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武丑

科普小知识2022-04-12 13:59:31
...

武丑,戏曲中丑角的一种。扮演擅长武艺而性格机警﹑语言幽默的男性人物。着重翻跳武技,也讲究口齿清楚有力,俗称"开口跳"。

名称:武丑

别称:开口跳

类别:戏曲角色

1、简介

武丑,戏曲中丑角的一种,扮演有武艺而性格滑稽的人物,偏重武工,也有人称为“开口跳”,以牙功见长,多为神出鬼没的武林人士。用倒八字形的“二挑髯”,穿紧身衣裤,步履轻盈,动作灵活、迅捷,可以从几米高处翻下,落地无声。如京剧《三岔口》中的刘利华﹑昆剧《挡马》中的焦光普。

2、脸谱释义

《霸王庄》朱光祖,仿王长林笔法。王长林文武丑戏不挡。他的丑角脸谱,基本谱式有三种,即蒋干的腰子脸、汤勤的豆腐块脸和朱光祖的枣核脸。三个人物脸谱不同、台步也不同。蒋干是不穿官衣的官衣丑,汤勤是穿官衣的方巾丑,朱光祖是开口跳,枣核脸属其典型格式。另外,《九龙杯》杨香武、《白水滩》抓地虎,还有《艳阳楼》秦仁、《四杰村》冯洪,都勾枣核脸,只有戴和不戴倒八字髯的区别。

3、区别

中国京剧将丑角分得更细,不仅有“文丑”与“武丑”之别,“文丑”更被划为多个类型。但有一点是明白无疑的,“武丑”多饰演侠客义士或狡猾险诈之徒,张宗昌、韩复榘之流高吟诗篇的形象若被编进戏文,显然不能归入此列。于身份及行为举止考量,他们倒是和“文丑”中的“袍带丑”、“老丑”等类型约略相似。

4、表演技法


武丑

念白

谈起武丑的念白之前,有必要先说一说武丑与开口跳的区别。就广义而言,开口跳乃是武丑行当中的一个类别。两者之间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开口跳的人物都戴"二挑"(俗称"倒八字"或"反八字")髯口,不具备这一特征的,只能称之为武丑。此外,在念白风格上也有较明显的差别。开口跳的念白规格较高,有大段的联珠白,语速流利、节奏鲜明、字字千钧,如珠走玉盘;而武丑的念白很生活化,语气诙谐,节奏变化*,没有太多约束。相对而言,开口跳的念白要难于武丑,它更注重连贯性和整体感,也更为风格化。同时,两者扮演的人物也有区分。开口跳扮演的多是身手非凡、资历较深、地位较高的侠义英雄;武丑扮演的人物则面目众多,不拘一格。"千斤话白四两唱"这句戏谚道出了念白的难度。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他著的《闲情偶寄》中说:"吾观梨园之中,善唱曲者,十中必有二三;工说白者,百中仅可一二。"在戏曲中,唱和念都是音乐化了的语言,只不过前者是有旋律的。然而精彩的念白必定是一曲没有音符的动人音乐。京剧武丑就是以念白作为刻画人物性格、传递人物情感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武丑念白的基本要求:一要爽脆响亮的白口;二要性格化的音色;三要鲜明的节奏;四要幽默的语气。

