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青年亚文化

科普小知识2022-03-13 12:26:09
...

青年亚文化是各个时期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文化,它由青年亲身创造,往往会被媒体宣传、放大,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和批判性。

中文名:青年亚文化

定义:处于边缘地位青年的群体文化

特点: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

对象:青少年

1、文化内涵

青年亚文化所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所以,青年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问题在于这种处于破坏、颠覆状态的亚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从而将全部媒体上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当作主流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作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其实,青少年就是借助使用媒介这一活动来实现对成年人掌控世界的逃避和抵抗,由于这一亚文化是青少年自己亲身参与创造的,因而它媒体多于传统媒体等。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学者集体撰写了一部叫《仪式抵抗》的著作,对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的亚文化给予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认为,青少年中流行的亚文化构成了对体现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英国主流文化的反抗,在当时的社会情景下,阶级的对立也表现在文化领域,平民阶层的青少年因无法进入主流文化而自创了一种时尚文化,这一文化富有反抗的象征意味。例如,光头仔的行为表面上是在追求一种粗野彪悍的形象或风格,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意识形态企图。S·霍尔指出,尽管这种离经叛道的亚文化缺乏明确的政治目标,但它仍是“对一种前革命的社会、政治和组织问题的后革命的文化反应。”“但是,一些亚文化仅仅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它们浮出水面,变得可辨认并被贴上标签;它们一度控制公众注意的舞台,然后它们淡出、消失或被广泛传播以至于失去了它们的独特性。这里,正是亚文化结构的后一种,主要与我们有关,无赖青年、摇滚客或光头族的奇特、前卫的着装风格、关注点和环境等等……”迪斯科夜总会、光头党、朋克、嬉皮士、摇滚乐……直至群居、吸毒等从文化到生活各个层面,这些一度成为英、美60年代的一道文化景观。青少年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来创造新的大众文化形式,因而,这种带有反叛色彩的青年文化具有后现代的倾向。

2、发展变化

青年亚文化在当代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那种“披头士列侬式”“充满愤怒”的抗争意识弱化,即反叛阶级、种族、性别主流文化的意识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抵制成年人文化。虽然这种反叛意识隐而不彰,但仍然可以找到蛛丝马迹,总体上看其特点是:一、以反抗成年人文化即英国学者克拉克所说的“父母文化”为特征,例如,追星族与追星文化被约翰·费斯克看作是抵抗主流文化意义的一部分,费斯克在他的《追星族的文化经济》一文中说,追星文化即是对主流文化意义的抵抗,追星族典型地与主流价值系统所鄙视的文化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找到偶像崇拜的心理学依据,但现实却远没有那么简单。近几年出现的“哈韩”、“哈日”现象,是偶像亚文化的典型。这表明偶像亚文化在青春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社会并没有为心理断乳期青少年准备好合适的文化形式,因此,他们对成年人强加的文化产生抵触在所难免;二、突出了游戏、发泄特性,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就有类似的特点。“玩耍”成为接触媒介的一个主要特征。当下青少年使用的媒介主要是网络、电视、时尚杂志、卡通读物、言情类的图书,以及一些信息技术衍生媒体如MP3、手机等,而新兴媒介的使用主要表现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手机短信等,这些都带有玩耍的特性;三、表现为旷日持久的狂欢活动,而这主要表现在媒介使用领域尤其是新兴媒介的使用上,青少年是把接触媒介看作是一种“狂欢仪式”,与以往不同的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为青少年创造了自己的独立社区。进入这一社区意味着仪式的开始。

这一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自然就有着自身的特殊内涵,与以往的素养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异。父母和教育界人士对青少年的新媒介使用往往充满了恐慌,甚至认为使用新媒介就会导致堕落。一种在背离父母主流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实在一个多元化社会,青年亚文化应该有其合理的存在空间。新媒介本身并无害,但其所荷载的内容以及使用方式却是问题滋生的空间。正如大卫·博金翰(DavidBuckingham)在其著名的媒介教育著作《童年死后:成长在电子媒介时代》中所说,“对于成长于电视时代的人们来说,新兴的电子媒介越来越难以理解和控制。”新媒介的功能是强大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创造了青少年的精神空间,同时也带来媒介素养问题——青年亚文化中的媒介素养问题决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精神领域的问题。

