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C·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1917-2008)英国作家、发明家,尤以撰写科幻小说闻名,其小说里的许多预测都已成现实。尤其是他对卫星通讯的描写,与实际发展惊人的一致,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因此命名为“克拉克轨道”。阿瑟•克拉克是公认的科幻大师,与艾萨克•阿西莫夫和罗伯特•海因莱因并列为西方现代科幻小说的三巨头。经典代表作:《童年的终结》、《与拉玛相会》、《2001:太空漫游》等。
外文名:ArthurCharlesClarke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17年12月16日
星座:射手座
国籍:英国
职业:科幻小说作家
去世时间:2008年3月19日
1、人物简介
阿瑟•克拉克是英国人,后半生定居于斯里兰卡海边,晚年受封为爵士。不过,由于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美国首先出版的,并在美国文化中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人们总是把他归为美国科幻作家,反而忘记了他的英国国籍。
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二十世纪,有三位作家并称当代最伟大的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以及阿瑟•克拉克爵士。阿西莫夫与海因莱因成名于美国科幻的黄金年代,即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而克拉克发表成名作《2001:太空漫游》已经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事情了。所以说,他是美国所谓“第二代”科幻作家的代表人物。
“第二代”科幻作家接受科技与文学教育的时候,科幻小说已经成为了广受大众接受的文学形式,脱离了廉价杂志的阶段,开始出现单独印刷出版的长篇科幻小说,所以第二代科幻作家的科幻作品更为成熟和深刻,故事性与其科幻内核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同时还对社会、宗教,乃至哲学问题有所探讨。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就是一个极佳的范例。
2、经典作品
《太空漫游》系列
《2001》、《2010》、《2061》以及《3001》,这四本小说组成了英国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爵士著名的《太空漫游》系列。这个系列的第一本出版于1968年,最后一本出版于1997年。
更让普通读者津津乐道的是,阿瑟•克拉克几乎成为了一位预言家。在《太空漫游》系列中,克拉克的很多航天技术的细节都被后来的事实所印证。要知道,《2001:太空漫游》出版的那一年,美国人甚至还没有登上月球。当然,克拉克之所以能在技术细节上做出准确的预测,并不完全靠的是好运气。《2001》的创作基础是与美国太空总署专家的频繁交流,另一个著名长篇系列,《与拉玛相会》,则干脆是与太空总署的工程师共同写作的。
除了技术之外,《太空漫游》系列中还有其他一些令人吃惊的预言。克拉克自己在《2001》再版的序言中就提及了:在故事中,主角们所乘的飞船出了问题,船上的人工智能对控制中心说:“抱歉打扰你们欢庆,但是我们有个问题。”两年之后阿波罗十三号在飞往月球途中氧气罐爆炸之后,宇航员对地面控制中心说:“休斯敦,我们有问题了。”后来这句话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家喻户晓。
克拉克爵士于2008年与世长辞,但他留在《太空漫游》中的预言仍在一件接一件地兑现着。
电影《2001:太空漫游》
克拉克与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的合作与他以往的项目十分不同,当1964年二人决定合作时,他们决定首先由克拉克根据1948年的短篇《哨兵(TheSentinel)》改写成长篇小说,然后再改编成剧本。后来二人决定小说和剧本的写作同时进行,直到1965年电影正式开始拍摄。以极为挑剔出名的导演库布里克一直要求对剧本作出改动,以致1968年的电影和原著小说出现了极大的差别(比如任务的目的地由木星改成了土星)。尽管如此,他们之间的合作还是非常成功的,因为这部电影为库布里克和克拉克这部电影赢得了1969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
