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系谱
哈萨克族极为重视血缘关系,他们的“阿吾勒”(家族)、“阿塔”(大家族)、“露乌”(氏族)、“阿洛斯”(部落)、“兀鲁思”(部落联盟)都由一定的血缘关系组成。为了弄清各氏族和各部落之间的关系,借以确定亲疏,互通婚姻(哈萨克族深知优生学的重要,严禁七辈以内的近亲通婚)。
1、系谱的形成
哈萨克族有比较完备的系谱,或传诵于人口,或记录为文字.
在哈萨克人中,每个家庭成员应当牢记七代祖先的名字,这是每个后辈的历史责任。及时而又认真地给子女们传授前辈的系谱,这是每一个父母应尽的义务.绝大多数的哈萨克族都能背诵七代祖先的名字,只有父母早逝的人才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哈萨克族有这样一句谚语;“不知七代祖先名字的人一定是孤儿”。有的人能背十数代、二十余代系谱,这些人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写成文字的系谱,比较古老的有《成吉思汗》、《哈萨克系潜》、《克普恰克系谱》。
哈萨克族系谱
近古有《大玉兹系谱》、《江格尔系谱》,《中玉兹、小玉兹》等。在我国哈萨克族中,也流传着各种系的手抄本,据说现巳搜集到20多种,已经编成《哈萨克系谱集》,正在出版中。
哈萨克族是中华民圌族的成员之一.许多世纪以来,哈萨克族和各兄弟民圌族一起,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开拓和保卫了祖国的疆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为创造中华民圌族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2、族称
"“哈萨克”族名的含义:一共有四种说法:1.《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况》、《哈萨克简史简志合编》等书认为:“哈萨克”这一名称出现于15世纪,锡尔河流域的白帐汗国属民在克烈汗、贾尼别克汗率领下,东迁至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立足后,由于摆脱了阿布勒海尔汗的压迫和剥削,因此自称为“哈萨克”,他们创建的国家也称为哈萨克汗国。“哈萨克”一词的含义是“避难者”、“脱离者”。2.何秋涛的《朔方备乘》卷3《乌孙部族考》、现代学者张西曼的《西域民族新考》认为“哈萨克是乌孙的对音意译”。3.清末学者丁谦在《耶律楚材西游录地理考证》一文中认为“哈萨克”是《唐书》所说的“可萨”、“曷萨”的对音意译。4.哈萨克族的《白天鹅的传说》则认为哈萨克是kaz(天鹅)、ak(白)的联缀词,意为白天鹅,因其族崇拜白天鹅而得名。
3、族源
钦察草原的最早居民认为是斯基泰人。匈奴人西迁以后,各突厥语民族也开始进入。哈萨克汗国成立后,周边很多游牧民族部落加入,经过几十年的分化和融合逐步形成了哈萨克族。因此,哈萨克人的族源比较复杂,包括了古代不同时期进入这个地区的斯基泰人,乌孙、奄蔡人、大月氏、突厥、铁勒、可萨人、基马克、阿儿浑、葛逻禄、诺盖人,蔑儿乞、汪古、弘吉剌等民族。他们分布于阿尔泰山、哈萨克丘陵至黑海。国外学者多认为“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15世纪20年代,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以锡尔河下游为中心,北至托波尔河,东北至额尔齐斯河。1456年,汗国有两个苏尔坦(吉来和扎尼别克),由于内讧向东逃入亦力把里统属地区,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区让给他们游牧,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一部分脱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被称为哈萨克人,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
哈萨克族系谱
15世纪20年代,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兹别克汗国,以锡尔河下游为中心,北至托波尔河,东北至额尔齐斯河,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汗王阿布尔海里对外大肆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对内凶狠残暴,进行野蛮统治,从而激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巴拉克汗的儿子克烈和加尼别克(吉来和扎尼别克)苏丹(苏尔坦)对阿布尔海里汗王的不满越来越强烈,甚至达到公开对抗的程度。1456年(明景泰七年),克烈和加尼别克带着自己的部落向东逃入东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区让给他们游牧,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一部分脱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被称为哈萨克人,意为白天鹅。哈萨克民族在此时形成,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从而吸引了周邻大量游牧部落纷纷前来加入。随着汗国的壮大,到15世纪末,一个有共同名称、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哈萨克民族最终形成。1589年,哈萨克人及其分布地区已区分为三个玉兹(部落联盟):大、中、小玉兹,即清文献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兹(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和大玉兹(锡尔河流域)。而小玉兹(西哈萨克斯坦)。但是在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中哈萨克各部损失严重。18世纪中叶,哈萨克人联合其他民族解除了哈萨克来自准噶尔的威胁。