尽管青年亚文化之中可能包含厌世、颓废的成分,但在青少年看来,这些文化内容中充满了轻松、*和愉悦,自然就很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同。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代表性的形式,各类网络枪战、打斗游戏,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等“无厘头”电影,《还珠格格》、《流星花园》等电视剧、周杰伦的MTV、韩国影视剧……青年亚文化的消费在青少年那里成为一种对家庭、社会各种压力的“仪式抵抗”。然而,这些狂欢化青年亚文化里面有青少年认同的情感方式,有他们自己的沟通形式。情绪发泄、感官刺激是当今青年亚文化外在特性,就思想性而言,它是消极的、非建设性的,也隐含着对主流社会潮流抵制、叛逆的倾向,这一倾向在现行*下对青少年与社会的交流以及社会教育的开展都会形成障碍。因此,由此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就不再仅仅是一般的识读教育,而是要着重让青少年明白,媒介文化的健康价值取向是什么,什么才算是健康的媒介使用方式等。

3、特征

青年亚文化具有颠覆性、反抗性、时代性等特征

青年亚文化是一种为青年群体所特有,并生动地体现其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的文化。其与主流文化所提倡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和内涵。具体体现为:一是颠覆性,即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所提倡的思想和理念有着截然相反的理念。二是反抗性,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当下环境进行反抗的一种体现。三是时代性,青年亚文化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产物,体现一个时代的发展特征和状况。在全球化的今天,青年亚文化语码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语言方式的网络化、新颖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广泛地运用和普及,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互联网技术同时也促使了网络化语言的出现。这一方面给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增添了一些个性化的色彩,生动地体现出亚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另一方面也使得语言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中语言的寓意产生一定的消解作用。

其次,思维模式的个性化。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发展具有包容性以及开放性,因此人们的思想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青年群体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群体,其思维模式彰显出个性化的色彩。毋庸置疑,在个性化思维模式下,青年群体的行为方式也彰显出其个性化的特征。

再次,消费方式的娱乐化。消费方式的娱乐化是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即在消费方式上追求时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从众、随大流甚至盲目攀比的现象和特征。这些行为表明在青年亚文化背景下,青年群体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体现出了青年亚文化的颠覆性、反抗性、时代性等特征,对主流文化提倡的价值观念起到了强烈的冲击和消解作用。

最后,以网络为平台的交际方式的主导化。多媒体等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作为一种交流与沟通的媒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警惕

青年亚文化具有颠覆性等特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消解作用,弱化了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第一,青年亚文化对新时期主流文化的激励和推动作用。青年亚文化所具有的颠覆性、反抗性特征,在给传统主流文化带来冲击和消解作用的同时,也对主流文化在新时期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传统主流文化若想保持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就必须进行变革和进一步地发展,这对新时期主流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激励和推动的作用。同时,青年亚文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前*文化的内容,为文化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多样性和空间。

第二,青年亚文化对青年群体价值观形成的影响。随着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交流日益增多,相应地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也进入中国,给国民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冲击。而作为社会群体中的活跃部分,青年群体易于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进而形成青年群体所特有的青年亚文化。在这种背景下,其思想观念以及价值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一些青年群体主动接受青年亚文化,形成了一种与主流文化相背离的价值观,导致了其思想观念的扭曲,从而制约着青年的健康发展,阻碍了国家主流文化的传播。

第三,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消解。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来说,青年亚文化固有的颠覆性以及反抗性等局限性也不容小觑。由于青年亚文化存在的局限性和弊端,导致了一些不规范行为的产生和存在。当下一些网络多媒体一味地追求利益,导致了一些社会群体缺乏一定的信仰和目标,这在客观上不利于青年亚文化的正常发展,进而影响和制约着*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

要警惕青年亚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侵蚀。

5、教育难点

青年亚文化在媒介使用中的客观存在,为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课题。从青少年媒介使用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媒介教育必须首先面对的。解决这些问题,青年亚文化给媒介教育工作带来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青年亚文化既表现为个人身心躁动,也表现为社会反叛行为。现实生活中两种因素是混合在一起的,我们很难从根本上把两者区别开来。在青春期,性潜意识的“移情”和“代偿”转化为多种躁动不安的行为,这些行为表现为非理性、突发性和多变性的特征。网络游戏、收集明星信息、手机短信等媒介消费都是他们躁动不安的表现。因此,在这一情况下,要想使青少年像过去那样被成年人的规范和典雅所整合、缓和(软化),转化为一种温柔敦厚的文化形式是很难行得通的,因为新媒介已使社会教育环境复杂化了,媒介的仿真性和易得性使得媒介教育必须面对这一现实,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上做出调整。