3、个人生活
童年灵感
阿瑟·克拉克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他在自小长大的英国BishopsLydeard附近的家族农场里写成的,不过他早期作品的灵感则来自于重访出生地迈因赫德的时候。他祖母住在迈因赫德的海边,那里的沙滩、潮水和友爱的家庭生活给阿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激发了克拉克的想象力。那时,通过他朋友拉里·基利1928年11月的一期《神奇故事》,他开始接触到了科幻小说的世界,不仅如此,他还发现他对祖母基利的缝纫机的喜爱。“我现在还能回想起缝纫机的针脚声和踏板声,”他在尼尔·麦卡利尔为他写的传记中回忆道,“我对科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对祖母熟练操作缝纫机的兴趣。”
热爱潜水
1956年,阿瑟•克拉克迁居至斯里兰卡(当时名为锡兰),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在那里他可以潜水。和其他爱好一样,克拉克在潜水方面依然十分出色。童年,他在与摄影师迈克•威尔森的一次潜水探险中,他们在水下发现了一处2000年前的印度庙(KoneswaramTemple)遗迹。他还与威尔森一同出版了不少关于潜水的书籍,不久后,克拉克还在海滨小镇希卡杜瓦开设了一间潜水学校。在他晚年时期,即使他饱受小儿麻痹症的痛苦,并需要依靠轮椅生活,克拉克仍然可以进行简单的潜水运动。
荣誉与爵位
克拉克基本收集到了所有荣誉称号。他的小说赢得了雨果奖、星云奖、约翰•甘宝纪念奖,他被美国科幻奇幻小说协会授予“大师”称号,并入选了科幻奇幻小说名人殿堂。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为表彰克拉克在科普方面的贡献,授予他卡林加奖。克拉克还凭借其在工程方面的贡献获得了马可尼奖。2000年,克拉克正式被授予英国高级勋爵爵位。2005年,克拉克被授予“SriLankabhimanya”,这是斯里兰卡的最高公民奖项。
宇宙的致敬
2008年3月19日,在克拉克逝世几小时后,NASA的雨燕(Swift)卫星发现宇宙中一股强力伽马射线暴(GRB)的存在。这个耀发是遥远宇宙内75亿年前一颗大质量恒星的爆炸的结果,这次爆发出现在牧夫座,是有史以来最强烈的伽马射线爆发,其余辉在地球上肉眼可见,之前在如此遥远距离之外的任何物体都未曾达到肉眼的可见度。这也许是宇宙冥冥之中对阿瑟•克拉克所做贡献的纪念。
4、精准预言
阿瑟•克拉克有三条流传最广,普及性最大的“克拉克基本定律”。这或许也是克拉克之所以能成为“最伟大的太空预言家”的原因。
定律一:如果一个年高德劭的杰出科学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定律二: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1945年,克拉克预言原子能火箭将在20年内实现。2002年,美国太空总署拟耗82亿造原子能火箭。
1945年,二战刚刚结束,克拉克刊登在英国《世界无线电》中一篇名为《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的文章,详细论述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为今后全球卫星通信奠定了理论基础。20年后,通讯卫星果真在轨道上运行。
这一概念不是克拉克首先发现的,但他是第一个用清晰的术语解释这种系统在通信中的运用的人。他对卫星通讯的描写与实际发展惊人的一致,现在通信卫星所运行的轨道,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克拉克一直专注于与外星人接触的主题,寻求对人类文明本质的解答。他认为外星生命提供了一个正确认识人类的视角。克拉克对坊间流传的神秘事件断言:100%的“飞碟事件”以及99%的“超自然现象”都是假的。
在《2001:太空漫游》中,克拉克把太空探索描绘为“经过了一万年,人类终于找到了同战争一样激动人心的事业。”20世纪60年代,星系有机分子的发现使科学界认为生命出现的条件并非地球所独有。克拉克也坚信地球人迟早要与更具智慧的宇宙文明相遇。那个慈父般的高等文明将帮助人类提升科技水平、特别是道德水平。
自从1969年7月克拉克应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之邀作为嘉宾为亿万电视观众解说“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以来,他就成了重大太空事件的发言人。美苏宇航员、杰出的科学家(如卡尔·萨根)和制片人,都认为克拉克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于太空探索态度。美国宇航局称是克拉克为他们的登月提供了知识动力。
