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科普小知识2021-09-21 13:49:55
...

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由河南省人民*决定创建,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大学科技园,园区采取"多校一园、共同发展"的建设模式,主要依托我省高校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和郑州高新区的政策优势、环境优势、服务优势、资金优势,搭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使其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培育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基地、高校技术创新基地。

1、科技园简介


河南省大学科技园

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由河南省人民*决定创建,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区采取“多校一园、共同发展”的建设模式,主要依托河南省高校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和郑州高新区的政策优势、环境优势、服务优势、资金优势,搭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使其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培育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基地、高校技术创新基地。

科技园于2002年6月启动建设,2004年11月18日通过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的评估验收。园区于2006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孵化器。2006、2007年连续两年被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认定为初创期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项目服务机构,2007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服务机构。2008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科技计划(火炬计划)实施二十周年先进服务机构”称号。


效果图

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位于郑州高新区长椿路11号,占地面积约40公顷,项目总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目前,产业基地一期工程建筑总面积84000平方米,已经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建筑总面积45万平方米已开始施工,预计到2010年将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正在规划的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区位于郑州市西三环与东风路交汇处,用地面积103.34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209.8万平方米,预计项目总投资约46亿元人民币。

截至2008年底,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共有在孵企业252家,累计毕业企业78家。园区主要涉及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领域,其中*研发中心2个,省级研发中心6个,市级研发中心6个,重点实验室7个。从业人数4237人。2008年全年,园区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4875亿元、工业总产值8.3583亿元、税收5002万元、利润21482万元。

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与运作主体,通过对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开发,围绕入园企业开展孵化服务、中介服务、培训服务等专业化服务,推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2、园区依托

国家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郑州市西北部,南临西流湖,北接邙山,东与环城快速路相联,西四环穿区而过,距市中心约12公里,南距310国道2公里,北邻连霍高速公路,距新建郑州国际航空港30公里,对外交通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高新区水质、空气质量上乘。

高新区始建于1988年,是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科技部、省、市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16年的艰苦创业,已初步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支撑服务体系较为完善、支柱产业相对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文明新城区,已成为我省改革开放的窗口,成为高新产业聚集的"中原硅谷"。于1993年、1998年、2003年先后三次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1998年加入了世界科技园区协会。2000年郑州高新区正式加入国际科技园区协会成为全权会员。2002年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认证,是河南省目前唯一一个通过ISO14001国际标准认证的环境管理运行区域。

郑州高新区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注重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主导产业。截至2004年底,高新区累计批准项目3350个,其中高新技术项目1518个,协议投资总额达460亿元。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6亿元,财税收入7.3亿元。经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328家,占全省已认定总数的26.2%,高新技术产品达382种,占全省认定总数的16%。2002年上半年,高新区共新批企业186家,总投资24.9亿元。2003年高新区有46个企业、89个产品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认定;2004年上半年,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0家、高新技术产品78个。自1988年来,累计实施火炬计划项目200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项目86项;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各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29项;省、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500余项,其他计划项目100余项。火炬计划项目集中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方面。成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最密集、最发达的区域。郑州高新区创业中心目前已拥有孵化基地10万平方米,在建孵化面积近5万平方米,入驻孵化企业300余家,已毕业企业近40家,是国家创业中心的形象代表之一。

高新区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和众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广泛合作,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国内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在全国具有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产品达40多种。室外彩色大屏幕、智能公话系统、显像管玻壳模具、卫星接收机、工具酶、肝炎诊断试剂、艾滋病诊断试剂、密褶型空气粒子过滤器、亲水性单甘脂系列产品、AV95杀病毒软件等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已有200余项科研成果在这里转化为生产力。

郑州大学

新郑州大学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于2000年7月10日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涵盖理学、工学、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等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河南省人民*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

郑州大学办学资源充足。校本部包括新校区、南校区、工学院、医学院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493亩,其中坐落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新校区占地面积4845亩,计划建设总投资19.7亿元,总规划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

郑州大学办学规模宏大,师资力量雄厚。校本部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2万人,研究生1.2万人,外国留学生1062人。校本部现有在岗教职工6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100余人。在专任教师中,有两院院士25人(专职3人,双聘22人),教授580余人,副教授15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00余人。

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完备。设有43个院(系),5个附属医院,97个本科专业,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另有1个专业博士学位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精品课程10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特色专业1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教学名师3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项。学校现有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6个*重点(培育)学科,137个省级重点学科。各级、各类科研机构170多个,其中,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1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2个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医学重点实验室,1个省产学研合作中心。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

郑州大学基础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优越。是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611余万册。拥有1个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学术期刊13种。学校还合作兴办有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学院。