18世纪中叶起,沙皇俄国侵略中国,并侵入中亚草原和原属清伊犁将军管辖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1864~1883年,沙皇俄国以讹诈和军事威胁手段,迫使清*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中“人随地归”的规定,侵占了原属中国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1864年,游牧在斋桑湖一带的哈萨克族12个克烈部,因不堪沙皇俄国的统治和压迫,离开原牧地,移居到阿尔泰山地区。1883年,哈萨克黑宰部落3千多户迁入伊犁和博尔塔拉地区。划界后,又有了不少哈萨克族迁入了中国境内。至19世纪中叶,哈萨克族占了伊犁地区居民的多数。他们有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对祖国边疆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光绪十年(1884年)*建省后,伊犁、塔城及蒙古、哈萨克部落隶属于伊犁将军;北部的阿勒泰初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后划为勒泰区(1919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结束了对哈萨克人民的清朝专制统治。1912年阿勒泰的扎克热亚、拜穆拉等率领哈萨克使团到了北京。
*的成立,使中国哈萨克族人民进入了与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繁荣的新时代。1951年1月,甘肃省敦煌县成立了“安置流散哈萨克族工作委员会”。1953年3月,**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在兰州召开了“甘青新三省边境哈萨克族头人联谊会及各族团结会”。会上讨论了划分哈萨克族牧居区域,建立民族自治政权,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等问题,拟定了《甘青新边境各族代表关于加强民族团结,安置边境哈族的协议意见》。规定:甘肃以海子为中心,东至哈尔腾东端的托逊堡,西至安南坝,南至海子南端,北至燕都尔图,上述地区为哈萨克族居住和放牧区域。青海都兰方面以格尔木为中心,东至达赍,西至乌图美仁,南至古尔班崖吉,北至且如地带为哈萨克族居住放牧区。从此,甘青新边境的哈萨克人民彻底结束了长期漂泊动荡的生活,有了自己固定的居住地和放牧草场。1952年至1953年间,经*省人民*批准,被乌斯满匪帮裹挟到镇西的300户哈萨克族牧民迁回阿勒泰。从此,巴里坤的哈萨克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从1954年至1984年,在人民*的帮助下,一批批哈萨克族牧民由甘肃、青海陆续迁回*。1954年11月27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区在伊宁市正式宣告成立,区下设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专区,并受*省人民*委托,代管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后改称自治州)。1955年11月,根据《*宪法》有关行政区域划分的规定,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区改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族的钦察人主要是东钦察人.根据资料,哈萨克族的族源主要有以上这些古代部落和部族
4、系谱
古代哈萨克人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哈萨克祖先的系谱。这些系谱对于研究哈萨克族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过去,牢记自己七代祖先的名字是每个哈萨克族人的不可推卸的职责;而给子女传授前辈的系谱则是哈萨克父母应尽的义务。一般情况下,每个哈萨克族人都能说出自己七代祖先的名字,只有父母早逝的人才不知其祖先的名字。所以哈萨克族有句谚语:“不知七代祖先的名字的人是孤儿”。在哈萨克族中,能背诵许多代祖先名字的人被认为是聪明人,会受到人们的尊重。过去,阿吾尔巴斯米和部落头目十分注重系谱,他们对本部落的系谱十分熟悉。有的人甚至能背诵整个哈萨克族三个玉兹的世系和哈萨克族七十七代祖先的名称。哈萨克族各玉兹,各部落均有其传系谱的人。这些传系谱的人把世世代代相传的哈萨克系谱用鹅毛笔记录下来保存在可汗,苏丹和部落头目手中。现存的哈萨克族系谱包括7世纪到20世纪的哈萨克部落世系。