各国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合作有利于国际经济协调发展,但由于国家间政治经济实力不平衡,在多年汇率政策和国际经济协调中,美国的影响举足轻重,发挥着事实上的主导作用。

(3)汇率调整变化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的冲击性影响很大。如果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套,汇率不谨慎升降对一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甚至世界经济增长都将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

(4)在国内经济基本面发展趋好、外资流入大量增加的情况下,要特别注重加强本外币政策的有机协调,加强国际间利差水平的协调,处理好实物经济和金融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关系,加强资金流向引导,注意防止出现资产价格或投资领域泡沫危害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尤其重要。

上一篇:单位GDP能耗

下一篇:价值化积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