有不少航天专家也对克拉克的作品心存感激。航天科学家托伦斯·约翰逊为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服务了35年,致力于完成木星和土星无人探测任务。他回忆起一次航天会议的情景:“火箭工程师们围着桌子坐成一圈,都说自己读过克拉克的小说,”约翰逊感慨道:“因此我们成为了火箭工程师。”
还未实现的预言
地球人与外星生命体将在2030年相遇;人类将在2060年创造人工人。
克拉克在1972年的短篇小说“太阳帆船”中,描写了利用太阳风作为飞船动力的故事。2005年美俄已经联手进行了“太阳帆”试验,并取得了成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真能如克拉克设想的那样,会有一场从地球到月球的太阳帆船比赛。
1979年诞生的《天堂的喷泉》:不远的将来,人类集全球力量在位于赤道的岛国建造了一条通天电梯,人和货物可以搭乘电梯用几天的时间上升到36000千米高的同步轨道,
2000年,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了太空电梯概念图——这种用高强度碳纳米管制成的电梯可从地面直接通往位于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太空站,有望成为21世纪后期地面到太空的主要交通工具。
1999年,克拉克深信“冷核聚变”会在新千年之初成为“清洁、安全的能源”。2011年11月8日消息,意大利物理学家安德烈-罗西称,他已经设法成功实现“冷聚变”,这一过程能在不产生有害辐射物的情况下,生产出大量安全核能,它有望解决全球能源危机问题。
克拉克在1964和1976年的采访录像中,描绘了诸如家庭电脑、邮件、视频通话、智能手表等科技创新的出现。当然,克拉克曾预言人类在1994年就可以登上火星,我们也还在等待太空电梯的出现,但对于曾经说出“试图预言未来是一种丧气而又危险的行为”的克拉克来说,他预言成功的事件也足够让人惊叹了。
5、作品评价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尝试构建人类全史。他写了整整三部,分别是《基地》、《基地与帝国》和《第二基地》,后来合称《基地三部曲》。这一尝试获得巨大成功。虽然三部曲并未声称完结了整个宇宙和人类的命运,但小说所提供的一种决定论的历史观和人类的发展前景,其实已经完结了历史的所有部分。此后,有关人类全史的构想仍然打动着科幻作家,像海因莱茵在同时代也创作了未来历史的种种年表和细节。但这些行动都不能超越阿西莫夫。毕竟,未来历史仍然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小的片断而已。
上述状态一直延续到1968年。这一年,阿瑟·克拉克跟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探险》问世。第二年,同名小说正式出版。有关人类全史的问题获得一次全新的突破。这一次,克拉克仅用了一部,就涵盖了阿西莫夫的所有内容,且远远超越了阿西莫夫的人类学视野。
说《2001:太空探险》超越了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主要是指它补全了《基地三部曲》中缺失的人类起源部分,更增加了人类的终结篇章。
小说从原始人类的产生讲起,到人类被羽化成一种新的非人生命结束。作家只在全史中选取了四个点,就把整个问题彻底讲清。如果说阿西莫夫的人类历史是处于自我管制和自我发展的小圈子之中,那克拉克就是把人类放在了宇宙大家庭的相互关系中。通过黑色巨板、虫洞通道,人类被彻底并入宏大的宇宙世界。如果说阿西莫夫还是希望在传统的文学领地建构科幻小说,把人作为作品的核心,那克拉克的雄心则瑰丽无比,他要穷尽时间与空间的所有历史。在这里,人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比较阿西莫夫和克拉克的两个全史作品还有其他不同方法。例如,如两个人都看到了时间的重要性,但阿西莫夫处理的是古典牛顿式时间观之下的时间,他通过对人类历史的缩放,把3万年黑暗减少成1千年,大自然的时间流逝是单一坐标系的,是恒常的,只不过为开明的*留下更多可能性而已。但克拉克的时间操作则既有古典牛顿式时间观念,更有爱因斯坦相对论式的时间观念。在两个人共同关注的心理学特别是变态心理学方面,阿西莫夫采用了进步主义和超心理学的灵能论,而克拉克则采用了人工智能心理学和非理性的宇宙不可知论。
6、媒体评论
阿瑟·克拉克1917年出生于英格兰萨默塞特郡。仰望星空和阅读美国科幻杂志是他儿时的两大消遣。后来他将上述二者完美结合,不但成为科幻界一代宗师,也成为太空科技领域最著名的预言者。
技术预言家