武打

武丑的武打风格主要表现为:快速、火爆、迅猛。节奏明快、跳跃,讲究干净麻利脆。武打一般分为徒手和器械两种。徒手武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手把子"。它的基本套路有:手串子、拿法、走跤、摔跤攒、摸拳等。其中"手串子"运用得最为普遍。如:《三岔口》、《打瓜园》、《九龙杯》等。尤其是《打瓜园》,整整有七套"手串子",现在也有只打五套的演法。可以说把"手串子"的招数发挥尽致,像"豆腐扯"、"双拍腿"、"三搭叉"等等。这七套"手串子"有鲜明的节奏变化,它大致可分为,疯、戏、爱三个层次。先说"疯":陶洪听说自己的爱女被人欺负,立刻怒满胸膛,一心要为女儿出气。因此,撞见郑子明,不容分说便打在了一起。这二人都是火爆性格,再加上棋逢对手,所以要打得近似疯狂般的酣畅。再说"戏":经过较量,陶洪发现郑子明虽然勇猛,但并非自己对手,于是就想戏耍戏耍他,看看他到底儿有多大能耐?表现出这老头虽然身体有残疾,可性格却很活跃,童心未泯。因此,这时采用慢节奏的处理方式,并伴以节奏变化灵活的"马腿"锣鼓。还运用了"捉迷藏"、"踹屁股座子"等趣味性十足的身段动作加以调节气氛。最后说"爱":多次交锋下来,陶洪越看郑子明越可爱。这小伙子明明打不过自己,却仍不肯服输。这股子愣头愣脑的傻劲儿,让陶洪打心眼儿里喜欢。因此,接下来的打法甚是轻松,只不过是点到为止而已。因为,陶洪此时心里已有了招郑为婿的念头,他怎忍心伤着自己未来的爱婿呢?"摸拳"和"拿法"在新《三岔口》中有集中表现。先要说明一下,老《三岔口》中没有"摸拳"的武打,是张春华和张云溪两位先生在改编老《三岔口》时新创作的。"摸拳"二字从字面上理解就挺有黑夜感的,这很符合剧情。因此,在打这套拳时,要特别强调"摸"字。通过"摸"来表现黑暗中厮杀的意境,用"拳"来表现武打的激烈。"摸"是虚,"拳"是实。这种虚与实的交融,既惊险又有趣,独具魅力,引人入胜。"拿法"近似于武术的擒拿术,主要以"锁拿"腕、肘、肩、胯、膝等大关节来制约对方。适合于近距离的搏斗。把这种武打运用在《三岔口》中也很是恰当。"走跤"能表现人物的轻巧、灵活,在对手身上飞来跨去如履平地一般。它由一些单独的技巧组合而成,如"过包"、"转包"、"穿心前扑"、

"捧提"、"坐肩提"、"跨肩"等。在组合时,得根据剧情的需要,可多可少,但必须惊险、连贯。《盗银壶》中"店房"一场,邱小义与粘龙、木虎的武打就有一套"走跤"。主要的技巧有"转包"、"穿心前扑"、"单腿捧提",最后以"跨肩"接"乌龙绞柱"作为收尾。同时,还在这些技巧之间插入了"踩脚"、"踹屁股座子"、"拧脖子"等趣味性动作作为陪衬,每演至此,总是笑声和掌声同时迭起。"摔跤攒"是一种群体性的武打,即四对一进行摔跤。"摔"好了会很热闹。四个对手要以不同的方式翻上,或"窜毛"、或"跺子扑虎"、或"出场龙头把"等等,可以尽其所能。并且还要求"不见面",即翻上时,谁也不等谁,才能显出严丝合缝的默契配合。最后以"扫堂腿"的技巧把四人全踹倒。《九龙杯》一剧中就有这种武打。器械武打,即通常讲的"把子功"。它的基本套路有:单刀枪、单刀两杆、单刀拐、对单刀、刨双刀、峨嵋剌、攮子等。器械在运用上更要求如"刀切菜"似的爽快、迅猛,处处给人以威胁感。特别是"单刀削头",尤其要狠、要准。尚长荣先生曾对我说:"看你老师(指张春华)的戏,只要他那'一绕两绕削头',我就过瘾了。"翁偶虹先生也在他的论文集中评论叶盛章说:"他的'单刀削头',不是一般的扁刀掠过,而是立刀直劈,不用说观众看着惊险,就是与他合作对打的演员,也常常捏着一把冷汗,以'碰着死,撞着亡'的怨怼之言,引为警惕。"

跟斗与腾跳

武丑的跟斗与腾跳虽不繁难,却都是"高精尖"的。因为,它要表现的都是些能飞檐走壁、爬山越岭的人物,所以,水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形象。

跟斗与腾跳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翻个儿的,而后者则是不翻个儿的。跟斗与腾跳也是一种艺术语汇,它可以帮助演员准确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武丑跟斗与腾跳的基本风格是:轻、绵、漂、帅、溜。要达到这种标准,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才能实现。