郑州大学学术气氛活跃,对外交流广泛。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余所国内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芬兰、乌克兰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等地区的130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人才,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医疗、管理、学生工作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多次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郑州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和地方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贾庆林、李长春、*、贺国强、罗干、李岚清、*政治局委员刘云山、*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等分别到校视察指导工作,教育部、省委、省*主要领导多次来郑大调研或现场办公。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校园建设、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

郑州大学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建设和新校区建设为主线,优化结构,发展内涵,突出特色,扩大开放,立足中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跟踪世界科技、文化发展趋势,着力推进学校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努力把郑州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国际知名、具有区域示范作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注:以上数据截止到2009年9月)

河南工业大学

2004年5月,经教育部和河南省人民*批准,郑州工程学院和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河南工业大学。

郑州工程学院和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均创建于1956年。郑州工程学院的前身是*粮食*学校和北京粮食专科学校,1959年迁至郑州,组建郑州粮食学院,开办普通本科教育,是原国家粮食部所属第一所本科院校,也是河南省较早创建的工科院校之一。学校先后隶属于粮食部、商业部和国内贸易部,1998年实行*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2000年6月更名为河南工业大学。

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为郑州机器制造学校,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工程的配套项目,隶属于机械工业部,先后更名为河南机械制造专科学校、郑州机械专科学校和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实行*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是全国第一批示范性高工专重点建设学校之一。

学校拥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855亩,总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其中,莲花街校区座落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城内,占地2343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是“十五”期间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318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98人。现有教职工2110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544人,教授、副教授516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享受*特殊津贴专家和省部级的优秀专家、学术骨干、创新人才、学科带头人等共83人,受聘担任国内重点大学的博士生导师9人。

学校现有18个学院,4个硕士一级学科点,47个硕士点,45个本科专业,具有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食品工程专业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涵盖了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农学、医学等8个门类。有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工程,食品科学,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应用化学,结构工程,产业经济学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同时还设有中国粮食物流研究培训中心、国家粮食局粮油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精深加工研究所等科研学术机构。《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多家国际著名检索文献列为收录刊源,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是*品牌期刊。

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国家培养粮油食品和磨料磨具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教育和科研基地。

在我国粮油工业发展过程中,学校汇聚和造就了一批声誉卓著的学科带头人,其中有我国储粮害虫分类学科创始人陈启宗,粮食工程学科带头人朱天钦,粮食储藏学科开拓者路茜玉,油脂化学学科带头人张根旺等;诞生了一批国际和国内公认的原创理论和技术,其中,“气调储粮理论及技术”,“储粮害虫分类学”,“磷脂粉末化技术及理论”,“粮食散体物料压力理论”等为我国的粮食工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校是河南省承担粮油食品方面国家重大专项项目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之一,是我国磨料磨具和超硬材料的研发基地。近5年来共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78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励191项,承担各类横向科研项目500余项,创经济效益数亿元。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0多篇,被国际“四大检索系统”收录110多篇。“六五”以来,学校承担和完成各类*科研项目共86项,其中,十五期间承担*项目17项。“九五”期间国家投资347亿元的国家储备粮库重大建设项目,全部采用河南工业大学提供的粮食储藏工艺及技术,学校独立制订了国家粮食仓库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并承担完成了投资额100多亿元的国家储备粮库建设项目的设计工作,使我国粮食库存损失率从4%降到0.5%以下,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和知名度。学校将进一步保持和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设会,为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建设和农业经济进程,解决国家“三农”问题,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校倡导科技与人文并重孕育创新人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工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在2001-2005年连续5年位居河南高校第一名,是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近50年来为河南省和全国各省市培养了6万多名硕士和本科毕业生。

根据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到2020年,要把学校建设成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拥有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完善的教学、科研服务体系,具有浓厚学术氛围,成为国家和河南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基地,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服务基地,综合办学实力省内一流,优势学科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多科性开放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是一所省属综合性高等农业院校,其前身是1913年创办的河南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占地面积260公顷,其中教学试验用地222公顷,建筑面积44.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22万册,中外文期刊6000多种(含电子图书),建有千兆校园网。

学校现有农、医、理、工、文、经、管、法、教9大学科门类。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博士点,36个硕士点,56个本科专业,10个学院、2个独立的教学部,28个研究所(室)。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农业部(河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河南省农业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作物生长发育调控实验室”、“河南省蔬菜花卉种苗工程中心”等14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和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多人。在720位专任教师中,有双聘院士5人、教授92人、副教授293人;博士学位120多人,硕士学位290多人;*和省部级优秀专家、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2人。在校学生2319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72人,硕士研究生1297人,本专科生15795人,各层次成人学历教育生6053人。

学校先后主持完成了小麦、玉米、烟草、能源、泡桐、畜牧、农业科技开发等重大科研项目。每年承担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一半以上为国家和部委项目。近几年,学校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多项。