克拉克的创作年表如一条珍珠项链,开端是1951年预示太空时代来临的小说《太空序曲》,尾声是2008年去世后不久出版的《最后的定理》。其间穿插着一颗颗饱满的珍珠:《童年的终结》、《城市与星星》、《2001:太空奥德赛》、《与拉玛相会》、《天堂的喷泉》等名著。
科幻小说的四大主题:灾难主题、高科技主题、道德伦理主题和外星文明主题在克拉克的作品里都有涉猎。但最为之关注的还是高科技主题和外星文明主题。在上述小说和电影剧本中,他神游八荒,在文字间开展令人眼花缭乱的“思想试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惟一找出可行性的界限的方法,是直闯‘不可能’的禁地。”他把科幻小说的两大传统—幻想传统、科学传统—发扬光大。特别是科学传统,他大力鼓吹的地球同步轨道通讯卫星(该轨道也被称为“克拉克轨道”)、太阳帆等都已被航天工程师实现;他以细腻笔法勾勒的太空电梯、木星气球探测器和星际飞船充满合理的技术细节,被认为只要有足够经费,定然能够实现。白描似地勾勒科技被认为是克拉克作品的一大特点,也是其美感的来源。未来人类的智慧、技艺通过高科技得以直观展现,未来历历在目。
因为其逼真的想象力,当阿波罗号飞向月球的时候,克拉克被邀请担任电视解说。美国*称克拉克“为人类登月提供了必要的智慧动力”。如同现代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所说:“凡尔纳是我生活的总导演”,许多航天界人士也对克拉克的作品心存感激。航天科学家托伦斯·约翰逊为NASA服务了35年,致力于完成木星和土星无人探测任务。他回忆起一次航天会议的情景:“火箭工程师们围着桌子坐成一圈,都说自己读过克拉克的小说,”约翰逊感慨道:“因此我们成为了火箭工程师。”
天启的技术观
克拉克将技术看作“技术神明”对人类的“天启”。外星智慧生物像先知一样教导蒙昧的地球人如何使用技术。克拉克成长在英国主流的一神教传统里,但他不信仰任何宗教,自称是无神论者。他曾说:“任何通往知识的道路也是通往神—或现实—的道路,这取决于你倾向于用哪个词。”他的作品中不乏对基督教观念的解构。在《童年的终结》里,他把基督教里有关魔鬼的尖角尖尾形象拿来开玩笑;在《星》中,设计了与《圣经》记载的伯利恒之星有关的悖论。但他在斯里兰卡的长期生活经历令他对神秘的东方宗教心存敬畏。在《神的九十亿个名字》里,僧侣吟诵九十亿个佛号后宇宙真的发生了大变故。
虽然克拉克扬弃了传统宗教,但他仿佛在鼓吹一种掌握高级技术文明的“神”一样的存在。在《岗哨》中,这种神一样的存在通过人类是否有能力登月来检验其开化程度。在《2001:太空漫游》中,边长1:4:9(这个数列仿佛是“三位一体”的隐喻)的超级立方体启发了百万年前的猿类使用工具,并将21世纪的人类送入星际文明大家庭。在《与拉玛相会》里,比城市还大的拉玛飞船(里面的设置都是“三个一组”)静静地飞过太阳系,秋毫无犯,使落后的人类望而生叹。巧合的是,在克拉克的所有想象里,技术高于地球人的外星人在道德上也是崇高的,他们或静观人类之变,或暗中助力,仿佛兄长或慈父一般指引着弱小文明的发展。在这些作品里,人类掌握的超级技术(如穿越虫洞的航天飞行)和“元技术”(使用工具)都是得自“天启”。但这些技术在造就人、塑造人的过程中也把人异化了。这一切就像基督教的“原罪”—可口的知识“苹果”带来了矛盾与困境。
在1962年出版的《未来的轮廓》一书中,他提出了“克拉克三定律”之一,就是“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言外之意是,如果这种技术魔法不能为低技术的种族所理解,对魔术乃至魔术师的敬畏乃至崇拜便无可避免。
克拉克以“技术神明”为主角的一系列创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恰好与20世纪西方第一次宗教复兴的时段吻合。战时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繁荣,都市化、郊区化、冷战与核威胁等造成的社会不安定,是宗教复兴的重要原因。克拉克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他感受到的上述元素也改头换面出现在作品里。
克拉克的长篇小说不屑于帮助读者进行从现代到未来的背景铺陈。经常地,开篇第一句话就已经超越当下了。更具特色的是,克拉克用未来的笔触描写未来的科技,随意而自然。与之相比,二流的科幻作家往往用现代的事物类比未来科技,生硬而涩滞。
在克拉克描绘的未来中,那些魔法一般的高科技如今日的电视和汽车一样常见。高技术成为故事的“背景技术”,是自然而然地出现的,而且其运作方式、功用效果一目了然,仿佛读者已使用了多年。但对于他要重点展开想象的未来技术,则被作为“前景技术”推到读者面前,细致精准的描写仿佛它们跃出纸面、栩栩如生。
上一篇: 薛宝琨
下一篇: Donny Hath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