其次,长期以来我们的媒介文化大多是专制性的,即以训诫的口吻传播教化式的内容。缺少沟通,不讲究交往修辞是这类媒介文化的特点。因此,当我们沿用这样老一套的办法来进行媒介教育或在这样的语境下进行媒介教育时就很难引发青少年发自内心的认同。缺乏对现行主流文化的认同感是当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突出难点。而来自*媒体机构往往深入研究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针对其特点,开发媒介文化产品。近期韩国青春偶像剧、网络游戏在中国的流行正说明这一问题。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面对如潮水涌进的外来媒介产品,他们并没有构筑好伦理道德上的心理防线,美丑善恶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道德无准则是媒介消费亚文化的典型特征。例如,对网络黑客的态度很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点。根据上海市有关专家的调查统计显示,有16.3%的青年对羡慕网络黑客的观点持赞成态度,30.4%的青年未明确表态或是回避问题,这两者的比例虽然不是很大,但却反映了青少年中存在的模糊观念。当今发达的网络社区其成员以年轻人为主,相似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动机,使得他们彼此间很容易产生共鸣,由于青少年渴望摆脱现实世界的道德规范限制,因此,他们在网络社区寻找解脱、放纵,往往对各种现实问题不做道德限制,以宽容的态度看待不合乎传统道德规范的事件。例如,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博客”成为特殊的网络传播现象,不加约束的“博客”冲击的是传统的舆论环境和道德标准。“木子美”、“竹影青瞳”在网上发布个人性体验文字或裸体照片,以此引来高的点击率。对这种做法,许多青少年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而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亚文化心态。虽不能说当今的青少年完全认同外来媒介产品的思想观念,但总体情形令人堪忧。如果当代青年对这一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和道德养成,一味崇拜媒介着力宣扬的“数码精英”而不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加以认识,那么其潜在的问题将是很危险的。同样,当青少年把“木子美”、“竹影青瞳”这样的“博客”事件看得无所谓的时候,我们建立在传统价值观念之上的社会秩序就岌岌可危了。因此,在新媒介时代,媒介伦理教育应当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最重要内容,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又一大难点。

再次,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成人的情感形式是很难打动青少年的,青少年有自己的情感形式,在青年亚文化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成年人文化中的情感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青春期的特点决定的,在青春期,青少年生理的变化使得他们进入心理断乳期,那种急于寻求精神上的独立和摆脱对父母依赖的情绪在此时表现尤为强烈。赛伯空间是其能找到独立感觉的精神家园。这正是青少年对媒介虚拟的世界十分迷恋的根本原因所在。由于他在虚拟世界中容易得到心理满足,自然就会觉得现实世界的无味。通过游戏的方式,游戏者可以将现实世界的意义降到很低。电脑游戏综合症不单是精神层面的,它直接导致身份乃至人格的分裂。游戏者在现实世界有一个身份,而到了游戏世界里,他则拥有一个或多个其他身份,彼此可以变换,获得高度刺激和多重满足。因此,如何使青少年摆脱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成为媒介素养的一大难题。

青年亚文化引发的媒介素养问题,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由于青年亚文化保持抵抗主流社会文化的姿态,而抵制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传统观念,因此,媒介接触、消费中的青年亚文化倾向,将阻碍青少年正常、健康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接受。二、由于青年亚文化形式前卫、怪异,这使得青少年容易全盘接受附着在其上的价值取向,否认传统形式的文化以及附着在其上的价值取向。三、由于青年亚文化消费渐成潮流、时尚,而导致对传统识读教育的排斥,如电子媒介的使用,造成对视觉文化的依赖而对纸质媒体排斥,对电子书写和读图简化形式的推崇,导致对读写能力培养的抵制,从而造成人的思维能力下降。香港和*等地的一些学者研究证实,狂欢式地接触媒介,对提高他们判别能力并无帮助;相反,研究发现约一成半有沉溺使用媒体倾向的青少年,他们的传媒判别能力明显偏低,而且有较强仿效媒体讯息的倾向,例如“在有意无意间去学习电视剧、电影或者漫画人物处理问题的方法”、“会代人歌词、剧情或者电影角色,去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等。研究结果指出,若青少年对传媒缺乏判别能力,容易引至在日常生活中过分沉醉于叙事性的媒体内容,并且增加仿效媒体讯息的可能。这显然都是媒介素养教育中所必须面对的。

6、教育对策

青年亚文化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认同感的调整。人们认同什么首先看他们接触什么,青少年对自己亲身参与的文化最容易产生认同,这种认同值得人们关注是因为它对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现行媒介教育面对的突出问题是忽视了青少年“使用与满足”的客观存在。因此,当前最迫切的是要针对青少年亚文化消费的特点,研究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对策,不能采取传统思想教育那种做法,而应当有其独特性。