武丑的跟斗有大小之分,其中又以小跟斗为主,大跟斗为辅。因为,时迁、朱光祖、杨香武等人物,都是善于攀墙越脊、穿房入户的,而且他们通常在夜间出门行动,所以那些轻灵的小跟斗就显出了优势,很适合用来表现他们纵、跳、窜、越、闪、展、腾、挪的高超本领。相形之下,那些大跟斗就显得有些笨拙了。假如运用不恰当,就会有损人物形象。据说有一位青年演员在《时迁盗甲》中设计了一个"跺子三百六扑虎",表现时迁飞越墙垣。结果,他翻的"跺子三百六扑虎",落地又重又响,先不说破坏了静夜的气氛,试想,聪明的观众一定会提出疑问,如此一声巨响,难道徐宁家的人全是聋子吗?当然,并不是说绝对禁止用大跟斗,要看用在什么节骨眼,是否得当。比方说在"群档子"、"过城"等场合,或者是《挡马》中焦光普改扮成马童后,大跟斗就可以*发挥了。

武丑常用的小跟斗是所有跟斗中最基础、最普通的。诸如:小毛、倒毛、单蛮子、加官、案头等等。由于这些小跟斗过于简单,好象不用多练就能掌握。因此,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恰恰就是这些小跟斗,能有力地表现人物轻似狸猫、绵似无骨的绝顶神功。

这话一点也不假,初练"小毛"、"倒毛"的人都知道,总会磕着后脑勺,而且还会发出冬冬的响声。因此,在训练时,必须掌握"提气"、"掖头"的要领,再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能达到绵软、轻巧的标准。


武丑

矮子功

矮子功是武丑的一项基本功,几乎每个人物在某种特定场合都会用到这种功夫。

矮子功的基本姿势是:曲膝下蹲、踮脚、挺胸、拔背、夹膀、二目平视。走起来要求提膝、迈小步、匀速前进,上身保持平稳姿势。切忌坐腰、扭屁股、迈大步、上身又颠又晃。

矮子功又分为"半矮子"和"整矮子"两种。

"半矮子"是根据剧情,需要时就蹲下走矮子,不需要时就像正常人一样站直了走路。它既可以表现蹑足潜行、疾步如飞,也可以表现游戏玩耍的情态。

台步

各行各当都有自己特定的台步,武丑也不例外。台步是人物的外部动作之一,可以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形象。齐如山先生评论戏曲艺术是"无动不舞",也就是说,演员在台上的一戳一站、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舞蹈化了的"有规范的*行动"。

武丑站立的基本姿势是"点脚",即用丁字步的前脚掌"点"地,重心在后脚上。两脚可以根据需要,来回轮换着"点"。"点脚"时还需"存腿",即曲膝立腰。这种姿势能表现武丑人物灵巧、机敏的特征,给人以短小精悍之感。

武丑的基本台步除前文已专述过的"矮子步"外,还有"方步"、

"碎步"、"鸡行步"、"跛步"、"矮步"等。每一种台步都是一种特定的语汇,我们要"走"出个性,"走"出人物来。

"方步"是一种比较大方、有身份的台步。根据剧情需要可快可慢、可大可小。《战宛城》的胡车、《连环套》的朱光祖,《九龙杯》的杨香武,都走这种台步,与他们的身份很相称。

"碎步"是一种点缀性的脚步,比较急促,适用于人物兴奋或急躁的时候。《连环套》的"盗钩"中,朱光祖在窦尔墩的酒里下完药,非常兴奋,起"叫头"之后走的几步就是"小碎步"。《九龙杯》中,杨香武一时得不到九龙杯,焦急万分,起"叫头"之后走的几步也是"小碎步"。这种台步能起到外化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

"鸡行步"走起来要求先吸腿,再往前迈进,很像鸡走路的样子,故此得名。这种走法透着贼气,因此,很适合鸡鸣狗盗式的人物。《时迁偷鸡》中的时迁就以这种台步为主。

"跛步"是《打瓜园》中陶洪所特有的台步。"点"左脚,"跛步"

前进。既有"跛步"的台步,也有"跛步"的圆场。要求无论是行走,还是开打,都不能忘记"跛"字。

"矮步"是一种猫腰、存腿潜行的台步,区别于"矮子步"。《时迁偷鸡》中时迁就是以这种台步上场,表现他埋头赶路,一心想上梁山的迫切心情。

特技

武丑人物都是身怀绝技的,所以在舞台上必须运用一些特技来展现他们的不凡身手。

《酒丐》中有"纣棍儿"的特技。即用一根三尺来长的木棍,两头系上绳子,悬挂在舞台的吊杆上。台口竖一刁斗,范大杯用"顺风旗"拔地而起,悬于空中,再用腿勾住刁斗上方的机关,撅起上身,越在"纣棍儿"之上,并做出各种惊险的技巧。如:"卷帘儿"、"千斤坠"、"左右旱水"、"前后射雁儿"、"倒挂金钩"等。这种训练难度很大的特技,来源于杂技。当年,叶盛章先生排演此剧时,为了突破传统,便借用了这种特技来表现范大杯的高超本领。

