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传统食物吃什么
一般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很快就是小暑节气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小暑传统食物吃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小暑传统食物吃什么
1、黄瓜+煮鸡蛋
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2、吃三宝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3、食新(食辛)
小暑食新,是客家人的一种民俗活动。客家人,即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客家人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4、吃饺子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5、吃面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
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6、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__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7、吃莲藕
每逢小节气,暑民间有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有清热凉血作用,可用来治疗热性病症。
小暑节气的俗语有哪些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苏、湘)。
这句俗语说的是小暑节气这天前后,如果是阴雨的天气,那么后面到了大暑节气的时候,气温会很高,并且这段时间还是大太阳天,太阳非常的毒辣,甚至会把太阳都给晒裂开了。也就是提醒大暑节气期间会很热,要注意防暑。
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
字面的意思是说,在小暑节气的时候,如果能下一两场雨,那这些雨水比银子还要值钱。可是如果在大暑节气下雨,那就比金子还要金贵。前面半句其实是铺垫,就是为了突出大暑节气的时候下雨的金贵。
这个俗语其实是有道理的,到了小暑节气的时候,在江淮流域的梅雨天气也即将宣告结束了,并且盛夏正式来临了,这个期间的气温高,并且开始进入到伏旱期了。并且随着热带气旋活动的频繁,登陆内地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到了大暑节气的时候自然非常的闷热。而对于农作物来说,因为气温高,生长旺盛,更是需要水分。
而小暑节气的时候下雨了,就能起到缓解伏旱的作用。尤其是到了大暑节气的时候,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也到了,不下雨那农作物可能会被晒死的,所以说“大暑雨如金”。
小暑三候是哪三候
一候温风至
小暑之日“温风至”,这“温风”是热风,但东汉王粲的《大暑赋》中有“熹润土之溽暑,扇温风而至兴”之句,熹是炙、烤,人如在天地间一个大蒸笼中,蒸出全身污垢;再如舒展在温水之中,此时温风徐来亦如酒,也可兴在其中——一切都因由自己的心情。
二候蟋蟀居宇
后五日“蟋蟀居壁”,指蟋蟀生而还在穴中面壁,不能出穴飞。它农历七月后才出穴,活跃草丛间求偶,到八月天凉,会聚到院中,令小院鸣声鼎沸,天越凉离人越近。待农历九月不入户就要冻死,十月就在床下鸣了。它名“促织”,为督促女子纺织,“促织鸣,懒妇惊”,是为警示。
三候鹰始鸷
鹰始鸷是指,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