但是,由于这些系谱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只知道一代一代的顺序,至于每一代人生活在什么时代则不甚明了。随着*在哈萨克族中的传播,在系谱中又增加了不少宗教观念和上帝造人的观念。尽管如此,自古流传的哈萨克系谱仍然不失为研究哈萨克族历史的重要资料。哈萨克族中流传的系谱及其历史传说不能当作历史科学的唯一根据,应当与古代史籍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因为它可与史籍记载相互印证,可以补充文字记载的不足,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人们历代相传的这份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加以研究和利用。若不科学地进行分析和研究,就失去了哈萨克族系谱的历史价值。
哈萨克族口头流传的系谱曾在二十世纪初(1905年至1907年)搜集整理出版。整理出版哈萨克系谱的有努尔江·那恰尔拜耶夫,夏克仁·库岱别尔德,乌守尔朱素甫·库别也夫,穆哈买提江·特尼希拜耶夫等人。据《哈萨克谱系》一书记述,哈萨克主要部落世系是这样的:哈萨克族祖先是阿拉什(Alax)。阿拉什的儿子名字叫哈萨克(Kazakh),哈萨克(Kazakh)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别克阿尔斯(Bekares),次子名阿克阿尔斯(Akares),三子名江阿尔斯(Janares)。别克阿尔斯的后代称为“大玉兹”(ulejüz),清代文献称“左部哈萨克”,或称“大帐”。其主要部落有:乌孙,康里(康居),杜拉特(咄陆),撒里乌孙(突骑施),札剌亦儿,阿勒班,苏万,恰普拉什特,乌沙克特,千希克勒,色尔格勒及其他部落。阿克阿尔斯后代被称为“中玉兹”(Orlajüz),清代文献称“右部哈萨克”,或称“中帐”。其主要部落有:阿尔根,乃曼,克烈,瓦克,弘吉剌惕,克普恰克等。江阿尔斯后代称为“小玉兹”(Kixijüz),清代文献称为“西部哈萨克”,或称“小帐”。其主要部落是阿里钦,阿里钦的后代有拜乌勒,艾里木乌勒和节特部落。
在大、中、小玉兹各部落内,又分若*落,如中玉兹的克烈部落分两支,一支为阿恰玛依勒克烈,一支为阿巴克烈。阿巴克烈内又分十二个部落:坚铁克依、贾迪克、阙尔乌什、喀喇卡斯、莫勒科、昆沙达克、依铁勒、契巴拉依厄尔、沙尔巴斯、贾斯塔班、篾尔乞惕、契依莫因。中玉兹乃曼部落内有九个部落:喀喇克烈、杜尔吐吾勒、萨多尔、马塔依、艾尔克尼克特、巴晏那勒、巴勒塔勒、铁热斯唐巴勒、契尔契提。小玉兹拜乌勒部落内有阿达依、别热什阿里钦、贾普巴斯、艾山铁木尔、马勒卡尔、塔孜、拜巴克提、塔那、契尔克什、波色克、克孜勒库尔特等部落。小玉兹艾里木乌勒部落内有阿里木、铁莫克依、克特、喀喇克色克、喀喇萨卡尔、铁尔特喀喇、契克特等部落。小玉兹节特部落内有克尔德依、加戛勒拜勒、克烈依提、铁列吾、塔本、拉马丹等部落。上述系谱中的大小部落不仅仍然存在于哈萨克族中,而且有不少部落如乌孙、康里(康居)、杜拉特(咄陆)、撒里乌孙(突骑施)、克普恰克、克烈、乃蛮、弘吉剌惕等部落仍为我国古代史籍所记述。这就为研究哈萨克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全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自治区境内,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哈萨克族人口为1250458人,其中居住在*境内的哈萨克族人口占全国哈萨克族总人口的99.57%,而其余的0.43%的哈萨克族人口则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和自治区。其中哈萨克族人口较多的有甘肃省2963人,青海省407人,北京市400人;哈萨克族人口最少的为福建省只有6人。全国哈萨克族人口的地域分布: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聚居于**自治区北部广大地区,即北疆的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山间盆地以及准噶尔盆地边缘。分布在其他省区的哈萨克族主要定居在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聚居在这两个地区的哈萨克族是在1936—1939年由于受盛世才军阀和少数部落头人的胁迫欺骗而迁徙去的,其中青海地区的哈萨克族得到了*的统一安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又迁回*,并被安置在阿勒泰、昌吉和乌鲁木齐等地。现代中国的哈萨克族人口分布状况基本上继承了历史上哈萨克人口分布的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增多,哈萨克族人口分布的区域扩大了,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了哈萨克族人的足迹。据2000年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哈萨克族人口的地区分布为:**自治区有141390人,占哈萨克总人口的11.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为447471人,占哈萨克总人口的35.8%;塔城地区为160200人,占哈萨克总人口的12.8%;阿勒泰地区为288612人,占哈萨克总人口的23.1%。