《酒丐》中还有"空中飞人"的特技。即在舞台上出现真人飞越的场面。这种特技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似乎已不足为奇,可在30年代却是惊人的创举。就听范大杯说一句:"小姐,请将双目闭上,待我背你越过山头!"说完,范大杯就背着王翠娥从下场门侧幕直"飞"进上场门的侧幕里。精彩的特技,令观众惊叫不已。其实,这个特技靠的是技术而不是技巧,说白了很简单。演员在戏服内穿一件皮制的马甲,上系钢丝,并连接在吊杆的滑轮上,由舞美工作人员用力一拉,就"飞"起来了。这种特技的舞台效果非常逼真。

《时迁盗甲》中有两项特技,即"上高"和"下高"。徐宁将宝甲悬挂在房梁上,时迁必须通过"上高"的特技,跃上房梁才能"盗甲"。

"上高"要借助一个特制的大道具,有三米多高,中间设有多根横杠和手柄,便于攀登。时迁先以"小毛顶"的技巧,将双腿搭住第一组横杠,向上撅起抓住手柄,再"吸腿倒立",然后又搭住第二组横杠,向上撅起拿"椅子顶"。这组动作要做得漂亮、迅速、麻利,才能符合"鼓上蚤"这个人物。

"下高"又名"单腿倒挂"。这比起"上高"更难,必须胆大心细。时迁盗得宝甲之后,兴奋不已,但终究险地不可久留,要及时撤离现场。结果,不留神一脚踩空,"倒栽葱"似的仰面摔了下来。到底儿是*湖,临危不乱,一脚勾住房梁,倒挂在空中,真是好悬哪!它的要领在于踹腿勾脚与撒手仰身得同时进行,看似要失足摔下来,实则心中早有准备,才能造成这种惊险的戏剧场面。

《时迁偷鸡》中"吃火"的特技很夸张、很写意。用火纸叠成三角筒形,点着火,顺势往嘴里一塞,一边咀嚼,一边还要喷出烟和火星,来代表吃鸡。训练这种特技很危险,一定要弄清要领后,才可练习,否则很容易烫伤嘴巴,严重的还会烧坏嗓子。当然,也不必过分害怕,只要记住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火纸一塞进口中就紧闭嘴巴,这样一来断绝了空气,火纸便马上熄灭,自然就不会被烫伤了。

火纸是一种易燃的纸张,一经点燃便很快燃烧起来,而且火势会很猛。因此,在塞进口中的一刹那,务必要做到快速、干脆,才能保证安全。

"吃火"有三种不同的效果。第一种是喷烟,这比较简单,将点燃的火纸塞进口中往外喷气即可。第二种是喷火星,将火纸点燃,待烧出纸灰,再将纸灰塞入三角筒形里,然后塞进口中往外喷气,即可冒出火星子来。第三种是死灰复燃,同喷火星一样的程序,塞进口中,又取出,让它接触空气,再一次燃烧,最后塞进口中喷出火星。第三种难度较大,须反复训练,才能掌握。

"上高椅子顶"的特技在很多戏中都有运用。如:《九龙杯》、《连环套》、《盗银壶》等。将两张桌子摞起,上面再加一把椅子。要求动作轻、溜、帅,一跃两跃便窜上椅子倒立起"顶"。用来表现剧中人物飞檐走壁的绝技。

"椅子顶悬空"是《蒋平捞印》中的特技。表现蒋平在逆水寒潭中捞到金印后,跃出水面,攀在山上的情景。这也是一个特别制作的大道具,底部是一张桌子,将一把椅子固定在桌子前半部,后半部分支起一个两米多高的架子,顶端装两根横杠。要求先窜上桌子起