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荷兰等20多个国家的4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有技术合作和学术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化结构,发展内涵,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成为河南高级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

郑州轻工业学院

郑州轻工业学院经国务院批准创建于1977年,1979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先后隶属国家轻工业部、轻工总会、国家经贸委,1998年转为*和河南省共建,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文、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

学校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优美,建筑错落有致,办学条件优良,是河南省文明学校。设有计算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网络中心、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体育场、体育馆、标准游泳池等良好的体育设施;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91万册,电子图书30万册,现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资料数据库、万文数据库、EBSCO外文期刊数据库等15个数据库,配备有电子阅览、语音听力等现代化设备;建成、开通了连接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的高速宽带信息网,并于2002年实现了河南省高校首家校园内无线上网,是“河南省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工程单位”。

学校现设有艺术设计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设有外语系、技术物理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法政系等4个系和体育教学部、艺术教育中心,33个本科专业,2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具有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专任教师8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近30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5人,有省级创新人才、省管优秀专家、省级和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省级和校级学科带头人70余人。

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1997年5月顺利通过了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先后加强、拓宽了电机与电器、应用化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食品科学等学科的建设。其中电机与电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应用化学等4个学科为河南省省级重点学科。

学校设有河南省生物工程中心、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入了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近年来,学校先后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6项,其中4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6部。香精香料研究、模糊控制技术研究、电镀不锈钢的应用研究等项目,在实现产业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长年为新飞集团、海尔集团、长城电器集团等著名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学校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科学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主辅修制、导师制等,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毕业生面向全国择业,多年来一次就业率均超过85%,总体就业率95%以上。建校以来,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输送了近30000名高素质人才。他们中有成绩斐然的专家学者,有政绩卓著的党政工作者,也有卓有建树的企业家。学校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被授予“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高校‘五好’党组织”、“全国高校军训先进单位”“郑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两度被评为“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

学校在利用国际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方面走在河南高校的前列。近两年,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乌克兰、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十余所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友好协作关系,互派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学校还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英国龙比亚大学、南岸大学等开展了合作办学,与韩国汉城市立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并互派留学生。学校设有河南省唯一的雅思考试中心。

新世纪,新跨越,郑州轻工业学院将按照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目标,发扬优良校风,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科研体系,把郑州轻院建设成为在省内高校位居前列,在国内有较大影响,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优势明显,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达到相当规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培养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及应用研究型人才,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大学。

3、科技园东区

科技园东区简介


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区

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区),坐落于郑州市西城新区的重要节点处,以大学群为依托,将大学城的人才、技术信息、设备、资料等综合资源优势相结合。为推动知识生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培养人才,为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现代化、信息化、人性化、市场化的城市空间。园区区位优越,西依三环路,东靠电厂路,北临黎明路,南至白庄路,向西北辐射大学城,向东南辐射市中心,连通新城与旧城的东风路横贯其中,创造出空前的发展机遇。园区西望西流湖公园,景色宜人,具有建构现代化生态园区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轴三带”——城市发展轴、西城服务带、企业展示带、湖滨景观带——将科技产业园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

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03.34公顷(本次设计范围为90.1公顷),总建筑面积209.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68.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1.0万平方米)。根据策划案要求,分为汇商园(*活力区CAZ)、恒升园(企业总部区)、聚慧园(科研机构区)、创新园(IT产业区)、创业园(国际孵化区)五大园区。

科技园项目定位

项目定位:以高标准、现代化、创一流、出精品的规划理念,打造郑州西部的产业地标和建筑地标,建设投入产出比及土地集约利用率高、创新能力强的国际化生态型科技新城区。为此,分别委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进行了概念性城市设计,(东区)项目由*活力区、企业总部区、科研机构区、IT产业区、国际孵化区等五大功能分区组成(见功能分区图)。

1、*活力区

展示出科技园区的高尚风貌,是一系列城市功能的高度集中与混合,可以满足市民旅游、休闲、娱乐、购物、咨询等多种需要,体现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高效性,使园区整体功能结构在合理的条件下彰显丰富。

2、企业总部区

以科技企业独栋办公楼为主,适合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产业的跨国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入驻,誉为科技园中的“独栋别墅”。

3、科研机构区

建设科技与产业对接的创新发展平台、开放式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服务平台,及技术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中间试验基地。

4、IT产业区

立足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引进时尚设计、影视传媒、广告策划、数字网络、摄影美术、动漫游戏、文化艺术、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等企业及个人工作室,充分发挥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形成创新和创意的良好氛围,争创具备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功能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5、国际孵化区

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外向型企业逐步实现跨国经营与发展,吸引国外的中小科技企业、留学归国人员和科技研发机构入驻高新区,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