针对青少年活动特点,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形成批判、比较和设计的能力。香港传媒教育工作者何惠仪表示,从接触中可以发现青少年的辨别能力并非薄弱,却是由于学校或家长没有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讨论空间,使他们不能从师长那里获得思考启发,亦不能学习到对事物基本的判断能力。传媒每日呈现的社会时事都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素材,师长应把握机会,多鼓励及引导青少年讨论,启发青少年的批判思考,帮助他们建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新加坡学者伊安·韦伯(IanWeber)认为“21世纪数字化生活以4个关键性目标为中心”即“使文化产品通俗易懂”、“使批判性思考看得见”、“通过相互合作进行学习”、“培养自我管理、自我决断的能力”。这也是他所谓“数字素养”的核心。他指出:“青少年的革命性体现在他们维权过程中——他们质疑传统,再创造实用文化的新形式并适应这一新形式。”他提出的数字素养教育的方法是:“学习”(通过调查、讨论等进行)、“提倡”(团队、营造培养数字素养的紧迫感)、“关注”(使社区、教师、家长都来关注)、“激活”(形式、方法的灵活运用)”。在我国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开展起来的情况下,这些方法也是值得借鉴的。

要承认青年亚文化消费主潮地位的事实。由于青年亚文化客观存在,围堵和限制都是不可取的,而应当加以引导,主动以丰富、生动的文化产品和娱乐形式占领新媒介领域。对新媒介领域的放弃,就意味着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放弃。因此,针对当前数字化媒介流行的趋势,适时制作符合青少年心理和口味的文化产品,将传统教育内容与数字化媒介有机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方法。与此同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其价值意义,而应当对其进行冷静分析,肯定其质疑、反叛精神中的积极成分,肯定其在形式上的创新价值,并加以合理的引导,揭示其存在的弊端,认清其中的是与非。英国学者苏格曼指出:“青年亚文化是广大青少年的新鸦片””。要使青少年认识到媒介消费中包含了某种“新鸦片”,这种“新鸦片”具有误导作用。强调虽然有个别特例,但养成教育还是大多数人成才的主要途径,从而,使青少年从对数字精英的盲目崇拜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的问题还十分严重。使青少年从沉重的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不把学习视为畏途,这也是阻止青少年把网络媒体虚拟社区当作自己唯一可以遁人精神家园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就青少年媒介接受的亚文化行为而言,我们所要做的工作,一是要让青少年学会控制自身行为,比如明确使用媒体的目的、了解媒体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影响、合理安排使用媒体的时间、懂得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发展自我。二是要让他们了解媒体的运作,譬如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和电视节目中编剧、导演、演员等人员的职责等;三是辨析不同媒体内容的性质,譬如对电视上新闻、娱乐、电视剧、广告等应采取不同的解读方法;四是体察媒体行业对社会的影响,譬如网络语言是如何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虚拟现实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等。

另外,青年亚文化中的媒介素养教育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最为迫切的是要强调媒体的自律,市场经济时代,媒体道德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挑战。为了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而过度地迎合青少年的亚文化需求,过度渲染亚文化,这客观上助长了青年亚文化的盛行,也客观上造成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难度。因为青年亚文化毕竟是青少年参与创造的文化,由于他们的身心尚在发育,尤其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处在未成型阶段,不可避免在青年亚文化中还有一些模糊认识,其价值观、世界观中模糊意识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误导向。媒体的自律就是对社会的负责。全社会都来形成对媒体的监督,强调媒体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有利于从根本上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因为青少年毕竟处在心智不成熟状态。

与此同时,强化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播渠道,强调主流传统、健康价值观念的传授伴随在其心智的完善的全过程。有研究者对北京等地青年的调查发现,有些流行文化的东西竟然被放到了经典的位置,这说明,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对传统经典文化介绍少了,以致于青少年产生了模糊认识。如果文化、教育工作者都来在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播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工作,青少年就不容易在媒介使用上走向极端化的歧途。

青年亚文化最早是阶级、种族差异的产物。20世纪末以来,随着青年文化与网络等新媒介的结合,又产生媒介使用上的青年亚文化。在这一文化盛行的今天,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必然遭遇挑战。然而,我们也可以从历史得到启发,在20世纪初中叶,青年亚文化的反叛精神虽然造就了西方青年放荡形骸、萎靡颓废的生活方式,那种波西米亚式的青年亚文化曾在西方国家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青少年犯罪,如吸毒、抢劫等,但它也造就了表现主义、左岸艺术、先锋派、垮掉的一代文学以及摇滚乐等文化艺术形式”。这说明,青年亚文化具有可引导的一面,只要加以适当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面,它就会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在当今新媒介发达的背景下,针对青少年青春期特点,展开媒介素养教育,主动而积极地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媒介,正确地看待媒介文化,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既可以提高青少年媒介使用技能也能够使他们在使用媒介时心智得以成熟,从而有利于整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只有这样,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就会真正取得成效。

上一篇:在路上

下一篇:河南省青年民族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