"顶",顺势挂腿撅起,"悬"在半空中。这一组动作必须一气呵成,切忌"顶"起来后,再现找横杠的落处。这个特技是由张春华先生首创的。


武丑

节奏

戏曲表演的节奏是舞台演出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快慢、长短、疏密、虚实的现象。这种节奏必须以人物性格和人物心理变化为内在依据,又必须通过富有表现力、极具观赏性的歌舞形式加以外化。京剧武丑所演的人物大都是本领高超的侠客义士、草莽英雄一类的人物。他们性格豪爽、快人快语、身手矫健、行动敏捷,并常有出人意外的不凡之举。这类人物的思维往往比一般人更为灵敏、快捷,甚至思路特别,与众不同;他们的动作具有风是风火是火,连说话也不让"盖口"的明显特征,甚至经常带有突发性。因此,武丑的表演节奏要比其他行当更鲜明、更强烈,他们总是以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般灵动多变的表演,把一种独特的美感传递给观众。戏曲表演节奏的变化与乐队的配合有着密切的联系。就武丑的表演节奏而言,更多地侧重于与打击乐之间的配合。根据武丑表演的需要,所用的锣鼓往往具有节奏快、音节短、乐器音响频率高等个性特点。如武丑上场前,常要换高音锣来渲染气氛。人物吃惊时用的"冷锤"和着急时用的"快丝边"锣鼓,都应打得特别短促、果断。武丑"走边"前打的"撤锣",要求以鲜明的节奏、强烈的风格区别于其他行当,让人一听就知道武丑要上场了。这一番过渡性的"撤锣"要打得紧凑、爽利、突出一个"贼"(快、溜之意)字,尤其在收尾部分,务必要干脆,切忌拖泥带水。如果收得像武生一般"款式",那么,"闷帘儿"的那声"啊嗨!"准叫不出劲来。还有武打时用的"急急风",必须一锣紧似一锣地催着打,在接"四击头"亮相时,也不是切住另起,而是顺势连着打,简直不让人喘气,唯如此才能把武丑行当所特有的那种"碰着死,撞着亡"的冲劲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作为一个演员要深刻理解角色外部歌舞节奏与内心节奏的密切联系,善于把握节奏的各种变化,找到最适合的艺术手段来加以表现。如《三盗令》中,蔡庆闻知刘豫老贼投降金邦,又把关胜大哥绑赴刑场就要开刀。他又愤慨,又着急。这时用紧打慢念的"扑灯蛾"锣鼓为底衬,念一段内心独白。这种节奏处理,生动地展现了蔡庆当时"心似油煎火烧胸膛"、急切寻觅对策的心理活动。经过一番思量,他毅然决定要"给他个单刀劫法场!"于是,他嗖地一下拔出钢刀,在快捷的"夺头"接"四击头"的锣鼓里,舞起一连串刀花,紧接着以"飞脚骗腿旋子"的技巧收式亮相。这一连串干净利落、强劲有力的舞蹈动作,真有翻江倒海之势,把人物此时如炙如焚的内心节奏,外化得极其准确到位。武丑的表演虽以快节奏居多,但也并非一快到底。如果一味地追求快,那就显不出快了。有句老话叫作"逢快必慢",就很辩证地道出了其中之奥妙。如《蒋平捞印》中"趟马"的上场,为表现蒋平急于赶奔襄阳的焦急心情,必须以飞快的圆场直冲台口亮相。我为了把节奏体现地更鲜明,便利用了上述的辩证原理。先以中速圆场至"九龙口",然后加速至台中,最后以全速奔台口亮相收式。同时,圆场的脚步随着速度的加快,慢慢收小,这样能提高脚步倒换的频率,从而使节奏加速的这一变化更加突出。还有"三跨腿"的程式,我也是按同样的方法来加以表现的。再如《三岔口》中,任堂惠与刘利华在"乱锤"的锣鼓里较劲。当任堂惠稍一加强脸部表情(使暗劲),锣鼓的节奏也随之加强,同时刘利华做出难以承受状。这种与锣鼓节奏密切配合的表演,自然就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又如"摸拳"是配以节奏变化*的"马腿"锣鼓,这就给表演提供了伸缩性。黑暗中开打是很盲目的,在搜寻目标时,锣鼓的节奏是慢的,声音是虚的;一旦发现了目标,交上手,锣鼓的节奏立刻催上去,声音也由虚转实。这种节奏变化,不仅突出了戏剧性,也增添了幽默感。

上一篇:芭比娃娃

下一篇:小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